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大單元教學中由“大”引發(fā)的學習浮泛、空疏的不足,必須重視單元整體任務驅動下的單篇教學。教師可以鎖定單篇文本中的“經(jīng)典語段”進行精細教學,夯實必備語文知識的學習、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發(fā)展。揚單篇教學之長,補大單元教學之短,更有效地推進大單元教學,實現(xiàn)語文課程從“育分”到“育人”的成功轉變。
【關鍵詞】單篇教學;經(jīng)典語段;大單元教學;古典名著
當下大單元教學的探索可謂如火如荼。這是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lián),促進知識結構化”[1]課程實施意見的有力回應。此外,大單元教學中大概念、大主題、大任務、大情境、大進階等“大”的要素,給一線語文教師帶來了唯有追求“大”才是踐行大單元教學的假象。這種處處彰顯“大”的單元教學誤導了不少教師,使之在教學實踐中模糊了教學的“邊際”,單篇教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課堂學習也常常流于浮泛、空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尤其是語文必備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被嚴重忽視,語文實踐活動被架空、虛化。因此,要扎實有效地推進大單元教學,必須重視單元整體任務驅動下的單篇教學。教師可以鎖定單篇文本中的“經(jīng)典語段”,精研細讀,彌補大單元教學中缺少精細閱讀的諸多不足,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鎖定“經(jīng)典語段”中必備知識的學習,奠定大單元任務學習根基
語文必備知識的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也是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整體發(fā)展的綜合性學習方式[2],體現(xiàn)出知識教學的重要性?!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提出了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yǎng)型的課程目標體系[3]。也就是說,不管怎樣組織語文實踐活動,不管構建怎樣的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體系,都離不開必備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奠基。假設在古典名著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寫讀后感,學生需要知道什么是讀后感,讀后感的格式是怎樣的,然后去了解讀后感的主要內容與寫作方式。這些都是讀后感寫作的必備知識,教師應在教學中一一加以落實。但是,在大單元教學中,許多語文必備知識的學習卻被嚴重淡化,出現(xiàn)有“面”無“點”的情況,大單元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大打折扣,學生語文基礎根基不穩(wěn)。
那么該如何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根基?教師可以將教學范圍縮小到單篇課文中的“經(jīng)典語段”,從中尋找具有教學價值的語文知識?!敖?jīng)典語段”就是單元課文中聚焦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核心片段,既以單元整體學習為目標導向,又體現(xiàn)單篇課文的學習重點,具有提綱挈領、以點帶面的關鍵作用。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經(jīng)典語段”,就能有效達成對整篇課文的理解,獲得基本的閱讀方法,形成重要的閱讀能力,從而呼應單元學習任務與單元教學目標。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古典名著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景陽岡》為例,這篇課文的“經(jīng)典語段”是武松打虎的內容,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從故事的敘述結構來看,“打虎”是整個故事的高潮部分。前面的“喝酒”和“上岡”分別是故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部分,“下岡”是故事的結局。因此,故事的高潮便是“打虎”部分,理應是一篇課文的“經(jīng)典語段”。
二是從創(chuàng)作的視角來審視,“打虎”部分是作者寫得最具體、最生動、最扣人心弦的部分,可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共計十一個回合。從“猛虎進攻,武松閃躲”到“老虎招架,武松反攻”,最后到“老虎喪命,武松力盡”,可謂驚心動魄。有傳言說,為了把打虎的場面寫好,施耐庵下筆前曾深入深山,躲在樹上觀察老虎的生活習性和捕食動作。傳說他還向獵人借來了虎皮,琢磨老虎“一撲、一掀、一剪”的動作。更有意思的傳言是施耐庵從彪形醉漢和一條惡狗的搏斗中受到啟發(fā),以動作描寫為主要方式,融合交叉描寫、場景描寫、神態(tài)描寫和心理描寫等手法,把武松打虎的過程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樣的語段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自然是課文的“經(jīng)典語段”。
三是從單元教學的角度來考慮。該單元的閱讀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而要讀懂《景陽岡》,應該從《水滸傳》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突出個性的角度進行思考?!按蚧ⅰ笔潜憩F(xiàn)武松英雄氣概的關鍵語段,仔細品味“打虎”可以學習作者塑造人物的方式,從而掌握古典人物小說的閱讀方法。
確立了文本的“經(jīng)典語段”后,就要選定學習的語文知識。通常的做法是在單元大任務的驅動下,圍繞各項子任務和語文實踐活動,采用融合的方法,落實語文必備知識的學習。在《景陽岡》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布置大單元學習任務——為學校布置一條四大名著文化長廊。在這一任務的統(tǒng)領下,圍繞第二個子任務“玩轉水滸——為武松立傳”的布展,確立“主動探究,聚焦好漢表現(xiàn)”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合、滲透以下語文必備知識的學習。
1.梳理好漢故事的主要內容時,要知曉課文按照發(fā)生、發(fā)展、高潮和結局的順序來敘述,能按情節(jié)和地點兩個維度梳理故事。
2.賞析好漢英雄的行為時,探究作者通過動作描寫展現(xiàn)雙方打斗過程的寫作方式,留意其中的交叉描寫,即先寫老虎,后寫武松,接著再寫老虎、武松,一虎一人,你來我往的寫作順序。
3.“打虎”語段中,注意體會“那一陣風”“似半天里起個霹靂,振得那山岡也動”這些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老虎的威猛和塑造武松人物特點起到的烘托作用。
上述三項語文必備知識的學習,將“經(jīng)典語段”里的重要知識貫穿于單元學習任務的實踐活動中。首先,從落實單元的語文能力素養(yǎng)來看,該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jīng)艱難,惜紅樓夢斷”,力圖將學生帶入四大古典名著的學習氛圍中。其次,“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是該單元的閱讀要素,因而在教學中必須融合閱讀方法的知識學習,夯實學習重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能力,這也為單元中其他課文的學習做好引領、深化和延伸的作用。以“梳理故事內容”的知識教學為例,該單元首篇精讀課文《草船借箭》就要求學生按照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厘清故事情節(jié)。而作為單元第二篇精讀課文的《景陽岡》,在“梳理故事內容”這個知識點的教學上,應在第一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加以深化。因此,該篇的課后習題中明確提出“按照故事的發(fā)展順序,把下面的內容補充完整,再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的要求,也就是進一步加深學生按照“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局”的順序來梳理故事內容的方法的學習。該文后面兩篇略讀課文《猴王出世》和《紅樓春趣》都是讓學生對“梳理故事內容”這一必備知識進行運用和提升,進而牢固掌握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如此一來,教師可以通過鎖定單篇“經(jīng)典語段”,以貫穿和延伸整個單元的學習實踐,使單篇教學與單元目標融為一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二、鎖定“經(jīng)典語段”中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大單元任務學習的效度
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是新課程標準要求下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3]1??梢哉J為,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具體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個方面。如果將語文課程的內容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來組織與呈現(xiàn),那么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實際上指完成各種具體學習任務時所需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關鍵能力在語文的各類實踐活動中得以培養(yǎng),實現(xiàn)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在創(chuàng)中學。
但是,如果教師在大單元教學的實施中被大單元的各種“大”元素所左右,心中只有大主題、大任務、大情境等概念,就有可能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忽視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忽略關鍵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以為大任務完成了,學習成果展示了,教學的目標就達成了,學生也都學會了、掌握了、提升了。豈不知沒有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去學習閱讀,沒有在習作教學的實踐中去學習寫作,沒有在評價教學的實踐中去學習評價,所有學生“學成”的表現(xiàn)都只是表象,設計得再精彩的大任務也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大單元教學必須鎖定單篇課文“經(jīng)典語段”中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以此支撐單元學習任務的完成,提升單元學習任務完成的效度?!毒瓣枌返慕虒W中,“打虎”部分是“經(jīng)典語段”,圍繞該語段的語言運用,可以設計如下培養(yǎng)學科關鍵能力的任務。
一是培養(yǎng)梳理情節(jié)能力的任務。為了培養(yǎng)學生梳理情節(jié)的能力,教師可設計如圖1所示的人物名片,讓學生聚焦于武松打虎的第一階段,自主梳理武松與老虎交鋒的描寫,然后與全班分享。在教師帶領學生梳理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學法遷移,梳理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內容,感悟武松武藝高強、膽量超群、有勇有謀的形象特點,最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打斗場面進行繪畫。至此,武松打虎三個階段的內容被梳理得一清二楚,并借助繪圖的方式對重點信息進行有效的整理和呈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梳理情節(jié)的能力。
二是培養(yǎng)語言鑒賞能力。閱讀與鑒賞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每個學段提出的四項語文實踐活動之一。鑒賞,即鑒定和欣賞,是在閱讀基礎之上對言語進行審美性分析的活動,也是在語言實踐中進行的高級思維活動。抓住文本“經(jīng)典語段”中典型的言語表達方式,引領學生比較、揣摩、賞析,進而培養(yǎng)學生語言鑒賞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打虎”的“經(jīng)典語段”中,“閃”字前后反復用了多次,且用得特別傳神。第一處是老虎從亂樹背后跳出,武松叫了聲“啊呀”,然后“閃在青石邊”;第二處是老虎向武松撲來,他“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后”;第三處是老虎大吼一聲,虎尾倒豎一剪,武松“又閃在一邊”。為什么兩者交鋒,施耐庵要武松多次躲閃,而不是直接開打呢?用了那么多個“閃”字,是不是有重復之嫌?這個“閃”字,能用“躲”字來替換嗎?在武松三個“閃”字中,你讀到一個怎樣的武松?這對于表現(xiàn)老虎的兇猛來說,又有什么作用?圍繞這些問題,學生對“閃”字進行語言鑒賞,既有對詞義的理解,也有對語法的把握,還有對形象的品味,更有對內涵的探究,正是以一個小的切入點完成語言鑒賞的大任務。
三是培養(yǎng)詳細復述的能力。復述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關鍵能力之一。它不僅是檢驗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安排了復述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從掌握詳細復述到學會簡要復述,直到能夠創(chuàng)造性復述。對于“打虎”一段,教材在課后習題中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詳細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適當?shù)恼Z氣、表情和動作”。但是,在一線教學中,部分教師忽略了復述能力的培養(yǎng)。在此類課堂中,訓練時間往往不足,方法指導不到位,也缺乏過程性評價。要落實這項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借助如表1所示的支架,讓學生詳細列出武松打虎每個階段的打斗過程,再通過自講自評、小組講小組評、全班講師生評的方式,讓學生復述武松打虎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見表2)。如此,詳細復述的關鍵能力便得到了切實的培養(yǎng)。
四是培養(yǎng)遷移運用能力。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夯實大單元任務的教學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扎實的學科關鍵能力作為根基,大單元教學這個“摩天大廈”很可能隨時倒塌。同時,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一個單元甚至在多個單元、多個年級的教學內容中進行反復的遷移性練習,才能形成穩(wěn)固的能力素養(yǎng)。以上述“閱讀梳理”這一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為例,在該單元的任務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對這一能力多次實踐。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按照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如圖2)幫助學生對課文進行梳理。
在《猴王出世》中,教師可以依據(jù)文本“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和“石猴是怎么成為猴王的”這兩部分內容,設計下面的思維導圖進行“閱讀梳理”(如圖3)。
而在《紅樓春趣》中,圍繞寶玉和黛玉等人在大觀園里放風箏的故事,教師可以緊扣“風箏”這一核心內容設計“風箏鏈”圖示進行“閱讀梳理”(如圖4)。
如此一來,教師通過鎖定單篇“經(jīng)典語段”中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在單元任務中不斷進行輻射性的遷移和運用,不但能全面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啟智增慧,扎實提升大單元任務學習的效度。
三、鎖定“經(jīng)典語段”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凸顯大單元任務價值
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學科課程的根本宗旨。語文課程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xiàn)。大單元教學設計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總綱,相關素養(yǎng)的培育會安排在各項任務和語文實踐活動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不但要體現(xiàn)在設計框架中,還要體現(xiàn)在任務要求上,更要鎖定在“經(jīng)典語段”的教學中。實施精研細讀式的教學,能使結構化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和精準化的單篇“經(jīng)典語段”教學形成嚴密的呼應關系,凸顯大單元任務學習的育人價值。
以上述“經(jīng)典語段”《景陽岡》中“打虎”內容為例,在完成主動探究,聚焦好漢表現(xiàn)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摘錄、積累武松和老虎打斗時描寫動作的關鍵詞,通過比較、替換、賞析等方法,結合文中的交叉描寫、場景描寫,由此體會武松智勇雙全、武藝高強的人物形象,呼應語言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運用表1梳理武松打虎的過程,教師讓學生思考,武松的表現(xiàn)是“真勇敢”還是“要面子”,這一創(chuàng)意性的問題呼應了思維能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閱讀賞析武松打虎三個階段的描寫方式時,學生理解和欣賞作品的語言美、人物的形象美、文字的表現(xiàn)美,呼應了審美創(chuàng)造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在整個“經(jīng)典語段”的閱讀中,感受、品味古典名著的語言及文化,體會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特色,開闊文化視野,呼應了文化自信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梢娫谠撜n的實踐活動中,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以語言運用為中樞,實現(xiàn)了四種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相對于大單元教學來說,單篇“經(jīng)典語段”的教學顯得小而具體。因此,對于單篇“經(jīng)典語段”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不要求多,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只要將“經(jīng)典語段”中包含的多種教學要素與大單元教學需求連接,確立一兩個重點培育的核心素養(yǎng),就能提升“經(jīng)典語段”的學習效益。上述“打虎”內容的教學就在大單元任務的統(tǒng)領下,依據(jù)單元的語文要素和文本特點,結合課文后的習題安排,確定以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兩個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教學中心,輻射其他兩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只要教師能扎根“經(jīng)典語段”,就基本等于告別了浮光掠影式的大單元教學,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切實發(fā)展,實現(xiàn)語文課程從“育分”到“育人”的成功轉變,讓語文教學走向更高水平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