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南水鄉(xiāng)的宜興,不僅有吃餛飩、餃子、饅頭、包子的習俗,更有吃踩面的習俗。
踩面也是長條面,具有柔韌細長、耐煮耐嚼的特點,相比普通面條更可口。其特性與抻面差不多,所以面條有“北抻南踩”之說。
抻就是拉抻,相傳起源于山東福山縣(今屬煙臺)一帶,做法是面粉加水揉成團放面板上,面團和面板都先抹上油,再將面團切成長條形,兩手輕拿反復拉抻,然后入鍋燒煮。福山抻面后來流傳至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演變成了拉面。拉面現(xiàn)做現(xiàn)煮,很難儲存。踩面則可以曬干備用,故而可以大批量生產(chǎn),大范圍銷售。
相傳踩面起源于宜興,晚清民國時期,今芳橋街道的沙坂村因家家做踩面,聞名遐邇。
紅塔踩面,傳承地主要在紅塔鎮(zhèn)徐家橋村,徐家橋人自古以來就不死守著田地,而是肯干苦干,積極發(fā)展多種經(jīng)營。譬如做踩面就很辛苦,老話說“人生三大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做踩面就如磨豆腐,做上了就日夜停不下來,而且遇到長雨天氣,還有霉變變質(zhì)的風險。據(jù)1947 年出生的徐家橋八房組村民李祖連說,不算磨面粉和銷售成品,單做,辛苦一點,兩人每天可以做大約一百斤面粉。做踩面首先要學會看天氣,要保證做出來的踩面能曬干。
紅塔踩面工序大約分磨面、踩面、緩面、?(làng)面、曬面、賣面六個步驟。先說磨面,要求精磨細磨,用篩子篩去麩皮,得70%的上白面粉。這個有講究:上白粉多了,品質(zhì)就差了;上白粉少了,則不合算。第二是踩面,面粉加水和勻,水要河水,井水偏堿不能用。水里要添加適量的鹽,起到韌化作用(煮面時不再加鹽),然后就像踏咸菜一樣用腳踩。這一踩就要踩近三個小時,直踩到面很韌很韌。
緩面是將踩好的面捧出放在臺板上,先用搟面杖將面搟開攤平至半寸厚,再用刀從外向里順時針一圈圈劃開成盤狀。然后將面搓成直徑一寸多的圓柱,再一層層緩緩盤進小缸里發(fā)酵,入缸時,需兩三人一起完成。面缸大小,以能緩25 斤面粉為宜。
?面在?箱里進行,南方有些人家用土墼砌高寬各兩尺的土籠,長度根據(jù)需要和生產(chǎn)規(guī)模而定。紅塔人家更注意衛(wèi)生,用的是木制公式籠,其形狀如倒放的長臺,每張有約2 米長,而且可以多層疊堆。上半夜,將緩好的面搓細掛在?桿上,?桿橫在?籠上,面就在?籠里清?過夜。?桿是用墨竹(紫竹)做成的,墨竹壁厚,耐承載。
曬面有曬面架,曬面架寬亦為兩尺,高有兩米。第二天將掛在公式桿上的面從箱籠里移出掛到曬面架上,在面下端另用一根公式桿向下慢慢拉壓,直至近地,然后下桿亦回復掛到上桿一起,如此反復操作。此時面條越來越細,被稱為細紗面或龍須面。曬干后的踩面,一般統(tǒng)一折成近尺長待賣。賣面一般為挑擔出去,近距離走村穿巷。也有到無錫、常州甚至蘇州等地的,則是搖著小船出去,再挑擔叫賣。
紅塔踩面的價值,現(xiàn)在知道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日寇侵華宜興淪陷后,因物價飛漲和貨幣混亂失信,商貿(mào)多以物物交換為主。1 斤曬干的紅塔踩面,大約可換小麥2 斤或大米1.7 斤。要賣掉100 斤紅塔踩面,并挑回相應的米和麥是很辛苦的,但也是有賺的。做50斤面粉,一般能賺15 斤大米。
紅塔踩面因為精工細作,下到水里不煳鍋,嚼在嘴里有勁道,吃在肚里還特別熬饑,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挑出去叫賣,還是很有市場的。特別是冬春兩季,天干雨少,正好農(nóng)閑,是家庭副業(yè)的好項目。上世紀50 年代國家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農(nóng)民沒有了糧食自營權,宜興地區(qū)包括紅塔的踩面只好停做。此后,宜興地區(qū)包括紅塔踩面逐漸消失在今人的視線里。
如今紅塔鎮(zhèn)也撤并了,只留下守望者的一腔情懷守望著記憶里的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