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中,抒情是詩詞的主要功能。陸機《文賦》云:“詩緣情而綺靡。”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言:“詞家先要辨得情字?!钡蕴扑喂盼倪\動以來,文體之間功能上的界限被打破,韓愈“以文為詩”,蘇軾、辛棄疾“以詩為詞”“以文為詞”,敘事說理的內容也由此逐漸進入詩詞之中。雖然詩詞的篇幅與體制使得其自身在這一方面相較于文、賦存在天然的短板,但仍不乏天才特出的文學家能以簡練精當?shù)奈淖郑瑢⑹屡c理融為一體,創(chuàng)作出許多充滿理趣的詩詞佳作。這類詩詞往往將理融入事中,所謂“敘事即伏議論之根,議論必顧敘事之母”(朱庭珍《筱園詩話》),兩者一表一里、一顯一隱,共同造就了作品的哲理意味。因此我們在閱讀這類詩詞時,若要探尋其理,必須緣事而行。
(2022年高考新課標Ⅰ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題目。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① 魏了翁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nóng)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注]①人日:舊俗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
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nóng)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nóng)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
2.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一、詩歌大意
“元正七”即正月初七,也即題目中的“人日”,是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古人認為,這一天是人的節(jié)日,有“正月七日,厥日惟人”之說,人們在這一天登高踏青,出游玩賞,祈禱豐年。這首詞便是詞人在人日邀請友人應懋之前往南山賞春之后所作,詞中記敘了詞人游賞途中的所見所聞,傳達出詞人由此生發(fā)的感悟。詞的上片以景色開篇,以美好的春色將話題引向民眾的賞春之舉,轉換自然,不露痕跡。詞人目之所及,是各個村落農(nóng)家奏樂祈福,禱祝農(nóng)桑豐收的景象,既喧囂熱鬧,又富有生活氣息,呈現(xiàn)出一片安寧祥和的氛圍。下片則從對面的整體描寫轉向對點的刻畫,描繪了三個典型場景:子孫扶掖老人、商賈忙于經(jīng)營、農(nóng)民勉力耕織。在各種自然與人事的和諧場景的鋪墊下,詞人哲思的生發(fā)便顯得順理成章:只要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那么每天都像人日一樣吉祥安樂而充滿希望。這并非詞人當下的獨特感受,而是古今同慨。
二、緣事析理
梳理詞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首詞雖然以“無邊春色”領起,但并不著力刻畫春景,而是專注于對人事與人情的敘寫。通常而言,抒情文字能給人帶來更強的感染力,議論的篇章則常有滯澀之弊,但這首詞卻給人以敘事流暢、說理自然之感。原因何在?關鍵在于詞人出色的敘事技巧。詩、詞敘事之難在于其篇幅短小,難以像文、賦一般完整地敘述事件的全過程,而要將所說之理巧妙地融入簡短的敘事之中,無疑又加大了寫作難度。詞人巧妙地采用了點面結合與呈現(xiàn)典型畫面的手法,將理暗伏于畫面之中,從而實現(xiàn)了敘事與說理的圓融。詞人在上片首先以大的視野從整體上敘述了民眾在人日吹奏樂器、祈禱豐收之事,“村村”“家家”見出人日民眾祈福之“面”;接著在下片又分別從祖孫三代人、商賈、農(nóng)戶等小的視角寫出民眾日常生活之“點”。點面結合,描繪出詞人于人日之所見。而在“點”的描寫上,詞人選取了三幅典型畫面。這三幅畫面又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情倫理上的典型,即三代人的相互扶持照料;第二部分則是不同行業(yè)的典型,即商賈、農(nóng)人都各司其職、各安本業(yè)。詞人對這三幅典型畫面的描繪,一方面充實了人日出游的敘事,另一方面,其中所體現(xiàn)的民眾孝老愛親、農(nóng)商各食其力的理念,正是詞人想要傳達的“會得為人”的真諦。諸多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場景的展現(xiàn),使之后的議論說理不顯生澀,而是自然流暢,讀者想見其事就能悠然心會。
這種選取事件的典型畫面與片段,在完成概括性敘事的同時將哲理內蘊其中的手法,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并不少見。如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寫夜飲醉歸:“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弊プ×俗須w這一事件中家仆酣睡,敲門不應,作者只能在門外靜聽江聲的典型畫面,而從家童鼻息之“雷鳴”與作者“聽江聲”的舉動中,天地間的靜謐與個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便被呈現(xiàn)出來,也正是在這種寧靜與曠闊的氛圍中,詞人自然生發(fā)出“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哲理感悟。
此外,雖然敘事說理類作品的重點在于所敘之事與所達之理,但作者在敘事時的遣詞造句也不可輕易忽略。以本詞為例,詞人在開篇寫春色“無邊”,人們卻還要苦苦向南山追覓?!盁o邊”和“苦覓”的對比,給詞作帶來了張力,也讓讀者心生疑惑。末尾卒章顯志,讀者方才恍然大悟:“日日是人日”何嘗不是一種“無邊春色”?其實只需“會得為人”便可做到,又何須“苦覓”?如此前后照應、隱顯交錯,使得道理的闡發(fā)更易為讀者所接受。用意于遣詞造句以輔助敘事論理在宋人的詩詞中十分常見,如蘇軾《獨覺》寫午睡方醒:“翛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欲”“猶”二字生動地寫出作者半夢半醒的愜意狀態(tài),再結合作者謫居海南的處境,詩中瘴霧彌漫、北風蕭瑟的情境描寫,末尾“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哲理感慨,比起《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瀟灑就又多了一分透徹圓融的生命厚度。
綜上所述,我們在閱讀敘事說理的詩詞時,首先要整體把握作者所敘述的事件,然后具體分析選取的典型畫面、典型片段的特點,再結合特別著力的用詞用語,最終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道理。架構連接事與理的橋梁,實現(xiàn)從緣事到析理的跨越。
三、答案解析
前文所示的高考真題中,第1題A項錯誤,詞中的“苦”指人們對南山春色渴望程度之深,并非指詞人年老體弱行動艱難。第2題要求分析下闋談到的做人的道理,首先需要回歸文本找出民眾的所作所為,然后從中提煉概括。從“翁前子后孫扶掖”和“商行賈坐農(nóng)耕織”中可以得出為人須孝順尊長、各安其分而守其職的道理。
參考答案
1.A
2.①“翁前子后孫扶掖”,認為家庭中應存在親厚和睦、諧樂融洽的倫理關系;②“商行賈坐農(nóng)耕織”,指出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應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2024年天津市一模)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有感三首(其一) 〔宋〕張耒
南風霏霏麥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邊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獲。
雨多蕭蕭蠶簇寒,蠶婦低眉憂繭單。
人生多求復多怨,天公供爾良獨難。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詩中的疊詞“霏霏”“漠漠”“蕭蕭”,既形象貼切,又富有音樂性。
B.用“犁”來修飾夜半所下之雨,貼合農(nóng)家身份,可見雨量充沛,映襯田父的喜悅心情。
C.同一場雨中,田父在期待豐收的喜悅中高歌,蠶婦則因思親而寂寞孤單,兩種心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
D.這首詩與楊萬里的《插秧歌》都描寫了農(nóng)村生活景象,詩人把視角投向農(nóng)民,體現(xiàn)了對農(nóng)民的關心。
2.宋詩重理趣,往往借詩來表現(xiàn)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這首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什么理趣?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C(“蠶婦則因思親而寂寞孤單”錯,詩中“蠶婦低眉憂繭單”是蠶婦因為這場風雨而擔心蠶繭的收成)
2.①事物的利弊是相對的。面對同一場雨,田父高興而蠶婦憂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有太多欲望。面對人生中的各種遭遇,不要埋怨,要順其自然。③立場不同,態(tài)度不同。面對同一場雨,不同的人立場不同,也許要求就不同,要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天公的難處(體會他人的難處)。
(編輯: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