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危險因素分析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9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實施危險因素分析與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心功能指標,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LQ-C30)測評兩組入院當日、出院前1 d生活質量。結果:出院前1 d,兩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均優(yōu)于入院當日(Plt;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lt;0.05,Plt;0.01);出院前1 d,觀察組QLQ-C30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Plt;0.01)。結論:實施危險因素分析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逐漸減少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危險因素分析;老年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21.028"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21-0098-04
心力衰竭是心內科常見且患病率上升的疾病,主要癥狀為難以平臥休息、頻繁喘息、咳嗽加劇、尿量減少、四肢水腫等,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該病不可根治,需長期關注與護理[1-2]。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與科學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進步,臨床針對心力衰竭治療的重視度逐漸升高,心力衰竭遷延不愈且病程長,治療目標為緩解臨床癥狀,延緩疾病進展,從而改善長期預后,降低病死率。但因患者年齡普遍較大,機體免疫功能嚴重下降,易引發(fā)冠狀動脈痙攣等嚴重并發(fā)癥,從而影響其健康生活行為,延長疾病康復進程[3-4]。心力衰竭對護理要求高,常規(guī)護理單一低效,需探索更全面、科學的護理策略,提升治療效果與患者生活質量。危險因素即為提升死亡或疾病發(fā)生的概率,且該項事件的產生與該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密切關系,但無法利用充足證據明確此項因素的致病效果。現臨床學者常結合該理念應用至心力衰竭護理中,護理人員通過根據老年心力衰竭的疾病發(fā)展特點及臨床治療現狀,綜合性分析可發(fā)生或存在危險因素,進而給予針對性的干預判斷,從而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應高度關注符合老年心力衰竭流行病學特征的人群,深入剖析影響其預后的危險因素,以便實施精準的對癥治療策略,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狀況。由蘇小紅[5]研究可知,通過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危險因素分析并開展針對性護理,可降低心功能障礙、梗死再發(fā)、心絞痛再發(fā)的概率,縮短住院時間,效果顯著。但因臨床針對心力衰竭護理實施危險因素分析干預的研究內容較少。鑒于此,為詳細分析上述護理措施的開展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9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6]中心力衰竭患者的診斷標準;②患者認知、溝通功能正常;③年齡≥60歲。排除標準:①入院前,新發(fā)嚴重心律失常者;②合并嚴重肝、腎疾病,如肝癌。將心力衰竭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60~75(64.22±5.92)歲;病程1~8(3.87±1.36)個月;疾病類型:Ⅱ級25例,Ⅲ級20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21例,大專及以上7例。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60~76(62.27±6.91)歲;病程1~7(3.73±1.51)個月;疾病類型:Ⅱ級26例,Ⅲ級19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24例,大專及以上6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案,具體措施如下。 ①心理指導:延長每日與患者間的溝通,為20 min,結合心理健康處方內容告知患者適當心理調節(jié)可提升恢復效果,緩解疾病惡化,并講述科學心理調適與自我調整的方法,如當出現焦慮等負性情緒時,可聆聽20 min節(jié)奏舒緩的輕音樂,或與護理人員傾訴自身煩惱等,時間根據情緒緩解程度適時調整。同時,支持和鼓勵患者正常參與社交活動和家屬交談,即為不逃避與家屬的交談,幫助患者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并引導患者尋找自身真正的愛好,告知科室電話,當患者出院遇見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隨時撥打電話咨詢。②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采取面對面的形式,以每次30 min、2 d 1次的頻率結合心力衰竭等書籍開展健康教育,明確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闡明治療配合度佳的益處(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患者復發(fā)概率)。叮囑患者及家屬及時測量心率、呼吸等,若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上報主治醫(yī)師給予對應治療。③飲食護理: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忌煙酒、辛辣的食物。控制每日機體液體攝入量,應≤2000 ml。④預后康復訓練:充分考慮患者病情、體力狀況,參考既往本院治療經驗,為其制訂合理的有氧預后康復訓練,如爬樓梯、跑步等,以30 min為宜,全程由護理人員陪伴。
1.2.2 觀察組 實施危險因素分析。
1.2.2.1 危險因素分析 護理人員通過查詢“老年心力衰竭”等相關互聯網資料后,結合患者病程進展及個人狀態(tài)(于入院當日,護理人員與患者開展15 min的健康交談,通過問答式交談明確患者病程進展及個人情況),明確影響變量(包括合并高血壓、心力衰竭病史、既往基礎疾病發(fā)病率、患者認知度、既往康復訓練情況及并發(fā)癥等變量)。隨后將上述變量收集整理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評估疾病是否發(fā)展為心力衰竭及影響心力衰竭預后康復作為因變量,最終篩選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患者認知度、既往康復訓練情況及并發(fā)癥)。護理人員以本院治療成功案例作為干預經驗,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訂針對性干預方案。
1.2.2.2 方案實施 ①健康指導:入院當日,由科室主治醫(yī)師開展健康講座,采用本院自制的PPT進行健康教育,內容以簡介易懂、圖片為主,全程結合本院既往實際案例向患者詳解心力衰竭病因病癥、診療方案、注意事項、預后護理等相關知識。于講座結束后,護理人員邀請本院既往治療成功者現身分享治療心得與經驗,全程由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與成功者溝通,講述自身現階段所存在或擔憂的想法(如“因心力衰竭發(fā)病時癥狀較為嚴重,因此對疾病存在恐懼感和對治療存在懷疑”),并由護理人員和成功者共同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惑,頻率為每次40 min、每7 d 1次。②心理指導:建立護患溝通橋梁,以1次/d、每次10 min的頻率向患者及家屬講述消極情緒的危害及影響(可導致內分泌失調,機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影響治療效果)。于講解結束后,與患者開展20 min的誘導式交談(如“我非常理解您現在的心情與感受,您現在想要我們?yōu)槟鲂┦裁矗俊保?,鼓勵將內心真實想法及不適感表述出,并及時給予支持與鼓勵。此時護理人員需耐心且細心聆聽患者的傾訴,通過其言行舉止明確患者實際的治療需求及心理狀態(tài),從而緩解患者焦慮、擔憂等負性情緒。③并發(fā)癥護理:護理人員需時刻注意患者體征變化,如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如發(fā)現異常立即上報主治醫(yī)師。同時,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病程進展,采取滾動按摩法(護理人員使用前臂下壓患肢小腿部,再緩慢對其進行滾動,頻率為2次/d,每次10 min),以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達到恢復的目的。④功能鍛煉:待患者肢體可進行自主活動后,護理人員根據其病程進展肌恢復程度選擇對應康復訓練,如胸肌訓練(雙手合并抬至胸前,和墻面對面站立,將雙手張開與肩同寬,手肘靠近墻體,雙腿成弓形前后打開,身體逐漸向墻面靠近,直至肩膀有緊繃感,維持30 s后休息。頻率為10次/d),針對康復訓練表現優(yōu)異或進步較大者,護理人員可給予小物品獎勵,以提升其治療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1.3.1 心功能指標 于入院當日、出院前1 d由護理人員采用心臟超聲檢測并對比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正常值為50%~70%)、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正常值35~50 mm);使用抽血檢驗的方式檢測兩組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正常值lt;300 pg/ml)。
1.3.2 生活質量 于入院當日、出院前1 d由護理人員使用生活質量量表(QLQ-C30)評價兩組患者,將粗分轉化為百分制獲得最終得分,分數越高證明生活質量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79,重測信度為0.844,信效度較好[7]。
1.3.3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由護理人員詳細記錄并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心源性肝硬化(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表現為突發(fā)性單側肢體腫脹)和電解質紊亂(表現為口渴、惡心、乏力口頭暈,嚴重者可出現昏迷和猝死)。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對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同時間心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1。
2.2 兩組不同時間QLQ-C30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3。
3 討論
3.1 對心功能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 由路燦等[8]的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運用 Super-score 預警評分進行的分級護理后,可以減少并發(fā)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發(fā)生,降低血壓、心率水平,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與本研究采用危險因素分析與干預相似。分析其原因:本次干預方案明確了護理任務及實施方向,從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干預措施,不僅可將干預重心放置于預防風險事件中,所有干預內容均緊緊圍繞患者康復和風險的目標實施。通過將預警護理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相結合,及時篩查多因素變量,最終明確影響心力衰竭患者康復的危險因素,結合危險因素的對應指標,制訂對立性的干預方案,最終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通過康復鍛煉,不僅能夠增加心肌的供血,促進心肌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和發(fā)展。同時還可促進機體的心肌射血速率,改善線粒體的量與質,提升肌肉內抗氧化酶的含量,其他研究[9-10]也顯示,運動康復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能有效改善心功能、耐力水平與生活質量,強化康復各階段銜接,提升自我護理能力和整體康復效果,通過科學運動指導與心理疏導,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增強康復信心。
3.2 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心力衰竭是大多數心臟疾病的終末狀態(tài),在老年人中尤為常見[11]。老年患者常感疲憊,活動減少,甚至需臥床,易引發(fā)焦慮、抑郁等情緒,影響社交。疾病與藥物加重生活依賴,削弱自尊自信,對心理造成負面影響[12]。本研究結果可知,出院前1 d,觀察組QLQ-C30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該干預方案本質即為超前護理,其干預流程涉及至因素分析和風險討論等方面,通過因素分析,明確認知、康復訓練及并發(fā)癥等多項影響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通過護患溝通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使其更易敞開心扉。同時,護理人員強化與患者間溝通,結合其心理矛盾實施相應的心理開導,并講述本院治療成功案例,可促使患者參與性增強,并在參與過程中收獲更多正能量,從而進一步緩解心理狀態(tài),提升其舒適度和心理韌性,以達到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從而縮短治療時間的目的。
綜上所述,采用危險因素分析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實施護理能夠較好地改善心功能指標及工作質量。本次研究通過綜合性分析可發(fā)生或存在危險因素,進而給予針對性的干預判斷。另外,危險因素分析干預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升其生活質量,對臨床實踐具有顯著指導意義。但因受時間限制,本次研究時間較短,未能探索患者更為長遠的康復效果,尚未能確定干預方案的遠期影響,望后續(xù)學者可針對該項不足給予改進。
參 考 文 獻
[1] 程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辨證式護理的效果[J].黑龍江中醫(yī)藥,2021,50(6):254-255.
[2]胡筱晶,趙永霞,宮立瑩,等.以微信聯系為基礎的遠程護理干預方案對慢性左心力衰竭竭患者焦慮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9):91-94.
[3]丁彩化.以IMB理論為指導的護理干預對心力衰竭患者自護能力的影響[J].黑龍江醫(yī)學,2021,45(2):195-196.
[4]湯會.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影響其預后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7,36(23):71-73.
[5]蘇小紅.危險因素分析在老年冠心病護理的應用探討[J].黑龍江中醫(yī)藥,2020,49(3):324-325.
[6]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力衰竭學組,中國醫(y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yè)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8,46(10):760-789.
[7]王勇,李國苗,王雪霽.EORTC QLQ-C30對宮頸癌患者放射治療的生活質量評估[J].醫(yī)藥前沿,2019,9(27):122-124.
[8]路燦,張婉,劉蒙蒙.基于Super-score預警評分的分層護理干預對老年ACS并發(fā)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復發(fā)率的影響[J].當代護士,2022,29(5):59-62.
[9]鄭有弟.護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運動康復護理的效果與其心功能指標、機體耐力水平及預后的關系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2,33(18):2823-2825.
[10]白敏.運動康復護理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D].長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22.
[11]黃寅,范勐慷,張樺.基于老年綜合評估的護理管理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年內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83):104,107.
[12]王熔,鄭曉敏,趙慶,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患病體驗的質性Meta整合[C].//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yī)學學會2022年學術大會論文集.2022:4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