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四川大邑縣安仁鎮(zhèn),最想去看的是公館。安仁鎮(zhèn)有大大小小60多座公館,有“公館建筑博物館”之美稱,但我心心念念的則是其中一座——劉氏公館。
劉氏公館,過去叫地主莊園。我想看的并不是它恢宏的氣勢、完美的布局以及精美的構建,而是陳列于其中的大型泥塑《收租院》。早年我學習繪畫時,從報刊上剪下的《收租院》泥塑人物圖片,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我畫素描的“模特”。收租院在川西壩子,而我當時在川北山鄉(xiāng),那個年代交通極為不便,兩地距離遙遠,從來不敢奢求現(xiàn)場參觀寫生,只能“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然而,我走進收租院內,近距離地看到那一組曾經(jīng)魂牽夢繞的人物群像時,居然沒有產生多少“藝術”的沖動,或者說沒有多少欣賞雕塑藝術的興致。這并不是審美趨向隨歲月流逝發(fā)生了變化,也不是隨著年齡增長藝術感覺遲鈍而激情不再,而是我的注意力已從藝術范疇轉移到社會范疇,從對藝術的欣賞轉移到對人的思考,對歷史的思考。具體說,我的關注點完全集中在“收租”二字上,無法旁騖。
收租的租就是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地主)依靠土地所有權而取得的收入(主要是糧食)。在舊時代,沒有土地的貧苦農民只有租種地主的土地過活,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糧食,大部分都要作為地租交給地主,地主以這種方式對農民進行盤剝與欺榨。所以,地主與農民最尖銳的矛盾就是土地之爭,也就是糧食之爭。泥塑《收租院》形象而集中地凸顯了這一點。
糧食是《收租院》的核心元素,所有造型都圍繞著糧食展開。催租的家丁,送租的農民,查驗糧食質量的賬房,風力極大的風車(把好谷物與稗草一并吹走),小斗出大斗進的特殊量具(小斗放出,短斤少兩;大斗收進,額外多收)……還有逼租與抗租,斗爭的焦點都集中在糧食上。
泥塑《收租院》曾經(jīng)是階級斗爭的活教材,也是供那個特殊年代的人們反復咀嚼的藝術食糧。如今,我也在收租院里慢慢咀嚼,咀嚼歷史,咀嚼糧食以及糧食帶給人的甜酸苦辣百般滋味……
在安仁與糧食再次不期而遇,是在建川博物館群落一隅的川軍抗戰(zhàn)館。這是一個專門紀念川軍出川抗戰(zhàn)的主題館,分為“30萬川軍出川抗戰(zhàn)”“300萬壯丁奔赴前線”兩大部分,再現(xiàn)了一段悲壯的、令人震撼與唏噓的川人歷史。館內一段文字提到了四川對全國抗戰(zhàn)貢獻的三個“三分之一”,即:提供的兵源占全國三分之一,奉獻的物資占全國三分之一,征收的軍糧占全國三分之一。四川是抗戰(zhàn)大后方,支援抗戰(zhàn)責無旁貸,但這一組數(shù)據(jù)還是驚到了我。畢竟,當時的四川大部分地區(qū)還是貧窮落后的。但為了抗戰(zhàn)勝利,四川的農民和愛國鄉(xiāng)紳無私地上交糧食,很多農民即使自己餓著肚子,甚至靠野草、樹皮、觀音土充饑,也要想盡辦法,絕不拖欠半?!肮Z”。一直以來都有“無川不成軍”一說,我還想補充一句:“無川糧無以抗戰(zhàn)?!?/p>
安仁,是成都平原的一個小鎮(zhèn),是天府之國的一部分,平疇千里,土地肥沃,一般的年景都是風調雨順的,又有都江堰的水灌溉滋養(yǎng),自然是物產豐富,林茂糧豐。四川貢獻給抗戰(zhàn)的三分之一糧食中,安仁的應該占有相當比重。這里產生了很多愛國將領和愛國富紳,即使這些將領或因地盤與勢力范圍之爭,彼此有很多過節(jié);這些富紳或于地方多有劣跡,但在國難當頭之時,仍會以大局為重,一致對外,慷慨解囊。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安仁的百姓,他們以民族大義為重,勒緊腰帶,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糧出糧。
咀嚼著這些與抗戰(zhàn)有關的“糧食”,口舌之間俱是苦澀、血腥,當然,還有血性。
在安仁,糧食同這三月春風一樣與我如影隨形。安仁在給我精神食糧的同時,也讓物質食糧填充著我的腸胃,讓美味刺激著我的味蕾。
紅星街是安仁古鎮(zhèn)的一條美食街。糧食的魅力在這條小街上得以充分地展示。街上的小吃琳瑯滿目,先讓人目不暇接,再讓人唾津潛溢,最后讓人一飽口福。不待上個三五天,是無法一一品嘗的。米、面與豆類,是糧食的主體。主食是米飯自不用說,單說醪糟粉子吧,主料是米,糯米,輔以紅糖,軟糯可口。面,最為可口的是甜水面,很有勁道且軟硬適度,味道以甜為主,略有一點辣味,甜辣綜合就形成獨有的風味。豆類就更多了,油豆腐、豆花、豆腐乳,不一而足。糧食還喂養(yǎng)了肥豬,宰殺肥豬時,殺口流出的豬血,被制作成毛血旺,血旺火候掌握精準,富有彈性,入口即化,麻辣酸香,自成一絕……
心滿意足之后,對糧食有了更為深切的認知,不免就會對糧食感恩戴德,對造物主頂禮膜拜。
建川博物館的游客中心右側,有一座舊式的小樓,招牌是供銷社,顯然是歷史陳跡。在這里我再次遭遇糧食,準確地說是看到了一條與糧食有關的宣傳標語,用紅色大字書寫在小樓的外墻上——節(jié)約糧食,忙時吃干,閑時吃稀,不忙不閑,半干半稀。后面還有一句:雜以番薯、青菜、蘿卜、瓜豆、芋頭之類。據(jù)說老人家說這話的時間是1959年,針對的是三年自然災害。他像一個勤儉持家的老農,在細致入微地教導兒孫如何過日子。老人家出生農民世家,16歲之前一直在鄉(xiāng)下務農和讀私塾,對農民農村農業(yè)非常熟悉,對糧食的感情極其深厚,對關乎國計民生的糧食之重要性有深入骨髓的體悟。建川博物館獨獨把這一句話突顯出來,頗有識見與深意,那就是民生糧為本,或者說,食安天下。
這,更值得細細咀嚼。
安仁鎮(zhèn)有個鄉(xiāng)村叫南岸美村,坐落在廣袤的田野之中。此時節(jié),油菜花剛剛開過,已經(jīng)開始結籽。小麥在風中蕩起綠浪,看起來快要抽穗。水稻田里有三三兩兩培育秧苗的農人,不久就該栽秧了。還有品種繁多的蔬菜瓜果,也都水靈靈的……所有正在孕育、生長的糧食,正在走向成熟與豐收。一切都是新鮮的,讓我對糧食的咀嚼也有了新的意味。
糧足而溫飽不愁,國家就可安定,人心就會安寧?!鞍病绷?,世界就會更加“仁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