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中國南宋時期畫家馬遠的《十二水圖》為基礎,通過對該畫作的深入分析,探討其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數(shù)字“十二”相關的豐富意蘊。馬遠的《十二水圖》以十二幅作品表現(xiàn)水的不同狀態(tài),每一幅畫面都呈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表達與情感傳遞。文章旨在通過對《十二水圖》的深入剖析,揭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數(shù)字“十二”所蘊含的深遠意義,以期為更深層次的文化理解提供啟示。文章在探討數(shù)字“十二”的象征意義時,從十二地支、十二時辰、十二生肖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剖析。通過對《十二水圖》中每一幅畫面的細致解讀,文章揭示了數(shù)字“十二”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豐富內涵,體現(xiàn)了其在時間、空間、生肖等方面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馬遠;《十二水圖》;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字“十二”
(一)《十二水圖》解析
馬遠(1254—1321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繪畫大師,“南宋四家”之一,是中國南宋末至元初的杰出畫家,其以獨特的山水畫風格和深刻的文人氣質而著稱。
馬遠生于南宋末期一個文人之家,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經(jīng)歷了南宋滅亡和元代建立的時局變遷,這樣的背景影響了他后來的藝術風格和表現(xiàn)主題。
《十二水圖》包括十二幅畫,除了第一幅沒有名字且有殘缺外,其余十一幅均由楊皇后題名。這十一幅分別以富有詩意的名字命名,如“洞庭風細”“層波疊浪”“寒塘清淺”“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滄?!薄昂鉃囦佟薄霸剖胬司怼薄皶匀蘸嫔健薄凹毨似薄_@些畫面生動地描繪了洞庭湖、長江、錢江、黃河、西湖、東海等水域的景致。十二幅畫通過不同的筆法別出心裁地表現(xiàn)了水的不同紋理狀態(tài),細膩的波浪、潔凈的湖水、流淌的江河,展示了水的柔美和變幻。每一幅畫都充溢著濃厚的詩意之美,呈現(xiàn)了豐富的自然景觀。
《十二水圖》的十二幅作品皆以水為主題,表現(xiàn)了水的多樣面貌,呈現(xiàn)了水的美妙意境。這些作品除了少數(shù)描繪石岸山日的作品外,其余均專注水本身,通過獨特的技法和深刻感悟,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水在不同環(huán)境和氣溫下的流動狀態(tài),包括寧靜的紆余、波濤洶涌、躍動碰撞等。馬遠通過精心入微的觀察,將水這看似單調而純粹的主題在十二幅畫面中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
從線條與用墨來看,馬遠巧妙地運用虛實結合的線條以及墨色的變化,通過濃淡的對比和線條的起伏,形成層次分明的畫面,將不同水域的特點區(qū)分開來。這種墨色的運用使畫面更富變化和層次感,整個畫面富有神秘感。這樣的線條運用既強調了空間深度,又增添了意境的豐富性。
《十二水圖》的畫面同樣延續(xù)了馬遠個人獨特的風格,其中構圖不乏留白,通過墨色的濃淡變化和留白營造出一種虛實結合的美感,將部分留給觀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虛實相互映襯,使畫面呈現(xiàn)更為完整的信息,馬遠的留白并非一味地展示,而是為了吸引觀者主動參與。觀者在留白中,可以自由地想象,填補畫面的空白,成為畫作的共創(chuàng)者。留白是與觀者共鳴的空間,引導他們在自己的心中構建與畫家相類似的情感和意境。
《十二水圖》的影響可謂深遠,為中國畫中的“水”開辟了一條嶄新的藝術路徑。馬遠的獨創(chuàng)性和大膽探索為后來的畫家提供了啟示,成為中國畫史上對水這一元素表現(xiàn)的重要奠基之作。
(二)《十二水圖》中“十二”的意義
馬遠的《十二水圖》上除了風貌不一的水紋和楷書題名外,還有“賜大兩府”的字樣,下落“壬申貴妾楊姓之章”。其作應為宋寧宗皇后楊氏下賜給樞密院與中書門下的。分析《十二水圖》,除了關注馬遠的藝術成就,還應考慮《十二水圖》為什么是十二張,不是像展子虔山水畫一樣以四季為基準,而是選擇十二張這樣大的篇幅。馬遠作為擅長迎合皇家趣味的宮廷畫師,其畫作不僅有藝術欣賞的一面,通常也有皇家的政治意味,十二幅《十二水圖》中的十二絕不是憑空而來的數(shù)字。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遇到與數(shù)字十二相關的詞匯,如十二個月、十二個時辰、十二生肖、十二地支等等。《左傳·哀公七年》:“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shù)也。”《十二水圖》的十二幅作品是具有法天之作的特質,并且運用了“天之大數(shù)”的概念。這些數(shù)字表面上與天文歷法密切相關。十二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數(shù)字,與十二地支、十二生肖等相關。這些文化元素常被用作藝術作品的主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列。十二作為一個象征圓滿的數(shù)字,常被視為完整、全面的象征。藝術家可能選擇以十二為一套,以傳遞豐富、完整、循環(huán)的寓意。而馬遠的十二張《十二水圖》或許代表皇家圓滿,統(tǒng)領四方的志趣。
《十二水圖》是皇家賞賜給“大兩府”官員的官方文獻,這更進一步表明,這十二幅作品不可能是僅具有“真實水景寫生”性質的名家作品。馬遠在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進入宮廷畫院,由于其畫面上落有楊皇后之章和賜予“大兩府”的字樣,《十二水圖》創(chuàng)作時間約在嘉定五年(1212年)前后,此為宋寧宗年號,在宋寧宗通過年號“開禧”向世人表明,他與先祖有同樣的政治抱負——統(tǒng)一天下,很難不使人聯(lián)想到來自各地的十二幅《十二水圖》與宋寧宗的政治抱負是否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墩f文解字》中對州的解釋為:“州,水中可居者曰州?!笨梢酝茰y馬遠為皇家所做的《十二水圖》也許不僅是作為欣賞,也是宋寧宗心中更深層的政治內涵的映射,十二張各地不同的《十二水圖》更是代表更廣袤的疆域,從洞庭湖到長江再到黃河,地域相隔幾千公里,長途跋涉已然超過了正常寫實畫家能到達的范圍,顯然,若馬遠只是為了觀賞而繪制這幅作品,只描繪南宋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周邊水域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不需要橫跨大江南北便可構思出篇幅巨大的《十二水圖》。
同時,《十二水圖》里第十一幅題圖名為“曉日烘山”,與其余關于水的圖題截然不同,這個名字與水的關聯(lián)性并不大,但是這種形容旭日的詞語卻通常出現(xiàn)在政治隱喻中。
因此,馬遠《十二水圖》的十二不只是簡單的一個數(shù)字,含有諸多含義,有圓滿、全面的意義,包含宋寧宗一統(tǒng)天下的政治隱喻。
除了馬遠《十二水圖》里所展露出來的十二的含義,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數(shù)字“十二”有重要的象征和意義,與十二生肖、十二時辰、十二地支等密切相關。“十二”在古代常被用于表示時間的循環(huán)和周期性。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時辰,這種循環(huán)的體系使得時間在“十二”的框架內呈現(xiàn)一種完整、圓滿的周期性。因此數(shù)字“十二”便在中國傳統(tǒng)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有圓滿、周全、吉祥之意。
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不乏含有數(shù)字“十二”的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清代十二生肖圖厭勝錢,就是基于十二地支又稱十二生肖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利用“十二”來代表吉祥圓滿。這清代的一枚十二生肖厭勝錢,盡管體積微小,卻包含廣泛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其刻制涉及十二地支、十二屬相生肖以及四神三種文化元素,為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和文化線索,《十二水圖》也有同樣的歷史意義。
中國傳統(tǒng)的“十二文化”背后的思想起源之一即十二地支,以此為基礎衍生出許多傳統(tǒng)文化以及藝術作品。十二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對天文現(xiàn)象的觀察和研究。在戰(zhàn)國時期或更早的西周時期,古代學者和卜者開始觀察天空中星辰的運動,他們發(fā)現(xiàn)一年可以劃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以北斗星宿中的一個星辰為代表。這逐漸演化為“十二時辰”的概念,形成了后來的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最早的具體記載見于《淮南子》和《太初歷》,這些記載出現(xiàn)在漢代。因此,十二地支的形成融合了對天文現(xiàn)象的精密觀測、歷法編制的努力以及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歷史和文化內涵的時間單位。
十二地支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既體現(xiàn)了時間的周期性,又反映了農(nóng)業(yè)社會對季節(jié)、氣候的認知。在時間的循環(huán)中,數(shù)字“十二”承載了一年的周期,呈現(xiàn)出季節(jié)更替、農(nóng)事生活的節(jié)奏。這個循環(huán)不僅象征自然界的不斷更新,更寓意生命的不息奮斗和永不停息的活力。十二地支不僅是一種時間計量系統(tǒng),還經(jīng)常在文學、繪畫和其他藝術形式中出現(xiàn),成為創(chuàng)作者表現(xiàn)時間、季節(jié)、自然變化等主題的一種手段。
與普羅大眾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十二”應是十二生肖了。每個人出生時便被賦予了一種動物生肖。在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作品中,畫家會通過巧妙的構圖,將十二生肖與自然景物、生活場景相結合,以表達豐富的寓意。例如徐悲鴻的《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作為一組整體,既是對生肖圖案的個別描繪,也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呈現(xiàn)。同時,雕塑作品也不乏十二生肖的主題。瓷虎枕為宋代出土的生肖瓷器代表之一,其怒目圓瞪,牙齒尖銳可見,雙爪著地呈匍匐狀。這件作品完美地表現(xiàn)了老虎兇猛威武的形象。
《大禹謨》中古人就開始了對天文數(shù)字“十二”的觀察,從此開啟了中國人對數(shù)字“十二”的特殊偏愛。數(shù)字“十二”在中國文化中承載了豐富而深遠的吉祥寓意,展示了人們對和諧、圓滿、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無論是時間的循環(huán)、方向的平衡,還是生肖文化和文學藝術的豐富表達,數(shù)字“十二”在各個層面都閃耀著吉祥的光輝,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底蘊。
通過對數(shù)字“十二”的全面理解,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它在中國文化傳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數(shù)字“十二”不僅賦予了時間、方向、生肖等深刻的吉祥寓意,也在各個層面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展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和諧世界的追求。
作者簡介
陳俊玲,女,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學。
參考文獻
[1]樊成.分析《十二水圖》中的意境美[J].藝術品鑒,2020(2):249-250.
[2]張延穎.馬遠《水圖》之解讀[J].明日風尚,2022(6):167-170.
[3]姜吳凱.陶瓷雕塑中“十二生肖”的藝術研究[D].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18.
[4]單曉麗.生肖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J].散文百家(理論),2019(4):226.
[5]馬彩霞.淺談十二地支的文化內涵—清代十二生肖圖厭勝錢賞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7):18-19.
[6]彭德.中國美術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