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倪瓚,元四家之一,也是元代文人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他蕭疏、冷寂的獨特風格,逸筆草草的畫風,以及“自娛說”的觀念,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本文將結合倪瓚的生活環(huán)境和他的經(jīng)歷,結合歷史背景探究倪瓚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同時對《漁莊秋霽圖》在筆墨和構圖等方面進行分析,進一步論證倪瓚的個人風格。
關鍵詞:山水畫;風格;后世影響;意境探索
(一)選題原因及意義
以倪瓚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因為倪瓚的繪畫風格對筆者有極大的吸引力。倪瓚的繪畫風格與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和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有非常大的關系。元代及以后的文人畫家重視追求筆墨,變革古意,從倪瓚的山水畫中可以讀出他想表達超脫景物的感情,自然景物已經(jīng)不再是他創(chuàng)作的重點了。
筆者從影響倪瓚山水畫的幾個因素和對《漁莊秋霽圖》在筆墨等角度進行分析以及對倪瓚“逸筆草草”美學思想的探究、倪瓚對后世所產(chǎn)生的影響這幾個方面進行論述,深入了解倪瓚的繪畫特點。
(二)研究對象
本文從倪瓚山水畫風格形成的原因開始論述,從山水畫《漁莊秋霽圖》的筆墨、構圖和畫面結構以及意境等方面開始分析,從而得出倪瓚的藝術理論所傳達的真實情感。
(三)研究方法
首先筆者通過文獻研究法,收集有關倪瓚藝術風格的論文,了解倪瓚的藝術風格、生平經(jīng)歷等。筆者根據(jù)已有文獻從不同的方面對倪瓚的藝術風格進行分析。
其次是比較分析法,將倪瓚與王蒙的藝術風格進行對比分析,王蒙的“繁”以及倪瓚的“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簡一繁,成為藝術的極致。
(一)元代山水畫時代背景
中國的山水畫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特別的一部分。山水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根基,體現(xiàn)了人的精神、人生的內(nèi)涵、時代的氣息。
由于元朝政權的確立和其推行的民族政策,使得許多藝術家在思想上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繪畫上,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二)倪瓚的生平經(jīng)歷
倪瓚出生于無錫的一個富有家族,他的兄長是元朝道教中的上層人物,因此他的家庭雖然富裕,但他并沒有沾染不良的思想,而是受到很嚴格的教育。家中有一個很大的藏書樓,他每日都在那里看書作詩。歷代的書法名畫,倪瓚非常喜歡,他每日都在臨摹和練習,揣摩其中的意境。倪瓚在繼承和借鑒傳統(tǒng)繪畫技巧的同時,也吸收了各流派的精華,對后世的繪畫有很大影響。
(三)倪瓚山水畫風格
倪瓚山水畫的作品,個人風格十分鮮明。以天臺湖為中心,布置得極有特色:附近有一座土坡,上面有一座草亭,周圍空無一人,只有三五株花草,中間是一片平靜的水面,遠處有一兩座小山?!懂嬻堋酚性疲骸叭说挟嬏幨钱?,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盵1]雖然是空的,但卻是與整個畫面對應的,這就是所謂的虛實結合,妙就妙在其中。
倪瓚的構圖手法使得畫面更為簡練,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涵,繼承了南宋時期所形成的一種意境:詩意的追求和細節(jié)同時并舉,對稱走向均衡,空間更具意義。從表現(xiàn)手法上看,善用偏鋒,以清淡疏朗,隨意之筆刻畫出山石樹木,表現(xiàn)出一種空寂、凄涼的意境。
繪畫的藝術思想,是指一位畫家在其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獨立個性與美學文化精神,反映了藝術家的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境地。“藝術家作為創(chuàng)造主體,其性格、氣質、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種種特點,都會投射和熔鑄在其藝術作品中。”[2]繪畫美學思維的產(chǎn)生與藝術家的師承傳統(tǒng)文化、生活經(jīng)驗以及所接觸的現(xiàn)代社會思潮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
(一)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共同因素
佛教、儒學等思想所帶來的藝術思考,對倪瓚的繪畫風格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佛教思想則是以清凈為首要,借著自然之意,來表現(xiàn)一種空靈自由的境界。他把“至清”“至靜”這兩個藝術形象以內(nèi)涵與表達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二)“逸筆草草”美學主張
逸品是我國畫學中最早出現(xiàn)的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的一種,他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倪瓚在繼承唐、宋逸品畫的基礎上進一步塑造和拓展了他所倡導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等美學理念。逸筆是倪瓚作品所獨有的筆墨技巧,逸氣則展現(xiàn)了他自由奔放的精神風貌。
(一)《漁莊秋霽圖》的筆墨技巧
《漁莊秋霽圖》(圖1)中所呈現(xiàn)的景物,是其主觀情緒的精神投射,用最簡單、最直接的筆墨意境所營造的視覺環(huán)境和畫面空間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凄涼境地?!盁o人之境”是畫家舍棄的巨大景物的視覺核心,天地間的廣袤空間就是畫家心靈的歸宿[3]。從整體上看,《漁莊秋霽圖》的水墨畫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柔軟的,用筆以虛為美。
倪瓚運用筆墨的手法,使線條和水墨的粗細、濃淡形成了不同的節(jié)奏、旋律、趣味,表現(xiàn)出不同的美學境界?!稘O莊秋霽圖》中的“逸氣”是一種無形的藝術語言,給人一種有其存在卻不能完全把握的感覺,這就使得后世許多畫家無法模仿。他的風格反映在用筆上是沒有追求形式的活靈活現(xiàn),也沒有拘泥于形式,畫面上的內(nèi)容看似隨意,其實表現(xiàn)的是簡率真實的自我。
(二)《漁莊秋霽圖》的構圖與布局
1.三段式構圖
分析倪瓚“三段式”的構圖方式,應當從以下三個基本要素入手。
首先,這個構圖,所產(chǎn)生的整體效果是江天浩渺的“平遠”之勢。其次,元代時期繪畫中心主要是集中在江南一帶的,董源、巨然主要描繪江南一帶的風景,他們的作品受到了文人畫家的大力喜愛。董源后期的作品已逐漸趨于“平遠”構圖,在構圖這方面,倪瓚借鑒了“平遠”構圖,為他的三段式構圖奠定了基礎。最后,與我們傳統(tǒng)的“組合式”和“填充”兩種表達方式有關。這兩種方式并不需要考慮時空關系,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要理解的就是如何處理好整個畫面的空間布局,協(xié)調好整個畫面的效果,一旦確定了整個視覺的主體,就需要一個與主體部分相銜接、相互轉化的部分,這就是“填充”的一部分,而整個視覺形象就是“合成”的結果。
2.王蒙《青汴隱居圖》(圖2)的構圖形式
同樣為元四家,王蒙與倪瓚的藝術風格是截然不同的。王蒙的山水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筆法帶有“縱而異,不可察”的雄渾之氣。在構圖上,回環(huán)交錯,錯綜復雜,遠處群峰連綿。在表現(xiàn)手法上,王蒙最具特點的是用皴擦點染,干、濕、濃、淡墨交相輝映。他用“解索皴”來描繪山石。墨的毛筆畫出的青苔,蒼茫無邊,一眼看去,郁郁蔥蔥。
《青汴隱居圖》的構圖采用了高遠的手法,在下半部近處描繪了山腳下的溪流。在一處郁郁蔥蔥的密林中,一人拄著拐杖正在行走。中部是一片連綿起伏、蜿蜒向上的山脈。遠處有幾座草屋,一位隱士盤膝而坐。在山頂,有一座陡峭的山峰,給人一種難以攀登的感覺。畫面中的線條、跳躍的墨汁,形成一座座小山,一棵棵大樹,密密麻麻。王蒙的“繁密”與倪瓚“簡率”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簡一繁,都是藝術的極致體現(xiàn)。
3.《漁莊秋霽圖》的意境表達
《漁莊秋霽圖》整幅畫都是淡墨,皴擦筆觸十分細膩,讓人感覺不到人間煙火。《漁莊秋霽圖》描繪了人跡罕至之景。倪瓚畫的是他內(nèi)心深處的山水,而不是真正的山水,目的是讓觀者通過他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實現(xiàn)“畫中無人,人在畫外”的效果。
近景的樹木,干筆淡墨,枯瘦分明,顯示出荒寒冷冽的意境卻沒有死寂的感覺;小石丘上點了一簇簇青苔,配合渴筆皴擦石面紋理。遠遠望去,山巒伴著縹緲的霧,充滿了流動感、朦朧感,空氣里似乎氤氳著一層淡淡的水汽。畫面上遠景位置極高遠,使“三遠法”中的“平遠”有了更夸張的表現(xiàn)力,放大了《漁莊秋霽圖》中不染人間煙火的曠遠出塵之感。
(一)對明四家山水畫產(chǎn)生的影響
在明清畫家中,許多人模仿倪瓚。明四家中的沈周和文徵明這兩位中流砥柱,都是傾向于臨摹倪瓚。文徵明曾師從沈周,不過他的畫風比較清秀,筆墨蕭疏,與倪瓚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代董其昌是最倡導學習倪瓚繪畫方式的人。他繼承了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思想,明確地提出了“以畫為寄,以畫為樂”[4]的自我娛樂觀念。他最喜歡簡單的山水,“柔美”“靜美”是他一生的追求,而倪瓚“簡逸”的繪畫風格對他的影響是最深遠的。
(二)對四僧繪畫的影響
“四家畫僧”也深受倪瓚的影響。朱耷的山水,簡潔、生動、講究情趣,他的作品意境與倪瓚的作品類似。石濤對倪瓚也極感興趣,他認為后人臨摹倪瓚的畫只臨摹到了表面,倪瓚畫中表達的神韻和思想感情是無人可以復刻的。朱耷領悟了倪瓚山水畫中蘊含的哲學和畫家自身個性表達這一藝術思想與真諦,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山水畫作品。
倪瓚的山水畫作品對后人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標志了中國文人畫的頂峰。近現(xiàn)代的藝術大家都比較重視文化意境的培養(yǎng),所以了解倪瓚是非常必要的。他的畫將繼續(xù)影響后世的藝術家,引導他們認真學習和鉆研。
作者簡介
劉晗芮,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
參考文獻
[1]唐玉超.“迷遠之境”的審美建構[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8.
[2]徐文靜.元代畫家倪瓚繪畫風格成因探析[J].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研究學報,2009(2):36-41.
[3]曹蘭婷,孫麗媛.倪瓚《漁莊秋霽圖》的藝術特色探析[J].美與時代,2020(3):65-66.
[4]謝瓊芳.以道家思想視角論倪瓚繪畫藝術[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