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導練
解題技巧
紀念性散文是一種以紀念特定的人物、事件或物件為主題的散文形式。紀念性散文通常選取一個側(cè)面或片段記人敘事,將描寫、抒情、敘述、議論融為一體。在內(nèi)容上,它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經(jīng)驗的表達。形式上,紀念性散文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從側(cè)面暗示,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結(jié)構(gòu)靈活。
這類文本的考查點主要涉及分析作品結(jié)構(gòu),概括作品主題;分析作品體裁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shù);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等??刹捎萌缦麻喿x步驟:把握要素,理清人、事關(guān)系;尋找線索,理清脈絡;區(qū)分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綜合考量,概括主旨。解題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抓標題,明重心
紀念性散文的標題往往交代了所寫的人或事,這類作品往往以某一物象(事件)或情感為線索,聯(lián)想、回憶與之相關(guān)的人、事,以表達文章題旨和作者感情。
2.理人事,探主旨
紀念性散文,側(cè)重寫人的以人物為中心,側(cè)重寫事的以事件敘述為中心,但無論側(cè)重于哪一方面,都是人事一體,在事中表現(xiàn)人的氣質(zhì)、性格、品質(zhì)和精神風貌,在人身上傾注作者的真切感情。有的文章,人與事表面上看起來并無直接聯(lián)系,而是作者“剪輯”的一個個特寫鏡頭,或者所記的幾件事并非一人所為而是一群人所做,但它們都共同表達某一主旨、展現(xiàn)某種意趣,最終歸結(jié)到某個道理或某類認識上。
3.別文體,辨方法
紀念性散文與小說有明顯的不同。首先是敘事方法不同:小說故事情節(jié)完整,人物形象鮮明;而散文只記錄生活片段或描寫小場景。其次在人物形象描繪上也有不同:小說塑造的人物是典型形象,散文描寫的人物比較單薄,它不需要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人物性格。再次環(huán)境描寫方法不同:小說要描寫典型環(huán)境,散文沒有典型環(huán)境,但也需交代時代背景。我們還要注意紀念性散文與記敘文也有很大區(qū)別。記敘文敘事、寫人較細膩,既求傳情達意,又求寫神摹態(tài);散文記敘相對粗略,重在意情一致。記敘文注重鋪敘出事件的完整發(fā)展過程,散文可以把無關(guān)聯(lián)的人事按某一主旨組合起來。記敘文情意表現(xiàn)含蓄,散文情意表現(xiàn)鮮明。
綜上所述,紀念性散文閱讀解題時需要注意,一不能只看表皮,而要深度解讀出文本意蘊;二不能斷章取義,不能把某一句的抒情、議論當作全文的主旨,要培養(yǎng)整體閱讀意識。通過以上技巧的運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紀念性散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從而在解題時做到游刃有余。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文本一:
懷魯迅
郁達夫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了魯迅的死!
發(fā)出了幾通電報,薈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一個澡,吞了兩口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將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與緊捏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葬,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xiàn)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選自《郁達夫選集》,有刪改)
文本二:
秋夜(節(jié)選)①
巴 金
窗外“荷荷”地下著雨,天空黑得像一盤墨汁,風從窗縫吹進來,寫字桌上的臺燈像閃眼睛一樣忽明忽暗地閃了幾下。我剛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頁。我抬起頭,就好像看見先生站在面前。仍舊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長袍,濃濃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須,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兩根手指夾著一支香煙。他深深地吸一口煙,向空中噴著煙霧。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個動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東西。你一眼就可以認出他來。
風在震搖窗戶,雨在狂流,屋子里燈光黯淡。可是從先生坐的地方發(fā)出來炫目的光。我不轉(zhuǎn)眼地朝那里看。透過黑色長袍我看見一顆燃得通紅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燒,成了一個鮮紅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東西。我望著這顆心,我渾身的血都燒起來,我覺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熱發(fā)散出去,我感到一種獻身的欲望。這不是第一回了。過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閱先生著作的時候,我接觸到這顆燃燒的心,我常常有這樣一種感覺;其實不僅是我,當時許多年輕人都曾從這顆心得到溫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氣,得到啟發(fā)。
他站起來,走到窗前,發(fā)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燒,跟著他到了窗前。我記起了,多少年來這顆心就一直在燃燒,一直在給人們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發(fā)光,生熱。我知道多少年輕人帶著創(chuàng)傷向他要求幫助,他細心地治好他們的傷,讓他們恢復了精力和勇氣,繼續(xù)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風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時候露出一點點灰色。夜很靜。連他那顆心“必必剝剝”地燃燒的聲音也聽得見。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壓在胸前,我覺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顫動,我聽見他激動地、帶感情地說: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遠忘不了你們?!?/p>
“難道為了你們,我還有什么不可以拿出來的?”
“難道為了你們,我還有過什么顧慮?”
“難道我曾經(jīng)在真理面前退卻?在暴力面前低頭?”
“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說,敢做,敢罵,敢恨,敢愛?”
“我所預言的‘將來的光明’不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你們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記住:為了真理,要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繼續(xù)向著更大的光明前進!”
靜寂的夜讓他的聲音沖破了。仿佛整個空間都騷動起來。從四面八方送過來響應的聲音。聲音漸漸地凝結(jié)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塊實在的東西。不知道從哪里送來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燒起來,愈燃愈亮,于是整個房間,整個夜都亮起來了,就像在白天一樣。那一塊東西繼續(xù)在燃燒,愈燒愈小,終于成了一塊像人心一樣的東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漸漸地升到了空中,就掛在天空,像一輪初升的紅日。
(選自《世界美文觀止》,有刪改)
〔注〕①選文作于1956年 9月。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殯,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靈車,緩緩前往萬國公墓。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細致交代自己“收拾行李”“乘船到上?!薄跋丛琛薄俺燥垺钡痊嵭贾?,是為了使文章更真實,推進更合理。
B.“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作者的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同魯迅先生逝世所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對比而得出的。
C.文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紅的新月”等形象極富象征意味,象征魯迅先生雖然去世,但他的精神卻并未消失,轉(zhuǎn)化為嶄新而強大的能量。
D.文中節(jié)奏急促、語勢強烈的大量短句,既可傳達出作者驚聞魯迅逝世的急迫心緒,也能細致而嚴密地闡發(fā)對偉大人物價值的理性思索。
2.下列對文本二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篇營造了一個雨驟風狂、昏暗壓抑的環(huán)境氛圍,一是為了揭示現(xiàn)實的殘酷,二是為了反襯魯迅先生的光芒。
B.文中反復提到魯迅先生“燃燒的心”,作者借此想表現(xiàn)魯迅先生為了幫助青年,不計得失、甘于奉獻的崇高品質(zhì)。
C.夢境中,魯迅先生的一席話是期望我們: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頭,勇敢向光明前進。
D.文章通過夢境來回憶魯迅先生的言行,體現(xiàn)其精神品質(zhì);通過現(xiàn)實來表達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3.文本一中畫線部分作者為什么說“因魯迅的一死”既“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懷念魯迅先生的文章,若對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你認為最佳的“比較角度”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和依據(j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