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
水聲學科,對國家安全有著特殊重要性——在海水中,只有聲波能遠距離傳播,人類所有“下五洋捉鱉”的夢想,幾乎都要依托水聲科學的發(fā)展來實現。作為我國水聲工程奠基人之一、全國最早的水聲領域研究專家之一,楊士莪參與研制水聲定位系統,并完成一系列長基線、短基線和超短基線水聲定位系統,為中國水聲學科建設、制定水聲發(fā)展規(guī)劃作出了貢獻,為我國萬里海疆裝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國門”。
他的科研道路,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初。選擇研究方向的標準只有一個——讓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祖國底氣十足地“站起來”。楊士莪生于1931年,彼時的中國遍地戰(zhàn)火,一顆強國夢的種子在他的心靈深處生根發(fā)芽。1947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之際,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聽說剛成立的大連第一海軍學校物理教師緊缺,他報名參軍,入校任教。1952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籌建,他又奉調北上。1957年,他被派往蘇聯,改行學習國家亟須的水聲學科。短短七年間,從普通物理到天文測量再到海道測量,楊士莪幾易專業(yè),都是為了祖國的需要。
除此之外,楊士莪不僅在科研領域“站”得堅定,更在育人崗位上“站”得執(zhí)著。雖常年忙于科研,但他從不放松教學。一旦需要外出,他都會進行調課。作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楊士莪累計培養(yǎng)了110多名碩士、博士。2022年,他還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斯人已逝,但其開創(chuàng)的水聲事業(yè)和堅守的鑄魂育人精神,猶如燈塔,指引著后來者向前。
(選自《光明日報》2024年6月3日)
素材解讀
1.矢志報國。楊士莪幾易專業(yè),一切都是為了祖國的需要。6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不懈努力,傾盡一生心血,與年輕一代水聲科技工作者守護“藍色國土”,筑牢“水下國門”,肩負“謀海濟國”的使命擔當。
2.鑄魂育人。無論是在科研前線還是三尺講臺,無論是青春歲月還是耄耋之年,楊士莪始終以堅定挺拔的“站”姿,堅守內心最篤定的熱愛與選擇。這樣執(zhí)著的背后,是他為國育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涌動。
適用話題
為國奉獻 科技強國 師者如光 育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