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的經(jīng)典中篇小說,通過講述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莎變成甲蟲后的不幸遭遇,展現(xiàn)了以格里高爾為代表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生存困境。論者多認為“人變甲蟲”是格里高爾對生命的逃避,但格里高爾之變其實具有深刻的逆反性,本文將從作者作品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深入了解作者作品及其創(chuàng)作意圖,從時代困境、家庭困境和自我困境三個角度來剖析格里高爾的生存困境,并對格里高爾在生存困境下所做出的掙扎與反抗進行分析,從中洞見作家對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的深切關注與憂慮。
奧地利現(xiàn)代主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被譽為“現(xiàn)代主義文學之父”。在他的眾多中短篇小說中,《變形記》是其最為著名的一部作品。2000年至2020年,《變形記》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見其藝術價值之高?!蹲冃斡洝分饕v述了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一只甲蟲,最終因所面臨的各種困境不得不走向死亡。這樣一個看似荒謬而又充滿悲劇的故事,實質上卻反映了發(fā)達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中人的異化及其所面臨多重困境的問題。學者們熱衷于對格里高爾生存困境以及他面對所處困境的表現(xiàn)進行探究,且大都認為他的變形屬于對生活的逃避。本文將從新的角度去探討格里高爾所處的生存困境以及他在生存困境下所做出的掙扎與反抗,并從中體會卡夫卡對現(xiàn)代社會中充滿孤獨與焦慮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深刻關懷,以此來拓展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對教材文本的理解。
作者作品及創(chuàng)作背景——困境的由來
弗蘭茲·卡夫卡是生活在20世紀初的一位奧地利作家,他以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敏銳的洞察力,在現(xiàn)代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變形記》因其深入的人性分析和深刻的悲劇意蘊而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ǚ蚩ǖ囊簧錆M了矛盾與掙扎,他成長于一個猶太家庭,且父親是一個商人,對卡夫卡要求嚴格,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帶給卡夫卡巨大的壓力,使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面臨著生存與自由的抉擇。同時,卡夫卡的個人經(jīng)歷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變形記》就是以卡夫卡自身的經(jīng)歷為藍本創(chuàng)作出來的,格里高爾的生存困境其實就是卡夫卡生存困境的映射。在小說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一覺醒來變成一只甲蟲,這個寓言性質的情節(jié)設置,所反映的其實就是卡夫卡對于人與社會、個體與家庭關系的深刻思考。它既反映了卡夫卡對于人性的理解,也體現(xiàn)了他對于當時所處時代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
《變形記》的主旨內(nèi)涵豐富且多維??ǚ蚩ㄋ幍臅r代正是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政治動蕩、社會不安。城市化與商業(yè)化的發(fā)展,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與不安感??ǚ蚩ǖ淖髌氛凵涑龅恼巧钤谶@個時代中人們的冷漠、疏離與孤獨,以及個人在無法抵抗的社會勢力面前的無助。它向我們展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體與家庭、人與社會之間的異化現(xiàn)象,以及個體在社會壓力下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同時,它深入探討了人性的復雜性和生存的荒誕性??ǚ蚩ń柚谧冃芜@一象征手法,將人的內(nèi)心世界與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向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異化的、荒誕的世界。這部作品的影響力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上,更體現(xiàn)在它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遠啟示上。它不僅啟發(fā)了無數(shù)作家與藝術家對于人性本質、社會動態(tài)以及生存處境的探討與思考,而且對20世紀以來文學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生存困境的呈現(xiàn)
一、時代困境——利益至上
弗蘭茲·卡夫卡的《變形記》是在1912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中篇小說,在當時高速發(fā)展的社會里,由于人們對物質財富的過分追求,導致忽視了人的生活的本質需求,把“人”物化為“工作機器”。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之中,對于他們而言金錢和自身利益往往是最為重要的。
在《變形記》中,格里高爾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冷酷淡漠、利益至上的時代。人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之中,變成了只知道工作和賺錢的“工作機器”,從格里高爾和秘書主任身上就可以看出。在格里高爾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甲蟲之后,第一件事不是為自己突然變成一只甲蟲而感到驚嚇害怕,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反而首先擔心的是自己的工作,擔心自己不能按時到達就要向公司請假,想著如果那樣的話自己可能會失業(yè),導致喪失收入。在聽到秘書主任來時,即使自己處于失語的狀態(tài)下也拼命地向他解釋,希望自己在成為一只甲蟲之后,還能夠保住這一份他不太喜歡的工作。如果說一個人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顧,把自己的個人生活都拋棄了,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那就意味著其不單單是身體的異化,心理也發(fā)生了很嚴重的異化。他只是一天沒有按時去上班,公司就派秘書主任過來詢問,表面上看是派人過來問候格里高爾的身體狀況,實際上就是來催促格里高爾趕緊去上班工作,能夠盡早為公司帶來經(jīng)濟效益,而非真正關心格里高爾的健康狀況。格里高爾作為這家公司的長期員工,本是對自己的工作兢兢業(yè)業(yè),為公司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然而在成為甲蟲之后,他并沒有得到公司的任何關心,反而被一味地責怪和催促。可見在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里,利益至上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二、家庭困境——人情淡漠
對我們來說,家是剪不斷的血脈,是放不下的牽掛,是我們身心的寄居之所。它也是我們可以自由溝通、分享悲歡喜樂的地方,是我們心靈的港灣。愛默生也曾說:“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钡凇蹲冃斡洝分?,家對于格里高爾來說不再是溫暖的港灣,就算有一絲溫暖也是建立在格里高爾為其提供物質與金錢的滿足之上。“家里人也好,格里高爾也罷,大家都習以為常了嘛,人們感激地接過這錢,他樂意交付這錢,可是一種特殊的溫暖感卻怎么也生不出來了?!边@個家對他而言,是冷漠的,是疏離的。
在格里高爾變形后,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變形前,因為父親的公司破產(chǎn),導致一家人陷入困境中,為了替父親還債,為了家人的生活和妹妹的音樂夢想,格里高爾主動承擔起家庭的重擔,選擇去做自己不太喜歡的旅行推銷員這一職業(yè),因此在家里受到家人的愛戴與尊重。但在看到他變形后,母親跌坐在地上;父親更是狠狠地握緊拳頭,似乎想把格里高爾打回房間里去似的;連最初照顧他的妹妹到后來也喊著“我們必須設法擺脫他”。格里高爾在變形之后,所受到的待遇一天比一天差。在家人的眼中,他也漸漸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巴不得他早點離開。父母與妹妹的愈發(fā)冷漠讓格里高爾心懷愧疚、自責,格里高爾比妹妹還要強烈地譴責厭恨自己,這無疑成了壓死格里高爾的最后一根稻草,以至于格里高爾最終以一只蟲的形態(tài)悄然死去。他的死亡成為全家人的解脫,甚至因為他的離去,整個家庭都變得生機勃勃,他們臉上掛著心照不宣的笑容,興高采烈地去郊游。作者通過格里高爾這個家庭讓我們看到了現(xiàn)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殘酷的現(xiàn)實,去掉了欲望和利益,溫情已不復存在。
三、自身困境——異化孤獨
格里高爾的變形不僅是外在的生理變化,更是內(nèi)在的心理轉變。格里高爾在變成甲蟲之后,失去了人類的身體語言和口頭表達能力,格里高爾的語言開始變得含糊不清,處于失語狀態(tài),以至于他不能和他的家人交流。當母親和妹妹試圖搬走他房間里的東西,他不想東西被搬走,自己又無能為力不能表達自己的訴求時;當挨餓的時候也只能自言自語地哀號,無法表達自我需求時;當面對父親的指責,他也無法進行辯駁時,其中的痛楚與孤獨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雖然是一只甲蟲,卻保持著人類的思維和想法,他的愧疚、自責和痛苦不能向任何人傾訴,所以他的痛苦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父親、母親和妹妹無法接受他的變化,也無法理解他的感受,這讓他感到極度的孤獨。格里高爾原本是一個旅行推銷員,他的工作是四處奔波,推銷商品。然而,現(xiàn)在的他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自己的工作,也失去了與外界的聯(lián)系。這種工作能力的喪失,讓他感到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家庭角色由家庭支柱變成了家庭負擔,進一步加深了他的困境和孤獨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格里高爾的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越來越冷漠,甚至開始厭棄他。身體的異化、語言能力的丟失、工作能力的喪失以及變形前后家人態(tài)度的轉變,這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得他變得更加孤獨與無助,從而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的困境之中。
格里高爾生存困境下的掙扎與反抗
一、身體異化——自我救贖的失敗
在《變形記》中,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這其實是一種潛意識的憎恨,或者說是一種對自己原本生活本能的厭惡,又或者說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原有的工作。格里高爾最真實的想法是“不過話說回來,誰知道被解雇對我來說就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呢。我若不是為了我父母親的緣故而克制自己的話,我早就辭職不干了,我就會走到老板面前,把我的意見一股腦全告訴他”。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其實并不喜歡原來的工作,也不想回到之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但面對社會的壓迫與家庭的現(xiàn)狀他又不得不去。格里高爾的這種“變形”是他主動選擇的,是他對個體世界生存自由的一種追尋,是他在多重壓制之下,對自身的社會存在、社會地位的厭惡與抗拒。然而,在隨后發(fā)生的事情中,我們可以得知格里高爾想要通過“變形”來獲得自我存在的自由是行不通的,這對于那個時代來說是為全人類所厭棄憎惡的,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也不例外。
從人的形態(tài)變成一只甲蟲的形態(tài),非但不能讓格里高爾的生活變得更好,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最終選擇了以死來換取最終的自由。
二、自殺行為——生存困境下的絕望反抗
在小說中,格里高爾最終選擇自殺,其實是他對無法擺脫的生存困境的絕望反抗。從一個正常人變成一只甲蟲,他失去了人類的形態(tài)和功能,他的外形使得他在家人面前變得尷尬與陌生。盡管格里高爾處境艱難,但他也并沒有由此而選擇頹廢與放棄。相反,他盡力不斷嘗試地去適應新的身體形態(tài),即使是處于失語的狀態(tài)下也試圖向秘書主任爭取繼續(xù)工作的機會,想著要為家人提供支持和幫助,他的善良和責任感使他在面臨困境時并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對。然而他的努力并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接納,換來的只有他們對他日漸冷漠與疏遠,最終導致他的悲慘結局。他的自殺行為反映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痛楚與無助。雖然他試圖通過變形來擺脫困境獲得自由,但他的努力并沒有能夠改變他最終的命運。
格里高爾的自殺不單是對自我生命的結束,更是一種對社會、家庭關系的失望與反抗。他的死亡折射出當時所處時代的冷酷與殘忍,也折射出個人在面對當時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時,對所面臨的困境感到的無助與絕望。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格里高爾的異化與自殺其實就是對自身存在的兩難處境的掙扎與反抗。他身體的異化象征著個體在社會和家庭關系中被邊緣化和異化的自主選擇,這種自殺并不僅是對生活的逃避,更多的是一種對自身處境的絕望和抗爭。對他來說,死亡并非人生的結束,反而是一種解脫與釋放。
卡夫卡的困境意識來自他的家人,以及他所處的復雜的生存境遇,這種困境意識對他的作品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變形記》中,格里高爾所經(jīng)歷的時代困境、家庭困境、自我困境這三重困境,正是卡夫卡對現(xiàn)實生活的內(nèi)心寫照,也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每個人所不能避免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小心翼翼地工作,以維持自己的家庭??梢哉f格里高爾所處的困境,正是在那個時代每一個勞苦大眾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他對這種迷之困境的反應并非無動于衷,但又無力改變,故才有“甲蟲之變”的消極反抗,這種反抗于社會而言才更具有悲劇的力量。
作者簡介:
申巧明,1999年10月生,女,漢族,陜西榆林人,榆林學院文學院2023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