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鄱陽湖,浩浩彭蠡水。由來多少事,汪洋任恣肆。
湖深水遠,一碧萬頃,煙雨蒼茫,空遠浩渺的鄱陽湖,她真的是很大,大得讓我的心中盛裝不下她;蠡澤幽靜,水碧潭冥,難以見底的古彭蠡很深,深得讓我無論如何都潛行不到她的底部,測量出的深度;縱覽湖天,風(fēng)輕云淡,白袂飄飄,天在湖中,湖在天上,靜觀湖面,鄱陽湖似乎被倒掛在了天上,掛得很高很高,高得讓我以為她與天幕融為了一體,無論我怎么去攀也攀不著她。
六十多年前的壬寅金秋,我出生在鄱陽湖北岸的古鎮(zhèn)——南峰街上,來到了這個人世間,我一睜眼看到的就是一幢一正兩廂帶斗口嵌天井,紅巖青磚壘砌而成的老式徽派建筑,屋子夠大也夠敞亮,大門前有個小院子,院子里種了很多蓖麻。房子的主人是個殘障的中年聾啞漢子,年齡比父親小些,我叫他“啞巴叔”,街鄰們都叫他“啞巴子”。
我的祖居地在薌溪,老家離南峰街上有十幾里地的腳程。新中國成立之初,父親在南峰街上做扁食生意,后來跟同行們一起互助成立南峰合作商店,成了南峰合作商店的資深員工。我們一家因此吃上了商品糧,成了居民戶,隨父親在南峰街上生活。先是借居在街北郵電所后面的“啞巴叔”的家里,后來,又搬到汽車站東邊坎上的“毛毛嘎嘎(爺爺)”與“求田嫲嫲(奶奶)”的屋里,跟他們一家同住,房子結(jié)構(gòu)倒是與啞巴叔家的一樣,并無二致。父親在合作商店的柜臺上干營業(yè)員,母親則跟職工家屬一起在街上的一些用人單位上打零工,見天不是去糧站灌谷麥,裝袋裝車,累死累活以外,就是去軋花廠扛棉包,裝棉籽上船,干的凈是一些男人們都干不了的力氣活、重體力活。
不懂事的我,經(jīng)常跟一幫發(fā)小們?nèi)R咀上玩,去老壩頭前戲水,在柳樹巒里捉迷藏。最有意思的是我們常常在“南昌老叔”的挑逗下,十幾個人一起在街上做“打飛尖”比賽的游戲,從“上街口”一直飛轉(zhuǎn)著打到“下街頭”,然后,又從“下街口”一路翻滾著打到“上街頭”,一番折騰下來,由一塊塊麻石條鋪成的近200米長的街道,竟然就被我們給“打掃”得干干凈凈了……
這時候,“南昌老叔”就會自掏腰包從自己負責售賣的“南貨”柜上,買來半斤紅紅綠綠的圓粒狀的小小糖果,每個人的手里都塞幾粒,算作是對大家的獎勵。父親每每發(fā)現(xiàn)“南昌老叔”逗我們“打飛尖”,總是笑意盈盈地對“南昌老叔”說,你家金鈴又輸了吧?老弟。
1968年年底,隨著居民下放回原籍的政策下來,我跟隨母親離開南峰街,回到了祖居地薌溪。由于老家的房舍不夠住,當?shù)卣桶才盼覀円患易∵M了當時被充作公產(chǎn)的,聳立在薌溪湖南岸邊的一棟徽派老宅里。真是無巧不成書。這棟老宅的規(guī)模與格式,竟然與我們在南峰街上住的屋子一樣,別無二致,這讓我在感情上便毫無顧忌地接受并親近起來了。
后來,也是因了落實政策的緣故,當年沒收的公產(chǎn)被政府退回給了原來的主人。由于原主人早在解放以前,已舉家遷到了景德鎮(zhèn),他們的后人便回鄉(xiāng)來處理這棟舊屋子。鑒于我家早就住在這里,在當?shù)卣拇罅﹃P(guān)照和政策關(guān)懷下,本著“誰入住早,誰先購買”的原則,父母分三次從三個不同的屋主手中買下了整棟的老屋,我們這才有了一幢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家,一個可以遮風(fēng)避雨的灣港。
由于哥姐常年在外讀書求學(xué),很少回來,只有我和母親兩個人住在老宅里。農(nóng)忙時,我每天清早要撿回一擔豬牛屎曬在屋前的空地上,這是在為冬季的防寒以及引火燒煤積蓄燃料。然后,燒開大灶上的兩口鍋,外邊鍋里煮粥撈飯,準備好一天的飯食。里邊鍋中煮的是潲泔豬食,煮熟了就用潲桶提了去喂豬。然后,吃了稀飯便上學(xué)去。母親總是要趕清早到菜園地里侍弄她的寶貝,吃了早飯就要去上工,隨大流一起去出生產(chǎn)隊里的工,拿工分。農(nóng)閑時,母親也不會讓自己歇下來,她依然照舊去南峰街上做季節(jié)工來補貼家用,而我就只好一個人守在老宅里,每天傍晚放學(xué)后,面對著家里那些黑暗幽深的門洞,不敢走進去,便只好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家里的南邊耳門口,就著門檻邊的紅巖爽墩做作業(yè),有時還跑到老壩頭前的石橋處,趴在橋頭的石板上一邊做作業(yè),一邊等母親從南峰街上收工回來。太陽西下,夜幕降臨,家庭作業(yè)做完了,我看著門口湖里幽幽暗暗的湖水,孤寂的內(nèi)心中常常有一種落寞泛起,只有等母親回來了心情才稍稍平復(fù),然后隨母親回到家中去,點起昏黃的煤油燈照著熱飯吃……
由于我家在水邊,常年在湖邊上行走,要想著不去不親水那都是不可能的。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跟著小伙伴們一起在門口湖里抓魚摸蝦,捉團魚撿螺螄,泡在淺淺的水草里直到磨破了肚皮,才練就了一身“自以為是”的好水性,仰泳、蛙泳、狗刨、潛水、踩水、浮游、泛游,無所不會,無所不能,無所不精,這也為我后來的一次鄱陽湖上歷險自救,提供了足夠的游泳技術(shù)的基礎(chǔ)保證。記得有一年夏天,鄱陽湖里發(fā)大水,落在村子?xùn)|頭連著棗樹下的那座老壩給水浸沒了。某天中午,和小伙伴們偷著在門口湖里游泳的時候來到了壩上,我站在了老壩南頭的紅巖石橋之上,便建議大家來個“潛水泅渡”比賽,從橋的東邊“泅渡”到西邊去,看誰的用時最少。
大家都說好。我便第一個開始了“泅渡”。
當我撲通一聲潛入水中,鉆到橋板底下的時候,突然一股強大的浮力自水底騰地一下子升了上來,把我整個人頂?shù)煤蟊匙采狭藰虬宓谋趁?,后腦勺也被磕了一下,背上頓時感覺到火辣辣地生疼。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我的腦海里靈光一閃,不好,我要趕緊下潛鉆出去,不然會被浮力頂在這里出不去了。于是,情急之下,我一手抵住橋板,雙腳在橋板上一蹬,身子便斜斜地鉆入了水下,往前一個猛子便浮出了水面,探出頭來一看,激靈一下,渾身冒出了一陣陣的寒意,內(nèi)心不由說道:“好險,差一點就給淹死在里面了?!彪S之,趕緊從水里回到了橋面上,心中顫栗著對同伴們言道,大家別再鉆橋洞,太危險了,我差點折在這里面呢。于是,我一臉驚悸地把自己鉆橋洞的經(jīng)過跟大家講述了一遍,嚇得大家再也不敢下去了。
春季里,我常常拿著篾扎的“雞罩”去菜園前面的淺水草里“罩魚”,罩那些前來“搭籽”的魚,罩著了就順手丟進菜園子里,不怕它給跑了。夏天,就與同伴們一起去老庵咀上的湖灣里游泳避暑,偷搖生產(chǎn)隊里的“小劃子”去投放“魚卡子”,或是去東灣、西灣里的荷塘里摘蓮蓬吃,為此,我們可沒少吃老媽們的“柳絲煮面”,渾身上下全都爬滿了一條一條的“蚯蚓”。入秋了,門口湖里的水退下去之后,湖底的草洲便慢慢地露出來了,這時候的近洲就成了我們的樂園,每到周末,我與發(fā)小們一起跑到草州上去“舀段窩”捉魚,那時候的收獲可謂是十分豐碩的,見天能搞回來十幾斤大小不等的魚回家,回到家里,大家都不用怕挨揍。在那個物資極度貧乏的年代,家里能搞到一些意外的收入,父母親是不會不高興的。到了冬天,湖里的水基本上退下去了,湖床上便只留下了一些淺淺的湖塘,這便到了我們“摸繩頭”的好時候了。
什么叫“摸繩頭”呢?可能有些人不懂。在我們那里,每到冬天大家便幾人一組聚在一起,用金黃的稻草搓成一根又大又長的草繩,利用草繩一起下湖去捉魚。怎么弄呢?先是由兩個力氣大的人分別牽著草繩的兩頭在水中拖拽,草繩下水吃飽了便變得很沉,吃泥也深,那些藏身在浮泥中的魚兒被草繩一拽就全都被驚擾到了,紛紛四散逃去,我們這些人就跟在草繩后面捉那些在渾濁的泥水中失去了方向感的魚兒,這自然也是一種不錯的傳統(tǒng)的原生態(tài)捕魚方式。
1975年秋天,我上初中了。初一年級我是在薌溪中學(xué)聲揚附中就讀的。那一年,學(xué)校新來了兩位老師,男的姓俞、女的姓陸,聽學(xué)校的老師們嘀咕,他倆原來還是一對戀愛中的上海佬,因為舍不得分開,畢業(yè)工作分配時,就向組織提要求把兩個人分到一塊來了。后來,俞老師擔任了我們班的班主任,我則在班干的評選中勝出,當上了班長。一天課后,我陪同俞、陸兩位老師去南垅里的湖邊溜達,路過一片綠油油的小麥地時,陸老師驚奇地問我道,你們這里的人咋都這么喜歡種韭菜呢,這一大片一大片地是種來賣的嗎?我驚愕之下忙回應(yīng)他們道,是呀,我們這里的人都特別喜歡吃韭菜,你們喜歡不?要是喜歡吃,我去給你們割一篼去。陸老師笑著回答我說,那敢情好,你幫我弄點韭菜去學(xué)校,晚上包餃子吃。我讓他們倆在地頭邊等著,自己便火急火燎地趕到學(xué)校挑來了一擔空篼箕,在學(xué)校廚房找來一把菜刀后回到了麥地邊,割了滿滿的一擔麥苗送到了他們在學(xué)校的住房里……
第二天上午,語文課的時候俞老師找到我說,你這里的韭菜不好吃,咋吃不出韭菜味來呢?正在這當口,有人找到學(xué)校來了,說是昨天有人看見一個學(xué)生割了他們家地里的兩溝麥苗,到學(xué)校告狀來了。這時有暗地知情的老師趕緊上前找到來人說,好了好了,我知道是哪個鬼崽俚搞惡作劇,把麥苗當韭菜給上海佬包餃子,吃得人家愁眉苦臉,腸子都青綠了,回頭我去批評他。來人一聽,也不由自主地“呵呵呵”大笑了起來……
再后來,我便去了離家十幾里地的劉家山上讀了三年的書,一直到1979年夏季高中畢業(yè)。畢業(yè)的那一年,恰好是分開報志愿,父親不顧老師的勸阻堅持要我報考中專類的學(xué)校,他苦口婆心地告誡我說,考上了大學(xué)要讀四五年,你如果考上了中專只要讀兩年,可以提前兩年拿工資幫家里減輕負擔有什么不好呢?在父親的勸說下,我報考了中專類學(xué)校,錄取了本市的師范學(xué)校,1981年畢業(yè)分配,又回到了鄱陽湖邊上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做了一名鄉(xiāng)村中小學(xué)教師。在一個叫作“白水塘”村的高小學(xué)校里住下來的同時,開始了我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路,這一年,我的處女作《他和她》在鼠叫梁上、蟲吟屋角、夜風(fēng)掠過房頂時的呼嘯中,一個人的世界里“呱呱”墜地并投了出去,雖然經(jīng)過退稿、修改,終于在1985年5月變成了一家大型文學(xué)雜志上的印刷體鉛字,帶著我爬到文字壘成的山道上去看了一回日出。
1983年春天,我攜手愛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生活的美好就在不遠的前方向我們招手,心中別提有多高興了??沙鋈艘饬系氖?,婚后3個多月,因妻子突患嚴重的疾病,我背著她踏上了求醫(yī)問藥的艱難旅程,請了長假在醫(yī)院陪護。1983年年底,原本的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xué)教育教學(xué)工作由統(tǒng)一管理改為分開管理,鄉(xiāng)鎮(zhèn)設(shè)中心小學(xué)。由于那時我請了長假在醫(yī)院護理患病的妻子,沒有擔任教學(xué)課程,便毫無異議地被抽調(diào)到建設(shè)中心小學(xué)的籌備工作組中去了。當時的中小籌備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原來的鄉(xiāng)教育專干,另一個就是我。1984年5月,妻子出院回到了家里之后,我便沒有去中學(xué)上班,而是一心撲在了鄉(xiāng)中心小學(xué)的校建工作當中。當時是鄉(xiāng)村兩級辦學(xué),教育專干負責對上對下的聯(lián)絡(luò)、籌措物資,而我則一門心思地在工地上采購建筑材料和工程管理。
1984年暑假期間,我押著一艘機帆船去大沔池上的縣第二磚廠裝運紅機磚,在回程路過朱袍山的途中,卻意外因船漏水,堵又堵不住,用抽水筒抽水又抽不贏,跟著船家一起無奈地看著船體慢慢下沉,當時的內(nèi)心雖然泛起過一絲恐懼,但是,當我冷靜下來看著漫無邊際的鄱陽湖,看著自由飛翔的鶴鷺翩飛在云天之上,我竟然用無比鎮(zhèn)靜的口吻對船家言道,都拿好一塊船板吧,這滿湖闊水的游到哪里是盡頭呢?借著船板漂吧,漂到哪里是哪里,總會遇上過路船的,到時就能得救了。于是,我們就在船體完全下沉到水中的時候,一人抓起了一塊前甲板往后腦勺跟一放,枕著船板漂了起來。我們內(nèi)心很清楚,在這蒼莽空遠的水面上,每個人都必須保存好自己的體力,才能夠保證自己有走出生天的可能,反之,則是自尋死路。我們利用有限的體力邊游邊浮,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終于來到了朱袍山上,松了一口氣。就在我們快要晾干身上衣服的時候,從南邊駛來了一艘雙桅的機帆船,我跟船家一起朝著機帆船大聲地喊叫著,并揮舞起了手中的白襯衫叫“救命”。船上的人發(fā)現(xiàn)了我們,便趕緊轉(zhuǎn)舵將船朝我們這邊駛來了。
上得船來,我們終于放下了顫栗的心,輕松地舒了一口氣。只可惜船上大副的妻子因不懂水性被永遠地留在了鄱陽湖上。鄱陽湖上的這一幕,也因此永遠地被鐫刻在了我的腦海里與心上,任你咋樣去涂抹都再也涂抹不去了。
自此以后,我輾轉(zhuǎn)在鄱陽湖東岸的烏沙、白水、大山、油山等地的高小任教,在薌溪家中開了一家“潯薌貿(mào)易公司”,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搞第三產(chǎn)業(yè)以貼補家用,常常因為進貨的事,搖起小船過鄱陽湖去對面的饒州城采購貨物,也曾經(jīng)駕起過幾十噸的機帆船遠下上海,北上長江去采辦緊俏的物資供應(yīng)市場;還另開了一間“借書館”,藏書近萬冊,只借不賣,方便村民及附近的中小學(xué)生們借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讀書畈”教書的時候,學(xué)校是由一座在“破四舊”運動中遭破壞被廢棄,并不大的“五老爺廟”改建成的學(xué)校,泥塑的五位老爺被村民們給請了出去,辦起來的學(xué)校。我的住房就是以前擺放“五老爺”的地方改造而成的。令我沒想到的是,三十多年后的我還真的與“五老爺”廟中的五位老爺:馮椅、馮去飛、馮去辨、馮去疾、馮去弱父子五個人結(jié)了緣,在挖掘鄱陽湖地域文化及地域文學(xué)的過程中,追溯在歷史的時空里跟他們有了太多的接觸,讓我對他們產(chǎn)生了無比的敬仰之情。
1990年秋天,因為某種緣故,我申請調(diào)離了南峰回到了薌溪?;氐剿G溪的第一站便是去了薌溪半島最南端的井頭高小任教,這一年,我的足跡踏遍了下草埠、老倌咀、株垅里、沙塘里、八房里、蕰悟里、大田嘴、九房里、程家園里、趙家山上等地,無論是刮風(fēng)下雨還是冰刀霜劍,我游走在鄱陽湖區(qū)的港汊里、湖灣內(nèi),檢查指導(dǎo)各自然村我們班各類“學(xué)生興趣小組”的學(xué)習(xí)情況。說實話,我所帶的這一屆學(xué)生在其后的學(xué)年度年級統(tǒng)考中幫我掙足了臉面,以平均分高出第二名16分的驕人成績位列全鄉(xiāng)榜首。
1991年,通過電視上的攝影自學(xué)教程,我學(xué)會了攝影技術(shù),又在薌溪街上辦起了一家“風(fēng)采照相館”,并在1992年的“中國攝影之秋”業(yè)余攝影作品競賽中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翌年春天,我便因了攝影之故,“咿咿、呀呀”地搖著一葉扁舟來到了鄱陽湖上的都昌縣,攏船靠岸,走進了“都村”,落戶都昌鎮(zhèn),忙忙碌碌地奔波在都昌縣的鄉(xiāng)鎮(zhèn)之間,開啟了我人生下半場的生命體驗。
小城里的虹霓七彩、斑斕光影,未能模糊我原本清亮的視線;現(xiàn)當代的爾虞我詐、紙醉金迷,沒能迷亂我依舊潔凈的心智。十幾年來摸爬滾打、跌跌撞撞、笙歌炫舞、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沒有白天沒有黑夜的生活生存狀態(tài),早已讓我心生了厭倦并有了些許的怕意,讓我心底有了要逃離開去的強烈沖動,于是,在2004年的夏天,我毅然決然地拋去所有的負累,輕輕松松地回歸家庭,全身心地回到了妻兒身邊頤養(yǎng)天年、樂享天倫。
2006年,我重新拿起了手中擱置已久的筆,再次走在了與文字為伍的路上,開始了我的率性書寫,借以宣泄我多年來沉悶的心緒,又開始嘗試著再度進入我一個人的世界,在一個人的世界里,任思想飛揚、天馬行空、自由馳騁。2008年的仲秋,我無意邂逅了鄱陽湖文學(xué)研究會,加入了鄱陽湖地域文學(xué)研究的行列,這仿佛是我宿命的緣故,讓我與鄱陽湖成為彼此的牽掛。
自2008年以來,我邁開腳下的步伐,行走在鄱陽湖上的云天深處,湖深水遠的鄱陽湖讓我對人生的意義產(chǎn)生了一種別樣的認知,人的活法原來是可以多姿多彩、豐富多樣的。這些年來,我全身心地放下煩冗的俗務(wù),遠離了笙歌炫舞、酒酣耳熱,不再沾染紙牌麻將、電競游戲,一心一意地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里遨游書海、史海,向鄱陽湖的歷史深處、人文深處奮力游去,希望借此還原出鄱陽湖的歷史人文風(fēng)景。因為從鄱陽湖的基本結(jié)構(gòu)上來說,她是我國唯一一座與別的構(gòu)造型湖盆形成的湖泊有著根本性不同的湖盆,是一座屬于因地殼斷陷而形成的湖泊。于是,我便不再用常人的眼光來看待面前的鄱陽湖,改換成用一種探索的目光來追尋鄱陽湖、認識鄱陽湖;我不再以平常的視野來觀察眼前的鄱陽湖,她的深邃神秘,讓我學(xué)會了以文化及文學(xué)的視閾來看待眼前的這座湖泊。
自此,我依托會刊《鄱陽湖》文學(xué)報,在2010年春季創(chuàng)辦大型純文學(xué)會刊《鄱陽湖文學(xué)》季刊類雜志,每年四期。盡管這十幾年來一路坎坷不斷、爭議不斷、褒貶不一,但我還是一直堅守在鄱陽湖文學(xué)研究陣地的前沿,半步也沒有退縮過。這些年里,我們先后在全國發(fā)起了“中國首屆鄱陽湖文學(xué)散文大賽”“中國首屆鄱陽湖文學(xué)陶淵明杯散文大賽”兩次文學(xué)大賽,并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功,做出了一定的成績,產(chǎn)生了較好、較大的社會影響。本人也先后出版了“明然三部曲”《心路彎彎》《蠡水深處》《薌草青青》以及“鄱陽湖三部曲”《鄱陽湖,從人文深處走來》《鄱陽湖文學(xué)探究》《鄱陽湖文學(xué)研究》等十余部著作,至今算來,《鄱陽湖文學(xué)》雜志已經(jīng)出版了正刊50期,增刊12期,編輯出版發(fā)行了1500萬字以上的文學(xué)作品,發(fā)行數(shù)量已達到了數(shù)萬冊的規(guī)模,這樣寬泛的閱讀面,她應(yīng)該算得上是真正地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特別是進入了文學(xué)人的視線,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guān)注。還在老家臨水的湖岸邊建起了一座“鄱陽湖文學(xué)長廊”,專門用來陳列和展示鄱陽湖文學(xué)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這些舉措都是我認為這一生中值得引以為豪的大事件。
我常常站在鄱陽湖邊的崖岸上眺望鄱陽湖,想著不管鄱陽湖有多大,我的心一定要比她還大些。盡管我只是她情懷里的一粒微塵,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但我這粒微塵的心里也一定是要裝得下鄱陽湖才行。故而,我就這樣用了一個花甲子的時光在鄱陽湖里扁舟沖浪,希望自己能夠沖浪出去,到頭來也沒能夠從鄱陽湖上給沖出去,今后,恐怕就再也沒有那個可能了。泱泱鄱陽湖,我已被您緊緊縛住了手腳,動彈不得,邁不開步,永遠地離不開您,再也走不遠了。
總之,這一路蹚著深深淺淺的鄱陽湖水摸索著走過來,我似乎已然摸透了她的脾性、知曉了她的愁煩與幽怨、懂得了她不為人知的心事、聽到了她躁動狂熱的心跳。泱泱的鄱陽湖啊,她從來就不是你的我的,也不是你們的我們的,而是屬于我們?nèi)祟惖模菍儆谌澜绲模?/p>
作者簡介:
明然,原名余略遜,江西都昌人,高級教師。中國共產(chǎn)黨鄱陽湖文學(xué)研究會支部委員會書記,鄱陽湖文學(xué)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鄱陽湖文學(xué)》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