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國家軟實力的不斷提升,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已成為當前時代的重要議題,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政策,鼓勵各地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如何將文化傳統(tǒng)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四個自信”,成為當前重要的議題。針對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國家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勵高校加強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并將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作為教育教學評估的指標之一。
大運河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遠的影響力,受到了高度重視。作為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之一,大運河為社會貢獻了深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如今,大運河文化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作為傳播大運河文化的重要陣地,將大運河文化有效融入課程思政,既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又能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員育人的協同效應。
本文旨在探討大運河文化如何有效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機制與路徑,并分析其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以期為進一步推動大運河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提供參考和借鑒。
大運河文化的基本內涵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哲學
大運河的修建凝練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大運河在修建時所經地形地貌復雜多變、高低起伏,水源豐枯不一,先民們根據自然地理環(huán)境順勢而為,巧妙利用改造,這種尊重自然、體悟自然、順應自然又改造自然的做法,遵循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天人相合理念,創(chuàng)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奇。
二、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
大運河因進取而生,包含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不同于現代社會的智能化機械化作業(yè),中國古代生產力水平較低,河道的開鑿與整治近乎完全依靠人力,所需工人通常數以萬計,為了實現航道暢通,先民們在惡劣的自然和生產條件中克服重重險阻,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巧奪天工,其中所蘊含的艱苦卓絕、百折不撓、開拓進取的奮斗精神早已貫穿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中,成為大運河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凝練的精神特質。
三、歷久彌珍的匠心
作為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yè)革命前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工程項目,運河在節(jié)制設施、閘壩修筑、穿越工程、跨江河設計等各種設計施工上巧奪天工,精良耐用,千百年的時光洗禮下仍不改分毫,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才思、智慧以及古老的東方文明在水利技術和工程建設方面杰出的成就。大運河兩岸的獨具特色的古鎮(zhèn)、建造精美的建筑、流傳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無不向后人展現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高超智慧和匠人、匠心。
大運河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
一、增強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贝筮\河文化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凝結,高校課程思政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學習并認同中華優(yōu)秀文化,在此基礎上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社會問題。
大運河的發(fā)展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縮影,學習大運河文化可以增強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學會用世界和歷史的眼光對大運河進行審視。在古代社會,大運河猶如一塊“平衡木”,用物資航運平衡著資源不均的中原大地;如今,大運河已成為一張“金名片”,用千年文脈向國際社會講述著中國文化故事。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們學習大運河文化,感悟大運河包容開放的天然屬性,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為中國青年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與世界分享中國方案,為更好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打開新的窗口。
二、厚植民族精神
教育者要深刻認識到精神力量是引導青年前進的動力之源,將優(yōu)秀精神文化和先進思想理論的傳播貫穿課程思政的全過程。古往今來,先輩們在大運河的開鑿、維護和發(fā)展中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品質和寶貴精神,通過一項項工程和一個個鮮活人物展現出來,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折射。運河建設者在復雜自然環(huán)境下不懈努力,展現出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先民們根據自然條件進行創(chuàng)造性適應和改造,如通過巧妙設計避免洪水災害,體現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學精神;此外還應深度挖掘和傳播運河文化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拼搏精神,無怨無悔、甘于奉獻的犧牲精神,創(chuàng)新協同和融合共生的精神,忠義誠信的使命擔當精神等。寶貴精神品質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是新時代、新青年追尋強國之路,指引青年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生動教材。
三、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大運河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加其人文藝術積累,提升科學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歷史和社會的前進都有著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物質生產條件以及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動,想要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審視現代社會,掌握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就要深入而細致地了解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古往今來,大運河滋養(yǎng)著兩岸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是歷史發(fā)展的縮影,大運河文化在水利技術、工程建筑、哲學、美學、革命精神等領域影響深遠。高校在教學中可以用生動的教學案例剖析大運河文化,以博大精深的運河文化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念、文化鑒賞能力以及跨學科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其更好地鑒往知來,適應挑戰(zhàn)。
融入機制與路徑
一、融入高校教材體系
“課程思政”的核心和本質是立德樹人,其要義是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統(tǒng)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非思政課程皆需落實“課程思政”,才能形成育人和育才的協同效應。將大運河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就要把大運河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教材體系,因此,除思政課程教材外,大運河元素還應多元融入高校各專業(yè)、各學科的教材中。
高??梢越M建校本教材研發(fā)隊伍,在教材中加入大運河文化的各類型案例,將大運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經典事例自然有機地融入教材體系,讓運河文化在教材體系中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重點關注當地運河文化特色和對當地發(fā)展產生的深遠影響;應廣泛聽取教師與學生的意見,詳細了解學生現實生活與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能夠理解、感知的資源,深挖運河元素與各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如在歷史課程中加入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內涵,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引入大運河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水利、建筑專業(yè)課程中分析大運河水利設施、橋梁結構、沿岸建筑風貌等。此外,還需要注重增強其趣味性,將運河文化資源生動形象呈現給學生,做到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確保教材不會額外增加學生學習負擔,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二、融入學生實踐活動
大運河文化資源豐富,形態(tài)多樣,存在范圍廣泛,可將大運河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學生的實踐體系。一是開展調查研究,可以依托暑期調研、課程類調研、大運河主題調研競賽等方式,引導學生對大運河的自然狀況、社會功能、保護與開發(fā)、申遺工作、沿岸民間工藝等開展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二是開展跨學科合作與交流,高??梢詤f調加強各學科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共同開展大運河文化的研究。例如,可以與歷史學、藝術學、社會學等學科合作,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文化節(jié)等活動,推動大運河文化的跨學科傳播與交流。三是開展社會服務。高??梢越M織學生參與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fā)工作,如參與文物保護、環(huán)境整治、旅游開發(fā)等項目。高校可以與地方政府、文化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大運河文化的社會性服務和推廣活動,為課程思政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實踐平臺,讓學生通過社會服務,親身感受大運河文化的魅力,也為傳承和發(fā)展大運河文化貢獻力量。
三、融入網絡宣傳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要想推廣好大運河文化,網絡宣傳陣地至關重要。一是應建立數字平臺,運河沿岸高??尚纬陕搫?,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技術依托,以“數字敦煌”、故宮“數字多寶閣”為參照,共同建立大運河數字文化平臺,各高校將自家區(qū)域的運河文化資源數字化,全體高校師生可在文化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意見交流和共同開發(fā)。二是利用好現有網絡平臺,高校應自覺主動走進大學生生活,以多元化的網絡媒介及時傳遞、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將優(yōu)秀文化資源和網絡技術優(yōu)勢相結合,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應充分洞察并跟上大學生的興趣點和需求,以用戶體驗為導向,在b站、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推出能夠抓住學生眼球的運河文化推廣內容,如學生自編自導的短劇、運河沿岸景點、小吃一日游視頻攻略等。
四、融入校園文化環(huán)境
首先,在校園規(guī)劃與改造建設中,高??梢詫⒋筮\河文化元素納入其中,如圖書館大廳、教學樓走廊、室外文化長廊等校園宣傳場所可定期推出大運河文化主題展覽,在學生日??梢钥吹靡姷拿恳粋€細微之處中融入運河文化元素,以達到潤物無聲,激發(fā)共鳴。其次,應鼓勵大運河社團文化活動,對學生組織開展與大運河文化相關的活動,根據其人數、活動質量等可提供經費、物資、場地支持;引導建立與大運河文化有關的學生社團組織,用大學校園的社團文化增強高校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應注重校園軟環(huán)境的建設,比如可以邀請運河沿岸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舉辦文化講座,在校慶演出、大型文藝晚會中加入運河元素,從而營造濃厚的校園運河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大運河文化的熏陶中成長。
將大運河文化有效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是一項具有巨大社會價值和深遠影響的實踐探索。高校要通過多元、多維、多層次的構思設計和巧妙運用,將大運河文化融入學生的各類課程、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環(huán)境,做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讓學生以多種方式感受運河文化,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成長為真正的“強國一代”。
作者簡介:
謝易,1989年生,女,漢族,江西宜春人,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員,講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高等教育。本文系江蘇省2023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質生產力驅動下江蘇省區(qū)域均衡發(fā)展的路徑研究”(編號:2024SJYB1098)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