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增加了對尺規(guī)作圖的具體要求,這些要求在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試題中也得到了相應的體現(xiàn).解決好尺規(guī)作圖問題,需要充分運用多種與尺規(guī)作圖相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
關鍵詞:弱化要求;準目標圖形;圖形變換
近年來,尺規(guī)作圖題難度較以往有大幅提升,這些題往往難在對目標圖形的要求較多或比較嚴格等方面,完成這樣一些尺規(guī)作圖題通??梢韵热趸瘜δ繕藞D形的要求,作出接近于“目標圖形”的“準目標圖形”,再借助圖形的變換(平移、翻折、旋轉或位似)把“準目標圖形”變化為“目標圖形”.當然,還可以通過反思作圖的本質,將作圖方法進行優(yōu)化,通過聯(lián)想與目標圖形相關的多種模型實現(xiàn)作圖思路的創(chuàng)新.教師在日常的尺規(guī)作圖的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弱化作圖要求,尋求變換解決;反思作圖本質,探求優(yōu)化作法;聯(lián)想基本模型,追求寬化思路.下面筆者以一道尺規(guī)作圖題為例談談一些想法.
1 試題呈現(xiàn)
如圖1所示,P是∠AOB內一點,用直尺和圓規(guī)作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PCD,使C、D兩點分別在邊OA、OB上,且∠CPD=90°,PC=PD(要求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
2 難點剖析
本題對目標圖形有以下要求:①∠CPD=90°;②PC=PD;③點C在邊OA上;④點D在邊OB上.顯然,上述要求中,讓圖形滿足其中任意3個不是一件難事,但很難同時滿足所有條件.難點還在于點P的位置并不特殊,所以難度確實不小.
3 解法探求
3.1 弱化作圖要求,尋求變換解決
弱化問題的要求,可以讓問題由淺入手,逐步向目標靠攏.
本題的4個要求可以弱化哪一個呢?經(jīng)歷過多道作圖題的弱化過程,發(fā)現(xiàn)弱化位置方面的要求,通常較易于通過變換實現(xiàn)最終的作圖,也就是弱化本題中的要求③或④,因為這兩個要求地位相同,所以不妨弱化要求④.
在分析階段可以畫草圖(如圖2),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C1D1中,點C1在邊OA上,且∠C1PD1=90°,PC1=PD1.此圖為弱化要求④之后的“準目標圖形”.
怎樣的變換能將“準目標圖形”變化為“目標圖形”呢?不妨將“目標圖形”和“準目標圖形”畫在一起觀察(如圖3).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頂角的頂點都是P,于是想到了連接DD1,構造“手拉手”全等模型,已知點P、C1位置是確定的,且點C在OA上,發(fā)現(xiàn)∠PC1C的大小是確定的,進而作∠PD1D=∠PC1C,便可確定點D在OB上的位置,完成作圖.具體作法如下.
作法1:如圖4所示,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1D1(為了讓圖形看起來簡潔,C1D1沒有連接),在PD1左側作射線D1D,交OB于點D,使∠PD1D=∠PC1C,在C1A上截取C1C=D1D,△PCD即為所求.
此作法中,從“準目標圖形”到“目標圖形”的變換方式是旋轉和位似.其實,由于從點C1到點C的移動路徑是直的,根據(jù)“瓜豆原理”可知,從點D1到點D的移動路徑的確是直的,也可以通過多作幾個“準目標圖形”(如圖5),發(fā)現(xiàn)從點D1到點D的移動路徑的確是直的.這樣看來,作法1實際上是用1個點和1個方向確定了路徑D1D,通過圖5中的想法,我們還發(fā)現(xiàn)路徑D1D也能用2個點來確定,從而得到作法2.
作法2:如圖6所示,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1D1和PC2D2(為了讓圖形看起來簡潔,C1D1和C2D2都沒有連接),作射線D1D2,交OB于點D,在C2A上截取C2C=D2D,△PCD即為所求.
弱化要求④,可以完成作圖,那么弱化其他要求,也能完成作圖嗎?筆者認為還是要就點的位置方面的要求進行弱化才易于解決,除了弱化點C或點D位置的要求外,是否還可以弱化對點P位置的要求,不妨試一試.弱化后的要求如下:①∠C1P1D1=90°(點P1位置任意);②P1C1=P1D1;③點C1在邊OA上;④點D1在邊OB上.
如圖7所示,先畫出滿足上述要求的一個△P1C1D1,借助草圖分析該“準目標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可以變化為“目標圖形”,發(fā)現(xiàn)還需要一個用于過渡的等腰直角三角形P2C1D2(其中O、P、P2三點共線,點D2在OB上,∠C1P2D2=90°,P2C1=P2D2),可以通過旋轉和位似變換將△P1C1D1先變化為△P2C1D2,再以O為位似中心,將△P2C1D2通過位似變換變化為目標圖形△PCD.于是又有了第3種作法.
作法3:如圖8所示,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1C1D1(為了讓圖形看起來簡潔,P1D1沒有連接),作∠C1P1P2=∠C1D1B,射線P1P2與射線OP相交于點P2,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2C1D2(為了讓圖形看起來簡潔,點D2沒有顯示出來),作PC∥P2C1確定點C,最后在OB上截取點D,使PD=PC,△PCD即為所求.
3.2 反思作圖本質,探求優(yōu)化作法
很多問題不是復雜化地去理解,而是需要回歸問題本質,追求方法的優(yōu)化.
在圖5中,可以看出任意一個點Cn都可以通過繞點P逆時針旋轉90°得到一個對應的點Dn,由于直線由點構成的本質,故易知點P到兩個路徑的距離相等、兩個路徑之間互相垂直等結論,所以作法2可以優(yōu)化得到作法4和作法5.
作法4:如圖9所示,過點P作PC1⊥OA,垂足為C1,在OC1上截取C1E=PC1,過點E作ED⊥OA,交OB于點D,作射線DP,過點P作PC⊥PD,交OA于點C,△PCD即為所求.
作法5:如圖10所示,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1D1(為了讓圖形看起來簡潔,C1D1沒有連接),過點D1作D1D⊥OA,交OB于點D,在C1A上截取C1C=D1D,△PCD即為所求.
3.3 聯(lián)想基本模型,追求寬化思路
在解題時,聯(lián)想陌生的問題與哪些熟悉的解題模型有關系或者類似,有助于探索出更寬、更創(chuàng)新的思路.
通過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聯(lián)想到“一線三垂直”模型,如圖11所示,圖中有△PCF≌△DPE,則可以通過使CF與已知的PE相等來先確定點C的位置,然后再確定點D的位置,具體作法如下.
作法6:如圖12所示,過點P作PE⊥OB,垂足為E,在OE上截取EG=EP,過點G作GC⊥OB,交OA于點C,在OE上作點D,使PD=PC,△PCD即為所求.
通過“PC=PD”聯(lián)想到與之相關的使C、P、D三點共線且PC=PD(C、D兩點分別在OA、OB邊上)的作圖問題(如圖13),可以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中位線的性質”的逆命題等模型先解決這個相關問題.原作圖問題可以轉化為這個相關問題,即將射線OB繞點P逆時針旋轉90°,使旋轉后得到的射線所在的直線MN與OA相交于點O1,線段PD跟著一同轉動至線段PD1(如圖14),原作圖問題便轉化為了在∠OO1N中作圖13的“準目標圖形”的問題,具體作法如下.
作法7:如圖15所示,過點P作PE⊥OB,垂足為E,交OA于點F,在EB上截取EG=EP,過點G作MN⊥OB,交OA于點H,在OF上截取FC=FH,在OE上作點D,使PD=PC,△PCD即為所求.
作法8:如圖16所示,直線MN,點E、G、H、D的確定方法與作法7完全相同.在HP的延長線上截取PF=HP,過點F作FC∥MN,交OA于點C,在OE上作點D,使PD=PC,△PCD即為所求.
4 教學思考
4.1 變換先行,逼近目標圖形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圖形的變化’強調從運動變化的觀點來研究圖形,理解圖形在軸對稱、旋轉和平移時的變化規(guī)律和變化中的不變量.”[1]
尺規(guī)作圖問題最終歸結為作出符合題目要求的點,不過一些較難的問題中需要作的點有多個或要求較高,這就需要先確定其中某些點或關注其中部分要求,作出符合部分題意的“準目標圖形”,再用變換的方法,讓已作出的“準目標圖形”的位置或大小發(fā)生變化,使其完全符合題目的所有要求,成為最終的目標圖形.
這里關鍵是要將“準目標圖形”和“目標圖形”放在一幅圖中,通過對比、找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兩圖形之間存在的變換關系.如果是存在著平移關系,那么只需要通過它們的一組對應點,便確定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如果是存在著翻折關系,那么只需要找到它們的一組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便可以確定對稱軸;如果是存在著旋轉關系,那么只需要根據(jù)它們的一組對應點,便可以確定旋轉中心和旋轉角;如果是存在著位似關系,那么只需要找到兩組對應點的連線所在直線的交點,便可以確定位似中心和相似比.確定了變換的要素后,就可以將“準目標圖形”中其他的點也變化到“目標圖形”.
此外,還有一種思路,就是多作出幾個“準目標圖形”,找到“準目標圖形”的某個點的運動軌跡,根據(jù)軌跡,便能確定該點在“目標圖形”中的對應點的位置,從而進一步作出最終的“目標圖形”.
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對每種變換的性質、規(guī)律的理解,真正能讓圖形的變換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特別是在尺規(guī)作圖的問題中大顯身手.
4.2 模型主宰,拓寬作圖路徑
尺規(guī)作圖是對幾何圖形性質的綜合性考查,它要求學生根據(jù)題目條件,適當聯(lián)想、逐步探索、構造相關的幾何圖形或者幾何模型來尋找結論,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
在作圖中常用的幾何模型有“一線三垂直”“手拉手”“射影”“切割線”等.在作圖前,可以把可能有關的模型鑲嵌在圖中,分析這些模型中的性質,根據(jù)性質逆向思考,看看可以先確定模型中的哪些點,隨后再怎么逐步確定“目標圖形”中的點.例如,圖11中,過點P作OB的垂線先能很容易確定點E,再根據(jù)“一線三垂直”模型的性質,明確了點C到直線PE的距離,相當于先確定的點E為后續(xù)確定點C創(chuàng)造新的條件,進而保證目標圖形中關鍵的點C被作出.
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對重要幾何模型的積累,學生應熟知這些幾何模型的性質,以便能在尺規(guī)作圖題中想到它們,為作圖提供思路,拓寬作圖的路徑.
4.3 尺規(guī)共“舞”,盡顯幾何思維
課程標準指出:“經(jīng)歷尺規(guī)作圖的過程,增強動手能力,能想象出通過尺規(guī)作圖的操作所形成的圖形,理解尺規(guī)作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發(fā)展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2]
范希爾將幾何思維水平分為了以下5個層次:層次0:視覺;層次1:分析;層次2:非形式化的演繹;層次3:形式的演繹;層次4:嚴密性.達到層次4的學生即使不參照模型也能以較大的嚴密性進行推理,這時推理的對象是形式化構造之間的關系.[3]可見,尺規(guī)作圖對幾何思維的要求屬于層次4.尺規(guī)作圖問題沒有給出需要推理的圖形,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圖形,使它滿足題目的要求,其中需要很嚴密、高要求的幾何推理,也需要很強的空間觀念.
尺規(guī)共“舞”,好比是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幅美麗的風景圖,這幅風景圖的背后積淀著眾多的幾何知識和幾何邏輯,能夠展現(xiàn)學生的幾何素養(yǎng),盡顯學生的幾何思維.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曾友良,贠朝棟.范希爾理論的幾何思維水平研究綜述及啟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