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突進運動對當時的德國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大部分內容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主要講述主人公維特對綠蒂一見鐘情卻愛而不得的故事。透過維特的愛情觀,讀者可以看出歌德的愛情觀,以及狂飆突進運動下青年知識分子渴望自由、反對封建和贊美自然的精神。
狂飆突進運動時期
沖突和奮進精神??耧j突進運動是指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德國由一批青年作家發(fā)起的文學革命??耧j突進運動是對啟蒙運動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反映出當時資產階級進步文學想要向上發(fā)展的決心。哈曼對早期啟蒙主義者片面強調理性的觀點提出異議,開始強調感情的力量。經(jīng)過赫爾德完善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又進一步影響了歌德,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充分表現(xiàn)了這種思想。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該作品很好地反映了人類內心的沖突和奮進精神。通過這種方式,歌德幾乎影響了所有狂飆突進運動的作家。如果說啟蒙運動提倡理性,那么狂飆突進運動更強調的是感情。
狂飆突進時期作家對啟蒙運動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他們崇尚自然,崇尚天才。“天才”一詞曾是啟蒙運動中使用過的概念,狂飆突進運動對它進行了新的定義?!疤觳拧北欢x為自由的人,他不受任何限制和影響,靠自己就能創(chuàng)造出無限可能。海爾德爾甚至提出了“天才不須規(guī)律”的口號。從十八世紀上半葉開始,許多學者開始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受到啟蒙運動思想影響的青年知識分子提出了“天才、精力、自由、創(chuàng)造”的口號,這與盧梭“反歸自然”的觀點相照應。
反對封建,實現(xiàn)個人解放??耧j突進時期的作家大多出生于市民家庭,是新興市民階層的代表。這些青年知識分子用熱烈奔放的文字來表達對當時德國社會壓抑氛圍的不滿。他們通過抒發(fā)個人感情來反對迂腐的教條主義,反對封建社會的束縛,反對社會等級偏見。對此一批青年知識分子還組織了一個名為“狂飆”的社團,因為他們希望自己像狂飆一樣沖破社會的黑暗。他們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的發(fā)展,應該像萬物的生長一樣,不受束縛,自由生長。狂飆突進運動實際上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對封建主義的一次有力反抗,極大推動了德國新文學的發(fā)展。
代表作。狂飆突進運動對當時的散文、戲劇和詩歌都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狂飆突進作家運用最多的是戲劇,因為戲劇能更好地表現(xiàn)人的行動和激情。戲劇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歌德的《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克林格的《孿生兄弟》和《狂飆與突進》。這幾部作品都表現(xiàn)了作者希望表現(xiàn)自我的意愿。在散文方面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書信體小說是歌德全部作品中擁有讀者最多的,并且給十八世紀的德國文學贏得了國際聲譽。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德國及歐洲各國形成了一段時間的“維特熱”。其他散文代表作品有《亨利?!な┑倭值那嗄陼r代》《安東·賴澤爾》和《托肯堡一個窮漢的生活故事和自然冒險》等。
作者及作品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是德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及科學家,是魏瑪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幼年時期,歌德的母親就經(jīng)常講述故事給他聽,會引導歌德對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歌德掌握文學的正確能力。正是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歌德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在他的青年時期,正值狂飆突進運動發(fā)生,受赫爾德思想的影響,歌德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這一時期歌德的作品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歌德這一生始終對愛情抱有激情,在他人生的89年中他擁有過19個戀人。愛情對他來說不是唯一的,他享受的是愛情給他帶來的激情與靈感??梢哉f歌德愛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愛情中的激情與浪漫。心愛的女子就是他的繆斯女神,歌德通過她們帶來的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劇情就與歌德本人的一段經(jīng)歷極為相似,不少學者認為這部小說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歌德的自傳。
《少年維特之煩惱》講述了一個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的少年維特,他心地純潔善良,熱愛自然,能詩善畫。某一天他為了排解心中的煩擾來到了一個僻靜的山村,在這里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無限的美好。不久他在一個舞會上認識了當?shù)匾晃幻芯G蒂的女孩,對她一見鐘情。雖然綠蒂對維特也非常傾心,但她早已有了未婚夫,她不能對維特的感情作出回應。當綠蒂的未婚夫阿爾伯特回到山村后,維特才驚覺夢醒。他決定離開綠蒂,離開山村。但回到城市生活的維特過得并不如意,他不愿與官僚同流合污,貴族們嘲笑并譏諷他低下的地位。維特始終忘不掉綠蒂,在種種原因下,維特又回到了山村。但此時他內心的情感與理智開始沖突,他深深愛著綠蒂,卻又知道這不應該。維特承受不住這種壓抑,用阿爾伯特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主人公維特的愛情觀
性格特點:渴望自由。維特在城市靠著父親的遺產過得有滋有味,但他并不滿足于此。他對大自然的自然景色和山村的純樸生活都有著極大興趣,他丟下在城市的一切去到山村。維特向往大自然,實則他向往的是人的天性能夠得到解脫和自由。維特對自由的強烈渴望促使他離開城市去往山村,他甚至想變成一只蟲子來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維特對自由的渴望實際上反映出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反抗。統(tǒng)治階級對普通人民階級不斷進行壓迫和摧殘,大眾苦悶的內心都渴望得到解脫。維特作為一名覺醒青年,對當時的社會有清晰的認知,他渴望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渴望得到真正的自由。同時他也渴望得到與靈魂相近的愛情,但綠蒂無法遵從內心跳出原有的圈子,寧肯犧牲愛情服從禮俗。維特將自然人綠蒂和心中的自由融在了一起,對自由的追求遷移到對綠蒂的迷戀,最終釀成了最后的悲劇。維特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但他從沒有得到過真正的自由。
個性率真。當綠蒂的未婚夫阿爾伯特回來后,維特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沉溺于對綠蒂的感情。在朋友的勸說下他離開了山村,回到了城市。維特回到城市后,在公使館當了一名辦事員。維特努力想要完成好這份工作,但上司是完全的官僚主義,他對維特處處刁難。同事們也害怕充滿才華的維特會超過自己的地位而提防他。維特對此感到十分苦惱氣憤。后來維特認識了一位博學多識的伯爵,但在一次和伯爵的聚會中,一群貴族帶著鄙夷的目光看向維特。他們看不起地位低下的維特,在遭受這種差別對待后,維特一氣之下辭去了工作。維特與當時的封建社會格格不入,他性格率真,厭惡官場的腐敗和虛偽。維特率真的性格一如他所說:“如果一個種出馬鈴薯來運進城去賣的農民,比我更有作為的話,那我甘愿在眼下這條囚禁我的苦役船上再受十年罪?!?/p>
愛情至上。維特在山村的主要生活幾乎都是圍繞綠蒂發(fā)展的,他一心都在綠蒂身上。他經(jīng)常去綠蒂家里照顧她的弟弟妹妹,以及他們經(jīng)常一起外出。認識綠蒂后,維特的開心與難過都與綠蒂有直接的關系。維特沉浸在對綠蒂的情感中無法自拔,以及維特從公使館辭職后,他內心知道不應該再去打擾綠蒂。但他想到綠蒂純潔美好的面容,還是回到了山村。維特愛情至上的觀念不僅體現(xiàn)在對自己愛情的態(tài)度上,對別人的愛情也是如此。在關于是否要為太愛女主人而殺人的青年求情時,維特和阿爾伯特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愛情至上的維特幫青年向法官求情,甚至還當青年的律師為他辯護。阿爾伯特則認為應該按法律辦事。由此可以看出維特認為愛情重于一切的性格特征。
愛情觀:追求純真愛情。維特愛上綠蒂與利益無關,且他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僅僅是一見鐘情他就愛上了綠蒂。在維特對綠蒂一見鐘情之前,他們其實并沒有很多關聯(lián),但維特對綠蒂的愛意也不是憑空產生的。一方面是他們兩人都是文藝青年,有著共同的話題。維特和綠蒂被互相的才華和思想所吸引;另一方面是維特被綠蒂照顧孩子們時身上散發(fā)的母性光輝所吸引。穿著簡樸白色衣服的綠蒂照顧孩子,綠蒂切面包的曼妙身姿和她的一舉一動沒有絲毫矯揉造作,都是自然純真。維特覺得這一幕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正是他所追求的純真愛情。從此維特小小的瞳孔里就裝著充滿靈性、純樸而堅毅的綠蒂。純樸、靈動的綠蒂就像是維特的精神寄托,在某些方面來說也是他的精神知己,他們惺惺相惜。維特一心追求純真的愛情,他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綠蒂身上。但綠蒂理性地認識到阿爾伯特才是最適合她的結婚對象,因此綠蒂無法回應維特的愛。
維特對綠蒂一見鐘情后,對待和綠蒂的這段感情真摯專一。維特從來不怯于表達自己對綠蒂的愛意,在知道綠蒂有了未婚夫后仍深深愛著綠蒂,他也知道每天去找綠蒂對雙方的影響都不好,但他仍然日復一日地用不同理由說服自己,一次次奔向綠蒂。此時愛情就是維特生命里最重要的東西,他為了愛情可以放棄一切。維特對綠蒂的愛從一而終,雖然綠蒂無法回應維特,但維特依舊把綠蒂放在心里。維特在日記中也寫到他對綠蒂的感情:有時候我真不理解,怎么可以有另一個人能夠愛她,可以愛她,除了她我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沒有。維特為殺害女主人的青年求情也是因為他對青年感同身受。維特把自己對綠蒂的愛代入了青年對女主人的愛,他才愿意為青年求情甚至當他的律師。但可惜的是維特真摯的愛無法得到綠蒂的回應。勃蘭兌斯在評述《少年維特之煩惱》時曾說過:“他的宏富偉大的程度幾乎和他的命運不相稱。”盡管維特對待感情真摯而專一,但他無法得到綠蒂相應的回應。
激情與理智共存。維特認為愛情應該是義無反顧的,他知道綠蒂有未婚夫后仍深深愛上了綠蒂。但他也深知綠蒂更愛她的未婚夫,他無法得到綠蒂。前期維特為了控制自己對綠蒂的愛意蔓延,毅然決然選擇返回城市工作。雖然他試圖用理智來克制自己,但在遭受事業(yè)的失意后,他最懷念的仍然是綠蒂。維特是在當時封建主義控制下一個格格不入的靈魂,他認為自殺或者殺人是神圣的。這與阿爾伯特所代表的社會法則觀點相悖。維特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想要用理智來克制自己,卻往往又反駁自己的理智。在這種劇烈的矛盾下,他的情緒越來越激動,他的內心充滿憤懣和憂郁。在痛苦的摧殘下,維特終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壓力,他選擇用自殺來解脫自己。正如他充滿激情的愛情觀,維特在自殺時都要用帶有綠蒂溫度的手槍自殺。他在信中也高呼愿意為綠蒂去死:“綠蒂啊,只要能為你死,為你獻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興興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給你的生活帶來寧靜,帶來快樂。”
可以看出維特的愛情觀與當時社會世俗的愛情觀相違背。歌德為維特安排自殺的戲份,表面上是維特因愛自殺。實際上是維特看透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但他無法憑借個人的力量來改變社會。他處于想要追求自由卻又被壓迫在封建主義之下,最后他只能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由此來表達他對社會的不滿。維特的自殺就像是漆黑的世界中出現(xiàn)的一絲光亮。歌德想用維特的自殺來喚醒當時社會中的其他青年知識分子。毫無疑問歌德是成功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發(fā)表后,在歐洲的市民階層引起了熱議,甚至出現(xiàn)了一段時間的“維特熱”。
(作者單位:吉林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