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延起伏的龍泉山脈一隅,成都市金堂縣金箱村以“中國哲學村”的頭銜聞名全國。作為清初“湖廣填四川”的文化村代表,自遷徙入川以來,金箱村內(nèi)的賀氏故居、上斑竹園大瓦房、穿山水洞、古橋、古寺,成為歷史人文完美交融的鄉(xiāng)村范本。
從成都東行四十公里,便可抵達龍泉山脈中段東麓的“中國哲學村”——金堂縣五鳳鎮(zhèn)金箱村。
橫亙于成都平原東北至西南的龍泉山脈連綿起伏,峰巒疊嶂,在偏隅一方的金箱村域內(nèi),有多處保存完好的古院落、古寺廟、古橋、古樹、古堰等歷史遺存。2013 年,金箱村被列入中國傳統(tǒng)保護村落,次年又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被一個家族成就的村
金箱村屬于典型的“成都盆周地理”樣本,巍巍龍泉山向東次第減緩至蜀中沱江西岸,域內(nèi)溝壑縱橫,山川河谷地貌俱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湖廣填四川”遷徙史,造就了金箱村的興盛之路,其中尤以賀姓家族為顯??梢哉f,一部賀氏家族史就是金箱村村史。
據(jù)當?shù)刭R氏家譜載,賀氏家族自湖南武岡遷川,至此繁衍生息,幾十年間在五鳳鎮(zhèn)興家立業(yè)。1902年9月,我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翻譯家、教育家賀麟教授在金箱村2 組的賀家大院里出生。
賀麟在金箱村讀完了私塾、小學,度過了他快樂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在村子里,他一次次眺望遠山的那一邊,憧憬著外面精彩的世界,并自小立下志向:要讀世界最好的書。在賀麟15歲時,他走出了家鄉(xiāng),到成都石室中學讀完書后,于1919 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中等科。
因從小受到來自家庭和學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讀大學后,賀麟對文史哲方面的興趣尤濃,梁啟超和吳宓便是對他影響至深的兩位老師。平日里,梁啟超指導他讀書,吳宓則與他探討翻譯的原理與技巧,并共同翻譯了大量英文作品,二人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1926 年賀麟出國留學,吳宓贈詩勉勵:“學派淵源一統(tǒng)貫,真理剖析萬事基?!?/p>
賀麟出國后,先后就讀于美國奧柏林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1931 年賀麟學成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同時,兼授清華大學的相關課程。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沒有什么特別的業(yè)余愛好,就是喜歡讀書,一天到晚就是在書房里看書,研究他的哲學。他把研究哲學和追求真理聯(lián)系在一起,也把研究哲學和他的為人相聯(lián)系,既是追求真理,就不求功利,因此為人為學都很認真?!辟R麟女兒賀美英(原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在《紀念我的父親賀麟》一文中如是表達。
賀麟先生一生治學嚴謹,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1985年,他回歸故里,傾其畢生節(jié)余,在家鄉(xiāng)五鳳學校、淮口中學創(chuàng)立“賀麟獎學基金”,獎勵家鄉(xiāng)莘莘學子。
在賀麟故居,眾多大學和機構(gòu)在此設立研學基地,另有相關部門在此成立“五鳳溪家風學院”,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講述優(yōu)秀家風家訓。中國青年哲學論壇大會在此召開了兩屆,金箱村儼然成為了哲學的一塊精神高地,人文蔚起。
賀麟故居的哲學之道
在過去的兩百多年間,金箱村相繼建成了七處格局風貌相似、大小不一的民居院落群,現(xiàn)今保存下來較好的還有四處,其中以賀麟故居和上斑竹園大瓦房為代表性院落。這幾處院落群里的建筑,最早的建于清乾隆年間,最晚的建于清嘉慶十四年,現(xiàn)均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金箱村2 組的賀麟故居,掩映于一大片濃密的竹林里,坐落在山梁的半腰平緩處。停車步行,先得穿過山腳鋪滿石板的廣場,廣場的西邊矗立著“中國哲學村”的白色標牌,題字古樸雋永,這是2017 年11 月,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偉光在參觀賀麟故居時題寫的。
在參觀時,同行的當?shù)匚幕瘜W者李德富先生,揮手一指半山腰上的故居,隨口而道:“大家請看,這賀麟故居是東倚巍巍保和寨,西聞悠悠菩提聲,北靠青青香爐山,面臨潺潺楊柳溪,蒼柏含煙,翠竹吐霧。”
大家隨他所指遠觀故居,周邊誠然如此。
從廣場到賀麟故居,一條小溪蜿蜒而過,在溪上有一木欄廊橋,兩邊題寫著賀麟的兩句詩文: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廊橋上方題寫“楊柳橋”三字,是陳獨秀重孫陳恩田拜訪賀麟故居時留下的題記。
沿著古舊駁剝的石階向上數(shù)十步,便到了賀麟故居大門。門頭匾額上書“心園”,是因賀麟先生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中國哲學“新心學”流派。
賀麟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占地近二十畝,是一座二進三重四合院落群,曾為賀麟曾祖父賀道四與其堂兄賀道三分院居住。房屋主次分明,尊卑有序,體現(xiàn)了清代川西地區(qū)獨特的鄉(xiāng)紳私宅風格。
故居簡樸莊重,大朝門外有簡單雕塑,屋脊上有“?!薄暗摗薄皦邸比齻€泥塑,三道朝門上方有門簪,余無所飾,簡樸自然。房屋為土木結(jié)構(gòu)與木結(jié)構(gòu),土木結(jié)構(gòu)的墻壁為土墻,外刮白灰,描磚細外觀(用墨線畫成磚墻式樣)。木結(jié)構(gòu)的墻壁下部為木裝板,門窗以上部分全部用竹片封堵,外刮紙泥白灰。房屋房梁大都就地取材,很多房梁都由彎木做成。部分木門有簡單花鳥雕刻紋飾,并畫有門神。
賀麟故居里最有特色的是繡花樓(古時未出閣的女兒所住),屋頂為懸山式改歇山式,四個翼角高挑,這種將懸山式屋頂改為歇山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做法,全國僅有兩處,另一處已年久失修,而此處保護完好,是為完整孤例。繡花樓翼角做法非常獨特,全木結(jié)構(gòu),一樓裝有支摘窗,二樓為直條窗,總高7.9 米,面闊5.5 米,進深4.9 米。中國著名鄉(xiāng)村古建筑專家季富政教授認為,賀麟故居繡花樓在建筑學上的文物價值“怎么估價也不過分,這個繡花樓能夠妥善保護下來,是一件大功德”。
上斑竹園的百年興衰
賀氏家族自清“湖廣填四川”插占金箱村,秉承“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的家訓,逐漸開枝散葉,興旺發(fā)達。在金箱村9 組,至今還保留著一處相對完好的大院落群,當?shù)厝朔Q上斑竹園賀家大瓦房。
站在老鷹巖邊上的“五洛”快速通道(古鎮(zhèn)五鳳溪至古鎮(zhèn)洛帶)向北望去,一處灰褐色的鄉(xiāng)村院落掩映在一片竹林盤中,周圍的慈竹、斑竹蔥蔥郁郁,霧氣彌漫,如夢似幻。
偌大的院落里目前只剩兩戶人家,據(jù)李德富介紹說,這里曾經(jīng)有一個組的人家居住,三十多戶共一百六十余人,住在這里的全是賀氏后裔或與賀氏有姻親的人家,現(xiàn)今很多人家或選擇搬去附近鎮(zhèn)上,或因?qū)W習工作去了外地。
大瓦房建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由賀氏大房榮芬公十世孫賀奇瑜修建,整體建筑坐北朝南,呈橫向布局,由兩小一大院落組成,平面圖似一個橫臥的“目”字,中間為大院,兩邊為小院,都是典型的川西四合院形制。
走進大院內(nèi),陽光下屋脊正中的“?!弊直苁且?,大院門楣上懸掛的兩塊鎏金匾額,分別上書“譽隆渭濱”“朝譽杖容”,默默述說著主人曾經(jīng)的榮耀。從落款上可以看出,匾額是由當時金堂知縣等地方顯貴賀贈,贊譽賀氏家族聲名遠揚,享譽一方。
大院屋面覆小青瓦,木質(zhì)門窗或為簡樸格子或為雕花鏤空,由正屋、左右?guī)?、倒座等百余間組成,左邊的圓門院落早已拆除改建,右邊院落部分垮塌,中間大四合院尚保存完好。
離開大院時,從外面進來一位老人,從寒暄中得知,老人是賀氏第十一世孫賀前仲,如今已83 歲高齡,一直居住于此。他不愿意離開老屋,認為在這里終老一生是福氣。
源于龍泉山脈腹地深處的溪河蜿蜒流淌在村里,潺潺流水豐腴著這塊土地,也深深浸潤著這里的文化古韻。
道法自然的歷史遺存
距上斑竹園賀家大瓦房不遠處山崗上,平排挺立著兩棵參天古柏,樹干筆挺直上,枝葉旁逸,形成半球形的冠蓋,蔭蔽數(shù)十平方米。兩株古柏兀立山頭,遠觀近望,有凌九天、懾天下的樹王之氣,當?shù)厝朔Q其“凌云團柏”。歷經(jīng)兩個多世紀的風霜雨雪,團柏依然生機盎然,在其它雜樹都難成林的山崗上傲然而立,足見其旺盛的生命力。
幾年前,龍泉山城市森林旅游環(huán)線公路修建,這座小山崗在規(guī)劃中將剔除大半,山崗上的古柏也將移除。聽聞這一消息,當?shù)財?shù)位老人極力護樹,在多部門的積極協(xié)調(diào)下,環(huán)線公路重新改道,留下了“路為樹讓道”的佳話。
離開凌云團柏所在的山崗,聽聞金箱村4 組還有一個頗受游人青睞的穿山水洞,是“人定勝天”開拓精神的智慧杰作。
穿山水洞附近,山的左邊有一條溪澗常年流水淙淙,山的另一邊卻有一塊平疇土地,因缺水只能作旱地耕種。一百多年前,當?shù)匾粎切盏刂鞴驼埜浇?,以最簡陋的鐵鍬、鋼釬、鋤頭打通了這條長約200 米、寬高近2 米的石洞,把左邊山澗的溪水引到了右邊這塊平地,改成一片良田。
此山體巖石全為玄武巖,非常難開鑿,建成的水洞洞頂呈半圓弧形,底部水溝為“U”字形,兩邊有50 厘米左右寬的平道,便于人們隨時勘查水渠、疏通水洞。建成的水洞幾乎筆直,當初開鑿時,為盡快建好,石匠們從兩邊同時相向而鑿。在今天看來,當初一無測量儀器,二無機械設備,實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站在山上望著山腰處這片百畝良田,稻谷金黃,山風吹來,泛起陣陣金色的波浪,不由得再次贊嘆先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穿村而過的黃水河上,仍保留著兩座清代石橋,一為廣福橋,二為達善橋。達善橋至今原貌如初,為三孔石橋,高2 米,橋墩取當?shù)匕]疤石(石灰?guī)r石)砌就,橋面為兩塊整石板搭成。橋旁立有兩碑,分別是橋名和捐資建橋功德碑。橋名“達善”橋,取“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之意,五鳳古鎮(zhèn)去往鄰近簡陽市的行人,至今仍往來于此橋,真算得上是“兼善”一方了。
金箱村原有金相寺和炳靈殿兩座寺廟,兩廟歷史久遠,始建無考。金相寺興盛于清代,因位于村中大道邊,進香的善男信女熙來攘往,曾熱鬧一時。據(jù)當?shù)乩险哒f,原寺廟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20 世紀20 年代到90 年代,寺廟改為小學校舍,歷經(jīng)一個世紀的風雨,現(xiàn)僅存殘磚舊瓦。炳靈殿也嚴重毀損,現(xiàn)僅存后殿和中殿部分,前殿現(xiàn)存殘垣和數(shù)處石階石柱。
歷經(jīng)歲月滌蕩的寺廟雖已不存,周邊的竹林卻完好保存了下來,這種適宜人與自然共生的川西林盤,令村莊無限生動,是當下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的范本。
編輯+胡家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