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實地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貴州民族大學體育教學場地設施、器材配備等現(xiàn)狀、問題進行調查分析。認為:目前貴州民族大學體育教學場地、器材配備仍然存在數(shù)量不均衡、類型單一、場地合格率低、專業(yè)性不足、智能化不夠等問題,其主要阻滯因素為財政投入不足和器材配置率不高等。提出共享教學資源促進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改革,優(yōu)化器材功用提高體育課程多樣性,聚焦器材特性打造智慧+智能的體育課,激活資源擴大財政對體育教學資源投入等建議。
關鍵詞:體育教學 "資源配置 "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7-163-3-JF
高校體育已成為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趨勢反映了高校體育的不可替代性,也體現(xiàn)了高校體育更好地促進體育事業(yè)各個部分的改革與發(fā)展。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高等教育機構的體育場館建設,并鼓勵允許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實現(xiàn)資源共建共享;完善體育教學所需器材設備的配備,建立持續(xù)補充體育器材的機制”。高校體育教材、場地、器材等是體育教學的重要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體育教學內容的延展范圍,而體育教學改革與體育器材資源配置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關鍵因素。因此,貴州民族大學如何有效利用體育器材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具有現(xiàn)實意義。
1、研究方法
1.1、問卷調查法
設計“貴州民族大學體育場地設施與體育器材現(xiàn)狀調查問卷”,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680份,回收率為85%,其中有效問卷568份,有效率為71%。
1.2、實地調查法
對貴州民族大學北校區(qū)和南校區(qū)體育場地設施、體育器材進行實地調查。
2、貴州民族大學體育場地設施與體育器材現(xiàn)狀
2.1、體育教學場地數(shù)量不均衡
體育場地設施是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礎,更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增強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基本保障。從貴州民族大學體育教學設施場地資源看,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在調查中,南校區(qū)總人數(shù)為13604,主要以田徑場、排球場和籃球場為主,無其他體育教學場地。41.9%的體育器材不能滿足體育公共課的教學,導致與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相配套的課外體育活動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北校區(qū)總人數(shù)為7789人,體育場地數(shù)量較為齊全,其中民族特色體育項目是體育與健康學院的體育資源,體育教學場地能滿足北校區(qū)公共體育課的需要,但不能完全滿足體育與健康學院體育專業(yè)課的教學需求。
2.2、體育器材類型比較單一
貴州民族大學體育器材類型比較單一,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多樣化的需求。在調查中,有45%的器材采購年份較久,30%的器材出現(xiàn)破損。從有氧和無氧運動上來看,60%的女學生對于場地和器材需求大于針對特定肌群的運動。從球類運動項目來看,50%的男生每周至少進行1次籃球或足球運動。從體育公共課設置上來看,大一和大二學生開設體育公共課,除每周90min體育課之外,按體育教學設置規(guī)則,每學期必須完成校園陽光跑任務(男生180km,女生160km)。這項跑步任務占總分值的20%,有規(guī)定速度、時間限制、定點打卡等多細則,任務完成狀況由陽光跑APP監(jiān)控并考核。從體育課后運動情況來看,40%的學生會進行課后體育運動,但由于單一的器材限制了他們的運動的范圍;20%的大四學生因實習、找工作、撰寫畢業(yè)論文等原因,很少進行體育運動,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也反映出學校體育器材類型比較單一,無法滿足學生不同的運動和健身需求。
2.3、體育場地設施合格率低
目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總面積達54119m2,體育場地設施總數(shù)量為96個,其中室外健身器材25個,室外標準籃球場3個,室內乒乓球場12個,室內體育館1個,400m標準田徑場地2塊,200m田徑場1塊,籃球場地37塊、排球場13塊、羽毛球場9塊等。由于學校資金和規(guī)劃問題對體育設施的投資不足,導致學校體育設施主要集中在籃球場、排球場和田徑場等戶外設施。相比之下,像多功能操房攀巖墻和室內網球館這樣的高標準室內設施則較為稀缺。南校區(qū)的體育設施相較于北校區(qū)而言,幾乎沒有室內體育運動設施,其田徑外觀有明顯凸凹現(xiàn)象、籃球和排球等場地標志線不清晰,場地下雨后均有積水出現(xiàn),場地設施合格較低。
2.4、體育器材專業(yè)性和智能化不足
體育器材分為競賽器材、訓練、健身、康復器材、民族體育器材、娛樂休閑運動器材、體育科研測試儀器等類型。體育器材的專業(yè)性和智能化體現(xiàn)在器材的設計、材料和功能上,能夠滿足體育運動群體的具體需求,提高體育運動效率,減少運動損傷風險。目前學校體育器材在這三方面往往存在不足:一是體育器材專業(yè)性不強,較多體育器材根據(jù)《大學體育》課程的相關要求進行采購,沒有根據(jù)本校的實際需求進行采購;二是學校體育器材陳舊老化,部分體育器材都是根據(jù)學校校運會或活動需求而采購,但在實踐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無法重復利用;三是體育器材智能化不足,無法提供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和反饋,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體育運動訴求。
3、阻滯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
3.1、地方政府財政投入經費不足
貴州民族大學體育設施建設和維護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學校依賴于地方政府和國家民委的財政支持,投入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體育器材維護經費有限。調查結果顯示,近6年,南校區(qū)體育場并未維修改造,受經費的影響,體育設施的分配呈現(xiàn)出明顯的兩極化。南校區(qū)的學生只能使用有限的室外設施,如田徑場、排球場和籃球場。相比之下,北校區(qū)則擁有一座多功能體育館,里面配備了游泳池、室內籃球場和乒乓球桌。這種差異不僅影響了學生們的體育運動選擇,同時也反映了學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3.2、學校財政投入體育器材受限
學校在體育器材投入上,一方面,受到學校財政的壓力,導致非學術領域的預算減少;另一方面,體育器材的投入被視為一項財政負擔,主要受限原因:一是體育器材老化和損壞,因預算不足無法得到及時的更新和維護,這不僅會減少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還可能增加學生運動損傷的風險;二是學校缺乏多樣化的體育器材限制了學生體驗不同運動的機會,體育器材的投入應被視為對學生未來成功的投資;三是體育器材短缺的情況下,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可能難以實施全面的體育教學計劃。
3.3、學校對體育場地設施不重視
學校對體育不重視程度制約著學校體育的發(fā)展。一是學校的預算限制為主要因素,學校將有限資金集中在民族學、社會學等申博學科上,而非體育場地設施上;二是存在資金分配的問題,導致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體育器材更新或維護不如其他項目;三是體育在學校的整體教育計劃中未被賦予優(yōu)先級,導致體育邊緣化;四是學生和教職工未能充分表達對改善體育設施和體育器材的需求,導致學校管理層未能意識到體育設施的需求和體育器材的重要性。
4、體育場地設施與體育器材對體育教學適應性改革措施
4.1、共享教學資源促進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改革
體育場地設施與體育器材不應只服務于課內體育教學活動,也要促進課堂內外體育教學活動的融合,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從宏觀來看,高校體育器材的充足與體育場地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第一,學校在課內外為學生提供必要場地和體育器材,支持學生體育運動;第二,應該關注體育器材的更新、維護和適配性,確保學生體育安全性;第三,針對不同體育項目,學校應該提供相應的器材,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如籃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網球、游泳等);第四,讓體育與健康學院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擔任校園志愿者和社會指導員的角色,為參與課外體育運動的同學提供體育服務,不僅促進了不同學科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為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社會經驗的積累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從微觀上來看,體育課程框架需考慮男女個體差異和不同體育器材的難易程度。一是在體育課程內容上,必修體育課程含基本體育理論以及基礎體能課程,再進行興趣選修項目;二是在學校體育課后服務上,以小組為單位,提前向大體部報備借用體育場館、體育器材等,由志愿者提供運動技術支持;三是在體育教學中物的要素上(如教材、場地、器材等),學生在課堂或課后練習、器材使用的感受,由志愿者匯總反饋;四是體育運動的疑難點,通過APP、微信或公眾號等向學校體育專業(yè)教師請教,由專業(yè)教師以在線直播、云課堂、播放PPT等方式進行指導,實現(xiàn)課內教學與課外練習,教師教學與學生自學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4.2、優(yōu)化器材功用提高體育課程多樣性
體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是傳授運動技能的平臺,更是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公平競爭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追求課堂科學化的過程中,使得體育教學離體育本質越來越遠,體育課變得機械、枯燥、乏味,讓體育教學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當體育課程內容過于標準化和統(tǒng)一化時,可能會忽視了學生個體的興趣和需求。首先,在體育教學內容上,通過使用體育器材,轉化、應用到體育教學方法和組織上協(xié)助學生完成某些技術動作。體育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校新采購的器材或原有器材的功用、特點,以及思考如何利用器材創(chuàng)新體育課的組織形式,使教學手段與方法實用性更強;其次,在體育教學目標上,根據(jù)學情定教法,分教學階段變換教學設計,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需求、學生身體素質等,確定不同器材的型號、規(guī)格,并向學生展示器材的使用方式;最后,在體育教學組織上,讓學生合作思考這些器材還有哪些趣味使用方法。比如同一器材可否用于其他競技或運動的練習之中,可以怎樣用?為什么要這樣用?在課堂中的練習任務中怎樣開發(fā)趣味游戲、競技游戲?在體育游戲中又如何使用這些器材?
4.3、聚焦器材特性打造智慧+智能的體育課
數(shù)字化賦能使得可穿戴設備也走進了體育課堂?;谶@些設備和搭載構建智慧+智能的體育課,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其將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提高體育教學的“客觀性”和“精確性”,它對于優(yōu)化體育教學質量有一定的意義。從器材特性的角度來思考體育課的實踐樣態(tài)。一是校園陽光跑APP的作用,記錄學生的運動數(shù)據(jù),監(jiān)測學生的健康指標,輔助教學計劃的執(zhí)行,并支持教師隨時調整差異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二是打造智慧教學場景,比如搭建體育場館智慧平臺,通過多個模塊來實現(xiàn)教學、訓練和評估的集成化。例如,汪曉贊教授提出的智能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強調了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旨在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同時減輕教師壓力并激發(fā)學生興趣;三是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師根據(jù)學情差異為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課堂和課后練習任務,結合學生歷史體育學習模型、身體模型,判斷是否改變練習策略,提高體育課程教學效率。
4.4、激活資源擴大財政對體育教學資源投入
激活資源擴大財政對體育教學資源的投入是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步驟。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鼓勵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會力量和資源來支持學校體育發(fā)展。一方面有效地緩解學校財政壓力,促進體育教學和訓練的多樣化,同時創(chuàng)新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方法,提高現(xiàn)有器材的使用效率和教學質量,有效地提升體育教學質量,落實“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的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是通過學校與企業(yè)的合作模式,吸引企業(yè)資助或捐贈體育設施或體育器材等;其次,在學校體育設施建設方面,根據(jù)現(xiàn)有體育課程開展的需求,更新或配置充足教學器材,及時維修和養(yǎng)護體育場地設施,并依托體育場地設施與體育器材促進體育教學的改革,使體育教學課堂效率更高,讓體育課內外的銜接更緊密;最后,提升公眾對學校體育的認知,吸引社會資源投入,利用學校體育設施與社區(qū)合作,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居民開放,為居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務,逐步解決財政投入受限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王瑋,潘霽.“強制”與“說服”:關于校園跑APP技術干預體育鍛煉的解釋現(xiàn)象學分析[J].新聞大學,2020(10).
[3]呂慶華,楊京鐘,朱苗.中國體育用品產業(yè)綜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3).
[4]中國教育報.構建智能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EB/OL].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0/25/content_615494.htm.
[5]彭波,江利紅.公辦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公眾開放收費的性質與法律規(guī)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05).
[6]孫成林,王健.我國學校體育場地建設效率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02).
[7]王健,陳元欣.我國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現(xiàn)狀、制約因素與發(fā)展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