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合”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更是中國新聞敘事中的獨特基因,彰顯了新聞敘事的中國選擇、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文本從新聞敘事角度出發(fā),就《人民日報》中亞峰會的報道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在中亞峰會報道中蘊含“和而不同”的敘事者、“協(xié)和萬邦”的敘事內容和“以中求和”的敘事理念,凸顯了主流媒體的敘事創(chuàng)新與傳播理念。
關鍵詞:“和合”觀 新聞敘事 《人民日報》 中亞峰會報道
“和合”一詞最早出自《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有調和關系、有序整合之意,屬于政治概念。而當代的“和合”觀是歷經(jīng)中國文化流派相互碰撞融合后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方式,滲透著民族文化、社會道德和國家文明等各個方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構成。因此,剖析儒家“和合”觀在主流媒體新聞敘事中的運用與呈現(xiàn),挖掘“和合”觀在新聞敘事中的當代價值,彰顯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沖突多變的國際局勢和多元文明互鑒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筆者從新聞敘事角度出發(fā),以2023年5月9日至2023年6月13日期間《人民日報》關于中亞峰會的89篇報道為例,圍繞“誰來說”“說什么”和“怎么說”的敘事維度,探究儒家“和合”觀在敘事者、敘事內容和敘事理念中的運用與呈現(xiàn)。
新聞敘事者既指敘述文本的講述者,也指敘述文本的寫作者,二者在很多時候是重合的,反映了“誰來說”,也決定著“說什么”和“怎么說”。一般而言,新聞敘事者是事件在場的記者、后期處理的編輯和隱含新聞規(guī)則的媒體等專業(yè)主體。在峰會報道中,敘事者呈現(xiàn)出身份和視角的多元化。多元預示著“不同”,而《人民日報》采用多元敘事者,體現(xiàn)了“和而不同”的“和合”觀。
“和而不同”最早可追溯于西周時期的“和”與“同”之辨。西周思想家史伯從萬物發(fā)生的角度闡明了多元統(tǒng)一的“和”是萬物產生的基礎和條件,而單一化的“同”則限制了萬物的繼續(xù)發(fā)展。春秋時期晏嬰承認了“和”中蘊含了“不同”,在史伯多元統(tǒng)一的基礎上補充了對立與差異。正式提出“和而不同”的是孔子,其在《論語》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接受差異,以求和諧;而“同”是排斥差異,盲目求和。自此,“和”既作為目標,也作為方法,成為儒家“和合”觀的重要標識。
1.敘事者身份的“多元共生”。法國哲學家、詮釋學家保羅·利科認為敘事身份是人類敘事的中介作用所獲得的一種身份認同。這意味著以敘事者的身份為受眾提供新聞的認知方法和解讀模式,以增強受眾的認同感。通過對上述的89篇報道的信源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新聞專業(yè)主體敘事有79篇,其他個體敘事有10篇。在其他個體敘事中,涵蓋中國駐外大使、學者、研究者和國家主席等,其中國內敘事者有7篇,國外敘事者有3篇,呈現(xiàn)多元特征。
“和而不同”的前提是“多元共生”。多元強調不同,而共生強調和諧。“多元共生”是承認共生中存在多元,或者說多元不同是和諧共生的基礎。多元敘事者蘊含多元敘事身份,無論是記者、編輯和媒體等專業(yè)主體,還是駐外大使,抑或是國內科研者、外國學者,都代表著專業(yè)與非專業(yè)、國內和國外不同敘事者的聲音和價值觀。而《人民日報》采用多元敘事者,實際是認可敘事者身份的多元化,在避免了“自說自話”的同時,也擴大了國際認同的基礎。
2.敘事者視角的“多元互補”。按照法國文學理論家茨維坦·托多羅夫的說法,人們對事件的了解總是基于某種視角,而非原始事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的敘事視角決定著新聞的事實。法國文學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將敘事視角劃分為全知視角、限知視角與純客觀視角。按照這一理論分析,峰會報道中占比最高的是限知視角,共計50篇,主要以記者的人物專訪與采訪,以及個體敘事為主,如《譜寫中國中亞友好合作新篇章》《“中國朋友幫我們走上了致富路”》等;占比最少的是全知視角,共計15篇,主要是以記者視角為核心,對中亞峰會的“前因后果”進行講述,如《古韻西安,共建美好未來》《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寫在中國—中亞峰會即將舉行之際》等。
“和而不同”的實質是多元互補。多元蘊含著差異,而互補預示著轉化。多元互補是在認同多元共存的同時,更強調多元間的相互轉化,而非孤立同步的多元。如果說多元是和諧的前提條件,和諧是多元的最終目標,那么互補就是由多元走向和諧的方法。在多元視角中,全知視角強調全能全知,能夠讓受眾了解事件的發(fā)展和影響;限知視角突出生動真實,能夠讓受眾感受事件的情感和細節(jié);客觀視角著重中立公正,更能讓受眾判斷事件的實際和真相。通過不同敘事視角的有機結合和轉化,從整體客觀到細節(jié)情感反映了中亞峰會實況。
敘事內容即“說什么”,而“說什么”影響著“怎么說”。新聞關鍵詞是敘事內容的重點提煉,新聞主題則是敘事內容的核心表達。在峰會報道中,關鍵詞凸顯“合作”,揭示了中亞峰會的基礎;而主題聚焦的“共贏”,表明中亞峰會的目標。融匯“合”與“共”的敘事內容,蘊含了“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
“協(xié)和萬邦”源自對堯帝的贊揚,原意為協(xié)調各個諸侯的關系,讓各邦國和諧發(fā)展,是闡釋邦國與邦國之間的天下一家觀?!皡f(xié)和”體現(xiàn)出“萬邦”在政治、文化、民族和地域等方面極大的包容性?!皡f(xié)和萬邦”作為儒家“和合”觀的核心價值之一,影響深遠。2019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fā)表了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其中說到“親仁善鄰、協(xié)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這里的“協(xié)和萬邦”意味著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之間應該尊重平等、美美與共、文明互鑒和俱進創(chuàng)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觀。
1.新聞話語凸顯“合作”。本研究使用Nvivo11對89篇報道全文進行詞頻分析,在去除虛詞和無意義的詞,僅保留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之后,得到高頻詞表(見表1)。
從詞表可看出,“中國”和“中亞”位居前列,表明了中亞峰會的參與主體,而“合作”排在第三,表明了中亞峰會的核心內容。通過對高頻詞“合作”進行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共同”“雙方”和“互利”與之具有較強關聯(lián)。結合新聞原文,以“合作”為核心的中亞峰會“故事線”可簡述為: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的原則是互利、睦鄰友好和相互信任等;合作的領域涵蓋安全、經(jīng)貿和人工智能等;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一帶一路”、雙邊貿易和國際/地方組織等;合作的視野從中亞延伸至全球。
清代文學家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將“合作”解釋為“合者,接也”。由此可見,“合”含有“連接”之意,是“協(xié)和萬邦”的基礎。《人民日報》將“共同”“雙方”和“互利”作為形容“合作”的高頻詞使用,揭示著合作的深刻內涵?!肮餐睆娬{的是合作中的共建共享,“雙方”表明了合作是主體間的雙向關系,“互利”則揭示了合作的平等原則。
2.新聞主題聚焦“共贏”。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對89篇新聞報道進行主題分析。基于新聞報道原始材料進行新聞主題歸類,經(jīng)過不斷選擇、分類和統(tǒng)計,將中亞峰會的新聞主題分為三大類,即“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全方位的合作”和“人民友好交流”(見表2)。
2023年5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了題為《攜手建設守望相助、共同發(fā)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講話,其內容與主題高度契合。三類主題看似不同,實則都聚焦于“協(xié)和萬邦”的目的,即共贏。“共贏”是更強調雙方互利的協(xié)調與和諧,而并非充滿競爭和沖突的零和博弈。從習近平主席的主旨講話可以看出,“守望相助”是共贏的出發(fā)點、“共同發(fā)展”是共贏的落腳點、“普遍安全”是共贏的著力點,“世代友好”是共贏的根本點??梢哉f,這一主旨講話高度總結概括了中亞峰會系列新聞報道的主題。
敘事理念即“怎么說”的方法論,決定了敘事方式和敘事策略?!罢f什么”決定“怎么說”,而不同的敘事理念也會反作用于敘事內容。中亞峰會報道涉及國內外眾多核心人物和事件,《人民日報》在峰會報道中采用人物的平衡敘事和事件的有序敘事理念,將中亞峰會的主要內容全面細致地呈現(xiàn)。
中,即中庸之道,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中??鬃訌膫惱淼赖聦用胬斫庵杏梗庵覆灰^倫理和政治的原則邊界。我國哲學家李澤厚將中庸擴展至認識論范疇,認為中庸是合于“度”,要領會和掌握事物的合理性。我國史專家龐樸則將中庸置于方法論范疇,認為中庸要避免矛盾的轉化和對立,是遵循萬事萬物的對立統(tǒng)一。簡而言之,中庸不是求行其半的折衷主義,其實質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這與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主張的“中道為貴”(the golden mean)意思頗為相近。
《中庸》第一章曾載“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由此可見,“中”是處于情感尚未迸發(fā)的“不及”和“過分”之間的狀態(tài),并且沒有“謂之中”,便沒有“謂之和”,“中”是達成“和”的方法?!爸小笔歉?,而“和”是a0738ce4002a0049d29e03d161de7868b0a21d4e3b9c86af9041086d666a3c4a遵循的規(guī)律,以“中”求“和”,才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以中求和”的敘事理念遵循了新聞報道的客觀規(guī)律。
1.多樣人物中的平衡敘事。平衡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意味著相同的作用力。平衡敘事即在新聞報道中要給予各方平等聲音,要讓信息傳播具有公正性,達到“兼聽則明”的效果,是“致中和”的外在呈現(xiàn)。峰會報道中,由于敘事者的多元,報道人物呈現(xiàn)出多樣性。據(jù)統(tǒng)計,峰會報道中訪問的人物共計75人,其中專訪人物12人(16%),采訪人物63人(84%)。訪問人物不僅覆蓋中亞峰會六國,還包括巴基斯坦(2人)、阿聯(lián)酋(1人)、馬來西亞(1人)和德國(1人)。
進一步對被訪問者的職業(yè)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可將被訪問者按照職業(yè)劃分為四大類,涵蓋了政企學研各個領域,其中“政”占24%,包括政府工作人員和國家領導人;“企”占16%,主要包括企業(yè)工作人員;“學”占34%,包括專家、學者和留學生;“研”占25%,包括科研工作人員、專業(yè)技術人員和傳媒工作者。這一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出被訪者職業(yè)領域的分布相對廣泛且均衡,凸顯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平衡性。
2.繁雜事件中的有序敘事。有序是事物的結合方式,意味著規(guī)則與確定。有序敘事即報道的事件要遵循事物發(fā)展的時空變化和規(guī)律,要有明晰的推動力和線索,達致“有條有理”的效果,是“致中和”的內在要義。從2023年5月8日外交部宣布中亞領導人訪華至6月12日中亞政黨對話,有關中亞峰會的核心事件共計34篇,占總新聞報道的38%,時間跨度為35天。
新聞事件看似繁雜,實則有序。通過梳理,峰會的核心事件可劃分為四類:一是峰會預告報道,包含宣布中亞國家領導人訪華、媒體吹風會和中亞國家領導人介紹等;二是峰會交流報道,如會見中亞國家領導人、文藝活動和習近平主旨講話等;三是峰會成果報道,包括峰會成果梳理和聯(lián)合聲明等;四是后續(xù)合作報道,諸如交流活動與政黨對話等。四類核心事件與經(jīng)典敘事邏輯一一對應,即開端對應預告報道、發(fā)展對應交流報道、高潮對應成果報道、結果對應后續(xù)合作報道,展現(xiàn)了有序且完整的中亞峰會,達成受眾對事件掌握與心理節(jié)奏的統(tǒng)一。
《人民日報》在中亞峰會報道中以“和而不同”的敘事者、“協(xié)和萬邦”的敘事內容和“以中求和”的敘事理念彰顯了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理念,以及與世界各國命運與共的國際觀。面對波詭云譎的國際局勢,中國主流媒體選擇“和合”而非“沖突”是超越西方媒體意識形態(tài)框架下“他者”敘事的中國特色新聞傳播理念。
(作者萬馨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程華薇系四川文化產業(yè)職業(yè)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Ricoeur P.Narrative identity[J].Philosophy today,1991(01).
[2]何純.新聞敘事學[M].長沙:岳麓書社,2006.
[3]王純磊,何麗,馮蕾.身份認同與自我身份敘事的認知路徑闡釋[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5).
[4][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5]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
[6]李澤厚.由巫到禮釋禮歸仁[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7]龐樸.“中庸”平議[J].中國社會科學,1980(01).
[8]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18.
[9]邵培仁.華夏傳播理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