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與研究者必須深入思考并實踐“跨學科學習”。語文跨學科學習具有以下本質特征:解決問題是其獨特屬性,綜合運用是其主要方法,指向語用是其根本目的。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教學路徑包括:提出問題,明確目標;梳理任務,解決問題;發(fā)布成果,評價跟進。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推進需要優(yōu)化學習共同體,倡導多學科聯(lián)合教研,設計指向高階思維的任務,教師提供必要的過程支持。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問題解決;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7-0106-0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優(yōu)化了課程內容結構,設計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立足于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旨在促進多學科知識、技能和思維的綜合化,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lián)和協(xié)同育人功能,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當下,不少教師對語文跨學科學習還比較陌生。語文跨學科學習如何落地生根?筆者以“合作編寫《校園十萬個為什么》”為例,來闡明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本質特征、教學路徑,并給出實施建議。
一、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本質特征
跨學科學習作為正式的課程內容,首次出現(xiàn)在國家課程文件中。很多教師對于什么是跨學科學習還不甚明了,往往以為就是圍繞一個主題將相關學習內容組合在一起。譬如,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讀懂《十萬個為什么》中的某些科學術語,科學教師結合《十萬個為什么》帶領學生做科學小實驗,美術教師指導學生給《十萬個為什么》配插圖。這樣的教學沒有解決核心問題,學科之間缺乏實質性融合,顯然不是跨學科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的總體定位和功能概述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1]34。由此,可以明晰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幾個特征:
(一)解決問題是其獨特屬性
與其他語文學習任務群不同的是,語文跨學科學習強調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生活世界是真實的、完整的,所遇到的問題也是多樣的、復雜的,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跨學科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問題探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學會提煉、表達、呈現(xiàn)學習成果,著重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36。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進行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將來就有可能把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有效遷移應用到解決社會生活問題中去。
(二)綜合運用是其主要方法
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具有高度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單一的學科和思維方法所能勝任的,只有通過多種學科高度融合和多種方法聯(lián)合運用,才有可能成功。語文跨學科學習基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圍繞某一研究主題或話題,以語文學科為本位,靈活運用其他語文學習任務群所積累的知識、方法、技能,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知識,投入情感和意志,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實踐、實驗、專題研究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更為寬廣的實踐場域。
(三)指向語用是其根本目的
語文跨學科學習往往從語文出發(fā),以語文學科為核心,回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和運用的本質,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讓語文發(fā)揮其“綜合性和實踐性”,為學生提供完整的學習經歷和多樣的語言經驗,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二、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教學路徑
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開展可以依托語文教材。要仔細研讀語文教材,全面把握語文教材的體系和體例,從中提煉適宜的跨學科學習主題,尋找學科之間的“跨點”。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四下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十萬個為什么》整本書閱讀,特別容易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生讀完這本書滿腦子都是“為什么”,在校園里看見什么都想問個“為什么”?;趯W生的探究熱情,筆者決定以此為契機組織開展語文跨學科學習,讓學生在校園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這與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在學習目標上是一致的。
(一)提出問題,明確目標
問題的提出與目標的制定尤為關鍵。問題是載體,既是多學科知識融合的交叉點與整合點,也是吸引學生學習與探究的觸發(fā)器。語文跨學科學習問題的提出往往基于真實的情境,源自學生內心真實的需求。語文跨學科學習目標要進行學科理解和跨學科素養(yǎng)的并線設計,凸顯深度,注重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關注對學生思維的激發(fā),尤其是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2]。
在啟動階段,首先回顧《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的整體架構:采用室內旅行記的方式,圍繞六個“旅行站點”,針對室內常見的事物提出了許多意想不到又饒有興味的問題并加以解答。這樣的書非常適合學生模仿創(chuàng)作,于是明確此次語文跨學科學習的總目標為:參照這本書共同創(chuàng)作《校園十萬個為什么》并在全校發(fā)布。圍繞總目標,預設如下學習目標:(1)能在校園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做實驗等途徑,綜合運用語文、數(shù)學、科學、信息科技等相關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2)閱讀《十萬個為什么》,發(fā)現(xiàn)作家米·伊林的獨特寫法,小組合作嘗試運用作家的寫法將“為什么”寫出來。(3)小組合作,通過簡單的研究報告、實驗展示、科普小報等形式呈現(xiàn)跨學科學習成果,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其次,學習《十萬個為什么》的提問策略。學生有以下發(fā)現(xiàn):一是可以按照一定順序提出問題?!妒f個為什么》按照“室內六個旅行站點”提問,那么《校園十萬個為什么》可以按照“校內旅行站點”提問。二是可以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譬如《十萬個為什么》中“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洗澡的?”“人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會取火的?”就是從歷史的角度提出來的?!盀槭裁此疅o法燃燒?”“奶為什么會變酸?”就是從科學的角度提出來的。
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到操場、食堂、功能室、花壇等地方進行“校園旅行”并仔細觀察、思考。學生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為什么”:人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學校的?為什么在塑膠跑道上運動比水泥地上舒服、安全?為什么校園廣播能傳到各個教室?……
(二)梳理任務,解決問題
任務的設計關系到學生活動的質量,關系到能否有效解決問題。設計驅動性任務時的思維邏輯為:學生達成目標要做哪些事?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任務有哪些?任務是否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任務是否具備一定挑戰(zhàn)性?
在推進階段,首先要明確接下來做什么、怎么做?!盀槭裁础碧岢鰜砹耍趺唇獯鹉??師生共同梳理,明確要完成三項任務。任務一:優(yōu)選問題。小組內每個人都提出了至少一個問題,要優(yōu)選出有價值的問題。任務二:探究原因。帶著問題,小組商討采用適合的方法去弄明白“為什么”。譬如,“學校池塘里的水是死水還是活水?”可以請教科學老師;“為什么紙飛機能飛很長一段距離?”可以查閱資料并動手實踐。任務三:寫出作品。模仿《十萬個為什么》中的文章,學習米·伊林的一個或多個寫法,寫出“為什么”。
其次,筆者通過一個例子教會學生優(yōu)選問題。讓學生比較一組問題:“籃球架是用什么做的?”“為什么籃球架要漆成綠色?”“為什么操場旁有綠化帶?”“為什么籃球架中有那么多三角形?”學生發(fā)現(xiàn)最后一個問題最有思維含量、最具探究價值,從而明白要優(yōu)選問題集中精力去探究。
再次,在小組探究的過程中,筆者適時給予引導幫助。譬如,筆者聯(lián)系了學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長,幫助探究“學校池塘里的水是死水還是活水?”的小組約好采訪時間。
最后,讓學生將《十萬個為什么》中作家寫得最有意思的精彩片段分享出來,從而發(fā)現(xiàn)作家善用連環(huán)問和自問自答、善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善用典型的事例,學習作家獨特的寫法。同時,布置作業(yè):各組嘗試寫出“為什么”并修改。
(三)發(fā)布成果,評價跟進
在整個語文跨學科學習過程中,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要結合起來。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各種表現(xiàn)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的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終結性評價,主要以學生活動過程中完成的方案、海報、調研報告、情景短劇、短視頻等學習成果為依據(jù)。評價以鼓勵為主,可以設計評價量表(如表1、表2),從多個維度既充分肯定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又引導學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斷提高跨學科學習的質量。
在分享階段,首先,各組用短劇的形式呈現(xiàn)解決問題的過程。譬如,研究“為什么籃球架中有那么多三角形?”的小組,先是呈現(xiàn)他們發(fā)現(xiàn)了籃球架中的三角形,之后運用數(shù)學知識講解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然后用小棒分別釘成一個三角形和四邊形現(xiàn)場實驗。這種情景短劇生動形象,學生一看就明白,特別受歡迎。
其次,各組采用適合的形式發(fā)布成果。譬如,有的小組展示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圖文結合的文章,有的小組播放發(fā)布到抖音上的“講解小視頻”,有的小組邊做實驗邊講解……
最后,各組給所寫的“為什么”配上簡單的插圖,分工設計圖書封面、目錄、封底等,將學習成果編輯成冊。小組借助表1,全班借助表2進行評價、表彰。
三、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實施建議
在推進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一線語文教師往往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zhàn)。筆者結合前期實踐,給出一些建議以利于更好地實施語文跨學科學習。
(一)優(yōu)化學習共同體,提供過程支持
杜威曾說,傳統(tǒng)教學使得學習成為一件自私的事情,學生只對自己和老師負責。但是,跨學科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復雜的任務一般都需要合作學習,大家瞄準一個目標,分工協(xié)助。每個人的行動必須以團隊完成任務為核心,不能自作主張、自說自話。從這個意義上說,跨學科學習實際上是一種初具雛形的社會生活。因此,我們必須從成員組成、團隊制度等方面不斷優(yōu)化學習共同體。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是否有效調用學科知識進行自主實踐,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同時,適當提供與學習高度關聯(lián)的資源,包括紙質文本、網絡資源等,適當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經驗,以支持學生的知識重組、深度學習與反思。譬如,“合作編寫《校園十萬個為什么》”跨學科學習中,“為什么花朵是五顏六色的?”研究小組要獨立解決這個問題難度系數(shù)是比較高的,教師就要適時介入,指導學生如何準確查找資料并給出相關參考文章。
(二)多學科聯(lián)合教研,促進跨界整合
語文跨學科學習以語文學科為主體,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yǎng),能夠立足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統(tǒng)籌觀照和整體把握小學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尤其要關注語文學科如何從其他學科汲取營養(yǎng),幫助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3]。語文教師本身的學科局限性,要求語文教師在組織語文跨學科學習時,立足學科組,調動其他學科通力合作。因此,多學科聯(lián)合教研就能實現(xiàn)學科組之間的對話交流和互動融通,探尋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學習增長點,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跨學科學習的育人功能。就像醫(yī)院里醫(yī)生會診一樣,對于一個語文跨學科學習的主題或問題,各科教師坐下來,就學習內容、方式、任務等展開交流、研討,從而為跨學科學習提供保障。譬如,“合作編寫《校園十萬個為什么》”跨學科學習中,語文教師邀請科學教師在校園里走一圈,對各小組可能提出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做出預判;提前告知信息技術教師,期待學生用微信展示“合作編寫《校園十萬個為什么》”跨學科學習成果,這樣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玩轉微信交流》時會更有針對性。這樣的聯(lián)席教研讓各科教師貢獻智慧,同時適時調整本學科教學內容,發(fā)揮學科間的協(xié)同育人價值。
(三)指向高階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具體任務需要融通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類語文實踐活動,要設計指向分析、綜合、評價、創(chuàng)造等高層次思維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獲得典型、深刻的跨學科學習體驗,完成思維導圖、片段性習作、活動方案、研究報告等。在完成目標任務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需要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場館等,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科技支持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融合線上線下資源,鼓勵學生采用跨媒介形式分享成果?!昂献骶帉憽缎@十萬個為什么》”跨學科學習綜合運用語文、科學、信息科技等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指向語言文字運用——提出“為什么”、寫出“為什么”、講出“為什么”、發(fā)布“為什么”。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主動交往,勇于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得到了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俞莉丹.指向問題解決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典型特征與實踐路徑[J].基礎教育課程,2023(7下):14.
[3]徐鵬.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小學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23.
責任編輯:丁偉紅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傳承文化基因的‘1+X’全景式閱讀課程建設研究”(DHA210385)、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基于測試分析的跟進式改革”專項課題“基于‘測試分析’的指向高層次思維發(fā)展的小學語文作業(yè)設計研究”(2021JYJC14-L3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4-09
作者簡介:張永杰,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南通市江海英才第二層次培養(yǎng)對象,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