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并非毫無必要,但是如果以為學會“明辨是非”就有了什么能力那就大錯特錯了。當我們學會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壞的以后,對世界的了解還是少得可憐的。我們還要繼續(xù)學習一切是如何發(fā)生、如何變化的。這些知識往往會沖擊我們過去形成的是非標準,這時我們就面臨一個重大抉擇,是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固有的價值觀念?
事實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卻成了其接觸世界與了解世界的障礙,導致他們終生停留在只會“明辨是非”的水平上。可以這樣說,接受一個倫理的體系不過代表了小學四年級的水平,而接受一個真理的體系就難得多,人們畢生都在學習科學,接觸社會。人們知道的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難。
在一個倫理的體系之中,人們學會把事物分成好的與壞的、對的與錯的、應該發(fā)生的和不應該發(fā)生的,這樣的是非標準對我們了解世界是有不良影響的。
當不該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時,如果我們承認它,就成了精神上的失敗者;如果我們不承認它,那么我們就失去了一個認識世界的機會。事實上很多人為了這種精神上的勝利,被永遠隔絕在現(xiàn)實世界之外。
(銀 杏摘自作家出版社《沉默的大多數(shù)》一書,杰 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