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對青年生育意愿的影響

        2024-12-11 00:00:00徐依婷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 2024年6期

        摘 要:根據(jù)2017年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CGSS)數(shù)據(jù),運用泊松回歸模型研究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對青年生育意愿的影響。結果顯示:隨著代際流動感知的升高,青年的生育意愿呈現(xiàn)“高-低-中”的“L”型態(tài)勢,代際流動感知不變的“中間”青年其生育意愿最低;隨著代際流動預期的升高,青年的生育意愿也呈上升趨勢,對未來抱有樂觀心態(tài)者的生育意愿高于悲觀者。

        關鍵詞:生育意愿;青年;代際流動感知;代際流動預期

        中圖分類號:C92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626X(2024)06-0017-12

        一、引言

        隨著我國人口增速減緩,人口結構向“高齡少子化”邁進,陷入“低生育陷阱”的風險加劇[1]。數(shù)據(jù)顯示,自1992年起,我國總和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2020年降至1.3[2~3],遠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生育政策也從限制生育向放開乃至鼓勵生育轉(zhuǎn)變,在逐漸放開生育的同時著力減輕居民養(yǎng)育子女的壓力和負擔。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優(yōu)化生育政策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的決定》,提出“到2025年,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基本建立,服務管理制度基本完備,優(yōu)生優(yōu)育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生育、養(yǎng)育、教育成本顯著降低,生育水平適當提高,出生人口性別比趨于正常,人口結構逐步優(yōu)化,人口素質(zhì)進一步提升”的主要目標,及完善生育休假與生育保險制度、加強稅收和住房等支持政策、推進教育公平與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供給、保障女性就業(yè)合法權益等四條降低生育、養(yǎng)育、教育成本的舉措。2022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fā)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yǎng)育負擔”。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

        生育政策效果發(fā)揮的著力點在于激勵公眾的生育意愿,特別是激勵年齡段為18~40歲的青年,他們既是生育的主力人群,也是最有可能響應生育政策、作出生育決策的群體。因此,青年群體生育意愿的提升無疑是生育率回升的心理基礎,然而極低的總和生育率表明青年的生育意愿總體上較低。2023年以來的研究從觀念轉(zhuǎn)變[4]、社會資本[5]、網(wǎng)絡信息[6]、家庭結構與功能[7]等不同角度探討青年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對生育意愿下降的趨勢作出解釋。以往被忽略的一些影響因素,包括社會流動[8]、階層認同[9]等逐漸受到關注,并延伸到代際流動[10]等更為具體的領域。青年總體較低的生育意愿也從青年聚集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得到佐證,在社交媒體、網(wǎng)絡社區(qū)上的相關討論中,對生育持負面、否定態(tài)度的青年網(wǎng)民不在少數(shù),“不生育”有成為流行觀念和心態(tài)的趨勢。在青年網(wǎng)民自述“不生育”的理由和主張中,有一類將其與對未來的悲觀預期相聯(lián)系,將一種自嘲式的“底層話語”與拒絕生育聯(lián)系起來,代表言論為“不能帶給孩子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就不應該生育”“工薪階層養(yǎng)孩子比父母輩難多了”“連房都買不起拿什么生”。從這些抱怨性的話語中不難看出,把青年推向生育反面的,或許是對自己未來所在階層的悲觀預期,并且這種悲觀預期在一定程度上以青年們的父輩作為參照,具有明顯的代際屬性。

        可見,將青年對代際流動的感知和預期納入生育意愿研究,考察青年的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對其生育意愿的影響,不僅有利于拓展生育意愿研究的范圍,也有助于探究青年群體“不生育”心態(tài)的形成機制。青年群體對于自身的代際流動有怎樣的看法和預期?以父輩為參照的階層上升或下滑對青年生育意愿有怎樣的影響?將“底層”認同與“不生育”聯(lián)系在一起是青年真實想法的反映抑或僅是一句網(wǎng)絡上的調(diào)侃?對這一網(wǎng)絡現(xiàn)象可能的解釋有哪些?這些是本研究嘗試探討與回答的問題。

        二、文獻綜述

        (一)生育意愿影響因素及影響機制研究

        生育意愿變化受哪些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哪些因素在激勵或抑制生育意愿方面發(fā)揮關鍵性作用,是生育意愿研究的一個核心議題。已有研究普遍認為生育意愿并非僅由單一因素決定,而是受到多層面、多維度的復合因素綜合影響,其中一些關鍵因素參與構建了生育意愿變化的作用機制與路徑,被用于解釋生育意愿為何發(fā)生顯著變化。根據(jù)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作用于生育意愿的機制的不同,可將已有研究大致分為四類:

        第一,思想觀念論。以思想觀念作為主要因素的研究,將宏觀層面的社會心態(tài)、公共觀念,中觀層面的群體觀念、階層觀念,以及微觀層面的個體觀念與價值視為解釋生育意愿變化、預測生育趨勢的關鍵因素,家庭和生育觀念在其中占主導地位。賈志科(2009)回顧了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的生育意愿變化,認為生育意愿不僅受計生政策本身的影響,也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及生育政策作用下生育觀念變遷的影響[11]。趙鳳等(2023)考察2012-2021年十年間青年生育意愿的變遷,延續(xù)了賈志科的研究并對其結論進行修正,認為影響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因素并非世代更替所帶來的深層次生育觀念變遷,而是外部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形塑[12]。何興邦等(2017)研究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地區(qū)養(yǎng)兒防老觀念的變遷對農(nóng)村青年的生育意愿有深遠影響[13]。卿石松(2022)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對于子女的生育意愿有顯著影響[14]。DJVD Kaa(1987)認為個人主義價值觀在青年群體中的流行賦予其更加靈活與利己的生育選擇、基于個人條件與需要的生育考量以及享樂主義的生活態(tài)度,因而會弱化青年群體的生育意愿[15]。邱幼云(2022)的研究也將個人主義價值觀和自主生育選擇等主觀因素視作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16]。

        第二,生育成本論。以生育成本為主要影響因素的研究用生育和養(yǎng)育子女成本的不斷增長來解釋生育意愿下降現(xiàn)象,認為生育意愿下降反映的是生育投入壓力不斷增大的事實,最終導致生育投入難以覆蓋不斷增長的生育成本,即“生不起”“養(yǎng)不起”。此類研究側重于考察生育、養(yǎng)育子女的開支即所付出的物資成本,以及家庭人力成本對生育意愿的制約。對青年女性而言,其生育成本不僅包括撫養(yǎng)費、教育費、醫(yī)療費等直接成本,還包括勞動市場退出等一系列間接成本,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的提高無疑會導致生育意愿的降低[17~18]。田豐(2017)研究發(fā)現(xiàn)生育政策調(diào)整以后,經(jīng)濟因素對生育意愿的影響強度大于社會階層因素,造成持續(xù)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嚴格的生育控制政策,而是高昂的生育成本[19]。褚湜婧(2015)發(fā)現(xiàn)第一個孩子的撫養(yǎng)壓力是影響生育間隔的重要原因,多數(shù)青年認為生育并撫養(yǎng)嬰兒的成本普遍偏高[20]。許光(2011)認為生育機會成本的加大以及利益補償機制的缺失是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不穩(wěn)定的最主要因素[21]。

        第三,資源擠壓論。認為當個體或家庭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工作、享樂消費或地位消費等生育之外的領域時,對投入生育、養(yǎng)育領域的資源和消費會產(chǎn)生一定的擠壓作用,從而導致生育意愿下降。與生育成本論不同,資源擠壓論強調(diào)生育之外的工作與消費方面的資源投入,關注此類投入與生育投入間的競爭關系。例如,具有強烈職業(yè)追求的個體傾向于將資源更多地用于職位、工作績效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以犧牲生育機會為代價尋求職業(yè)發(fā)展[22]。邢朝國(2020)認為工作擠壓、工作壓力大是未育青年不愿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23]。陳衛(wèi)民和李曉晴(2021)認為生育意愿低不是因為“養(yǎng)不起”,而是人們優(yōu)先選擇通過地位消費來維護和提升自我地位認同,從而擠壓了生育意愿[24]。保虎(2017)研究發(fā)現(xiàn)生育對女青年職業(yè)發(fā)展與家庭關系兩方面構成沖擊,使她們陷入“家庭-職業(yè)”雙重困境[25]。

        第四,個體因素論。除上述解釋生育意愿變化的因素外,學者們還關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個體滿意度與幸福感等變量對個體生育意愿的影響,此類變量大致可以分為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兩個部分??陀^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yè)、收入、婚姻狀況、住房狀況等;主觀因素包括對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滿意度與個體的幸福感。這些因素雖然難以用于直觀解釋生育意愿變化的原因,但仍對個體生育意愿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風笑天(2009)研究發(fā)現(xiàn)婚姻狀況、收入、文化程度等與其生育意愿關系密切,而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等因素則與之關系不大[26]。宋健和陳芳(2010)研究發(fā)現(xiàn)初育年齡、流動狀況及性別因素對城市青年實際子女數(shù)與理想子女數(shù)的差異有顯著影響[27]。李寶禮和邵帥(2022)考察了住房狀況、房價變化等住房相關因素對青年生育意愿的影響[28]。

        (二)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影響生育意愿的理論探討

        隨著階層代際流動特別是其中主觀部分對生育意愿的影響被發(fā)現(xiàn),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作為影響青年生育意愿的又一因素浮出水面,其影響生育意愿的理論基礎和作用機制值得深入探討。本部分闡述階層變遷、社會流動與生育意愿間的相互關系,并從社會心理學、家庭經(jīng)濟學等學科的角度,對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如何影響青年生育意愿進行理論綜述。

        第一,社會流動與生育意愿的關系研究。社會流動與生育行為是社會中兩個重要的現(xiàn)象,已有的社會流動與生育意愿間的關系研究主要關注個體社會階層的縱向變遷與生育意愿變化的關系,即縱向的階層流動如何影響生育意愿[29]。該研究領域一方面從社會流動、階層變遷向階層認同、階層感知延伸,另一方面從代內(nèi)流動向代際流動擴展。在社會流動與階層變遷方面,Easterlin(1976)指出經(jīng)濟地位向下流動引發(fā)生育率下降,經(jīng)濟地位向上流動則引發(fā)生育率上升,年輕勞動者面臨的收入與事業(yè)壁壘導致其結婚與生育意愿不足[30]。徐巧玲(2019)將社會階層流動作為調(diào)節(jié)變量納入模型,發(fā)現(xiàn)階層流動顯著增加了二孩生育意愿,且能顯著降低收入不確定性對二孩生育意愿的不利影響[31]。在階層認同與階層感知方面,曾遠力和趙丹(2020)研究發(fā)現(xiàn)階層認同、階層感知對生育二孩意愿的影響較社會流動、階層變遷更顯著、更穩(wěn)健[32],這一結論為將社會流動感知與預期納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在代際流動方面,關注的焦點在于代際社會地位的變遷即子代相對于父代的階層地位變化[33],以及父輩的社會階層作為代際流動的參照點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何明帥和于淼(2017)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了社會階層代際向上流動的個體和對未來的階層流動持更樂觀態(tài)度的個體具有更高的生育意愿[34],這為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對生育意愿的顯著影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王殿璽(2018)研究發(fā)現(xiàn)母子代際流動對生育意愿影響顯著而父子代際流動的影響卻不顯著,向上職業(yè)流動比未流動生育意愿低,向下職業(yè)流動比未流動生育意愿略高[35]。這一結論啟示我們,將母親或家庭的社會階層代替父親的社會階層納入代際流動分析模型,或許是更合適的選擇。

        第二,社會心理學視角。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理論中,社會比較理論與社會認同理論可被用于解釋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影響生育意愿的思想和認知基礎。

        經(jīng)典的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存在一種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價自己觀點和能力的驅(qū)動力,這種比較和驅(qū)動力源于個體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價值取向[36]。因為社會階層的劃分是相對的,所以社會流動天然具有比較屬性。根據(jù)該理論,個體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評估自身的社會階層和生活水平,在代際流動場景下主要體現(xiàn)為父輩與子輩的比較。個體的代際流動感知(預期)實際上是與其父輩進行階層比較的結果,因此可以通過計算個體對自身階層的當前認知(未來預期)與其父輩所在階層的差值來呈現(xiàn)。該理論對本研究的啟示在于進一步明確了個體對階層變遷、社會流動的當前感知與未來預期,即主觀上將自身當前和未來的所在階層與父輩作對比,是較收入、職位等客觀層面的階層指標更為合適的解釋變量。結合上文提及的階層變遷與社會流動對生育意愿的影響可知,個體所感知到的與父輩的階層差異會影響其生育意愿。具體而言,如果個體認為自己當前或未來的社會階層高于父輩,可能會出于維持或提升自身社會地位的考慮,選擇生育較少的子女以集中資源進行自我提升與發(fā)展;相反,如果個體感知或預期自身社會地位低于父輩,則可能會出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對子女社會流動的期望,選擇生育更多子女以增加子女社會流動的機會。

        社會認同理論強調(diào)個體對自己所屬社會群體的認同感對其行為的影響。該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明確自身所屬的群體,并對所屬群體產(chǎn)生認同,個體通過實現(xiàn)或維持積極的社會認同來提高自尊[37]。將該理論納入對生育意愿的分析可知,個體對所處社會階層的認知可能影響其生育決策。認為自身處于某個社會階層的個體更傾向于遵守該階層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包括生育觀念、行為模式、消費模式等。例如,個人的地位消費與其認同的階層相對應,如果認同的社會階層較高,則地位消費壓力增大,對生育擠壓增強,生育意愿降低,反之則生育意愿提高。該理論部分解釋了生育意愿隨階層認同上升而下降的現(xiàn)象。

        第三,家庭經(jīng)濟學視角。加里·貝克爾(1996)的家庭經(jīng)濟學理論為分析代際流動與生育意愿關系提供了經(jīng)濟學視角。貝克爾將經(jīng)濟學模型納入對家庭生育決策與生育意愿的研究,認為家庭收入與地位的增長一方面導致生育意愿增加,另一方面對于子女的養(yǎng)育和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38]。兩相比較之下,對養(yǎng)育和教育的需求彈性大于對生育子女數(shù)的需求彈性,即看重“質(zhì)量”導致的減少生育壓過了看重“數(shù)量”導致的增加生育,由此解釋了家庭收入地位與生育意愿的負相關性[39]。根據(jù)該理論,家庭作為經(jīng)濟單位,會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生育決策。個體在考慮代際流動時,會評估不同的生育選擇對家庭資源分配的影響。預期向上流動的個體可能會選擇減少生育,集中有限的家庭資源為子女提供更好的養(yǎng)育和教育,提高子女向上流動的概率;相反,預期向下流動的個體可能會選擇多生育,以分散風險并增加子女成功的機會。

        (三)研究述評

        已有的生育意愿研究關注各類宏微觀因素及主客觀因素對個體生育意愿的作用和影響,從思想觀念、生育成本、資源擠壓等角度闡述了生育意愿變化的原因及相關因素的作用機制,特別是將社會流動作為重要影響因素納入生育意愿研究,社會心理學、家庭經(jīng)濟學等學科視角也為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對生育意愿的影響提供了理論解釋。整個研究領域呈現(xiàn)出從靜態(tài)的階層分析向動態(tài)的社會流動發(fā)展、從客觀的社會階層向主觀的階層感知與認同擴展、從代內(nèi)流動向代際流動延伸等趨勢,由此決定了本研究的主題和基調(diào)。

        此外,通過對青年生育意愿相關研究的綜述,可以看出青年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在生育意愿研究中具有的特殊價值與意義也得到了學者們的認可。但其中鮮有研究專門分析青年的社會流動特別是社會流動感知或相對其父輩的代際流動對生育意愿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已有“社會流動-生育意愿”關系研究僅涉及青年群體與中老年群體間的差異性,缺乏針對青年群體內(nèi)部差異的相關研究。同時,已有涉及社會流動感知或預期的研究,往往忽視了研究對象主觀感知或評價的參照對象或參照標準,僅泛泛地考察研究對象“認為自己(當前或未來)處于哪一階層”,這種參照系缺失或模糊的狀況容易導致不同研究對象回答的“高”或“低”的涵義差異極大。因此,在分析中納入相對明確的參照標準是必要的。就社會流動感知與預期而言,父輩及所在階層常被作為參照標準。個人階層流動往往基于父輩所在的階層,個人階層流動愿望的產(chǎn)生正是源于避免占據(jù)低于父母的地位[40],可以認為,青年對于自身社會流動的感知與預期主要以父輩所在的階層為參照,即社會流動感知與預期天然具有代際屬性。從這一角度來看,涉及代際流動的生育意愿研究不僅要將代際流動感知納入研究范圍,還應探討代際流動預期對生育意愿的影響,而此類研究目前仍鮮見?;谝陨峡剂?,本研究將代際流動感知與代際流動預期這兩個變量引入青年生育意愿研究,探討以父輩階層為參照的情況下,青年社會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對其生育意愿產(chǎn)生的影響。

        三、數(shù)據(jù)來源與分析方法

        (一)研究對象

        青年群體是生育意愿研究的核心對象,育齡人口特別是18~40歲的青年育齡人口是生育的主力軍和潛在力量,被學者視為“生育意愿調(diào)查研究中最恰當?shù)膶ο蟆盵41],以青年群體為對象的生育意愿研究大量涌現(xiàn)。因此,本研究以年齡為18~40歲的青年群體作為研究對象,以青年生育意愿為研究內(nèi)容,將希望生育幾個子女作為反映生育意愿的指標。

        (二)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使用的樣本數(shù)據(jù)來自2017年的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CGSS),該調(diào)查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diào)查與數(shù)據(jù)中心主持,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覆蓋中國除港澳臺地區(qū)外的31個省份,具有全國代表性。本研究篩選了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中年齡在18~40周歲的青年人口作為樣本,在將關鍵變量缺失值剔除后,共獲得有效樣本3288個。

        (三)相關變量

        因變量。本研究的因變量為理想子女數(shù),基于CGSS2017問卷中的問題“如果沒有政策限制的話,您希望有幾個孩子?”,變量取值為非負的正整數(shù)。

        自變量。本研究的自變量包括“代際流動感知”與“代際流動預期”兩項。前者反映調(diào)查對象對自身階層與父輩階層間差距的主觀感知,用問卷中的問題“綜合看來,在目前這個社會上,您本人處于社會的哪一層?”的取值減去“您認為在您14歲時,您的家庭處在哪個等級上?”的取值獲得,結果為正則代表調(diào)查對象感知的自身階層高于父輩的階層,反之亦然。后者反映調(diào)查對象對自身未來達到的階層與父輩階層間差距的預測,用問卷中的問題“您認為您十年后將會在哪個等級上?”的取值減去“您認為在您14歲時,您的家庭處在哪個等級上?”的取值獲得,結果為正則代表調(diào)查對象預測自己未來的階層會高于父輩的階層,反之亦然。對兩個自變量的取值進一步處理,對代際流動感知,結果大于0定義為“升高”,等于0定義為“不變”,小于0定義為“降低”;對代際流動預期,結果大于0定義為“樂觀”,等于0定義為“穩(wěn)定”,小于0定義為“悲觀”。

        控制變量。借鑒已有研究[42~43],本研究選取被調(diào)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城鄉(xiāng)分布、個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住房面積、住房產(chǎn)權、健康狀況共10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其中年齡變量由問卷中的“出生年份”轉(zhuǎn)變生成,將18~25歲定義為“育齡初期”,26~33歲定義為“育齡中期”,34~40歲定義為“育齡后期”。受教育程度變量由問題“您目前的最高教育程度是”轉(zhuǎn)變生成,將“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私塾、掃盲班”和“小學”定義為“初等及以下”,將“初中”“職業(yè)高中”“普通高中”“中?!焙汀凹夹!倍x為“中等”,將“大學??疲ǔ扇烁叩冉逃薄按髮W專科(正規(guī)高等教育)”“大學本科(成人高等教育)”“大學本科(正規(guī)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及以上”定義為“高等”?;橐鰻顩r變量由問題“您目前的婚姻狀況是”轉(zhuǎn)變生成,將“未婚”“同居”定義為“未婚”,將“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和“分居未離婚”定義為“已婚”。城鄉(xiāng)分布變量由問題“采訪地點:居委會/行政村委會名稱”生成,選項有“城市”或“鄉(xiāng)村”。住房產(chǎn)權變量由對問題“目前您總共擁有幾處房產(chǎn)(包括與他人共同擁有)”的回答來反映。健康狀況變量由問題“您覺得您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是”生成,選項有“很不健康”“比較不健康”“一般”“比較健康”和“很健康”。個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和住房面積變量均取常用對數(shù)納入模型,以壓縮數(shù)據(jù)的絕對數(shù)值。

        (四)分析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部分使用的軟件為SPSS29.0。運用描述性分析以描繪青年生育意愿、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的基本分布情況。由于采用問題“如果沒有政策限制的話,您希望有幾個孩子?”來度量青年的理想子女數(shù),其為非負的計數(shù)變量,針對計數(shù)變量如采用簡單線性回歸容易產(chǎn)生估計偏差,更適合采用泊松回歸模型預測生育意愿受代際流動感知與代際流動預期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構建泊松回歸模型,并依次將代際流動感知與代際流動預期作為自變量納入模型。若以Yi(i=1,2,3……n)代表理想子女數(shù),Xi(i=1,2,3……n)代表理想子女數(shù)的影響因素,則擬合估計的預測方程如下:

        [P(Yi=yi|xi)=exp(-λi)λyiiyi!] (1)

        [E(Yi|xi)=λi=exp(βxi)] (2)

        四、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

        (一)描述性分析

        對青年的理想子女數(sh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1)可知,希望有2個子女的青年占比達64.4%,約四分之一的青年希望有1個子女,兩數(shù)相加可知希望生育1~2個子女的比例高達89.1%。此外,希望有3個或以上子女的青年僅占7.8%,不希望生育的比例僅為3.1%,表明“多孩”意愿和“不生育”意愿都是較為“小眾”的想法。

        分別考察圖1與圖2可知,在代際流動感知方面,大多數(shù)青年認為自身階層較父輩保持不變或略高。在代際流動預期方面,與代際流動感知相比,青年對未來的預期更加樂觀,大多數(shù)青年認為自己十年后達到的階層將高于父輩,“樂觀派”占比明顯高于“穩(wěn)定派”和“悲觀派”。

        進一步對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按三分法進行分類并作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2),發(fā)現(xiàn)超過半數(shù)的青年認為自身階層高于父輩,約三分之一的青年認為自身階層與父輩相當,僅有13.2%的青年認為自身階層低于父輩,青年群體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階層感知下滑現(xiàn)象。對代際流動預期的描述性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80.5%的青年認為自己十年后所在的階層將高于父輩所在的階層,僅有5.5%的青年認為自己十年后所在的階層仍低于父輩,青年的階層預期呈現(xiàn)出較階層感知更為樂觀的狀態(tài)。

        從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的描述性分析來看,大多數(shù)青年認為自身階層與父輩相當或更高,但高出的幅度有限,自評為代際向下流動的比例較低。對于代際流動的未來預期則更為樂觀,抱有樂觀預期的比例更高,悲觀與穩(wěn)定預期的比例更低。也就是說,青年群體對于自身階層的感知與預期并沒有網(wǎng)絡上表現(xiàn)得那么悲觀,所謂“底層”更可能指代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而不是階層的下滑。

        (二)泊松回歸分析

        根據(jù)泊松回歸模型(見表3)似然比卡方檢驗結果,模型1、模型2與模型3的似然比檢驗p值均小于0.001,表明納入代際流動感知與代際流動預期變量后,模型質(zhì)量有明顯的提升,因而拒絕原假設,本次模型構建有意義。同時,擬合優(yōu)度結果顯示,模型的偏差和皮爾遜卡方的值/自由度均小于1,因變量不存在過離散現(xiàn)象,該數(shù)據(jù)適合使用泊松回歸模型進行擬合。

        根據(jù)泊松回歸模型的計算結果,模型1納入代際流動感知變量和全部控制變量,反映代際流動感知對青年生育意愿的影響。結果顯示,感知不變的青年的生育意愿較感知降低的青年低11.1%;感知升高的青年的生育意愿較感知降低的青年低1.8%,回歸系數(shù)不顯著。同時,模型顯示高等學歷者的生育意愿較初等及以下學歷者低11.1%。此外,模型顯示住房面積對生育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梢?,感知不變者較感知降低者更不愿意生育,擁有高等學歷的青年更不愿意生育,住房面積較大者更愿意生育。

        模型2納入代際流動預期變量和全部控制變量,反映代際流動預期對青年生育意愿的影響。結果顯示,代際流動預期的差異對生育意愿的影響不再具有顯著性;高等學歷者的生育意愿較初等及以下學歷者低11.3%;已婚者的生育意愿較未婚者高6.7%;住房面積對生育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梢姡瑩碛懈叩葘W歷的青年更不愿意生育,已婚青年相比未婚青年愿意生育更多子女,住房面積較大者更愿意生育。

        模型3將代際流動感知與代際流動預期同時納入模型。結果顯示,感知升高和不變的青年的生育意愿較感知降低的青年分別低8.9%和15.3%;預期樂觀的青年的生育意愿較預期悲觀的青年高15.2%且結果顯著;預期穩(wěn)定的青年的生育意愿較預期悲觀的青年高7.2%,但回歸系數(shù)沒有顯著性。在控制變量中,高等學歷者的生育意愿較初等及以下學歷者低11.3%;住房面積仍對生育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梢姡嗄甏H流動感知升高者和不變者相較感知降低者更不愿意生育,代際流動預期樂觀者較悲觀者更愿意生育,高等學歷者更不愿意生育,住房面積較大者更愿意生育。

        綜合上述回歸分析結果來看,在代際流動感知方面,隨著代際流動感知從下降向升高轉(zhuǎn)變,生育意愿呈現(xiàn)出“高-低-中”的“L”型曲線,感知降低的青年擁有最高的生育意愿,其次為感知升高的青年,感知不變的青年生育意愿最低。在納入代際流動預期之后,這一趨勢仍不變。也就是說,認為自身階層低于父輩的青年反而最愿意生育,認為自身階層與父輩階層相當?shù)那嗄曜畈辉敢馍?,認為自身階層高于父輩階層的青年的生育意愿介于前兩者之間。這一結論部分地驗證了社會比較理論、社會認同理論對于生育意愿的分析,即階層較父輩更低的青年傾向于多生育以增加子女的社會流動機會,以及階層認同上升帶來的地位消費增加對生育意愿的擠壓。還有的可能解釋為,對感知下降的青年而言,其父輩的社會階層相對較高,因而青年在生育選擇、生育觀念方面更易受父輩“無后為大”“多子多福”等傳統(tǒng)生育觀的影響,這為青年營造了一種“高生育”的心理和文化環(huán)境。相比之下,感知不變和升高的青年認為自身階層不低于父輩,使得他們心理上更獨立,受傳統(tǒng)生育觀影響較小,相對較低的生育意愿是青年掙脫傳統(tǒng)生育觀影響的體現(xiàn)。此外,感知升高的青年的生育意愿高于感知不變的青年,則是經(jīng)濟條件和社會階層提升對生育意愿正向影響的自然呈現(xiàn)。

        在代際流動預期方面,生育意愿隨著代際流動預期的升高而提高,樂觀者的生育意愿較悲觀者更高??赡艿慕忉屖?,由于CGSS2017問卷中對“預期”的定義為“十年后”,因而調(diào)查對象的代際流動預期相較于代際流動感知更不受到當下現(xiàn)實條件和自身體驗的約束,所反映的更多是自身對于未來能擁有的資源的想象,因而代際流動預期與生育意愿間的關系也更為直接。樂觀者對于未來的經(jīng)濟社會條件與自身所處社會階層有更好的預期,對于養(yǎng)育子女更有信心,這種良好預期使其有更高的生育意愿,而悲觀者則相反。

        在控制變量方面,回歸分析顯示擁有高等學歷的青年的生育意愿顯著低于初等及以下學歷青年,這一結論驗證了高等學歷抑制生育意愿的普遍觀點。同時,住房面積對青年生育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住房產(chǎn)權和個人、家庭年收入對青年生育意愿卻沒有顯著影響,可能的解釋是青年夫婦往往和子女同住,而住房面積的大小直接限制了養(yǎng)育者及子女的居住空間,也限制了養(yǎng)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空間。

        五、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呈現(xiàn)了代際流動感知與代際流動預期對于青年生育意愿的影響,青年生育意愿隨代際流動感知的提升呈現(xiàn)出“高-低-中”的“L”型變化趨勢,并隨著代際流動預期的升高而提高。此外,高等學歷青年生育意愿低于初等及以下學歷青年,住房面積對青年生育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一)對現(xiàn)有研究及社會現(xiàn)象的融入與回應

        方長春和陳友華(2016)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nèi)生育率或?qū)⒈憩F(xiàn)出“U”型或“J”型特征,即階層結構兩端生育率相對較高,或底層生育率最高、高層次之、中間階層最低,并進一步指出這一趨勢將形塑中間階層人口被擠壓的“M型社會”[44]。何明帥和于淼(2017)的研究也顯示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與生育意愿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U”型變化趨勢,即生育意愿隨家庭人均收入的提高呈現(xiàn)先降后升的趨勢[34]。本研究呈現(xiàn)的代際流動感知變化模式與上述結論相似,即認為代際流動不變對生育意愿的負面影響較代際流動升高與降低更加嚴重。結合本研究與上述研究,可以認為生育率、生育意愿共同呈現(xiàn)的“U”型或“L”型趨勢與客觀層面的社會階層及主觀層面的代際流動感知均有一定的關聯(lián),同時這種“巧合”也凸顯了中間階層嚴重承壓之下生育低迷的現(xiàn)實,這一趨勢將縮小中間階層家庭的規(guī)模,不利于更為健康的“橄欖型社會”的塑造。此外,本研究也表明當今青年的代際流動預期總體上較為樂觀,青年“不生育”心態(tài)并非出于對未來的悲觀預期。

        青年群體中希望生育1~2個子女的占絕大多數(shù),代際流動感知降低者生育意愿相對較高,代際流動預期悲觀者生育意愿相對較低,將這些結論與網(wǎng)絡論壇上流行的“不生育”心態(tài)進行比對,可以發(fā)現(xiàn):(1)網(wǎng)絡論壇上青年“不生育”的聲音反映出的是網(wǎng)絡媒體對“小眾”聲音的放大效應,即少數(shù)不愿生育的青年發(fā)聲意愿與積極性較強,愿意生育的大多數(shù)青年則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相對沉默。(2)最不愿生育的反而不是自認為處于底層的青年,而是代際流動不變的“中間”青年,以及對未來抱悲觀預期的青年。青年網(wǎng)民以“底層”自居一方面是“M”型社會下中間階層承壓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則是對未來自身社會流動抱有悲觀預期的體現(xiàn)。

        (二)提升青年生育意愿的對策建議

        本文的啟示為,為了增強青年群體的生育意愿,要關注收入和生活水平停滯的青年群體生育意愿低迷的現(xiàn)象,留意對未來生活的悲觀預期可能導致的“不生育”心態(tài)。繼脫貧攻堅、棚戶區(qū)改造、健全社保制度等社會治理實踐極大改善城鄉(xiāng)貧困居民的生活水平之后,那些收入增長乏力,階層上升空間受限,在城市中背負房貸、車貸或長期租房的青年群體成為城市中的“新窮人”“隱形貧困人口”和“被卡住的一代”,他們的社會階層和生活品質(zhì)均難以提高,成為繼農(nóng)村貧困人口和農(nóng)民工之后新的“相對剝奪群體”。他們一方面擺脫了“多子多?!钡膫鹘y(tǒng)生育觀,另一方面又對未來抱有較為悲觀的預期,這兩種觀念和心態(tài)共同推動了生育意愿的降低。為促進青年群體形成向上的社會流動態(tài)勢,形塑青年對未來的良好預期,提升該群體的生育意愿,建議采取以下四個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針對青年群體的自身特點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需求,為廣大青年提供職業(yè)培訓與創(chuàng)業(yè)支持,一方面通過職業(yè)培訓提升青年的職業(yè)技能和競爭力,促進青年通過職場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階層躍升;另一方面通過有效的創(chuàng)業(yè)指導,鼓勵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為其提供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二是實施住房補貼政策,針對青年住房壓力大的問題,提供住房補貼、共有產(chǎn)權房、社會保障房等優(yōu)惠政策,降低青年住房成本。三是完善青年生育支持政策,包括擴大生育保險覆蓋范圍、提供生育津貼、建設托育機構等,減輕青年夫妻的生育和養(yǎng)育負擔,增強其承擔生育成本的能力,恢復他們的生育意愿。四是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確保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提升青年及其子女的教育水平,從根本上保障向上流動渠道暢通。

        (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路徑

        本文對青年群體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對其生育意愿的影響作了分析闡釋,更進一步的研究可以沿以下路徑展開:

        第一,跨文化比較研究。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對生育意愿的影響可能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有所差異,本研究并未涉及文化變量。下一步的研究可以開展跨文化比較研究,探討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青年群體的代際流動感知、預期和生育意愿之間的關系,并探討文化因素如何影響這些關系。

        第二,長期追蹤研究。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是隨著時間和個體經(jīng)歷的變化而變化的,本研究并未涉及這一現(xiàn)象的長期變化趨勢。未來的研究可以開展歷時性的長期追蹤研究,觀察育齡群體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代際流動感知、預期和生育意愿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個體的生育行為和家庭結構。

        第三,微觀機制的探索。本研究對于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如何影響生育意愿的微觀機制尚未做全面的研究,下一步研究可以深入探索這一影響過程的心理和行為機制,考察青年的認知評價、情感態(tài)度、風險偏好等因素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

        第四,政策干預的效果評估。本研究對于如何為青年提供向上流動機會及提高青年對未來的預期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但尚未涉及對政策干預效果的評估。針對提高青年群體生育意愿的政策干預措施,下一步研究可以開展實證研究,評估這些政策干預對改善青年群體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從而改變生育意愿的效果,并進行不同政策干預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五,多學科交叉研究。代際流動感知與預期和生育意愿的相互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涉及經(jīng)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人口學等多個學科。下一步可以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整合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深入探索這一主題的多維度和多層次特征。

        參考文獻:

        [1] 魯燁.從“二孩”到“三孩”:“高齡少子化”社會的政策應對與社會回應[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41-49.

        [2] 蔡昉.如何擺脫“低生育率陷阱”?[J].讀書,2024(4):38-46.

        [3]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22.

        [4] 宋月萍.青年生育觀念變化及生育友好社會文化的構建[J].人民論壇,2023(15):28-31.

        [5] 龔曦,王紅波.社會資本如何影響青年居民生育意愿——基于轉(zhuǎn)型中國背景的實證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24(1):114-125.

        [6] 張良馴,趙丹丹.青年對網(wǎng)絡生育信息的追隨行為研究[J].青年探索,2024(3):80-91.

        [7] 黎娟娟,黎文華.無家何以育:破解青年低生育率的家庭路徑[J].中國青年研究,2024(6):52-59+51.

        [8] 蔡昉.生育意愿、社會流動和福利國家[J].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24(3):3-12.

        [9] 王敏.農(nóng)村青年社會階層認同、幸福感與生育意愿研究——兼論性別差異性[J].蘭州學刊,2023(7):144-160.

        [10] 劉金東,王佳慧,寧磊.代際流動如何影響生育意愿?——來自收益端的新視角[J].財經(jīng)研究,2023(11):140-154.

        [11] 賈志科.20世紀50年代后我國居民生育意愿的變化[J].人口與經(jīng)濟,2009(4):24-28+33.

        [12] 趙鳳,陳李偉,桂勇.青年群體生育意愿的十年變遷(2012~2021)——基于年齡、時期和世代分析[J].西北人口,2023(2):54-66.

        [13] 何興邦,王學義,周葵.養(yǎng)兒防老觀念與農(nóng)村青年生育意愿[J].西北人口,2017(2):31-38.

        [14] 卿石松.生育意愿的代際傳遞:父母觀念和行為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22(5):48-63+127.

        [15] DJVD KAA. Europe's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J].Population bulletin,1987,42(1):1-59.

        [16] 邱幼云.三孩新政下城市已婚女青年的生育意愿及影響因素——三個理論假說的中國檢驗[J].中國青年研究,2022(3):22-30.

        [17] HAKIM C. A. New Approach to Explaining Fertility Patterns:Preference Theory[J]. Population amp; Development Review,2003,29(3):349-374.

        [18] BUDIG M. J.,ENGLAND P. The Wage Penalty for Motherhood[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1,66(2):204-225.

        [19] 田豐.生育政策調(diào)整后中產(chǎn)階級的生育意愿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的調(diào)查[J].社會科學輯刊,2017(6):133-143.

        [20] 褚湜婧.“單獨二孩”政策與青年生育[J].中國青年研究,2015(2):30-34+119.

        [21] 許光.低生育水平下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的經(jīng)濟約束與政策突破[J].中國青年研究,2011(5):77-81.

        [22] KASARDA J. D.,BILLY J. O. G. Social Mobility and Fertility[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5(11):305-328.

        [23] 邢朝國.“既想生”又“不想生”——對未育青年生育矛盾心態(tài)的探索性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0(7):54-61.

        [24] 陳衛(wèi)民,李曉晴.階層認同和社會流動預期對生育意愿的影響——兼論低生育率陷阱的形成機制[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8-30.

        [25] 保虎.“痛”不欲“生”:80/90后女青年“二孩生育”問題反思——以上?!案咧迸嗄隇槔跩].中國青年研究,2017(10):15-22.

        [26] 風笑天.青年個體特征與生育意愿——全國12城市1786名在職青年的調(diào)查分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4):62-68.

        [27] 宋健,陳芳.城市青年生育意愿與行為的背離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科學,2010(5):103-110.

        [28] 李寶禮,邵帥.不安居,則不樂育:住房狀況與青年人口生育意愿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2(3):53-62.

        [29] 萬豐華,陳思靜.主觀社會階層正向預測居民生育意愿[J].人口與發(fā)展,2024(2):26-38.

        [30] EASTERLIN R. A. Factors in the Decline of Farm Family Fert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Some Preliminary Research Results[J].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1976,63(3):601-614.

        [31] 徐巧玲.收入不確定與生育意愿——基于階層流動的調(diào)節(jié)效應[J].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19(5):61-73.

        [32] 曾遠力,趙丹.社會分層與女性生育二孩決策——以廣東省中山市為例[J].南方人口,2020(6):30-39.

        [33] 魏瑾瑞,趙漢林.地區(qū)代際流動對居民生育意愿的影響[J].浙江社會科學,2019(12):38-46+156.

        [34] 何明帥,于淼.家庭人均收入、代際社會流動與生育意愿[J].勞動經(jīng)濟研究,2017(5):117-140.

        [35] 王殿璽.生育的社會流動效應再考察——基于代際職業(yè)流動的視角[J].人口與發(fā)展,2018(3):105-116.

        [36] SULS J M,MILLER R L.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M].Washington,DC:Hemisphere Publication Services,1977:1-19.

        [37] 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3):475-480.

        [38] (美)加里·貝克爾.生育率的經(jīng)濟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11.

        [39] 尤丹珍.期望孩子數(shù)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貝克爾生育率經(jīng)濟模型的檢驗——來自四川省宣漢縣的個案研究[J].南方人口,2000(2):19-22+15.

        [40] GOLDTHORPE J. H. Class Analysis and the Reorientation of Class Theory:the Case of Persisting Differential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996,47(3):481-505.

        [41] 風笑天,沈暉.應該調(diào)查誰?生育意愿調(diào)查的對象選擇及其影響[J].人文雜志,2016(9):113-121.

        [42] 魏萬青,馬靜.從安全規(guī)范到撫養(yǎng)體驗:住房對青年生育意愿的影響[J].中國青年研究,2023(8):5-13.

        [43] 周國紅,何雨璐,楊均中.“生育主力”緣何有名無實?——基于743份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的問卷調(diào)查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21(5):77-86+157-158.

        [44] 方長春,陳友華.生育率的階層差異將形塑M型社會[J].探索與爭鳴,2016(1):59-63.

        蜜桃人妻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一二三区高在线|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视主播|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不卡在线| 日本午夜伦理享色视频| 日日麻批免费高清视频| 白白白色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日本办公室三级在线观看|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 国产av一级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无码无播放器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100|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国产在线a免费观看不卡| 美丽的小蜜桃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交性大片| 国产亚洲精品bt天堂精选| 欧美情侣性视频| 亚洲 无码 制服 丝袜 自拍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在线观看国产高清免费不卡黄| 动漫av纯肉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黑寡妇黄色一级片| 高潮内射主播自拍一区|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人成网址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 免费人成网ww555kkk在线| 久久99国产伦精品免费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av永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丝袜美腿诱惑区在线播放| 国语自产偷拍在线观看|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五月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