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習俗,是居住在南嶺走廊的瑤族人民在與山地潮濕、瘴氣重的自然環(huán)境長期相處過程中,摸索形成的獨特飲食習俗。本期,我們去恭城瑤族自治縣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茶俗(瑤族油茶習俗)這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瑤族油茶習俗區(qū)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灌陽縣、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以及賀州市鐘山、富川等縣的瑤族聚居區(qū),湖南及廣東的瑤族聚居區(qū)也有分布。南嶺走廊山區(qū)的瑤族,尤其是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及周邊縣的瑤族群眾,是主要傳承群體。
山區(qū)多霧瘴,寒熱無常,經(jīng)過長期實踐,瑤族人民發(fā)現(xiàn)將茶葉和姜、蒜等反復捶打后加水熬煮,配以糍粑、粉利等食用,既能提神驅寒、驅濕避瘴、預防疾病,又能充饑解渴,于是,這一做法逐漸形成了瑤族油茶。
油茶既是瑤族人民平時的主要飲食,又是待客及人生禮儀的重要部分,貫穿瑤族人一生的嬰兒滿月、婚嫁、賀壽、喪禮等重大禮儀中,以及祭祀、節(jié)日、待客習俗中。
瑤族人日常打油茶的時間比較靈活。打油茶不分季節(jié),也不分時段,每天都可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離不開油茶。有客人到來不分早晚,隨時都打油茶待客,而且更為豐盛。在重要社交場合中,男女分工明確,打油茶、給客人唱歌敬茶等都由女性來承擔,男性則陪客人在火塘邊聊天。
油茶由古代藥飲、粥茶、煎茶、煮茶衍變而來,在傳承過程中,打油茶的工具和制作工藝逐漸改良,打油茶的原料也由茶芽、谷雨茶變成更精細的茶。
油茶用料及制作方法均十分講究,其特色在于“打”,與“沏”“泡”“煮”“煎”出的茶味大不相同。食材的用量、敲打的力度和時間,沒有統(tǒng)一標準,類似“功夫茶”,考驗的是打油茶者的經(jīng)驗和悟性。
油茶以大葉綠茶為主料,一般選用清明、谷雨兩個時節(jié)采摘的茶葉,因為這期間雨量充沛,茶葉長勢好,特別適合打油茶。采摘時,葉梢部位的枝條也要一并摘下,然后經(jīng)過殺青、揉捻、攤晾、烘干等程序制成干茶葉后存儲起來。平時打油茶茶葉的多少視喝油茶的人數(shù)而定,人多放多,人少放少。
煮好的油茶還需下生姜、豬油、鹽等調料。當?shù)匦↑S姜辛辣味重,姜黃素等含量特別高,再配以適量的花生、蔥白、蒜米,讓打出的油茶口味濃烈微辣。油茶還可搭配麻蛋果、炒粉利以及各種糍粑等食用。
制作油茶要用專門茶具,俗稱“油茶三件套”:
一個用生鐵鑄成的專用茶鍋,口徑大概為33厘米,有柄有嘴,比一般的鐵鍋小,但鍋體厚兩三倍,散熱比較慢,耐火耐敲。
一把“7”字形的茶槌,它是用茶樹原木制成的,用來打碎茶葉和其他原料,其中長的一邊作為手柄。
一個竹編的茶葉隔,用來分離茶湯和茶葉殘渣。
油茶“慢慢敲”,是油茶制作工藝的點睛之筆。將鍋燒熱,放少許油,將清洗過并瀝干水的茶葉、生姜、花生、蒜米等放入鍋內炒一下,然后用茶槌將茶葉、生姜等反復捶打搗爛。
油茶的制作有“一打二擂”的說法,不僅要輕輕捶打、用力碾壓,還要控制火力大小,確保油茶茶鍋不焦底。捶爛至鍋底黏上一層黃綠色的鍋焦時,再加入適量的熱開水,熬開出味。
“打油茶,無他法,只要水滾鍋頭辣”,100℃的開水,150℃以上的熱鍋,鍋下保持中火,油茶才能湯色黃爽,香氣撲鼻。
用竹編的茶葉隔把茶水濾出裝碗,撒入蔥花、香菜末,再根據(jù)個人口味,加入米花、麻蛋果、排散、酥花生等,放入適量食鹽調味,一碗原汁原味、濃香四溢的油茶即做成了。
制作好的油茶為黃綠色,色澤醇厚,聞之有茶香,還夾雜著蔥花、香菜的香味,入口綿滑,味道醇厚清苦,微辣中帶澀,過后便是醇香甘甜,令人回味無窮。
與油茶佐餐的瑤族風味小吃品目繁多,排散、艾葉粑、蘿卜粑等數(shù)十種特色糕點,獨具風味,為食客們津津樂道。俗話說“油茶當飯,莫忘粑粑”,瑤族人民對糍粑情有獨鐘,喝油茶時這些搭配可少不了。
“一杯苦,二杯呷(澀),三杯四杯好油茶”,瑤族人打油茶一般連做4鍋,因為前兩鍋油茶偏于苦澀,第三、四鍋的茶水才濃醇好喝。在傳承過程中,“打油茶”成為瑤族特有的習俗和文化?!叭丝腿胛莶铻槎Y”,客人進家,瑤族姑娘唱著歌給客人敬油茶,客人至少喝三碗油茶,主家才會滿意地去準備正餐。
人們圍坐在火塘邊,邊打油茶邊聊家常,融洽鄰里關系。在民族交往過程中,油茶習俗逐漸傳入壯族、漢族等人群,成為多民族共享的習俗。
瑤族油茶習俗自治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周黎維希望讓非遺與現(xiàn)代生活建立起更加緊密的關系,不斷地在新時代中綻放異彩,他打算從非遺進校園深度培養(yǎng)傳承人抓起、從娃娃抓起,使油茶“年輕化”,讓新生力量把這門技藝發(fā)揚光大。
如今,油茶已經(jīng)成為頗受歡迎的茶飲習俗,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餐飲酒樓,也將油茶作為招徠顧客的招牌。
欄目責編: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