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凈寺,覓阿賓①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lǐng)略,未及遍賞。次早得陶石簣②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③同學佛人王靜虛④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注】①阿賓:作者弟袁中道的小名。②陶石簣:陶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升為國子監(jiān)祭酒,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陶望齡特慕名拜訪了正任吳縣縣令的袁宏道,兩人長談三日,引為知交。③石簣兄弟:陶望齡、陶奭齡兄弟,時稱“二陶”。陶奭齡,字公望,號石梁,明代學者,與其兄陶望齡以講學王陽明的學說而著名。④王靜虛:王贊化,字靜虛,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為學佛居士。
賞讀
《初至西湖記》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創(chuàng)作的一篇游記。文章先寫作者望保叔塔而“心飛湖上”,溢出了驚喜之情;游湖時“不覺目酣神醉”,更是把自己的身心融入湖光山色之中,進入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再以曹植驚遇洛神作譬,把西湖看作美人,流露一片愛意。全文用記敘和描寫相結(jié)合的手法,行文灑脫清新、流轉(zhuǎn)自如,把一名初游者為西湖之美所伏的心理過程很有層次地展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