之前聽過一檔節(jié)目,對主持人那句“食得人間煙火,何須自尋煩惱”印象深刻。
祖輩們總是習慣默默承受生活的艱辛,即便是內(nèi)心苦悶,也不愿意向人透露,因為在他們眼里,這樣的“無病呻吟”是一種矯情。但對于我們年輕人就不一樣了,我們有自己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即需要在生活中解憂,找到人生的平衡點。
于是,就出現(xiàn)了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在山頂之巔俯瞰云海,讓心胸豁然開朗,煩惱隨風而去;去云南的茶園里親手采摘茶葉,讓浮躁的心情得以沉淀;在陶藝工坊里與陶土共舞,治愈所有的疲憊與不安;去菜市場散步,體驗真正的煙火人間……
東野圭吾的小說《解憂雜貨店》講述了在僻靜街道旁的一家雜貨店,只要寫下煩惱投進店前門卷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這樣的雜貨店自然只存在于小說之中,但“解憂菜市場”確實我們隨時可以擁有的。
幾年前開始,我習慣每去一座陌生城市,都跑去當?shù)氐牟耸袌隹纯础?/p>
有一次去深圳出差,早上便跑去了白石洲的菜市場,環(huán)境自然是與一街之隔的華僑城有著天壤之別,但這里也能看到深圳的另一面。我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年輕小伙子,他在菜市場里開了一家小吃攤。他告訴我自己來自惠州,選擇在這里創(chuàng)業(yè),是因為喜歡這里的氛圍,生活有快有慢,周圍大多是年輕人,大家很容易處成朋友。他的小吃攤雖然不大,但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隊等候,因為他用心制作的每一份食物,都承載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顧客的真誠。
還有一次是去西班牙馬德里,下了火車扔掉行李就馬不停蹄地去了圣米格爾市場。那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五顏六色的蔬菜、新鮮的水果、還有那些我從未見過的特色食材,都讓我目不暇接。我穿梭在攤位之間,用不太流利的英語加上肢體語言,與攤主們交流著食材的產(chǎn)地和特色,感受著那份來自生活的溫暖與真實。
在重慶的菜市場,我遇到過從上海來旅游的姑娘,她們說自己是來尋找地道食材買回去做飯的;在北京的菜市場,則碰見過從中關(guān)村“翹班”來的程序員,他說自己是來體驗獨特的市井生活,順便降低“內(nèi)耗”;在上海的菜市場,我還碰上一位穿著時髦的女孩,手里提著一籃子剛從市場買回的蔬菜,她說自己每周都會來一次菜市場,因為覺得這里的生活氣息,能夠讓她感到無比的放松。
我想,時下那么多人年輕人熱愛菜市場,或許不僅是為了獵奇,找尋新鮮感,更多的是因為當我們逛菜市場時,關(guān)注的不再是那些遙不可及、虛無縹緲的夢想與遠方,而是每一個珍貴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