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智能駕駛等人工智能技術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近年來ChatGPT、Sora等以認知大模型為主的AI技術的加速迭代,將人類帶入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正成為引領未來的新興戰(zhàn)略性技術。這些新質技術成果在給人類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對社會秩序的諸多方面,如社會就業(yè)、網(wǎng)絡安全、法律倫理等帶來較大沖擊。在知識產權領域,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專利性及其權屬等問題亟待廓清。在大多數(shù)國家的既有法律中未有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相關規(guī)定,實踐中極易引起相關權屬、侵權糾紛,因此需要對現(xiàn)行專利權制度作出調整。從知識產權視角直面人工智能發(fā)展帶來的沖擊,分析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專利性,認為無論是從AI生成內容的專利權客體屬性,還是專利技術方案、專利“三性”等角度看,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均具有可專利性。至于其專利權歸屬問題,涉及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AI研發(fā)者、所有者、使用者等多方利益主體,除各方事先或事后有約定外,應根據(jù)其實質性貢獻認定發(fā)明人,并對AI生成內容專利申請的披露制度進行合理調適。
關鍵詞: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可專利性;權利歸屬;知識產權保護
DOI:10.6049/kjjbydc.2024040336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348(2024)13-0122-09
0 引言
“人工智能”一詞最早于1956年在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60多年來人工智能領域得到長足發(fā)展。智能駕駛、計算機視覺、智能醫(yī)療及新聞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產品大量出現(xiàn),使得社會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同時,也給社會治理、法律規(guī)范、社會倫理等諸多方面帶來新的挑戰(zhàn)。關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引起了多學科學者的關注,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蓬勃發(fā)展,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刻影響。從2015年開始,《南方都市報》寫稿機器人“小南”、今日頭條寫稿機器人“張小明”等在“撰寫”領域引起關注,一直到微軟小冰原創(chuàng)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的推出,沙特阿拉伯機器人索菲亞被授予公民身份,以及AI首次創(chuàng)作讀物《The Road》的問世,這些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涌現(xiàn),給各國知識產權制度帶來了一系列挑戰(zhàn)。特別是2021年7月,Thaler博士團隊的人工智能設備DABUS在南非獲得屬于自己的專利,DABUS為發(fā)明人,Thaler博士團隊為專利權人。DABUS被確認為發(fā)明人,突破了專利發(fā)明人必須是自然人的標準,對現(xiàn)行專利法形成巨大沖擊,并引發(fā)思考:人工智能到底能否成為專利權人?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否符合專利權法的審查標準?
2022年,ChatGPT的問世標志著人工智能引領科技達到一個更高水平,同時對現(xiàn)行法律制度的調整或詮釋提出了新要求,知識產權界紛紛就此展開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和政策建議,但總體而言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見和結論。現(xiàn)行專利法制度如何順應科技發(fā)展要求?如何進行專利法完善和修訂?這些問題尚存在較大探索空間。
1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相關研究回顧
所謂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是指人工智能通過大量數(shù)據(jù)分析、學習而產生的非既有產品。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源自AI技術,與只有自然人才能成為發(fā)明創(chuàng)造主體的觀念相沖突。通常情況下,由自然人完成的產品,該自然人成為產品的當然創(chuàng)造者;而人工智能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產品,是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中的一類,其創(chuàng)造者究竟是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更新迭代,人工智能也逐步具備“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但這是否意味著人工智能就具備同自然人一樣的權利主體資格?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要么本身是突破性技術創(chuàng)新,要么能為未來技術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若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由人工智能做出,那么該人工智能可以成為專利權人嗎?如何界定人工智能的專利權歸屬?
關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專利性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可以申請專利。朱雪忠[1]認為人工智能產生的技術成果符合專利法的“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實用性”要求,具有可專利性;劉友華等[2]認為,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申請專利時,要對專利審查中的“三性”判定和審查作出特殊調整。也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具有可專利性,根據(jù)現(xiàn)行專利制度,人工智能發(fā)明物的專利權屬于人工智能擁有者是較為合理的。
至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權歸屬問題,學界爭議較大。反對者如王遷[3]等認為專利制度保護的是自然人的智力成果,如果不能體現(xiàn)人類的智慧成果,那么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就不屬于知識產權保護的主體。另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既不是人,也不是擬制人,因此不能作為專利權主體,不管人工智能發(fā)展到何種高級階段,其作為人類工具的屬性均不可能改變。但贊成者緊緊抓住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認為其具有專利權,只是其專利權歸屬尚待商榷。如Ryan Abbott[4]認為,人工智能可以享有法律上的主體資格,獲得專利權保護;李楊等[5]認為“人工智能輸出結果”的權利應歸屬于其使用者;Darin Glasser[6]認為專利權應歸屬于開發(fā)者;許明月等[7]認為專利權應歸屬于人工智能投資者;而李偉民等[8]則認為應歸屬于其設計者、人工智能工程師等;楊利華[9]認為專利權應歸屬于人工智能使用者;劉友華等[10]認為ChatGPT生成內容的專利權歸使用者。
綜上,關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專利性問題,學者們基本持正面觀點,認為其具有可專利性,但涉及具體專利保護客體及授權條件的研究較少。關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權歸屬問題爭議較大,一種觀點認為其不應受到專利法保護,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其專利權可以歸屬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設計者、使用者或所有者和投資者,應受到專利法保護。本文圍繞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開展研究,分析其與現(xiàn)行專利制度的沖突,并就其引發(fā)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可專利性及其權屬問題進行探討,嘗試調和現(xiàn)有學術分歧,并提出相應建議。
2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對專利制度的顛覆性沖擊
應該看到,在專利保護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問題上,黑格爾、洛克和盧梭的思想都曾發(fā)揮過較為深遠的影響[11]。而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崛起,則對傳統(tǒng)專利保護制度產生了全面沖擊,迫使學界重新思考:面對新興技術興起,傳統(tǒng)專利保護制度應該如何調適?
(1)專利制度究竟要保護什么?對于這一問題,黑格爾早在人工智能還很“遙遠”的時代,就曾作過系統(tǒng)思考,認為人能夠把自己的意志或靈魂通過對物的支配,使其具有人的目的性,可以將物看作傳遞人類人格與意志欲望的媒介,也可以看作人類思想境界與情感表達的載體。換言之,之所以要建立專利制度,本質上是要保護投射在“創(chuàng)造發(fā)明”產品上的獨特“人格”。因此,傳統(tǒng)專利制度只能保護創(chuàng)造發(fā)明產品的生產者,也就是自然人,因為只有自然人才有獨特的人格和意志品質。由此推斷,專利制度保護的發(fā)明人只能是自然人。
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出現(xiàn)對黑格爾的人格理論帶來了沖擊,因為創(chuàng)造發(fā)明產品不再只來源于自然人,也可能來源于人工智能。當產品來源于自然人時,該自然人就是其當然發(fā)明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當產品來源于人工智能時,其是否能夠判定為該產品的發(fā)明人?如果認定人工智能是產品的發(fā)明人,那么專利法中對發(fā)明人的人格和意志的保護就失去了意義;倘若認定人工智能并非產品的發(fā)明人,那么產品中又體現(xiàn)了誰的人格與意志?表達的又是誰的思想與情感?這些都對黑格爾人格理論構成了挑戰(zhàn)。
對于人工智能機器(或技術)能否獲得道德主體地位的問題,Aaron Sloman[12]曾呼吁關注機器的倫理地位,將機器納入道德倫理范疇。但直到Allen等[13]在“圖靈測試”的基礎上,提出“道德圖靈測試”的概念,才引起學界對人工智能道德主體地位的廣泛關注。Moor[14]在探討人機之間的本質不同后指出,倫理道德能力是人類獨有的特質,是人類意識的體現(xiàn),機器是無法具有這種倫理道德能力的;英國學者Boden[15]在辨析智能的含義以及人工智能發(fā)展趨勢后,指出“造就心靈還是建立大腦模型”這一分歧點,提出技術性AI并非不能存在,但AI和心理學系統(tǒng)的最高目標——詳盡的人類心理學過程模型——是不能兼容的,不能用人類的已有心理學范型約束AI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溫德爾·瓦拉赫與科林·艾倫[16]從技術的主體性和人的價值敏感性兩個維度出發(fā),提出了操作性道德、功能性道德和完全道德主體3種道德主體類型,基于人類道德和倫理的本質,判斷并提出構建功能性道德,進而使人工智能道德體具備基本的道德敏感性。McDowell[17]更進一步指出,只要基于實體論思維模式,以人格為標準判斷人工智能體的道德地位,人工智能體就永遠不能成為道德主體。
由此可見,隨著AI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逐漸認識到專利制度的核心在于保護創(chuàng)造發(fā)明,但是,以人類心智為唯一向度的“人格論”倫理觀基礎已經(jīng)開始動搖。如果承認人工智能也能“創(chuàng)造發(fā)明”出新產品,且該新產品能夠推向市場并帶來社會整體財富增長,那么,就應該把人工智能“發(fā)明”的新產品納入專利制度保護范圍。
(2)如果把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視為“創(chuàng)造發(fā)明”產品,那么其所帶來的財富增長應該如何分配?應該看到,專利制度的產生與利益分配格局密切相關。洛克提出的勞動財產理論[18]強調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即政府和社會的首要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專利權保護的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的智力勞動成果,是一種無形財產,符合勞動財產理論中保護私有財產的內在要求。此外,對專利權的保護有利于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同時促進科技發(fā)展,也與勞動財產理論中對于累積的限制和避免資源浪費相契合。
但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給這一理論帶來了困擾。自然人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獲得對勞動對象、勞動產品的所有權。當人工智能產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物時,其所作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復雜計算,是否也屬于“勞動”的范疇?如果將其視為勞動,人工智能本身卻沒有私有財產保護的內在需求。此外,“勞動”實質上是通過人的有意識和有目的的活動服務于人類自身,如果人工智能因其不具有人格和意志,而不能將其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復雜運算過程歸類為勞動,那么人工智能本身就不能因為其產出而獲得保護,其產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權利歸屬又該如何分配?這些問題都是勞動財產理論難以解釋的。
盧梭之社會契約的訂立被看作人類從自然狀態(tài)過渡到社會狀態(tài)的重要標志[19],故而可以用社會契約對法律作出合理性解釋。專利權的權利歸屬、利益分配等都可以看作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利益權衡及最終達成的契約合意,這也為前兩個理論學說不能解釋的方面提供了合理性。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來說,涉及程序設計者、人工智能投資者、人工智能使用者等多方利益主體的參與,他們作為權利主體都具有合理性,但如何平衡不同主體的利益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傳統(tǒng)哲學理論難以對人工智能產生的相關專利權法律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因此,要求對現(xiàn)行專利法進行針對性調整,以適應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規(guī)制需求。
我國專利法以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為宗旨,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進而提升社會創(chuàng)新能力。專利權的獲得需要經(jīng)過申請,符合審查標準才能被授予一定期限的對該項技術的壟斷權利,專利制度通過授予專利權的方式回報發(fā)明者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20],進而鼓勵更多人投入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以此推動科技進步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21]。因此,專利制度的核心在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可專利性及其權利歸屬。
3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專利性
3.1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權客體探討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在第5條及第25條中明確了不能授予專利的范圍,對客體的對象要件進行了限定。確定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可專利性,必須先確定其在不在排除范圍內。其中,最難界定的是智力活動的規(guī)制與方法。體育競賽規(guī)制、交通行車規(guī)則、游戲規(guī)則、數(shù)學公式等都被專利授權排斥在外,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是否也在此列?
算法是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核心內容,如果權利要求只有算法特征,沒有技術特征表述,則該權利要求屬于智力活動的規(guī)則和方法;當權利要求中既包含算法特征,又包含技術特征,則該權利要求不被認定為智力活動的規(guī)則和方法,具備獲得專利的可能性。歐洲專利公約第52條也規(guī)定,計算機程序、游戲、智力活動等不屬于專利法保護的客體。同時,歐洲專利局指出以上客體如果具有技術性特征,則可以獲得專利保護。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指在某一個技術領域,解決某一個技術問題且具備一定技術特征,而不能是人為設定的規(guī)則。例如一項自動拍賣方法及其裝置的專利,其權利要求1要求保護的是一個自動拍賣方法,權利要求3要求保護的是一個計算機化的自動拍賣裝置。歐洲專利局認為,在判斷是否屬于可以授予專利權的客體時,應審查客體是否具有技術特點。權利要求3包含“服務器計算機”“客戶計算機”“網(wǎng)絡”等技術特征,因此屬于可取得專利權的客體。同理,權利要求1涉及技術手段,因而也屬于可取得專利權的客體。
此外,《專利法》明文規(guī)定,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不能被授予專利權,因為這類方法直接以有生命的人體或動物體為實施對象,人體和動物體個體差異較大,無法大規(guī)模使用,因而不在專利法保護范圍。但是,人工智能輔助醫(yī)學診斷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通常是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軟件分析或軟件與硬件結合的生成物。這種發(fā)明不同于傳統(tǒng)的醫(yī)生診斷方法,可以在實踐中大規(guī)模使用,不屬于《專利法》第25條規(guī)定的情形,具有可專利性。例如,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理的一起專利駁回復審行政糾紛案,涉案專利是一種檢測低血糖的EEG信號分析(專利申請?zhí)枺?00700223578),專利局以其是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法,駁回了申請,專利復審委員會維持了專利局的決定,但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認為,該專利申請不能排除在可授權的客體之外,屬于專利法保護的客體,因而支持了專利申請人的請求。
3.2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是否符合技術方案
如前所述,權利要求中包含技術特征,就其整體而言不是智力活動的規(guī)則和方法,但是包含技術特征的權利要求不一定必然構成技術方案,只有當該項權利要求明確記載為解決技術問題而采用一定技術手段,且因此獲得技術效果,該權利要求限定的解決方案才被認定屬于《專利法》第2條第2款所述的技術方案[22]。
在最新修訂的《專利審查指南》中,對與人工智能緊密相關的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fā)明專利申請,進一步明確了如何判斷一項權利要求所保護的技術方案是否屬于專利法應保護的客體。其中強調:如果該項權利要求限定的解決方案利用了計算機實施的技術手段,那么即使權利要求中包含算法特征或商業(yè)規(guī)則和方法特征,但因能夠解決技術問題并獲得技術效果,該權利要求限定的解決方案也屬于《專利法》第2條第2款所規(guī)定的技術方案。反之,如果權利要求中所提技術手段的滿足并非用以解決申請文件中所述的問題,該手段并非“解決方案”所利用的手段,那么,該方案就不能滿足《專利法》第2條第2款的要求。
3.3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三性”判斷
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的發(fā)明和實用新型來說,需要具備專利法要求的新穎性、實用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屬性條件[23]。
(1)新穎性是指在國內外沒有公開發(fā)表和沒有公開使用,也沒有抵觸申請。若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新做出的技術方案而不是既有的,即可認為其具備新穎性。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完成,無疑要通過對數(shù)據(jù)集的訓練、整合等復雜運算和深度學習,它可以借助專利數(shù)據(jù)庫,運用自身強大的運算分析能力和記憶能力,在很大范圍精準地將自己的成果與在先技術進行對比和篩選,很容易滿足發(fā)明專利的新穎性要求(朱雪忠等,2018)。對于新穎性,關鍵看權利要求記載的全部特征是否包含技術特征、算法特征和方法特征等。由此可見,針對新穎性的審查強調“全部特征”。
(2)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用性審查標準,主要是其所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否制造或使用,其所欲解決的技術問題能否達到積極和有益的效果以及具有再現(xiàn)性特征等內容[24]。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申請專利時,只要結合具體實施案例以及使用場景,把技術細節(jié)描述清楚,就可以通過實用性審查。
(3)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創(chuàng)造性審查是其能否符合專利審查標準的核心問題。創(chuàng)造性要求針對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判斷其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的顯而易見性(季冬梅,2017)。所以,專利審查創(chuàng)造性的關鍵標準是必須與現(xiàn)有技術相對比,看其是否具有非顯而易見性且能產生相應技術效果。人工智能具有超強的自適應學習能力,其生成內容可以擁有本領域現(xiàn)有技術不具備的特質,從而符合非顯而易見的條件。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審查時,應強調其算法特征是否結合技術特征,與之一起構成技術手段,實現(xiàn)解決某一技術問題的技術效果(張雪凌等,2020)。
從技術角度看創(chuàng)造性,人工智能是應用性很強的領域,算法與應用可能產生很多不同的結合效果,即人工智能在把舊的算法應用于新的領域,或把新的算法應用于舊的領域時,與先前技術相比,其所生成的新方案是否具備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必須承認,這一點并不是輕易就能給出結論的。若舊的算法應用于新的場景、新的技術領域,可以解決具體技術問題,那么在作創(chuàng)造性判斷時,需要對技術方案加以整體考量,尤其是考察其在新技術領域的應用難度,以及算法特征和技術特征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另外,審查指南指出,若發(fā)明專利所申請的解決方案能夠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則其也可作為判斷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
同理,人工智能生成的外觀設計也需要具備新穎性、獨創(chuàng)性和實用性的屬性條件。人工智能生成的外觀設計必須與已有設計方案存在明顯差異,不能與已申請的內容相抵觸;在獨創(chuàng)性方面,也要求與現(xiàn)有設計具有明顯區(qū)別。專利法是一種保護在先權利的制度,因此,專利權的取得不能與申請日之前已經(jīng)取得的合法權益相沖突。
總之,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只有滿足相關審查標準,才有可能被認定為“發(fā)明創(chuàng)造”,進而具有可專利性。
4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權屬
專利權屬歸根到底是一個由專利產生的利益分配問題。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產品的可專利性一旦獲得認可,必然會對現(xiàn)有專利權屬和利益分配格局帶來影響。而且,隨著人工智能迭代速度的持續(xù)加快,這種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也會迅速擴張?!澳柖伞彪m然描述的是硬件更新速度,但硬件更新終究有其限度,未來“摩爾定律”將轉向對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質量描述,并把人類帶向真正的“人工智能時代”。因此,有必要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權屬問題予以重點關注。
4.1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權人
傳統(tǒng)的專利權主體構成,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社會組織,可以是單一主體,也可以是共同主體,其本質都是由人組成。法律上的主體是指在法律中享有一定權利且承擔特定義務的人。人有其特定的人格特征和意志,也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權,由此才有作為專利權人的資格,因為人是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體。
而人工智能的興起使這一認識論的基礎悄然發(fā)生轉變,使之更趨復雜。一方面,人工智能因其不具備人格和意志等特征,從而與自然人存在本質區(qū)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因其不具有財產和經(jīng)費來源等條件,因而不能夠履行法定義務和承擔必要責任[25]。尤其是作為人類勞動成果,人工智能本質上還是人類生產的科技工具,而不是可以與人類并肩的主體,故而人工智能無法成為專利權的主體,至少在目前乃至相當長的人類歷史階段,這一點不會發(fā)生改變。因此,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權主體構成依舊是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內的單一主體或共同主體。
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產品是多方參與、共同合作的結果,包括人工智能的程序設計者、使用者及其擁有者。在這些共同參與的主體中,人工智能的程序設計者通過其設計的算法賦予機器“智能”,人工智能依據(jù)其設計的算法或程序對數(shù)據(jù)、信息進行運算和處理,并最終實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工智能的使用者經(jīng)過選擇主題、反復輸入、不斷反饋調試,最終生成發(fā)明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使用者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而人工智能擁有者為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現(xiàn)提供人力、財力、物力支持。以上三者都是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共同參加者,對于其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果的產出而言,都屬于必不可少的要件。那么,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程序設計者、人工智能使用者及其擁有者,究竟誰能成為專利權人?
4.2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發(fā)明人——典型案例及啟示
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而言,誰有資格成為其發(fā)明人?這引發(fā)人們對傳統(tǒng)專利法律制度的思考和爭論。涉及這一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最典型的DABUS發(fā)明專利申請案,該案例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發(fā)明人身份的學術爭議帶到法律層面,下面結合各國對DABUS案例的判定展開討論。
DABUS是由美國人工智能專家Thaler博士創(chuàng)造的一個人工智能機器,全稱是“統(tǒng)一感知的自動引導設備”,簡稱為DABUS。DABUS具有類似于人腦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通過其內部存儲的大量數(shù)據(jù)以及類似于人腦的智能運算體系,DABUS能夠獨立形成新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產生人類預期之外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Thaler博士是DABUS源代碼的所有者,同時操作和控制DABUS所依附的電腦。
2018年,Thaler博士先后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歐洲專利局(EPO)、南非、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提交了專利申請,主張將其研發(fā)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DABUS作為發(fā)明人。如圖1所示,第一個專利申請(歐洲專利申請?zhí)朎P18275136)是關于食物容器的(a),第二個專利申請(歐洲專利申請?zhí)朎P3563896)是關于用于搜救任務的閃爍信標燈的(b)。
各國專利局以及法院對DBAUS作為發(fā)明人的專利申請作出判定,其中,個別國家支持,絕大部分國家持反對意見。
就結果而言,南非成為全球首個承認DABUS可以是發(fā)明人、并授予其專利權的國家。2021年5月,Thaler博士以DABUS為發(fā)明人、自己為申請人在南非申請的PCT專利,在南非獲得了專利授權。
澳大利亞是南非之外,唯一一個給Thaler博士的申請留有希望卻最終駁回申請的國家。2021年2月,澳大利亞專利局對DABUS專利申請發(fā)出形式缺陷通知書,指出發(fā)明人應該為自然人,Thaler博士無法作為申請人,從而駁回了該專利申請。Thaler博士上訴到澳大利亞聯(lián)邦法院,2021年7月30日終于獲得了有利的判決。支持的理由是“發(fā)明人”的定義并沒有明確排除非自然人,且專利法的立法宗旨為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與轉移,將人工智能認定為發(fā)明人有助于鼓勵人工智能領域創(chuàng)新活動,Thaler博士擁有并控制著DABUS,因此可以享有其發(fā)明,成為申請人。但2022年4月,澳大利亞聯(lián)邦法院最終駁回了初審法官的判決,裁定人工智能作為專利的發(fā)明人不符合澳大利亞現(xiàn)行專利法,認為只有自然人才能成為發(fā)明人。
其它如美國專利商標局、英國知識產權局和英國高等法院、歐洲專利局、德國專利局、韓國專利廳等,都相繼以發(fā)明人應是自然人為理由,駁回了DABUS申請,確定人工智能不具備發(fā)明人資格。但其理由同中有異,可以從細微之處探尋問題解決的可行思路。
美國:美國專利商標局以一項專利的發(fā)明人應該為自然人,駁回了DABUS作為發(fā)明人的專利申請。Thaler博士上訴到美國弗吉尼亞州東區(qū)地方法院,2021年9月收到判決,依然未獲支持。2023年4月,美國最高法院拒絕受理,拒絕將人工智能列為專利發(fā)明人。
英國:英國知識產權局和英國高等法院相繼以發(fā)明人應是自然人為理由,駁回了DABUS申請。Thaler博士上訴到英國上訴法院,于2021年9月收到判決,依然未獲支持。英國上訴法院的法官聲明,經(jīng)過比對相關法條,認定專利法意義上的“發(fā)明人”應為自然人,所以人工智能DABUS不能成為發(fā)明人。
歐洲:歐洲專利局駁回指定人工智能系統(tǒng)DABUS為發(fā)明人的2項專利申請。Thaler博士提出上訴,2021年12月21日,歐洲專利局的法律上訴法庭進行審理并在同一天駁回了上訴。歐洲專利局書面確定人工智能不具備發(fā)明人資格,根據(jù)歐洲專利公約(EPC),專利發(fā)明人必須是自然人,人工智能不具備發(fā)明人資格。
德國:德國專利局于2020年3月駁回了DABUS這一申請案,理由是該項專利的發(fā)明人不符合德國專利法第37條和專利條例第7條的規(guī)定。這項發(fā)明是人工智能自行做出的,而按照德國專利法的有關規(guī)定,只有自然人才能被列為發(fā)明人。此后,德國聯(lián)邦專利法院作出裁決,人工智能系統(tǒng)不能被列為發(fā)明人,德國專利申請必須指定一個自然人為發(fā)明人。
韓國:2022年2月,韓國專利廳通報了要求Thaler博士將人工智能為發(fā)明者修改為自然人的要求書,但申請人沒有回應,專利廳最終以不允許以人工智能為發(fā)明者的理由,對人工智能發(fā)明的專利申請判定為無效。Thaler博士提起行政訴訟,首爾法院于2023年6月判決人工智能不能成為專利法上的發(fā)明者。
除上述有明確判決的國家外,以DABUS為發(fā)明人的專利申請,目前仍在巴西、加拿大、中國、印度、以色列等國家待審。DABUS在中國的專利申請?zhí)枮?019800061580,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jīng)就DABUS作為發(fā)明人的身份問題發(fā)出過補正通知書。
目前,IP5局(中美歐日韓)在2018年10月31日達成共識,認為盡管判斷具體的發(fā)明是由人還是機器實現(xiàn)的確有一定困難,但是IP5局都要求發(fā)明人為自然人。換言之,絕大數(shù)國家要求人工智能的發(fā)明人是自然人,只有南非專利局給予授權,認定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發(fā)明人是“DABUS”。
人工智能發(fā)展已呈現(xiàn)不可阻擋的趨勢,且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應用的確可產生有益于社會各個領域的積極效果。例如,人工智能在需要處理大量數(shù)據(jù)的技術領域(基因編輯、藥物篩選等),已表現(xiàn)出遠超人類的明顯創(chuàng)新優(yōu)勢,那么,這種專利的發(fā)明人是否可以突破自然人的限制?未來極有可能在限定條件下認定人工智能具有發(fā)明人資格。
5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保護建議
根據(jù)上文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專利性及權屬分析,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如滿足專利權的客體要求,則應受到專利法的保護,但現(xiàn)行專利法不能提供合理解釋。因此,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是否應該、如何及在何種程度上提供專利權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5.1 明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權歸屬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涉及人工智能的研發(fā)者、所有者、使用者等多方利益主體。如何平衡各方主體的利益,以鼓勵創(chuàng)新,促進科技進步?本文認為,應依據(jù)專利法的利益平衡原則,引入約定優(yōu)先和公平報酬原則[9]。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規(guī)定,對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權歸屬,當事人事先或事后以協(xié)議形式約定優(yōu)先。如Open AI公司在《使用協(xié)議》中約定,向用戶轉讓ChatGPT輸出內容的一切權利和利益,包含專利權和相關權益,由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使用者享有。對于沒有約定的,本文認為可以采用職務發(fā)明的保護模式[26];利用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雇傭關系原則[27],解決專利權歸屬問題的專利保護模式也是可行的。前者已有較多探討,本文主要關注后一種模式。
根據(jù)《專利法》規(guī)定,單位享有職務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專利申請權,并在申請批準后成為專利權人。單位作為雇主并不是職務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際發(fā)明人或設計人,但根據(jù)單位與雇員之間的雇傭原則,單位成為符合法律要求的權益主體,在人工智能自主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情況下,也可以將人工智能視為雇員,雇主基于雇傭原則取得權益主體地位[28],則其專利權歸屬問題可簡化為對人工智能雇主身份的確認。依據(jù)現(xiàn)有立法中所有權和合同約定部分的相關規(guī)定判定雇主身份,由人工智能的所有者作為雇主享有權利并在發(fā)生人工智能侵權糾紛時承擔責任。人工智能所有者享有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專利權后,會投入更多財力進行人工智能技術研發(fā),則從事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的人工智能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將得到提高。
對免費使用的人工智能,其生成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若存在協(xié)議即按協(xié)議約定處理,若沒有簽訂協(xié)議,則依據(jù)公平報酬原則,如果人工智能所有者沒有得到合理補償,則將其專利權歸屬于人工智能擁有者。對于需要付費使用的人工智能,其生成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若存在協(xié)議即按協(xié)議約定處理,若不存在協(xié)議,人工智能擁有者已收取服務費用,或者要求使用充值,則將其專利權歸屬于使用者。
依據(jù)《專利法》規(guī)定,對于不同所有者的人工智能同時生成的相同內容,專利授予最先申請的申請人;在后的申請者生成同樣內容,則構成侵權。
5.2 根據(jù)實質性貢獻認定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發(fā)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13條規(guī)定:“發(fā)明人是指對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質性特點做出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人[29]?!痹谥腄ABUS案中,DABUS對發(fā)明創(chuàng)新作出了實質性貢獻,但它不是自然人,不具有主體資格,不能被認定為發(fā)明人。因此,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發(fā)明人可以從參與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的眾多主體中產生。
其中,人工智能所有者對人工智能研發(fā)投入大量資金,可以享有人工智能所有權。人工智能算法程序設計者通過其設計的算法賦予機器“智能”,而人工智能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依據(jù)其設計的算法或程序對數(shù)據(jù)和信息進行運算、處理產生的。然而,人工智能在設計完成后不斷進行自我學習,與最初設計完成的人工智能可能已大不相同,這時算法程序設計者并未親自參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發(fā)明過程,不應當被認定為發(fā)明人。人工智能使用者通過與人工智能所有者之間的協(xié)議取得人工智能使用權,使用者通過提供數(shù)據(jù)、調整參數(shù)、優(yōu)化設計等工作,對人工智能的運行實施指導和控制,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出了實質性貢獻。在法律尚未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的情況下,為了滿足《專利法》對發(fā)明人披露的要求,可以將使用者認定為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發(fā)明人,如果這些主體分別是多人,則可認定為共同發(fā)明人。
5.3 合理調適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專利申請披露制度
鑒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發(fā)明專利具有與一般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同的特點,依據(jù)現(xiàn)行專利申請文件要求,專利發(fā)明申請只要求申請人描述發(fā)明條件,但對于人工智能發(fā)明專利中算法的原理、應用范圍、數(shù)據(jù)處理等沒有具體要求。本文認為應明確專利申請人申報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事實披露義務。
(1)可以增設披露制度。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16條申請請求書應當提供的事項中,可以增加一項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披露要求,即要求注明“發(fā)明、實用新型屬于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同時,在《專利審查指南》中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發(fā)明專利進行限制性解釋,即應是對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質性特點作出創(chuàng)造性貢獻。
(2)可以適度調整披露標準?!秾@麑彶橹改稀冯m然分別對計算機程序和包含算法特征的專利申請的披露事項作出了規(guī)定,但仍顯不足,應明確此類專利披露的具體內容,包括算法源代碼、訓練方法和訓練數(shù)據(jù)等,從而使該專利能實現(xiàn)“公開換保護”,使專利權人的獨占利益與社會公眾的公共利益得以達到平衡。
5.4 合理縮短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專利保護期限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42條規(guī)定,發(fā)明專利權的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期限為10年,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期限為15年。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更新迭代較快、生產效率較高、成本比較低等特點,如果給予和現(xiàn)行專利法同樣的保護期,則可能嚴重打擊人們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破壞,因而需要另行規(guī)定人工智能生成專利的保護期限。有學者認為可以根據(jù)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創(chuàng)造性水平、技術生命更替周期,設置不同的保護期限。本文贊同這一觀點,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專利保護期限以5~10年為宜,發(fā)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可在此期限范圍內靈活設定。這樣既可以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推動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又可以保證社會及時享用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
5.5 適度提高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專利創(chuàng)造性審查標準
目前,我國對于專利創(chuàng)造性的判斷標準采用“三步法”。第一步,確定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第二步,確定申請專利所描述的技術特征與現(xiàn)有技術的技術特征有無區(qū)別,并準確把握申請專利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第三步,判斷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該申請專利的技術方案是否具有顯著進步以及能否實質性解決技術難點[30]。其它因素還包括該技術方案是否解決了人們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技術難題、克服了技術偏見等[31]。如DABUS成為無需人類介入的自主發(fā)明,如果僅僅按照所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標準作為判斷依據(jù)顯然是不夠的,必須適度提高其創(chuàng)造性審查標準。人工智能具有生產效率高、成本低的特點,短時間會生成大量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果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申請專利,則專利的創(chuàng)造性標準應具備專利質量篩選功能,規(guī)定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創(chuàng)造性以“本領域的人工智能”為參照物進行審查。一方面,如果創(chuàng)造性標準設置過低,則極易造成低質量專利增多,形成“垃圾專利”;另一方面,如果將創(chuàng)造性標準的門檻設置過高,那么大部分有價值的人工智能生成發(fā)明可能無法獲得專利權保護,迫使相關主體將技術方案轉向商業(yè)秘密保護,不利于技術成果公開與共享。
6 結論與討論
人工智能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已成為當今社會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發(fā)展目前還只是初露端倪,其未來發(fā)展完全有可能超出人類的想象空間。近年來以ChatGPT、Sora等大模型迭代加速為特征的新質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發(fā)展表明,必須關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推廣應用與法律保護問題。根據(jù)上述討論,目前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達成共識:
(1)人工智能生成物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產品,因而有必要對現(xiàn)行專利制度加以修訂完善,以適應這一新發(fā)展趨勢。人工智能“倒逼”人類社會發(fā)生轉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這至少有兩方面理由:第一,新形勢下國際競爭加劇,人工智能在未來國際沖突中具有重要價值,落后方只能承受AI技術發(fā)明的降維打擊。第二,依靠計算能力的通用方法,最終將以最大優(yōu)勢成為最有效的爭端解決策略,這是基于對摩爾定律的有效理解,即計算成本的有效降低意味著隨時間推移,可用的計算資源會不斷增加。正如Rich Sutton所指出的,大多數(shù)AI研究是在假設計算資源是固定的前提下進行的,從而導致研究者試圖將人類的“智慧”注入AI以提高其性能。但隨著“摩爾定律”所帶來的計算資源的增加,這些基于人類知識的方法逐漸顯得不那么重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成為阻礙。簡單卻能充分利用計算資源的方法,如深度學習,則展現(xiàn)出驚人的效果,這已經(jīng)在計算機象棋、圍棋、語音識別和計算機視覺等領域得到驗證。新的人工智能進展催生出日益增多的新鮮生成物,倒逼現(xiàn)有專利制度作出調整以適應形勢變化。
在人工智能發(fā)展過程中,Rich Sutton明確了工具AI(Tool AI)和代理AI(Agent AI)之別。前者是人類智能的延伸,只能依賴于人類的控制完成特定人類任務,不具備自主意識和目標,只有與人合作才顯得強大,因而只能是輔助性的人工工具;后者更高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決策能力,具有自己的目標和意愿,能自主學習以適應環(huán)境變化并作出決策,最終超越人類智能創(chuàng)造出人工個體。能處理復雜任務并作出決策的智能系統(tǒng),自然會引發(fā)對于控制、倫理和安全的關注。創(chuàng)造比人類聰明的個體,是人類探索的自然延伸。
(2)目前,人工智能還不能成為專利權主體,但可以在既有法律框架下進行適度調整,以便把人工智能生成物納入專利保護范圍。前述DABUS案例的結局,表面看是保守主義傾向在作祟,背后實有某種對于人工智能的恐懼,這是一種源自歷史“他者恐懼”的本能。人類必須以一種更為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AI,將其視為人類的盟友,而不是敵對力量。這種根本性的轉變,在人工智能研發(fā)技術中正在發(fā)生,從試圖將人類的思維方式編碼到AI系統(tǒng)中,轉向開發(fā)能夠隨著計算資源增加而不斷改進的通用方法。人類心智的實際內容是相當復雜的,難以厘清,必須轉變思路,找到某種簡單的方式來思考空間、對象或對稱性。現(xiàn)實世界的復雜性決定了AI只能構建那些能夠找到并捕獲任意復雜性的元方法,這已成為OpenAI的堅定目標。黑格爾認為,對世界的認知并非一套固定不變的邏輯過程,而是通過不斷的自我超越和概念深化逐漸逼近真理的過程。人工智能的轉變,正在催生日益繁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產品,也呼喚著專利保護制度的調整。調整的具體內容雖然尚無定論,但調整的方向是清晰而明確的。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對專利制度的挑戰(zhàn)還將繼續(xù),應當對現(xiàn)行法律加以調整或者制定一些共同的規(guī)則,以應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大量涌現(xiàn)帶來的挑戰(zhàn)。2017年沙特阿拉伯授予機器人“索菲亞”公民身份,顯然與傳統(tǒng)意義的民事主體相悖。那么,可否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資格,從而使人工智能成為專利權人呢?此外,在人工智能時代,還有許多諸如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人機共生、腦機接口的科技倫理等問題,都需要從多個角度提供解決方案。Rich Sutton強調開放源代碼和共享知識的重要性,反對任何中心化的控制,反對用知識產權限制人工智能發(fā)展,其觀點也值得學界認真思考。如此,才能實現(xiàn)AI技術的健康發(fā)展以及AI與人類社會的和諧共處,并通過AI促進人類社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雪忠,張廣偉.人工智能產生的技術成果可專利性及其權利歸屬研究[J]. 情報雜志,2018,37(2):69-75.
[2]劉友華,李麟.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專利保護的正當性及專利法因應[J]. 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8,8(4):22-29.
[3]王遷.論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在著作權法中的定性[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35(5):148-155.
[4]ABBOTT RYAN.Patenting the output of autonomously inventive machines[J].Landslide,2017,10(1):16-22.
[5]李揚,李曉宇.康德哲學視點下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問題探討[J]. 法學雜志,2018,39(9):43-54.
[6]DARIN. Glasser: copyrights in computer-generated works: whom, if anyone, do we reward[J]. Duke Law amp; Technology Review,2001,24(1):1-18.
[7]許明月,譚玲.論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物的鄰接權保護——理論證成與制度安排[J]. 比較法研究,2018,32(6):42-54.
[8]李偉民. 人工智能詩集的版權歸屬研究[J]. 電子知識產權,2019,30(1):22-27.
[9]楊利華.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的可專利性及其制度因應[J].中外法學,2023,35(2):346-364.
[10]劉友華,李揚帆.ChatGPT生成技術方案的專利法保護探究[J].知識產權,2023,37(7):76-89.
[11]楊延超. 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的挑戰(zhàn)[J]. 治理研究,2018,35(5):180-185.
[12]SLOMAN A.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in philosophy (1978)[J].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80, 30(119):1-27.
[13]ALLEN C,VARNER G,ZINSER J.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artificial moral agen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mp; Theoret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0,12(3):251-261.
[14]MOOR J H.The nature,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of machine ethics[J].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6, 21(4): 18-21.
[15]BODEN A M.The 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J].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upplement, 2001,48:209-226.
[16]溫德爾·瓦拉赫,科林·艾倫.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M].王小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17]MCDOWELL J Z.The machine question: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I,robots,and ethics[J].New Media Society,2014,16(6):1041-1043.
[18]劉麗霞,蔡永剛. 知識產權保護之法理學檢視——基于洛克勞動財產權理論視域的研究[J]. 人民論壇, 2014,23(19):113-115.
[19]張維新. 淺析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法律思想[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24(5):70-73.
[20]SCHUSTER W MICHAE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atent ownership[J].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2018, 75(4):1945-2004.
[21]HASHIGUCHI, MIZUKI. The glob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challenges patent eligibility laws[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Law, 2017,13(1): 1-36.
[22]郭永強.人工智能熱點算法之用戶畫像相關專利申請保護現(xiàn)狀及審查規(guī)則解析[J].專利代理,2022,8(2):43-47.
[23]RAVID, SHLOMIT YANISKY, LIU XIAOQIONG. Wh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produce inventions: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patent law at the 3A Era[J]. Cardozo Law Review, 2018,39(6):2215-2264.
[24]劉強,周奕澄. 人工智能發(fā)明專利審查標準研究[J]. 凈月學刊, 2018,33(3):78-87.
[25]徐家力,趙威. 論人工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專利權歸屬[J]. 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8,32(4):8-14.
[26]刁舜. 人工智能自主發(fā)明物專利保護模式論考[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8,35(21):125-131.
[27]HRISTOV, KAL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pyright dilemma[J]. The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Pierce Center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2017,55(3):431-454.
[28]劉強,張婉鈺. 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物雇傭作品保護模式研究[J]. 大理大學學報,2020,5(3):70-78.
[29]胡芹艷. AI發(fā)明人的專利授權性問題[J]. 中國科技信息,2022,34(5):20-21.
[30]吳漢東.人工智能生成發(fā)明的專利法之問[J].當代法學,2019,33(4):24-38.
[31]陳立兵. 創(chuàng)造性判斷中對比文件選取的適格性[J]. 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18,15(9):93-97.
(責任編輯:萬賢賢)
Patentability of AI-Generated Content and Its Institutional Response
Zhang Weiwei Zhang Wujun ,Sun Yong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College of Arts and Law,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The accelerated it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ies such as ChatGPT, Sora, and other AI technologies based on cognitive large model learning has brought mankind into the era of AI. It is well- acknowledged that AI is a strategic technology leading the future; however, it has been having serious impacts o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order, such as social employment, network security, and legal ethics. In the field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patentability of AI-generated content and its ownership need to be clarified urgently. AI-generated content is not explicitly regulated by existing laws in most countries, which is likely to cause related disputes over ownership and infringement, therefore, the current patent system needs to be adjust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opic of AI-generated content, and analyzes its conflict with the current patent system. It argues that AI-generated content is patentable 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tent object, patent technology program, or patent \"three characteristics\". As for the attribution of the patent right, it involves the AI designer, owner, user and other interests in the AI-generated content.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atentee of AI-generated content, the study analyzes the inventor of AI-generated cont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ost typical DABUS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ase. Only South Africa has become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recognize that DABUS can be an inventor and grant it a patent. Othe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Europe, Germany, and South Korea, have successively rejected DABUS applications on the grounds that the inventor should be a natural person, determining that AI does not qualify as an inventor.
In response to the urgent problem of whether, how and to what extent AI-generated content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patent prote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ive-point proposal. First, the patent ownership of AI-generated content should be clarified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erests balance in patent law, the principles of priority of agreement and fair remuneration are introduced. If there is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parties, the agreement shall prevail. If there is no agreement, the principle of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er and the employee will be utiliz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ttribution of patent rights. Second, the inventor of AI-generated content should be recognized based on their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Users have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AI-generated content, and can be recognized as invento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ventions. Third, the disclosure system of patent application for AI-generated content should be reasonably adapted. Add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for AI-generated content in the items provided in the request,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a restrictive explanation for the patent of AI-generated content invention; make it clear that the disclosure of computer programs and such patents containing algorithmic characters should include algorithmic source code, train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data, so as to enable the patent principle of \"disclosure in exchange for protection\". Fourth, the patent protection period for AI-generated content should be reasonably shorten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 technology, such as faster renewal and iteration, higher production efficiency, lower cost, etc., and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creativity of AI-generated content and the turnover cycle of technological life, AI-generated content patent protection periods could be 5—10 years, and the invention, utility model, and design patents can be set flexibly within the range of these periods. Fifth, the patent creativity examination standards for AI-generated content should be moderately raised. Considering that AI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roductivity and low cost, a large number of inventions will be generated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t is not enough to use the \"three-step method\" as the standard for judging creativit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moderately raise the creativity examination standard.
To sum up, the challenge of AI-generated content to the patent system will continue, and it is imperative to adjust the existing laws or formulate some common rules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AI-generated content, with shall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I technology,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AI and human society.
Key Words:AI-generated Content; Patentability; Rights Ownership;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收稿日期:2024-04-03 修回日期:2024-06-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3CFX089);國家知識產權局軟科學研究項目(SS23-C-27)
作者簡介:張唯瑋(1994—),女,北京人,北京科技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管理;張武軍(1968—),男,陜西西安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經(jīng)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教育與科技管理;孫雍君(1966—),男,山東萊西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科技政策與科研管理。本文通訊作者:張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