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地方院?;瘜W課程教學實踐,從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因材施教、探索教學新模式和加強思政教育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和實踐,理論教學形成“興趣激發(fā)—任務驅動—思維開發(fā)—自主學習”的教學新模式,實驗教學形成“教材信息化—內容層次化—授課混合化—考核過程化”的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 地方院校;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混合式教學;教材;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3"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14-0064-04
0" 引言
高等院校是我國培養(yǎng)高級人才的專門機構,人才培養(yǎng)是高校的核心任務[1]。據(jù)報道,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 738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4 183萬人。大學生的德、智、體等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不僅事關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瘜W課程是地方院校很多專業(yè)的基礎課。作為地方院校,河南農業(yè)大學化學授課對象涵蓋農林牧等30多個專業(yè),年均授課人數(shù)超過3 000人。如何更好地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增強地方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此,課程組基于長期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進行有益探索與實踐。
1" 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習興趣
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自然、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學習也需要主觀能動性。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2-4]。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要有的放矢地把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趣且有教育意義的素材與案例和科學知識相結合,設計既貼近生活又忠實服務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以有機化學課程為例,具體的代表性素材與案例如表1所示。
2" 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
不同的專業(yè)有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興趣愛好。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應該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發(fā)展愿望因材施教。客觀上,不同學生的先天個性和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都不相同,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價值理念和發(fā)展?jié)摿?。教育應該尊重不同受教育者的個人需求和趨向。理想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個性化學習[5-6]。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形象地論述過“和而不同”的教育思想,他用花園比喻校園,花園中不同的花草萬紫千紅,各有各自的美麗,園丁需要針對不同的花草進行不同的栽培,才使得不同的花草各得其所,構成姹紫嫣紅的美景。教師應該向園丁學習,讓千差萬別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教育和發(fā)展,最終綻放出不同的風采。陶行知認為,被教育出來的學生不僅不能一模一樣,還應該具有不同的創(chuàng)制能力[7-8]。
3" 探索理論教學新模式,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興趣激發(fā)和任務驅動為先導,課程組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精心優(yōu)化教學設計,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基于學生在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反饋,進一步完善改進各環(huán)節(jié),最終形成“興趣激發(fā)—任務驅動—思維開發(fā)—自主學習”四位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課前提出針對性案例,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fā)布預習任務,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態(tài)學習新知識;然后根據(jù)學生預習的具體情況,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行啟發(fā)式課堂教學,訓練并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努力完善有機化學立體化網(wǎng)絡教學資源,以便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大膽實踐、學以致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
4" 重視實驗教學,探索實驗教學新模式
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畢業(yè)生的職業(yè)生涯是否成功,對社會貢獻的大小,是由畢業(yè)生的能力決定的,而不取決于掌握多少理論知識。知識本身沒有力量,只有轉化為能力,知識才能展現(xiàn)力量。所以,只有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識[9]。
對大學教育而言,實驗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陣地,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溫故而知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平臺,還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剖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10]。如何深化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培養(yǎng)基礎扎實、創(chuàng)新意識強的優(yōu)秀學生,是長期面臨的挑戰(zhàn)。筆者結合課程組長期的教學實踐,從教材信息化、內容層次化、授課混合化和考核過程化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與實踐。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課程組充分利用教材,把基礎化學實驗的相關知識進行信息化處理;在實驗內容上,針對不同內容進行層次化處理;在授課中,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考核過程化,有利于學生重視每一個實驗項目,真正掌握實踐技能,最終形成“教材信息化—內容層次化—授課混合化—考核過程化”四位一體的化學實驗教學新模式。
4.1" 教材信息化
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把實驗內容相關的知識和資料做成二維碼鏈接印在教材上,相關內容包括課程PPT課件、示范操作視頻、教師PPT講解視頻、實驗技術要點、思考題等。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掃描二維碼進行相關學習。
4.2" 內容層次化
針對以往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以基礎技能類為主、與生活實踐脫節(jié)、學科間缺少交叉融合、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足等問題,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宗旨,以深化實驗教學改革為動力,按照“基礎技能→綜合應用→探索創(chuàng)新”模式調整實驗教學內容,構建層次化實驗教學新體系,如圖2所示。
基礎技能實驗主要是對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和實踐,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側重對學生實踐基本操作和技能的培訓。綜合應用實驗是在掌握基礎技能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與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yè)知識。探索創(chuàng)新實驗需要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項目和方案,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方法、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11]。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層次化教學,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科學研究的規(guī)律性,由淺入深地學習。此外,鼓勵學習興趣濃厚、樂于參與科研的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或者申請參加各種創(chuàng)業(yè)競賽,更好地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3" 授課混合化
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12-13]主要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充分利用信息化教材中二維碼所鏈接的教學資源,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相關理論知識和視頻講解,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收獲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中,學生分組進行實踐操作,同組內的學生先進行相互交流,統(tǒng)一思路后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內容,教師組織不同組之間就實驗結果進行比較討論,明確實驗中的對錯與得失;課后,通過實驗報告的撰寫,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充分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技能。
4.4" 考核過程化
積極推進課程評價改革,建立實驗操作過程評價體系:課前檢查學生的預習報告和實驗設計方案,這部分考核占該實驗成績的30%;實驗中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態(tài)度,這部分考核占該實驗成績的40%;結合課后的實驗報告綜合評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考核占該實驗成績的30%。
另外,結合不同實驗層次,考查側重點有所不同[11]?;A技能實驗是對學生實踐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訓練,實驗結果僅作參考,考查重點在于學生實驗操作是否規(guī)范、實驗安全理念是否建立。綜合應用實驗除了考查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外,實驗結果同樣是考查的重點,要對整個過程進行綜合性考核。探索創(chuàng)新實驗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研究思路和實踐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操作技能和相關理論知識,因此,實驗設計方案是考核重點。整個考核評價體系更注重實驗過程,更注重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非單一的實驗結果,與傳統(tǒng)的期末考試相比更加合理。
5"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根據(jù)我國的教育實際情況,目前地方院校在校學生,特別是廣大農村考生,在中學時受到的多數(shù)是應試教育。通過高考后,大部分大學新生學習態(tài)度有所松懈。大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信息量大、節(jié)奏快,很多課程學時很有限,甚至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tài),課程就已經(jīng)結束。在大一新生剛入校時,就應該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向他們介紹大學生活的特點,讓他們明白大學和中學的不同,特別是要讓他們明白大學的兩大特點:1)課堂上講課內容進度比中學快得多;2)學生可以自主安排時間。合理地安排時間,加強自主學習,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發(fā)展特長和愛好,大學生活將會非常美好。
除了科學知識之外,教師還應該給學生提供一些科學前沿、科學動態(tài),以及一些優(yōu)秀科學家的生平及科研簡介,給學生樹立優(yōu)秀的治學榜樣,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激發(fā)學生以身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對專業(yè)的熱愛、認同以及獻身此事業(yè)的決心會因為見識到前人不畏苦難、披荊斬棘的勇氣而愈發(fā)堅定。用榜樣的力量潤物無聲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14-15]。
化學實驗中蘊含很多哲學思想和人文情懷,除了科學知識之外,教師還應該結合實驗內容,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潤物無聲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個人的思維方式提出不同的見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如果一個學生能對實驗的具體步驟和過程提出不同意見或改進建議,那么他對整個實驗知識的思考、理解和掌握會是十分深刻的[10]。
其次,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實事求是是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質要求,當大學生在實驗中做出與理論不符的結果時,不要輕易地否認自己,要積極、深入地尋找原因,一方面有利于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具體操作中的不妥之處并加以改進,進而提高動手能力;另一方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必要和有效的方法與途徑,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shù)膶嶒瀾B(tài)度,更好地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最后,化學實驗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和社會責任感,實驗前后要檢查實驗設備的安全性,實驗完成后要做好清潔工作,不亂倒實驗垃圾等。此外,還可以通過實驗過程設計、原料與溶劑選擇、實驗用量等多方面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的理念[16]。
6" 結束語
河南農業(yè)大學有機化學課程組自2016年開始開展以教學內容為根本、以教學方法為抓手、以網(wǎng)絡平臺為補充的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全方位改革與建設,現(xiàn)已在2018—2022級農科各專業(yè)16 500多名學生中依次實踐混合式教學,結果證明,混合式教學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人才素質培養(yǎng)質量,得到學生和教師的普遍好評與認可。2020年,有機化學獲河南省本科教育線上優(yōu)秀課程一等獎,獲評河南省一流本科課程;2021年,課程組入選省級優(yōu)秀基層教學組織。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要更好地提高地方院校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畢業(yè)生綜合素質,應該注意的方面很多。筆者僅結合所在課程組的教學探索與實踐,提出一些看法和觀點。愿廣大教育工作者能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而努力。
7" 參考文獻
[1]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 張變香.新時代背景下大學有機化學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初探[J].大學化學,2020,35(7):44-47.
[3] 蔣衛(wèi)華,李忠玉.PBL教學法在大學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化學教育,2015,36(4):26-29.
[4] 張靜,趙宇,張大海.PBL教學法在有機化學教學應用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化學教育,2016,37(18):24-27.
[5] 陳瑞豐,張學新.優(yōu)化對分課堂講授,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8(43):169-171.
[6] 黃尊地,常寧,李志偉.“金課”建設背景下基于“對分課堂”理念的研討式教學設計探索[J].大學教育,2021,36(8):41-43.
[7] 梅汝莉.多元和諧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方法的精髓[J].人民教育,2006(12):18-20.
[8] 李世平.大學教育的和諧與和諧的大學教育[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1):38-42.
[9] 吳云英,李德燕,謝建新.有機化學實驗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J].大學化學,2021,36(7):218-224.
[10] 金慧娟,尹成日,金龍一.有機化學實驗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中的作用[J].實驗室科學,2010,13(4):1-3.
[11] 徐力生,張立明,趙云生,等.天然藥物化學梯度實驗教學模式的實踐與評價[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5,23(3):472-475.
[12] 洪波,陳元暉,趙淑杰,等.高等農業(yè)院校有機化學立體教學模式的構建[J].大學化學,2022,37(8):56-62.
[13] 潘振良,安萬凱,吳璐璐,等.四位一體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有機化學基礎課中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現(xiàn)代化,2021(96):126-129.
[14] 萬福賢,王振濤,高吉剛,等.立德樹人理念下農科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21,36(3):190-196.
[15] 尹雪娜,楊珊珊,徐丹.“課程思政”的思考與探索[J].大學教育,2019,34(12):96-98.
[16] 周利君,龐海麗,張思銳,等.大學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當代化工研究,2022(16):130-132.
*項目來源: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學專項研究項目“特色骨干大學建設背景下農科有機化學智慧化教學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教辦高〔2021〕268號);河南農業(yè)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高等農業(yè)院校有機化學基礎課程理論及實驗教學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2021XJGLX026);河南農業(yè)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農科類專業(yè)有機化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2024XJGLX158)。
作者簡介:潘振良、吳璐璐、樊良鑫,博士,副教授;楊國玉、徐翠蓮,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