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育人指的是教師以戲劇為載體,與學校的育人場域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新的育人渠道。北京市朝陽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探索“戲劇+”育人的實踐路徑。
1.“戲劇+學科”,在課程中育人
學校把戲劇作為學習知識的媒介,通過身體體驗和環(huán)境互動促進學習,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過程、掌握方法、獲得成長。例如,在戲劇與數學學科融合中,學校把數學家的故事和數學史實作為素材,讓學生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進行展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策劃和設計了整個過程,從服裝、道具、音響到臺詞、動作無不體現著學生的精心準備。舞臺上,學生們將表演與數學知識巧妙融合,帶領觀眾們“穿梭古今”。在搜集資料、參與設計和角色扮演中,學生感悟數學、理解數學和表達數學,把抽象的數學內容變得具象、可觀。
2.“戲劇+德育”,在浸潤中育人
小學德育工作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fā)展特點,學校把戲劇與德育相融合,賦予學生社會化的身份,讓學生在角色中學會推理、辨析并嘗試解決問題,規(guī)范道德行為,提升道德修養(yǎng)。例如,學生們排演了戲劇《文明使者》,圍繞“遇到老年人摔倒,是扶還是不扶”的問題,全班開展討論。學生在劇本設計、劇目排演、舞臺演出中,切實體會到了扶起的不僅是老人,還是人們的文明素質,更是社會文明的良好風氣,在“潤物無聲”中受到教育。
3.“戲劇+活動”,在實踐中育人
學校把戲劇融于各項主題活動中,例如,在《未來城市》的科普劇表演中,學生通過生動有趣的表演和場景再現,向觀眾傳遞科學知識和科學理念。這種形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認知,也使科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易懂。又如,在“知黨史 感黨恩”教育活動中,師生們排演了戲劇《豐碑》,在戲劇創(chuàng)作與表演中,學生深切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要為建設更加強大的祖國而努力學習。
4.“戲劇+環(huán)境”,在熏陶中育人
環(huán)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開發(fā)智力,促進個性發(fā)展。學校為戲劇育人營造了濃郁的環(huán)境氛圍,從“童夢劇場”的建立,到戲劇進校園、校園戲劇節(jié),再到“班班有劇本、年級有大戲、校區(qū)有經典”,戲劇教育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中滋養(yǎng)著學生的心靈。學校教師既是學科教師又是跨學科的戲劇教師,在“戲劇育人”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
編輯 _ 曹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