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枕的歷史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唐代盛行陶瓷枕,本文介紹的唐代臥獅滑石枕則豐富了其品種,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禮儀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考證。
關鍵詞:枕;滑石;臥獸枕;獅子;文化內涵
西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云:“枕,臥所薦首者?!雹僬眍^作為生活用品源遠流長且早就入文,如《詩經》中的“輾轉伏枕”、《論語》中的“曲肱而枕之”。枕頭的材質多種多樣,有布、有石、有木、有藤、有瓷、有玉,總的來說可以分為軟枕和硬枕兩大類。最初可能用木頭、石頭、土塊、竹藤等來作為枕的材料,這可能是枕字從“木”旁的原因,社會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才逐漸有了棉枕、銅枕、陶瓷枕或幾種材料的復合枕等這些較為復雜且需要物理、化學加工的枕。由于軟枕內的填充物和用于包裹的絲織品不易保存,遺留下的古代枕多是諸如陶瓷、石、木等材質的硬枕。枕可以作為禮物相贈以表情誼。在《全唐詩》·卷五百一十一·五一三中,唐人張祜還專門寫有《酬凌秀才惠枕》一詩,詩云:“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招南氪司壋蓧?,拔劍燈前一夜行?!笨梢姽艜r對枕的重視。
揚州,作為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出土的枕頭種類繁多,材質各異。最早出土的是西漢時期的竹枕和彩繪漆枕,隨后陶瓷枕以其獨特的魅力逐漸嶄露頭角。陶瓷枕的制作始于隋代,在唐代大量生產并成為當時人們鐘愛的寢具。兩宋及金、元時期,陶瓷枕的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其產地遍布大江南北,造型多樣且裝飾技法日臻成熟,這不僅提升了瓷枕的藝術性,也使其從單純的實用品轉變?yōu)榧婢哂^賞價值的工藝品。然而,隨著明清時期更為先進的制枕材料的出現(xiàn),陶瓷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通過對揚州出土枕頭的制作、使用、裝飾和造型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窺見古人的文化心理、價值觀念、審美意識、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豐富內涵。此外,從枕頭的材質選擇上,我們還能感受當時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禮制規(guī)范,這進一步體現(xiàn)了制度文化的深遠影響。
以瑞獸為枕頭裝飾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唐代。揚州博物館在1985年于揚州教育學院工地的唐城遺址中出土了一款三彩犀牛座枕,這款枕頭相當罕見。在1997年,我們又在揚州開發(fā)區(qū)的工地發(fā)掘出一款三彩象座枕,同樣極具珍貴價值。這兩款枕頭的座部設計為犀牛和大象形狀,這樣的獸形設計很可能寓意“辟邪”的意愿。本文則想重點介紹一款與犀牛枕造型類似、材質又比較少見的唐代臥獅滑石枕。
此枕材質為滑石,是一種常見的硅酸鹽礦物,異常柔軟,一般多呈淡綠色、白色、米黃色,偶有棕黃色、青黃色的,滑石也是一種藥材可以清熱去火。滑石光澤滋潤,具有滑感或脂肪感,有玉的外觀,玉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在竭力發(fā)掘玉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外觀似玉易于雕刻、制作簡單、經濟實惠的滑石,因此,滑石就成了玉的代替品,仿玉器的雕刻技法與裝飾手法。
大量考古資料表明,在歷史上,滑石器一般都是作為明器出現(xiàn)。用滑石器作為隨葬品最早見于戰(zhàn)國中期的墓葬中,于漢代得到了發(fā)展,達到了黃金時期,自東漢之后,滑石器的數(shù)量顯著減少,同時其制作工藝也開始變得粗糙,各地隨葬滑石器的風俗逐漸式微。進入六朝時期,滑石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進一步縮減,器型變得更加簡單且尺寸趨小。例如在江蘇、浙江、福建、江西以及廣東等地的六朝墓葬中,僅發(fā)現(xiàn)滑石豬這一種類型。其制作工藝愈發(fā)簡化且外觀顯得粗糙,這些滑石豬往往只是粗略地呈現(xiàn)豬的形態(tài)?;て髟谔拼蟊阒饾u不再流行,宋元之后滑石作為一種中藥和工業(yè)原料依舊為后人所繼續(xù)使用。《大唐新語》卷十三《紀異》:“玉潤而潔,能和百神,置之墓內,以助神道。”看來,這些滑石器不但被當作玉來使用,而且還有和百神、助神道之功能。
揚州博物館所藏滑石器以小件居多,多為漢代的滑石豬,以漢八刀手法雕刻簡潔。唐代的滑石器則比較精致,也比較小巧?;窨淘谔拼衿髦谱髦羞\用了常見的裝飾技巧。其中,傳統(tǒng)剔地陽刻手法得以應用,而在紋飾的雕刻上,則選用了精細的陰線進行刻畫。如唐·刻花滑石盒、龜、鳥(圖一),盒高3厘米、直徑6.5厘米,1968年揚州城北東風磚瓦廠出土?;谐蕡A形,器蓋表面線刻四葉花卉圖案,盒內存有大小不同的圓雕滑石龜3只、鳥1只。這套滑石盒雕刻簡練,線刻流暢,動物造型生動活潑,整套出土在唐墓中比較少見,尤其珍貴。
此臥獅滑石枕(圖二)長14.5厘米,高8.8厘米,寬8.9厘米,如此大型的動物滑石枕僅此一件,在國內出土的滑石器中也屬少見。
此器造型為臥獸枕,用整塊滑石圓雕而成,枕座為伏臥的獅子,雙目圓大凸起,怒視前方,鼻子寬闊向上隆起,嘴巴微張,神情嚴肅,渾厚有力的四肢前曲,頭部周圍用陰線刻畫雄獅的須發(fā),上托一微凹的長方形枕面,整個造型穩(wěn)重如泰山,渾潤有神,有頂天立地的氣概,為典型唐代器具。獅子被人們譽為“百獸之王”“佛之所乘”,不是產于我國。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獅子才得以進入中國?!逗鬂h書·卷八十八·西域傳第七十八》:“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豹{子在中國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出現(xiàn),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獅子在中國如此受推崇,得益于漢代時佛教傳入中國,所以佛教將獅子視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在唐代之前,盡管有獅子從西域傳入中原,但由于長途跋涉的艱辛和獅子的野性難馴,它們很少能在中原地區(qū)存活和展示,因此普通人很難親眼見到獅子,導致人們對獅子形象的認知相當模糊。然而,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和西域交流的頻繁,更多的獅子被西域國家作為貢品獻給唐代皇室。這些獅子的到來不僅豐富了人們的視野,也為藝術家們提供了直接觀察和描繪獅子的機會。虞世南的《獅子賦》以近千字的篇幅,不僅描繪了獅子運送途中的艱難險阻,更細膩地刻畫了獅子的外貌特征和威武氣勢,使得獅子的形象躍然紙上②。唐太宗更是命令畫家閻立本對獅子進行寫生,這一舉措為唐代獅子藝術形象的傳播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使那些未曾見過獅子的工匠也能通過繪畫熟悉其體貌特征。從此,獅子的藝術形象逐漸褪去神秘面紗,唐代獅子的描繪也因其高度的寫實性而備受贊譽。獅子的藝術造型在不同朝代呈現(xiàn)不同的特征。漢唐時期的獅子通常被描繪得強悍威猛,象征權力和威嚴;元朝時,獅子的形象變得瘦長有力,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趨勢;而到了明清時期,獅子的造型則更趨于溫順,這與當時社會的文化風氣和審美觀念密切相關。在唐代,使用瑞獸裝飾枕頭的習慣開始興起?!缎绿茣ぞ砣濉の逍兄尽酚涊d,韋后的妹妹曾制作豹頭枕、白澤枕、伏熊枕等,這些枕頭不僅具有裝飾作用,更被賦予了辟邪、辟魅、宜男等吉祥寓意。這一習俗反映了唐代社會對于吉祥文化的重視和追求。
(一)重視喪葬禮制
中國古代是極為重視喪葬禮制的,喪葬在古代完全納入禮法的范圍,即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第二·五》)。故關于喪葬的制度在古代自先秦至明清一直未曾中斷。
古人喪葬的一大標準就是“事死如生”,所以往往需要準備許多陪葬品以伴死者左右。有的是死者生前的實用器,而更多的則是象征性的冥器,希望死者在另一世界生活得更舒適美好。滑石器③便是眾多冥器中有代表性的一種。隨葬品不僅是財富的展示,也象征死后的生活方式。其種類和數(shù)量往往能反映出家人的經濟實力,但這一切都必須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唐高宗曾對雍州長史李義玄下令,對商人和富人過于豪華的葬禮進行嚴格控制,這顯示了墓葬規(guī)格和隨葬品的多少并不僅反映個人財富,更重要的是與身份地位緊密相連的制度規(guī)定。在唐代社會,玉器和金銀器的使用權被嚴格限制在皇室貴族和高級官僚手中。《唐律疏議》記載,一品以下的官員不得使用純金、純玉的食器,違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脊虐l(fā)現(xiàn)也證實,滑石器主要在中小型唐墓中出土④,這些墓主多為社會地位較低的下級官吏或其家屬。這表明,當時社會地位不高的官僚地主階層是無法使用真正的玉器的。然而,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和模仿富貴生活方式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因此,許多人選擇使用外觀和質感與玉相似的美石作為替代品,以滿足他們對奢侈品的渴望。此外,唐代人非常重視來自西域的于闐玉,但由于其產地遙遠且獲取困難,唐政府常通過朝貢、索獻甚至戰(zhàn)爭掠奪來獲取這種珍貴的玉石。由于絲綢之路一度中斷使得美玉數(shù)量急劇減少,更多用類似玉器的滑石來替代美玉隨葬并按照玉的雕刻手法及裝飾技法使滑石器更加精美。因此,此件臥獅滑石枕完美地體現(xiàn)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及歷史背景。
(二)展現(xiàn)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
唐朝時期,枕頭的設計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其造型主要集中于長方形,形態(tài)規(guī)整,呈現(xiàn)鮮明的平行六面體特征。其中,正方枕作為長方枕的一種變體,尤為常見。除了這些傳統(tǒng)造型,唐朝還出現(xiàn)了兩種新穎的枕頭類型—凹面枕和倒梯形枕,這些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枕頭的長寬比例,賦予了枕頭更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在細節(jié)處理上,唐朝的枕頭設計巧妙,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枕面寬敞且舒適,通常裝飾有富有詩意的圖案,既美觀又富有文化內涵。下部枕底平穩(wěn)堅實,確保了使用的舒適性和穩(wěn)定性⑤。這種設計不僅體現(xiàn)了唐朝工匠的精湛技藝,還展現(xiàn)了當時社會對生活美學的追求。隨著陶瓷技術的發(fā)展,陶瓷枕頭開始流行。這些枕頭多由官窯燒制,工藝精湛,裝飾華麗,成為當時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然而,由于陶瓷枕頭的價格昂貴,普通百姓往往只能望而卻步,他們使用的多是簡單的粗瓷枕或木枕。這一現(xiàn)象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層差異和文化差異。在唐代動物形枕的比例逐漸增多,常以獸為座的圓形枕面枕,如三彩犀牛陶枕等⑥,具有驅邪除毒的象征功能。在現(xiàn)代收藏中,由于“臥獸枕”是唯一見于史籍記載的瓷枕,始終位于瓷枕收藏的龍頭地位,價格最高、升值空間也最大⑦?!短茣の逍兄尽诽岬搅恕氨^枕”“伏熊枕”,此外還有慵貓枕、虎頭枕、臥牛枕、骶梟枕等其他四種,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此件臥獸滑石枕不僅豐富了唐代古枕的種類,造型又是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合體,更是國內比較罕見的滑石精品。它從側面體現(xiàn)了唐代玉器雕刻的風貌,同時也為我們探討當時的社會風氣、禮儀制度、軍事外交等方面提供了佐證,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及文化藝術價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典型器物。
作者簡介
劉永紅,女,漢族,河北唐山人,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與博物館。
注釋
①(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79年版。
②(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一三一《獅子賦》,中華書局,1966年。
③趙犖:《略論漢墓出土的滑石器》,《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報告》,2009年6月第28卷第3期,第56-58頁。
④趙青,董潔:《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的幾件唐代滑石器》,《收藏家》,2008年第8期,第75-76頁。
⑤鄭先覺,孫蘭:《論中國唐三彩獅子的審美特征》,《景德鎮(zhèn)陶瓷》,2006年第16卷第2期,第36,40頁。
⑥李珍:《廣西古代滑石器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第80-85頁。
⑦周長源,馬富堃:《略論揚州出土的唐代陶瓷枕》,《文物春秋》,1997年第38期,第202-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