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的《尋秦記》堪稱“穿越種馬文”的鼻祖,但它至少說對了一件事:對異性的理解力,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魅力。小說主角項少龍是穿越到戰(zhàn)國的現(xiàn)代人,他之所以大受女性歡迎,除了知識和能力上的優(yōu)勢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比當時的男性更理解女性。也就是說,他懂得尊重女性。單是這一點,就大大領(lǐng)先于同時代人的見識。由此可見,在“理解異性”這一點上開了掛,不必成為“高帥富”,也能提升魅力值。
然而兩性關(guān)系最大的問題正在這里。不管男生女生,往往都會對異性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刻板印象,以至于你眼中的“男人味”,變成了對方眼中的“直男癌”;你心中的“女性魅力”,恰是對方心中的“矯揉造作”。隨著閱歷的增長,很多人發(fā)現(xiàn),年輕時覺得最拉風炫酷的愛情橋段,原來滿不是那么回事。兩人長期相處,能避免誤解才是最重要的前提。所以,要有異性緣,首先得避開有關(guān)兩性的一些常見誤區(qū)。正確的理解,才是提升吸引力的正解。
首要的一個誤區(qū)是,女人天生就比男人嘮叨。
中國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
西方俗話說:兩個女人等于一千只鴨子。
女人話多,似乎是古今中外的共識。心理學家布列茲丁曾經(jīng)統(tǒng)計,女性平均一天要說兩萬個詞,男性只有區(qū)區(qū)七千個。當丈夫用完自己的配額下班回家,妻子還有一萬三千個詞沒說呢,能不嘮叨嗎?
且慢,先問自己幾個問題:說女人話多的,通常是什么人?男人。
什么樣的人可以嫌別人話多?地位比較高的人。
同樣講半個小時,在員工就叫“沒重點”,在領(lǐng)導就叫“深入透徹”。話多話少,絕對值只是一方面,更多的主觀感受其實是相對于“話語權(quán)”而言的。話語權(quán)較低的一方,才有“話多”的問題。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就經(jīng)常反用這個原則,用大段毫無意義的臺詞來彰顯權(quán)力感——被槍指著腦袋的人,絕不會覺得對方“啰唆”。
學者芭芭拉與吉恩·埃金斯拍攝了幾所大學教職員會議的全過程,通過分析錄像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男士發(fā)言的頻率都比女士高,毫無例外,每位男士的說話時間都比女士長。根據(jù)記錄,男性每次說話,長達10~17秒;而女性的發(fā)言,長度卻只在3~10秒。說話時間最長的女性,講的都沒有說話時間最短的男性多。美國東北大學的戴維·拉澤跟他的同事用微型記錄裝置研究了133位志愿者的交談。這些人被分到兩種環(huán)境:一種是隨意聊天的環(huán)境;另一種則是有主題的討論,也就是“任務(wù)驅(qū)動型”交談。結(jié)果,在隨意聊天時,男性和女性的談話意愿相當;在任務(wù)驅(qū)動的合作性環(huán)境中,當群體人數(shù)較少時,女性勝出;人數(shù)超過6人時,男性說話更多。美國楊百翰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聯(lián)合開展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幾乎在任何專業(yè)場合,男性都會占用或分到更多發(fā)言時間。女性則會對自己的話語進行自我審查和編輯,會為說話太直率感到抱歉。但男性則毫無這方面的顧慮,甚至在沒有被問到的情況下也會咄咄逼人,甚至還會跟意見不同的人展開辯論。
簡言之:人越多,場合越正式,男性就越愛講話。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男女兩性對于“說話”的理解不同。
對大多數(shù)男性而言,言語對話就像一場競爭,借由說話,可以展現(xiàn)個人的獨立性,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所以,他們的重點是表現(xiàn)自己“不一樣”,比如男性喜歡說“我告訴你啊”“這你就有所不知了”之類的話。而對于大多數(shù)女性而言,語言不是用來競爭的,而是用來溝通的。所以,她們的重點在于維系彼此關(guān)系,展現(xiàn)彼此的相似性。比如女性喜歡用“沒錯”“對呀”“我也這么覺得”之類的話,順著對方的話題講下去。所以,男人在公眾場合話多,女人卻在私密場合話多。就好像平常在家中,母親可能話多;一來了客人,父親就喜歡高談闊論、把酒言歡。進一步來說,男生跟女生聊天的模式也很不一樣,女生是“重疊型談話”,男生則是“交替型談話”。當一群女生說話時,話題往往是共享的,她們說話的模式是大家一起說;而當一群男生聊天時,他們的話題往往是專享的——你說就是你說,我說就是我說,談話必須交替進行,不能摻和。
假設(shè)現(xiàn)在有A、B、C三個女生一起談?wù)撍齻兊膰鴳c假期,她們的談話一般會是這樣子的:
A:“我跟你們說,我上周去馬來西亞玩,那里的海灘好漂亮哦?!?/p>
B:“哇,真好,我今年夏天到現(xiàn)在都還沒去過海邊。”
C:“是呢,我男朋友也老是說要帶我去海邊,但一直都只是說說?!?/p>
A:“哎呀,所以我去馬來西亞時,就一直在做筆記,把合適的景點都記下來,下次我們就可以一起去啊?!?/p>
這就是典型的女生談話,一個人提出話題,其他人七嘴八舌地補充。但是補充和打岔的那些人,并不是要把話題搶走,而是想借由“打岔”來參與,借由“相互附和”把氣氛帶起來。這個去海邊玩的話題,在她們的理解中是一群人“共享”的。所以,盡管女生喜歡插話,但并不是在打斷,反而是在附和、補充、參與、完成這段對話,所有人的談話是重疊在一起的。
反觀男生的習慣,則是強行扭轉(zhuǎn)話題,然后把關(guān)注點引導到自己身上,從而開始發(fā)表自己的長篇大論。
A:“我跟你們說,我上周去馬來西亞玩,那里的海灘好漂亮。”
B:“馬來西亞這個地方是真不錯,去年我在吉隆坡看到……”
C:“要說出去玩還是要找些小眾的地方,上次我去地中海一個小島……”
這就是為什么男生特別強調(diào)“不要打斷別人說話”,因為男生的打斷,真的是打斷。即使接話時很客氣,看起來像是順承了對方的說法,其實也是在另起爐灶。所以他們講話時,通常心里很清楚這是誰“專享”的話題。原則上說,任何時候都只能有一個中心,旁人就算附和,也不能搶“主題發(fā)言者”的風頭,否則就是失禮。
這樣一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就會覺得女生說話七嘴八舌,男生說話則是輪流高談闊論。因此,就算說的一樣多,也會覺得是女生比較愛說話。而當男女之間進行對話時,“專享”與“分享”的矛盾,就會更加明顯。
洛陽理工學院的袁宏智副教授針對男女說話模式進行了跟蹤實驗,在對11組男女的31次談話錄音進行分析之后,他發(fā)現(xiàn)男方重疊女方談話9次,打斷16次,而女方?jīng)]有重疊男方,打斷男方僅2次。重疊和打斷,往往會造成女方的沉默,使男方獲得改變話題的機會。語言心理學家漢考克和魯賓也觀察到,在大約3分鐘的對話里,女人平均只會打斷男人1次,但男人打斷女人的次數(shù)多達2.8次。而且在表達要求時,女性往往是“旁敲側(cè)擊”,男性卻習慣于“直截了當”。
可見,當男人說“女人更喜歡說話”時,一定要注意,這固然有一定的生理和事實依據(jù),但更多的則是由談話模式和權(quán)力關(guān)系造成的。男人要警惕自己專享話題的習慣變成專橫霸道,女人則要防止自己分享和傾聽的習慣變成懦弱和退縮。男女之間相互注意到對方特殊的說話方式,才能聊得開心。
(摘自2024年第16期《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