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清時期的崖山祠祀與捐粟勤王故事建構(gòu)

        2024-12-05 00:00:00吳滔張婉瑩
        民俗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明中葉以前,崖山盡管具有宋元海戰(zhàn)發(fā)生地的悲壯色彩,卻很少被官方所關(guān)注。隨著新會周邊地區(qū)盜亂頻發(fā),崖山所具備的特殊“忠義”含義才開始進(jìn)入官方的視野,關(guān)于亡宋君臣的歷史記憶也被仕宦喚起。自成化至萬歷朝,圍繞正統(tǒng)禮制的諸多實踐,一套完整的南宋君臣信仰體系逐漸被建立起來。與此同時,當(dāng)?shù)卮笞逡餐ㄟ^構(gòu)建“捐粟勤王”的事跡,積極為先祖爭取“忠義死節(jié)之士”的身份,以獲得祔祀崖山祠的可能。斗峒伍氏、三江趙氏等家族不僅深度介入崖山祠祀的管理,而且將之視為爭奪沙田開發(fā)權(quán)的象征符號,使得當(dāng)?shù)氐奈幕Y源和經(jīng)濟(jì)資源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重新配置。

        關(guān)鍵詞:崖山祠;捐粟勤王;移民傳說

        崖山位于今廣東江門新會地區(qū),是宋元最后一次戰(zhàn)役——“崖山海戰(zhàn)”的發(fā)生地。這場戰(zhàn)役以宋軍戰(zhàn)敗,丞相陸秀夫背負(fù)宋帝趙昺投海殉國,楊太后赴海死節(jié)而告終。至明中葉,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及現(xiàn)實利益的訴求,與崖山海戰(zhàn)相關(guān)的歷史記憶被重新喚醒,以陳白沙為首的士大夫群體在崖山大力倡建祠廟,意在“表忠烈以勸為臣”①,“愧頹俗而輔名教”②。此后,不僅相關(guān)文獻(xiàn)層出不窮,眾多紀(jì)念景觀也逐漸被塑造出來,各種傳說故事亦在崖山一帶流傳。更有甚者,當(dāng)?shù)丶易逶谛拮胱遄V過程中,也刻意強(qiáng)調(diào)與崖山祠廟及南宋政權(quán)的關(guān)聯(lián)。

        前人圍繞地方教化、王朝禮制、詩文賞析、地名考證等問題對崖山歷史及崖山祠景觀的形成進(jìn)行了較為細(xì)致的研究③,盡管已有學(xué)者注意到地方動亂尤其是黃蕭養(yǎng)之亂與祠廟建設(shè)的直接關(guān)聯(lián)④,但對地方宗族在參與祠廟建設(shè)背后的諸多訴求的關(guān)注仍顯不足。崖山不僅僅是一個由士紳制造并被當(dāng)?shù)刈谧宀倏v的文化符號,還是連接崖山周邊聚落人群活動的重要紐帶,這集中體現(xiàn)在關(guān)于當(dāng)?shù)刈谧遄嫦裙适碌臅鴮懼?。早在元明之際,斗峒伍氏就憑藉宋末義士伍隆起的事跡進(jìn)行家族歷史的建構(gòu)⑤,古博陳氏等家族又將之改造為“捐粟勤王”的故事,進(jìn)而成為新會家族建設(shè)的重要文化資源,與珠江三角洲宗族為追溯祖先源流而普遍使用珠璣巷傳說大異其趣。

        一、教化有道:崖山祠的倡建及其重修

        崖山又名崖門,位于廣東省新會南50公里,“高四十余丈,綿亙約八十里。四面皆海,西與湯瓶嘴山對峙如門,門中有一小山,門以外汪洋浩淼,不知所際。遙望大小螺珠、虎跳、白浪諸島,在空溟中僅如蒼煙數(shù)點”①。自宋亡至明成化年間,崖山一帶可謂人煙稀少,“在大塊丹海中,直塿陼耳,奇謝飛來,勝無浮附,斷莽荒煙,人跡希[稀]至”②,更遑論建立對宋亡君臣的相關(guān)祭祀活動。

        正統(tǒng)六年(1441),以重視文教著稱的廣東按察司僉事彭琉上奏,希望立廟祭祀陸秀夫以慰忠臣、振士氣,然并未得到朝廷的批準(zhǔn)。③ 天順五年(1461)秋,廣東左參政胡拱辰在路過崖山時也敏銳地察覺到當(dāng)?shù)赝鏊尉技漓氲年I失,“新會之忠義無祠,甚非缺典歟?歲辛巳秋,廣省大參淳安胡公拱辰過之而慨然作始”④。至成化年間,廣東按察司副使陶魯上奏請求建祠于崖山,祭祀宋丞相文天祥、陸秀夫、太傅張世杰三人⑤,終于實現(xiàn)了立廟祭祀的夙愿。陶魯長年在兩廣地區(qū)進(jìn)行平亂的軍事活動⑥,“為兩廣保障,寄民生安危,凡四十又五年”⑦。每次平亂后,他多在當(dāng)?shù)卦O(shè)置縣學(xué),以興教化,此次倡建崖山三忠祠的提議,也是為了“表忠烈以勸為臣也,亦化頑也……禮賢儒所以勸也,示民以有趨也”⑧,通過教化穩(wěn)定地方社會秩序的目的非常明顯。

        早在明永樂年間,文天祥即已被加入朝廷祭祀行列得以在北京建祠祭祀⑨,而與文天祥同一時期為國死節(jié)的忠臣張世杰、陸秀夫卻并未入祀典。陶魯再次請求朝廷,建議對二人“乞加封謚,特賜廟額,著在祀典”,這一建議獲得了禮部的批準(zhǔn)。⑩在當(dāng)時地方官員的主持以及嶺南大儒陳白沙的推動下,忠義祠得以修建,“中堂祀三忠,東西室祔祠同死王事于廣者。又兩廡各置牌位,書曰‘故宋忠義死節(jié)之士位’”11。成化十三年(1477)賜額“大忠”,改名為大忠祠。12其祠深二十二丈,廣六丈,正堂三間,東西廡各五間,儀門三間,外門三間,碑亭一座。祠內(nèi)立“死難義士神位”,“祠兩廡以勤王義士伍隆起祔焉”。13

        正德六年(1511)的《明會典》中“在外府州縣所祭祠廟”已有“崖山三忠祠,祀宋忠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的相關(guān)記載14,可見重整禮制教化的行動不僅得以實施,且已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rèn)可。

        在大忠祠建立后,專祀楊太后的全節(jié)廟亦開始進(jìn)行修建。全節(jié)廟舊名慈元廟,弘治四年(1491)廣東右布政使劉大夏到新會巡察,與陳白沙泛舟至崖門憑吊,認(rèn)為除了祭祀忠臣義士外,還應(yīng)祭祀赴國難死社稷的楊太后,始議立祠于大忠祠之上。15建慈元廟以祀宋楊太后,得到當(dāng)?shù)厝恕肮仕蚊缫帷壁w思仁的積極響應(yīng)。①弘治十三年(1500)八月,廣東按察司僉事徐纮出巡至新會,以楊太后為國君死社稷而扶綱常,謹(jǐn)內(nèi)外而別華夷,明《春秋》大義且有功于名教為由,上疏請求朝廷賜額并納入祀典,獲得朝廷批準(zhǔn),賜額“全節(jié)”,并許“其儀如古帝王”,“牲牛一羊一豕一”,②每年仲春由地方正官前往祭祀,先祭全節(jié)廟,次日祭拜大忠祠。③

        由于大忠祠、全節(jié)廟均建造于島嶼之上,因颶風(fēng)及海浪的腐蝕,建筑材料極易損毀,修建崖山祠廟僅十余年,就面臨著重建的問題。加上海寇的不斷侵?jǐn)_,官員在祭祀路途中也不時遇險。嘉靖九年(1530),巡按御史李美“以風(fēng)波險阻,有司歲時艱于修祀”④為由,提議建行宮于新會縣城北三里的圭峰山。⑤自此,官員不用遠(yuǎn)赴崖山祭拜,而是在圭峰山處進(jìn)行遙祭,但由于不符合官方祭祀典章,立刻遭到新會士人的反對,他們認(rèn)為以圭峰代崖山,乃“以神就人”,“祠典不正”,此事有悖禮制,應(yīng)該恢復(fù)崖山祠廟的祭祀。嘉靖十年(1531),儒學(xué)師生羅士實等呈文請求增祀典以崇忠烈,雖然這一提議獲嶺南道左參議官王洙等上級官員的準(zhǔn)許,下令“加仲秋一祭,仍令依期于崖山致祭,不許畏避涉海,止在行祠行禮塞責(zé)”⑥,然而此令并未明確提及原本的春祭應(yīng)繼續(xù)在崖山舉行,抑或是可以在新建的行祠舉行,此后大部分官員依舊選擇就近在圭峰山行祠祭祀。

        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順德縣致仕知府、陳白沙弟子趙善鳴泛舟于崖門之時,看到崖山祠廟日久傾頹,“追念先師白沙群公經(jīng)始之難,歲月無何而湮沒,隨之慨然有修復(fù)之意”,呈請修復(fù)崖山祠廟,認(rèn)為“改在邑后圭峰僧寺為行宮行祠,遂每歲致祭于此,以致崖山廟宇傾頹,忠魂無依,甚非所以崇獎忠烈,奉行圣旨之意也”。⑦此外,他還對祠廟格局提出了調(diào)整的建議,認(rèn)為大忠祠立于全節(jié)廟之前有違君臣之別,應(yīng)該于廟左另設(shè)一區(qū)建大忠祠,將原祠改為全節(jié)廟前殿,“太后、三公君臣男女各有門垣廟寢,兩為得之”⑧。次年,廣東按察司副使林云同向兩廣軍務(wù)提督兼理巡撫蔡經(jīng)、廣東巡按御史姚虞請求毀圭峰廟,重新于崖山祠廟祭祀,呈文獲得批準(zhǔn),由新會知縣何廷仁具體執(zhí)行。⑨

        這次修復(fù)崖山祠廟的同時,對祠廟格局進(jìn)行了相應(yīng)調(diào)整,不僅移動了全節(jié)廟位置,對廟中牌位所刻文字與擺設(shè)進(jìn)行修改,還專門為南宋無名死難將士設(shè)立忠義壇以行供奉。修建過程中,將原本位于大忠祠背后規(guī)模較小的全節(jié)廟轉(zhuǎn)移至正殿祭祀,且在兩廡從祀設(shè)置神位,以祭祀同死宮嬪及臣下妻女。而原本在大忠祠東、西兩廡從祀有宋忠義死節(jié)之士,牌位上面有姓名的只有新會伍隆起一人。至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縣何廷仁設(shè)立了祭祀南宋死難軍士的忠義壇,以忠烈行禮與鄉(xiāng)賢之禮祀之,并于冢之前筑之以壇,壇之上建之以祠,其祭品仍用一豬、一羊、二帛,其酒醴、羹飯、果品與豬羊仍細(xì)分,設(shè)桌陳列四面,而不分以尊卑?!笆跎傥繑?shù)萬忠烈之心,而于厲祭亦有所別也?!雹?/p>

        明成化、弘治年間,大忠祠中雖設(shè)有“死難義士神位”以供祭奠,但崖山祠廟里并未有專門祭祀其他無名南宋軍士的場所。到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地方官員提出還應(yīng)設(shè)壇祭祀南宋忠義死節(jié)之士。起初,巡撫蔡經(jīng)認(rèn)為亡宋軍士忠魂漂泊無依,理應(yīng)進(jìn)行祭祀,“禮當(dāng)準(zhǔn)以厲祭事體,筑壇設(shè)祭以崇祀之,庶諸軍忠烈精英不致終為埋沒。但崇報忠烈,又當(dāng)與厲祭稍別”①,而厲壇的設(shè)置一般只設(shè)壇而不設(shè)屋,將祭品錯落地擺至地上,這是祭祀孤魂野鬼的慣常做法。但出于彰顯亡宋將士的特殊性,蔡經(jīng)、林云同等人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加以變通,于忠義祠外平曠區(qū)域,高筑義冢進(jìn)行招魂,讓將士靈魂安葬于此。然后在義冢前立壇,于壇之上建祠,以慰數(shù)萬忠烈之心。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以兵革之余,死無后者,其靈無所依”②,下令設(shè)立厲壇以祭祀“無祀鬼神”,各處厲壇的設(shè)置都需要以城隍為主神對亡靈進(jìn)行監(jiān)督,此后形成了祭厲儀式“庶民化”的趨勢。

        盡管官方將“有因戰(zhàn)斗而殞身者”列入“厲”類,但是林云同發(fā)現(xiàn)了為亡宋將士設(shè)壇以祭祀的歷史依據(jù):唐李瀚在《進(jìn)張中丞巡傳表》中提及“招魂葬送巡并將士,大作一墓而葬。使九泉之魂,猶思效命,三軍之眾,有以輕生,既感幽明,且無冤厲,亦國家志過旌善,垂戒百世之義也”③。 受其啟發(fā),林云同決定專門設(shè)立壇祠以慰忠魂,使“有所歸往”的鬼魂不再是“強(qiáng)死為厲”,進(jìn)而可以令“厓海無揚波”。④所謂的“厓海揚波”指的是同時期崖山沿海動蕩不靖、外患迭起的局勢。⑤林云同追加忠義壇這一禮儀空間,主要目的是通過亡宋君臣之忠魂來震懾人心,強(qiáng)化民眾與將士的“忠義”信念。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面,新會的士紳不僅要明辨官方祭祀禮儀規(guī)范,還需要考慮崖山背后的“忠義”內(nèi)涵的現(xiàn)實性,而復(fù)祀崖山與推行教化的現(xiàn)實需求的確是非常合拍的;另一方面,在崖山祠廟的建設(shè)中,隨著建筑格局的調(diào)整,民眾的歷史記憶不斷被重塑,使得許多關(guān)于崖山祠廟的傳說更廣泛地流傳于民間,從而加深了民眾與亡宋君臣信仰之間的聯(lián)系。

        二、斗峒伍氏與勤王事跡的建構(gòu)

        包括新會在內(nèi)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追溯祖先源流時一般多以珠璣巷傳說為藍(lán)本。誠如《新會鄉(xiāng)土志》所記載的:“綜查各譜,其始遷本境之祖,皆唐以后人。至宋度宗咸淳九年,由南雄州珠璣巷遷至者,約占全邑民族之六七焉,其得姓受氏之始,均中原普通衣冠裔也?!雹夼c此相應(yīng),當(dāng)?shù)丶易V所記錄的南遷之事雖各有異同,但大多以珠璣巷傳說作為祖先南遷的主要母本。

        就崖山地區(qū)而言,在既有傳說的基礎(chǔ)上疊加了崖山海戰(zhàn)中“捐粟勤王”的故事,從而衍生出全新的版本——不僅突出了移民遷入地古岡州的元素,而且還刻意加入了積極參與南宋末年勤王志士們的事跡,為那些幸存者及志士的后代在入元以后通過編造身份來避禍提供了一種特別的“依據(jù)”⑦。

        如前所述,崖山忠義祠初建時,祠內(nèi)便立有“死難義士神位”。彼時伍隆起尚未祔祀其中,直至成化十二年(1476)忠義祠獲賜額“大忠”,伍隆起牌位才得以祔祀大忠祠兩廡。據(jù)成化十三年(1477)羅倫所撰《大忠祠記》記載:“祠兩廡以勤王義士伍隆起祔焉,買田若干頃,復(fù)伍氏之后一人主之?!雹嗉尉改觊g趙善鳴的呈文也提到大忠祠“東、西兩廡從祀其不知姓名牌……其知名者,惟義士伍隆起”⑨。種種跡象表明,在崖山設(shè)立大忠祠之初,伍隆起是祔祀祠中唯一一位有姓名的勤王義士。

        勤王史事在《宋史》里有正式記載,咸淳十年(1274),南宋朝廷“詔天下勤王”①。隨著文天祥、陸秀夫與張世杰等率領(lǐng)的勤王隊伍退卻至嶺南地區(qū),有義士陸續(xù)前來投靠,如南宋詩人謝翱就曾在元兵南下時“檄州郡舉兵勤王,傾家率鄉(xiāng)兵數(shù)百赴難,參軍事”②。嘉靖《廣東通志初稿》中也保留了東莞義民熊飛與新會縣令曾逢龍的抗元事跡:熊飛在宋末起兵勤王,景炎元年(1276),元將姚文虎帶兵進(jìn)攻東莞,被熊飛率領(lǐng)軍隊殲滅,之后新會縣令曾逢龍率兵與熊飛會合,并合力收復(fù)廣州城,終因元軍兵勢強(qiáng)盛,二人戰(zhàn)敗殉難。③伍隆起與以上義士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勤王于新會,陣亡于崖山,獨得祔祀之地利。

        關(guān)于伍隆起的勤王事跡,最早載于成化九年(1473)的《廣州志》中,這多少表明在正式祔祀于大忠祠前,他已被官方確認(rèn)為亡宋義士:

        伍隆起,邑人……值宋季世,衛(wèi)王舟次崖山,隆起以祖、父三世受祿于宋,非死不能報,于是率鄉(xiāng)民為義兵捍衛(wèi)。先是元元帥張弘范已入廣州;民咸附之,隆起力戰(zhàn),累日不沮,潛為其下謝文子所殺,以其首降元。陸相秀夫遣人收遺骸,以木刻首續(xù)之,葬于文徑口山后。陸相生募得文子,戮之,以祭隆起之墓。今人猶名其墳為釘頭墳,村為釘頭村云。④

        根據(jù)以上記載,從伍隆起在宋末率鄉(xiāng)民起兵勤王可以看出他在鄉(xiāng)里具有一定的威望與號召力。隆起死后,其墳?zāi)贡幻麨獒旑^墳,其村落成為釘頭村,并且此名一直沿用至明成化年間,說明關(guān)于伍隆起的歷史記憶在當(dāng)?shù)匾恢毖永m(xù)著。有了這樣的鋪陳,成化十二年(1476),陳獻(xiàn)章、陶魯倡建大忠祠,將伍隆起祔祀于祠中就變得順理成章,隨著伍氏家族勢力的不斷壯大,進(jìn)而獲得廟田管理權(quán),則為伍隆起身份在這一時期率先獲得官方認(rèn)可做了必要的準(zhǔn)備。

        后世的版本又在伍隆起原有事跡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一些內(nèi)容。嘉靖時期的《廣東通志初稿》在伍隆起的勤王事跡基礎(chǔ)上增加了“捐粟勤王”的細(xì)節(jié),南宋末年宋王室成員駐扎于崖山時,伍隆起以世受宋恩為由,“率鄉(xiāng)義兵捍衛(wèi),且貢米七千石”⑤;嘉靖《廣州人物傳》中增加了伍隆起贈官,“宋義士贈州判伍隆起位,蓋當(dāng)時所贈官也”⑥;萬歷《崖山志》中有,“新會民伍隆起勤王……后贈州判”⑦,此后文獻(xiàn)多記載其為“州判”,而明后期鄭汝璧則稱伍隆起為“斗洞太師”⑧,清末的伍氏族譜亦提到,“伍隆起……宋贈‘太師’,明洪武旌表忠義,嘉靖贈‘州判’,配享三忠祠”⑨。“州判”通常為地方衙門輔佐主官的佐貳官,“太師”為輔弼君王的重臣,明代以來逐漸成為虛銜,作為加官、贈官的最高榮典,所施極隆,大臣多不敢居其位,身后獲贈者亦極少⑩,孫廷林認(rèn)為依照宋代官制,州判不可能作為逝者贈官11,伍氏族譜中提及的贈官從“太師”到“州判”也不符合常理,此應(yīng)為后人不斷層累編寫而成。

        有學(xué)者指出,伍隆起的事跡真?zhèn)问挚梢?,很可能是伍氏篡改宋末元初其家族另一人物伍起龍的事跡而成。還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明初及明以前的典籍及明前期的伍氏族譜序文皆未提及宋末義士伍隆起,直至明中葉之后才出現(xiàn)關(guān)于其事跡的記載,由此推斷伍隆起的身份有杜撰之嫌。①確有跡象表明,明中葉以前,伍氏族譜只是強(qiáng)調(diào)其在元代仕宦世家的身份,“古岡伍氏,世為望族”②。到了明中葉伍隆起的事跡被建構(gòu)后,為突出先祖伍隆起作為勤王義士的形象,族譜中才刻意強(qiáng)調(diào)并強(qiáng)化對伍隆起的歷史敘述而忽略其他先祖故事。與此相應(yīng),隨著成化年間伍隆起祔祀大忠祠及相關(guān)事跡不斷推廣傳播,伍氏族人獲取了奉祀大忠祠的特殊待遇。弘治十七年(1504),廣東按察司僉事方良永前往崖山祠廟憑吊,“典祠者率其子恩平庠生逆于道左,問之,勤王義士伍隆起七世孫也”③。

        斗峒伍氏在元代已是新會大族,《伍氏家譜大全》中記載:“八世祖諱衛(wèi)……生于元盛時,居邑城西白蓮池及小汾,第宅甲諸大族,廣立產(chǎn)業(yè),且躭嗜書史,好賢下士,為當(dāng)時豪杰。好施與,拯急難,積善以裕子孫。卿邦共譽其賢,將南莊里、文章里德行都田計六百余石,舍入新會龍興寺,筑新會西門城七十余尺,磚內(nèi)有伍斗南字為記。”④入明以后,族人伍常“善治生,自置七十余頃,比祖而備拓焉”⑤,家住文章里的伍驥則利用新會縣學(xué)生員的身份,與當(dāng)?shù)孛鲝V泛交游⑥,“平生積書多至數(shù)千卷,一時名士同邑黎貞,南海王子倫、胡濟(jì),番禺董匡皆受其延聘為子師,建祠堂、筑墓亭,家規(guī)、族譜、諸記序皆名公筆也”⑦。他使用編纂族譜與家訓(xùn)、興建祠堂與墓祠等手段,將禮制推廣至基層社會⑧,使伍氏成為新會當(dāng)?shù)鼐哂形幕c社會影響力的望族。

        除宗族建設(shè)外,伍驥還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wù),“歲遇饑荒,出粟七千石賑濟(jì)”⑨。正統(tǒng)年間捐粟千石以上的民眾便會被朝廷旌表為義民,并獲“冠帶榮身”的榮譽⑩,而伍驥捐出“七千石”,在當(dāng)時可謂財力雄厚。正統(tǒng)九年(1444),伍驥被追授“義士”,伍氏被“賜以璽書,勞以羊酒,給八寶服,旌為義士,節(jié)榭恩蒙,給冠帶,遂建亭于本鄉(xiāng)祠前,名旌義”11,成為明初斗峒伍氏的突出代表。伍驥四子伍節(jié)亦在正統(tǒng)十年(1445)被“敕賜義官”12。正嘉間,族人伍絢、伍(日永)皆列白沙先生墻門13,進(jìn)一步提高了家族在當(dāng)?shù)氐穆曂?/p>

        然而,至崖山祠廟建設(shè)的高峰期,特別是在成化年間大忠祠祔祀義士武隆起之后,出于現(xiàn)實的需要,伍驥所在的翰苑房的輝煌事跡不僅沒有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反而逐漸淡出族人的記憶。為進(jìn)一步突出伍隆起作為勤王義士的形象,伍氏族人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集體記憶重塑其先祖故事,這在南海進(jìn)士盧寧所撰的族譜序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于宋季得諱隆起者焉……倡議勤王捐身,以翼崖門之阨運……若修怨則國將不保,故以宗社為重,親仇為輕。元人入中國,茍憤崖山之役,將伍氏而甘心焉?”①正是通過這種刻意的加工和宣揚,斗峒伍氏不僅繼續(xù)著對大忠祠的掌控,同時利用“大宋義士”后代的身份控制著大量的土地資源。

        這種優(yōu)越并沒有延續(xù)太久,由于其他家族勢力的崛起,嘉靖年間崖山大忠祠不斷增加祔祀的義士,有姓名的義士從伍隆起一人增至高桂、茅湘、趙樵、劉鼎孫、杜滸、蘇劉義、馬南寶、劉師勇數(shù)人。②隨著伍隆起失去祔祀義士的特殊地位,伍氏在崖山祠廟祀事上一家獨大的格局也被削弱,為清代轉(zhuǎn)由趙氏一族掌控祠廟祭祀和管理權(quán)埋下伏筆。

        三、創(chuàng)造正統(tǒng)性:明中葉以后的崖山祠祀與捐粟勤王事跡的演進(jìn)

        元明之際,“勤王”事跡在文獻(xiàn)記載中尚不多見,僅有孫蕡于洪武七年(1374)為區(qū)仕衡撰寫墓表時明確提到了區(qū)仕衡出資勤王的事跡:德祐二年(1276)“元兵漸逼,端宗航海幸閩廣,先生家故饒,出萬金集鄉(xiāng)兵為聲援計,上陳丞相”③。區(qū)仕衡為南海的地方豪族,曾上書請求捐獻(xiàn)家資積谷數(shù)千石,以集結(jié)兵力強(qiáng)化戰(zhàn)備,為南宋朝廷抵抗北兵出力。④而據(jù)宋末元初文人鄭思肖回憶,在崖山應(yīng)戰(zhàn)、建立行朝時,宋軍的確曾獲得許多地方人士的財力支持,景炎三年(1278),南宋小朝廷“徙廣州民往居為市,海外諸國懼韃垂涎,月貢金銀米帛,充給朝廷軍需,為屏蔽攻賊計”⑤。這些勤王歷史故事長期在當(dāng)?shù)亓鱾?,逐漸構(gòu)成了明中葉“捐粟勤王”的敘事基礎(chǔ)。除了前述成化《廣州志》中的伍隆起外,香山馬南寶 “捐粟勤王”的事跡也廣為流傳。香山縣舉人黃經(jīng)所撰《馬南寶傳》記載:“馬南寶,香山人。家饒于財,而能好義。宋幼主狩廣時,南寶獻(xiàn)粟萬石,召拜權(quán)工部侍郎?!雹拗猩缴秤狂R氏奉其為先祖,并提到馬氏族人為避元軍追殺而逃往各處,待元滅明興時才重歸故里,為馬南寶修墓。⑦而在萬歷《崖山志》中,則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記載:

        趙若舉,香山黃梁都人……景炎元年……召募潮居里民數(shù)百以勤王。

        李志道,番禺縣人……端宗立,航海南界,元兵侵迫。志道糾練鄉(xiāng)勇,躬督戰(zhàn)于潮州,上粟十萬石,饋運餉軍三月,益兵三千余人,上重其忠。

        鄧榮……新昌村人,其遠(yuǎn)祖林喬自江南謫居廣東,遂居新會……及聞宋帝幸厓山,即奔?xì)w,謁帝行在。復(fù)募招鄉(xiāng)里,得民兵數(shù)千,帝倚之。

        廖汝楫,新會水南村人……宋帝昺駐蹕崖山,仗義勤王,出粟助師。⑧

        崖山作為勤王事跡的主要發(fā)生地,“捐粟勤王”故事較他處更多,已成不爭事實。明中葉以來,這些故事的構(gòu)建又與大忠祠的建造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隨著具有忠義色彩的大忠祠可以祔祀有名姓的義士并得到官方的認(rèn)可,越來越多的新會人士立足于宣揚先祖勤王事跡,以祔祀大忠祠為契機(jī)積極爭取地方話語權(quán)。

        祿洞李氏居住于新會古勞都(今屬鶴山),至清代“祿洞為邑巨族,代有文人”①。早在弘治七年(1494),靈璧縣教諭陸宣在為祿洞李氏撰寫的《古岡李氏族譜序》中,極力宣揚其五世祖李宗月的“捐粟勤王”事跡,并嘗試將珠璣巷移民傳說與之作有機(jī)結(jié)合:

        李之先,汴梁人。有曰友聞?wù)?,貳守公之一世祖也,仕宋為忠翊郎,從高宗南渡,以諫和議失官,流于南雄而卒。子臯自南雄遷居岡州祿洞,至貳守公已十有一世矣。達(dá)而顯者忠翊,后有曰芳輸粟,授官將仕郎,曰宗臣,推封州曰“光大僉書封州軍事”,宋末有勤王功,授總管,食邑一千戶。及宋祚運移,無仕元者。本朝有曰庸重者,贈文林郎、鳳陽府推官,以貳守公為之子也。貳守公由名進(jìn)士節(jié)推鳳陽,明刑折獄,郡無冤民,而大有聲譽……其晦而處者,又皆守分安常,酧酢世務(wù),義急君親,恩周里族,不愧為土著民。李氏之族可謂代有聞人。②

        祿洞李氏借此譜序強(qiáng)調(diào)他們?yōu)椤巴林瘛?,并“代有聞人”,活躍于正統(tǒng)、成化年間的李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少孤,為鄉(xiāng)族侵凌,以故困心衡慮者殆二十年,然后易危為安”③。正統(tǒng)十三年(1448),黃蕭養(yǎng)之亂爆發(fā),李晟賑濟(jì)村里,“鄰郡有大盜吳長能等來糾本都集兇,嘯聚二百余眾,白日橫行,殺入本境,族莫之御……公憂之,乃會族中有智識者密具其實,聞于有司,調(diào)兵捕拿殆盡。明年,有反賊黃笑[蕭]養(yǎng)為亂四方,兇杰爭殺良善以應(yīng)之,而都民多獲保全,蓋先芟其惡故也……又本都民居頻海,人苦西潦,歲常阻饑,乃日量作粥糜,饑者到門,咸濟(jì)之。歲辦為常,存活者眾”④。后李晟之子李渭“少未知學(xué),以戶役至鄉(xiāng),為縣官所辱,乃發(fā)憤讀書,不就臥榻者三年……入郡學(xué),領(lǐng)成化甲午鄉(xiāng)薦,時年四十矣,又十年甲辰登進(jìn)士,任鳳陽府推官”⑤。成化二十二年(1486),新會縣為李渭建“進(jìn)士”坊牌⑥,并為李渭始祖忠翊郎李友聞建“世沐恩光”坊牌。⑦由上可見,直至李渭獲得功名,祿洞李氏才真正在當(dāng)?shù)刈谧逯袓渎额^角,而李氏建構(gòu)先祖“捐粟勤王”的故事,正是該族擴(kuò)大影響力的重要舉措。

        與祿洞李氏的策略不同,新會下峒陳氏不僅創(chuàng)造出祖先“捐粟勤王”的事跡,而且將故事的主人公陳猷、陳考兄弟活動舞臺轉(zhuǎn)移到了南雄?!捌湎茹炅喝?,嘗仕金,金陷汴,播遷南雄珠璣里。至猷,沉毅有遠(yuǎn)識,咸淳間,世事日非,遂移其家于新會下峒,身仍在雄,守父祖墳?zāi)埂5碌v末,率鄉(xiāng)人保聚。景炎初,助官軍,及元人戰(zhàn)于雄,敗績,乃歸下峒。未幾宋亡,猷辟谷餌草木實,囑子孫毋仕元?!雹嘣谶@段抵抗外敵、寧死不屈的敘事背后,折射出當(dāng)?shù)貙⒛闲壑榄^巷移民傳說和“捐粟勤王”故事嫁接的種種努力。如今新會石頭鄉(xiāng)陳氏一族仍奉陳猷為祖先,陳氏太祖祠祠堂有一副對聯(lián)曰“忠義勤王名留宋史,仁心濟(jì)世道傳廬山”,對應(yīng)的就是這段掌故。近現(xiàn)代著名學(xué)者陳垣即為石頭陳氏后人。⑨

        古博陳氏與下峒陳氏雖非同支,但在將祖先塑造成“宋旌義士”的努力上卻是同道中人。《崖山志》稱:“陳元輔、陳英輔祖珠,自汴梁謫宦南雄,遷新會凌村。祥興駐蹕崖山,兄弟獻(xiàn)粟數(shù)千石餉軍,特旨建義士坊于其里,輔等遺戒子孫不得仕元。至國朝,其裔經(jīng)綸輩始顯?!雹倭璐鍖傩聲挪┒迹ń駥羸Q山),嘉靖年間,古岡陳氏在族譜中也提到其先祖陳氏兄弟的捐粟勤王事跡:“始祖珠由汴入粵,遞遷而棲于凌……宋元之交,乾坤何等時也,惟我清泉(元輔)、后山(英輔)兩翁輸粟崖山,宋旌義士,卒食其報,以綿厥祚,五世而下,咸嘉賴之?!雹?/p>

        然而,至遲在弘治年間,古博陳氏族譜序中仍未見陳氏兄弟勤王的記載③,僅提及“先胡公滿之裔,太丘公之后也,前代居汴者不可考,間有諱珠者,南宋間以事謫于嶺之南”④,“陳氏世為古岡望族,其先汴梁人……宋端宗時遷于南雄始興縣珠璣巷……又遷新會之古博里,遂世居焉。至公高祖原秀、曾祖谷、祖雄,皆隱德不仕”⑤,依舊以南雄珠璣巷作為其祖源傳說的母本,至嘉靖十一年(1532)的《書古博陳氏族譜后》仍不見相關(guān)記載。⑥前面提到,正德初年的《廣州人物傳》以及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廣東通志》都收錄了馬南寶、伍隆起的事跡,卻并未提及陳氏兄弟。這說明直至嘉靖年間,陳氏族人還未撰寫先祖捐粟勤王事跡,更遑論將其廣泛傳播。嘉靖十九年(1540),族人為陳氏兄弟建造義士坊:

        先祖無善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恥也。今弼等為子孫者,若不舉呈建復(fù)坊牌,不惟祖德弗彰,而前代之恩典隨泯矣。各愿出錢備價,買瓦木重建……到縣已經(jīng)行勘去后……擬合給帖建造,為此帖仰原呈陳弼等照依帖文內(nèi)事理即便,兼同族長陳詡、陳賦、陳德、陳輝、陳九成等將遠(yuǎn)祖陳源輔、陳英輔原蒙旌表義士牌坊,作急擇日,出備工本木料,照舊土名凌村門外,依然遺址重建修復(fù),庶不泯前代忠義之心,以勵后來士風(fēng)之志。

        陳弼,陳璇,陳毓,陳大機(jī),陳卓,陳立規(guī)執(zhí)照。⑦

        在明代旌表制度中,建祠和建坊為表彰方式的高級形態(tài),一般情況下善行極其顯著者或者身份較為尊貴者才能得到此類表彰。⑧地方官府雖然擁有旌表地方義士、孝子、節(jié)婦的權(quán)力,但無權(quán)批準(zhǔn)最高規(guī)格的建坊。按照規(guī)制,無論是陳氏申請建坊,抑或是知縣陳士載批準(zhǔn)建坊,都不符合當(dāng)時的旌表制度。不僅如此,營建牌坊一般由朝廷出資建設(shè),而陳氏族人“作急擇日,出備工本木料”⑨,自行出資出力建坊,顯然也與禮制不合。更為重要的是,嘉靖年間朝廷將設(shè)置追加旌表的期限嚴(yán)格限制在正德十六年(1521)以后,南宋末年的義士并不在此旌表范圍?!敖裾崭魈幱兴驹耍瑢⑦h(yuǎn)年已故孝子節(jié)婦一概具奏,乞要旌表,今若不拘久近,則自洪武、永樂年間已故孝子節(jié)婦皆來奏擾,有礙舊例,相應(yīng)再為酌處覆奉,欽依,今后除正德十六年以前身故者為舊例所拘,仍舊不準(zhǔn)旌表?!雹?/p>

        古博陳氏祖先捐粟勤王的故事,直至嘉靖中葉才被陳氏族人所書寫建構(gòu)。由于建構(gòu)時間偏晚,萬歷三十年(1602)的《廣東通志》亦未提及這一義士故事,直至萬歷三十五年(1607)的《崖山志》才記錄了陳元輔、陳英輔兄弟的勤王事跡①,自此這一說法為后世官方記載沿用。在這一時期,陳氏迎合了朝廷推行教化的政策,參照了大忠祠中祔祀的伍隆起等義士的事跡,利用大忠祠這一文化資源,通過修造義士坊、編撰族譜、入祀鄉(xiāng)賢祠②等宗族建設(shè)的形式,不斷加強(qiáng)先祖“捐粟勤王”故事的影響力,借此來提高宗族地位。上述陳詡、陳賦、陳九成、陳弼、陳璇、陳毓、陳大機(jī)、陳卓等人分屬古博都凌村、古博都蓮塘村、縣郭禮義坊等不同房派,身份大多數(shù)為生員。③不同房支因申建義士坊及共同利益訴求而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無論是在明中葉新會宗族的族譜記載中驟然興起的“捐粟勤王”祖先傳說,還是諸如斗峒伍氏等宗族借已被官方記載的祔祀大忠祠的義士來建構(gòu)祖先形象,都是通過對本土資源大忠祠的利用,來獲取官方的認(rèn)同。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大族還進(jìn)行其它順應(yīng)社會形勢變化的宗族建設(shè)活動,以控制地方資源和話語權(quán)。

        明清鼎革之際,新會沿海地區(qū)局勢復(fù)雜動蕩,清廷為切斷東南沿海人民與鄭成功等反清力量的聯(lián)系,相繼頒布“禁海令”與“遷界令”,嚴(yán)格限制海上貿(mào)易并勒令沿海省份居民遷居內(nèi)地,新會一帶也在遷界之列??滴踉辏?662),官府勒令界內(nèi)居民拆屋毀村,一律內(nèi)移,“稍逾跬步,死即隨之”,崖山祠廟毀于兵燹。④康熙三年(1664),更為嚴(yán)厲的遷界接踵而至,新會縣城附近也受到直接威脅,“逼城為界,邑地遂遷其半……岡城民臥不安枕,每夜守坐,有垂斃者曳至別甲以避禍”⑤。這些強(qiáng)制性措施嚴(yán)重影響了沿海地區(qū)人們的生計,大量原本已圍墾成田的沙田重新荒蕪。據(jù)《黃姓族譜》載:“大清康熙元年三月廿二日,遷移長沙、鬼呌、古兜、梅角、大沙、梅灣、馬爪共八村??滴跞晡逶率?,遷界舊移進(jìn)三十里,至于兄弟妻子離散,各奔如星子?!雹迯?fù)界以后,新會大族加劇了對沙田資源的爭奪,三江趙氏為其中的佼佼者。

        新會三江村地鄰崖山,村民以趙氏為主,向以宋皇室太宗派后裔著稱。明初,新會著名學(xué)者黎貞為趙氏撰族譜序曾稱:“古岡趙氏,實出于有宋之裔……易世之后,子孫播遷于天下,而吳越閩廣尤盛……二世高科,文采昭亮。崇澥知郡,圖南入廣。必持侍郞,經(jīng)營古岡。實曰始遷,建宅市田。子孫聯(lián)絡(luò),瓜瓞綿綿?!雹哌@說明趙氏在當(dāng)?shù)匾呀?jīng)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明中葉,趙氏通過援建崖山祠廟積極參與地方事務(wù),捐資修廟的趙思仁已被認(rèn)作“故宋苗裔”。按照道光《新會縣志》的說法,早在成化年間,在知縣丁積的主導(dǎo)下就形成了“割廢寺田三頃余,供全節(jié)廟、大忠祠祀事,復(fù)伍隆起后一人守之,歲有祭田租銀九十五兩零,趙姓四房輪流辦祭”的管理機(jī)制。⑧而從萬歷三十年(1602)生員趙必靜呈請御史林秉漢重修崖山祠廟的事例⑨上看,此說或非空穴來風(fēng)。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三江趙氏繼斗峒伍氏之后在崖山祠廟的祭祀權(quán)上也可分得一杯羹。至清中葉,在沙田開發(fā)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世居滘頭、三江、霞路、南門諸鄉(xiāng)的趙氏族人更是充分利用各種姻親關(guān)系,通過族田、嫁妝田等方式在土地資源爭奪過程中獲得優(yōu)勢。①

        整個康熙朝,受遷界的直接影響,祠廟長年未復(fù),“有司歲時望祭而已”②。直至清雍正七年(1729),朝廷“命修歷代帝王陵寢及往圣先賢祠墓”,位于崖山的宋端宗永福陵、楊太后全節(jié)廟及宋文天祥祠才被正式置于修葺之列。③雍正十一年(1733),崖山祠廟得以重建,祀典儀制同古帝王。④此后,崖山祠廟的重建多由趙氏宗族出資。乾隆朝,崖山祠“圮者屢矣,皆趙氏子孫請于邑而修之”⑤,趙氏完全取代伍氏,成為崖山祠的實際管理者。他們采取分房輪祭的辦法,將崖山祠逐漸從官祭轉(zhuǎn)向民祭,進(jìn)而淪為趙氏的“家廟”,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民國年間。⑥

        四、結(jié)論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清楚地看到,明中葉伴隨著新會沿海地區(qū)的經(jīng)濟(jì)開發(fā)和社會動亂,官方希望推動禮儀變革以達(dá)到推行教化、維持地方秩序的目的。成弘間,以陳白沙為代表的士大夫巧妙地利用朝廷宣揚忠義精神的契機(jī),與地方官員一道積極倡議建立崖山祠廟,祭祀200年前在此處陣亡的宋朝君臣義士們。然而,對于地方社會來說,死難義士的身份構(gòu)建顯然比亡宋君臣信仰本身更具現(xiàn)實價值,于是斗峒伍氏、三江趙氏等地方大族族紛紛利用各種方式與崖山祠廟建立起聯(lián)系。

        崖山祠廟建立之初,伍隆起成為祠內(nèi)奉祀的唯一有名姓的死難義士。與此相配合,斗峒伍氏不僅有意識地在族譜和其他典籍中強(qiáng)化伍隆起的祖先事跡,而且深度介入到崖山祠廟的祭祀事務(wù)當(dāng)中。嘉萬以后,隨著其他宗族的崛起,越來越多有名姓的南宋義士祔祀于崖山祠廟。部分地方權(quán)勢在南雄珠璣巷移民傳說的基礎(chǔ)上,疊加進(jìn)“捐粟勤王”的傳說,將自己的祖先塑造成南宋“忠義死節(jié)之士”,成功地實現(xiàn)了社會身份地位的轉(zhuǎn)變。三江趙氏取得與斗峒伍氏并駕齊驅(qū)的祠廟管理權(quán),入清以后,憑借深度參與崖山祠廟的重建,甚至將其轉(zhuǎn)變成趙氏的“家廟”。以上趨勢一方面折射出在頻繁的官民互動中文化資源和經(jīng)濟(jì)資源的重新整合,另一方面也顯現(xiàn)出不同家族對于正統(tǒng)性的不同理解,進(jìn)而利用各自的祖先傳說形塑復(fù)雜而多樣的地域社會。

        [責(zé)任編輯 張荔]

        ①霍韜:《三廣公傳》,屈大均輯,陳廣恩點校:《廣東文選》卷一四,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2頁。

        ②陳獻(xiàn)章:《慈元廟記》,陳獻(xiàn)章撰,孫通海校:《陳獻(xiàn)章集》,中華書局,1987年,第50頁。

        ③歐濟(jì)霖:《〈慈元廟碑〉研究》,《五邑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2年第2期;左鵬軍:《崖山記憶與嶺南遺民精神的發(fā)生》,《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第6期;吳澤文:《明代“夷夏之辨”的演進(jìn)與廣東崖山忠義景觀的形成》,馬建春主編:《暨南史學(xué)》第23輯,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21年,第163—180頁。

        ④劉正剛:《明代祭奠宋亡的活動:以崖山祠廟建設(shè)為中心》,劉正剛主編:《歷史文獻(xiàn)與傳統(tǒng)文化》第18輯,齊魯書社,2014年,第115—134頁;孫廷林、王元林:《禮制教化與地方宗族社會——以明代崖山大忠祠、全節(jié)廟為例》,馬建春主編:《暨南史學(xué)》第19輯,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第113—128頁。

        ⑤孫廷林:《宋末勤王義士伍隆起事跡考辨》,劉迎勝主編:《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4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47—60頁。

        ①賈雒英修,薛起蛟等纂:康熙《新會縣志》卷五《地理》,《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3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1年,第95頁。

        ②黃淳:《重修崖山新志序》,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頁。

        ③《明英宗實錄》卷七九,正統(tǒng)六年五月戊申條,“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564—1565頁。

        ④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四《碑文·忠義祠碑》,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66頁。

        ⑤賈雒英修,薛起蛟等纂:康熙《新會縣志》卷三《事紀(jì)》,《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3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1年,第38頁。

        ⑥崔麗芳:《明代“三廣公”陶魯事跡考述》,《蘭臺世界》2012年第24期。

        ⑦霍韜:《三廣公傳》,屈大均輯,陳廣恩點校:《廣東文選》卷一四,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1頁。

        ⑧霍韜:《三廣公傳》,屈大均輯,陳廣恩點校:《廣東文選》卷一四,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2頁。

        ⑨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卷二一六《順天府》,中華書局,1989年重印本,第1080頁。

        ⑩《明憲宗實錄》卷一四八,成化十一年十二月辛巳條,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710頁。

        11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四《碑文·忠義祠碑》,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67頁。

        12王命璿修,黃淳纂:萬歷《新會縣志》卷三《規(guī)制略下》,《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第37冊,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140頁。

        13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四《碑文·大忠祠記》,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68頁。

        14李東陽等纂:正德《明會典》卷八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7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809頁。

        15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四《碑文·慈元廟碑》,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69頁。

        ①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三《奏請祠祭儀注公移·徐纮奏疏》,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6—147頁。

        ②王命璿修,黃淳纂:萬歷《新會縣志》卷三《學(xué)?!罚稄V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第37冊,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132頁。

        ③張詡:《崖山舊志序》,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頁。

        ④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四《碑文·重修崖山全節(jié)大忠二祠記》,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5頁。

        ⑤賈雒英修,薛起蛟等纂:康熙《新會縣志》卷九《祀典》,《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3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1年,第211頁。

        ⑥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三《奏請祠祭儀注公移·增崖山二祭公移》,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1頁。

        ⑦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三《奏請祠祭儀注公移·增崖山二祭公移》,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1頁。

        ⑧趙善鳴:《修復(fù)崖山祠廟議》,仇江選注:《嶺南歷代文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8頁。

        ⑨王命璇修,黃淳纂:萬歷《新會縣志》卷一《輿地略上》,《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第37冊,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52頁。

        ⑩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三《奏請祠祭儀注公移·增崖山二祭公移》,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4頁。

        ①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三《奏請祠祭儀注公移·增崖山二祭公移》,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4頁。

        ②《明太祖實錄》卷五九,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條,“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155頁。

        ③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四三〇,中華書局,1983年,第4378頁。

        ④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三《奏請祠祭儀注公移·增崖山二祭公移》,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5頁。

        ⑤張侃、水海剛:《閩商發(fā)展史·澳門卷》,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20—27頁。

        ⑥譚鑣等主修:《新會鄉(xiāng)土志》,粵東編譯公司,1908年,第38頁。

        ⑦曾祥委:《珠璣巷遷徙集體記憶的研究——以羅貴事件為中心》,《文化遺產(chǎn)》2008年第2期。

        ⑧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四《碑文·大忠祠記》,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68頁。

        ⑨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三《奏請祠祭儀注公移·增崖山二祭公移》,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7頁。

        ①《宋史》卷四七,中華書局,1977年,第924頁。

        ②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二《宋遺民紀(jì)》,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5頁。

        ③戴璟、張岳等纂: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三《行次》,《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8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8年,第69頁。

        ④王文鳳纂:成化《廣州志》卷二三《新會縣·人物》,《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8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8年,第1029頁。

        ⑤戴璟、張岳等纂: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十五《忠義·伍隆起傳》,《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8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8年,第286頁上。

        ⑥黃佐撰,陳憲猷點校:《廣州人物傳》卷一七《伍隆起傳》,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23頁。

        ⑦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一《帝紀(jì)》,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3頁。

        ⑧鄭汝璧著,鄭春奎點注:《由庚堂集》卷二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67頁。

        ⑨伍廷珍、伍賢成合修:《重訂仕版伍氏族譜(廣東順德)》,《清代稿鈔本》七編第322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0頁。

        ⑩徐連達(dá)編著:《中國官制大辭典》,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82、264頁。

        11孫廷林、王元林:《禮制教化與地方宗族社會——以明代崖山大忠祠、全節(jié)廟為例》,馬建春主編:《暨南史學(xué)》第19輯,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第118頁。

        ①孫廷林、王元林:《禮制教化與地方宗族社會——以明代崖山大忠祠、全節(jié)廟為例》,馬建春主編:《暨南史學(xué)》第19輯,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第113—128頁;潘猛補(bǔ):《陳宜中魂歸何處再考辨——兼論宋閩沖郡王趙若和真?zhèn)巍?,《溫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6年第2期;王颋、趙冉:《宋末宰相陳宜中占城之行與趙若和家世》,《史林》2011年第2期。

        ②吳侃:《伍氏族譜序》,伍瑤光、伍銓萃編:《嶺南伍氏闔族總譜》卷首之二《各房修譜原序》,廣東省臺山市伍氏綠圍世居民國二十三年石印本,第23頁。

        ③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四《碑文·崖門吊古記》,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7頁。

        ④新會《伍氏家譜大全》,香港中文大學(xué)藏印本,第29頁。

        ⑤新會《伍氏家譜大全》,香港中文大學(xué)藏印本,第30頁。

        ⑥陳仲璧:《訥翁傳》,伍步瀛纂:《養(yǎng)拙庵錄》卷上,《廣州大典》總第189冊,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733頁。

        ⑦郭棐纂:萬歷《粵大記》卷二二《獻(xiàn)征類》,《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0年,第428頁。

        ⑧黎貞:《秫坡黎先生集》卷五《伍氏家譜序》,《廣州大典》總第419冊,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156頁;伍驥:《誡子書》,伍步瀛纂:《養(yǎng)拙庵錄》卷上,《廣州大典》總第189冊,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717頁。

        ⑨王綱:《宏道伍公行略》,伍步瀛纂:《新寧縣斗洞大巷宏道伍公崇祀鄉(xiāng)賢錄》下卷,《廣州大典》總第189冊,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753頁。

        ⑩《明英宗實錄》卷三〇,正統(tǒng)二年五月戊午條,“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607頁;《明英宗實錄》卷六三,正統(tǒng)五年正月辛酉條,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202頁。

        11楊溥:《旌義亭記》,伍步瀛纂:《養(yǎng)拙庵錄》卷上,《廣州大典》總第189冊,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739頁。

        12伍瑤光、伍銓萃編:《嶺南伍氏闔族總譜》卷二下《各房先賢附錄》,廣東省臺山市伍氏綠圍世居民國二十三年石印本,第8頁。

        13新會《伍氏家譜大全》,香港中文大學(xué)藏印本,第32頁。

        ①盧寧:《嶺南伍氏族譜序》,伍瑤光、伍銓萃編:《嶺南伍氏闔族總譜》卷首之二《伍氏歷代各房修譜原序》,廣東省臺山市伍氏綠圍世居民國二十三年石印本,第36頁。

        ②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三《奏請祠祭儀注公移·增崖山二祭公移》,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9頁。

        ③孫蕡:《上舍公墓表》,區(qū)仕衡:《九峰先生集》卷一,《廣州大典》總第418冊,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201頁。

        ④區(qū)仕衡:《九峰先生集》卷一《糾集鄉(xiāng)兵書》,《廣州大典》總第418冊,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205頁。

        ⑤鄭思肖:《大義略敘》,鄭思肖著,陳福康校點:《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72頁。

        ⑥黃佐撰,陳憲猷點校:《廣州人物傳》卷一九《宋權(quán)工部侍郎馬公南寶傳》,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64頁。

        ⑦李炎芝:《馬南寶古墓與馬南寶其人》,斗門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斗門文史》第5輯,1987年,第57頁。

        ⑧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六,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87—293頁。

        ①劉繼:《蟠光義學(xué)記》,劉繼纂修:乾隆《鶴山縣志》卷一二《藝文志》,《廣東歷代方志集成·肇慶府部》第38冊,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第153—154頁。

        ②陸宣:《古岡李氏族譜序》,李邦慶纂輯:《少尹世紀(jì)》卷一《譜序》,清光緒五年枕經(jīng)堂刻本。

        ③李紹銘纂修:鶴山祿洞《新會李氏族譜》,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抄本,第38頁。

        ④李紹銘纂修:鶴山祿洞《新會李氏族譜》,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抄本,第38、39、55頁。

        ⑤阮元修:《廣東通志》,商務(wù)印書館,1934年,第5099頁。

        ⑥王命璿修,黃淳纂:萬歷《新會縣志》卷六《坊牌》,《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第37冊,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269頁。

        ⑦王命璿修,黃淳纂:萬歷《新會縣志》卷六《坊牌》,《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第37冊,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270頁。

        ⑧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二《宋遺民紀(jì)》,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24—125頁。

        ⑨歐濟(jì)霖:《陳垣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暨南大學(xué)編:《陳垣教授誕生百一十周年紀(jì)念文集(1990年江門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第166頁。

        ①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卷二《宋遺民紀(jì)》,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22頁。

        ②《古岡陳氏族譜自跋》,陳卓方總纂修,陳如璠校:《古博陳氏族譜》,《清代稿鈔本》七編第333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4頁。

        ③如明代鄭紀(jì)所寫《待贈南京戶部主事古岡陳公墓志銘》以及明代涂瑞所撰《敕贈承德郎南京戶部主事耐常陳公配贈安人李氏合葬墓表》中并未出現(xiàn)陳元輔、陳英輔事跡。參見陳卓方總纂修,陳如璠校:《古博陳氏族譜》,《清代稿鈔本》七編第333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7—106頁。

        ④鄭紀(jì):《待贈南京戶部主事古岡陳公墓志銘》,陳卓方總纂修,陳如璠校:《古博陳氏族譜》,《清代稿鈔本》七編第333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8頁。

        ⑤施用:《敕贈承德郎南京戶部主事耐常陳公配贈安人李氏合葬墓表》,陳卓方總纂修,陳如璠校:《古博陳氏族譜》,《清代稿鈔本》七編第333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9頁。

        ⑥梁木:《書古博陳氏族譜后》,陳卓方總纂修,陳如璠校:《古博陳氏族譜》,《清代稿鈔本》七編第333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02—204頁。

        ⑦陳卓方總纂修,陳如璠校:《古博陳氏族譜》,《清代稿鈔本》七編第333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6—77頁。

        ⑧宇文思理:《明代旌表制度研究》,山西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6年,第52頁。

        ⑨陳卓方總纂修,陳如璠校:《古博陳氏族譜》,桑兵主編:《清代稿鈔本》七編第333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6—77頁。

        ⑩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二)》卷六五《旌表備考·旌表節(jié)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56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99頁。

        ①王命璿修,黃淳纂:萬歷《新會縣志》卷五《人物傳(下)》,《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第37冊,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227頁。

        ②區(qū)越:《鄉(xiāng)賢區(qū)西屏集》卷七《新會縣重修鄉(xiāng)賢祠記》,《廣州大典》總第423冊,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367頁。

        ③陳卓方總纂修,陳如璠校:《古博陳氏族譜》,《清代稿鈔本》七編第333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5、235、245、288、294、300、302、317頁。

        ④林星章修,黃培芳等纂:道光《新會縣志》卷十三《事略上》,《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5冊,成文出版社,1966年,第403頁。

        ⑤賈雒英修,薛起蛟等纂:康熙《新會縣志》卷三《事紀(jì)》,《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3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1年,第57頁。

        ⑥新會《黃姓族譜》,新會景堂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五年修,影印本,第41頁。

        ⑦黎貞:《秫坡黎先生集》卷五《趙氏宗譜序》,《廣州大典》總第419冊,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157頁。

        ⑧林星章修,黃培芳等纂:道光《新會縣志》卷四《建置下·壇廟》,《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5冊,成文出版社,1966年,第97頁。

        ⑨王命璿修,黃淳纂: 萬歷《新會縣志》卷三《規(guī)制略(下)》,《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第37冊,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140頁。

        ①David Faure,“The Lineage as a Cultural Invention: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Modern China,vol. 15,no. 1(Jan.,1989),pp. 11-12.

        ②賈雒英修,薛起蛟等纂:康熙《新會縣志》卷九《祀典》,《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3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1年,第211頁。

        ③林星章修,黃培芳等纂:道光《新會縣志》卷一四《事略下》,《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5冊,成文出版社,1966年,第409頁。

        ④林星章修,黃培芳等纂:道光《新會縣志》卷四《建置下·壇廟》,《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5冊,成文出版社,1966年,第96頁。

        ⑤黃淳等撰,陳澤泓點校:《崖山志·續(xù)崖山志》卷六《重修全節(jié)廟碑記》,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08頁。

        ⑥趙宇就等主編:《霞路趙氏族譜》,霞路趙氏族譜編撰委員會,2010年,第127頁。

        激情文学人妻中文字幕| 最近在线更新8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精品白丝喷水在线观看| 98色花堂国产精品首页| 偷拍女厕尿尿在线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大屁股|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又黄又爽的成人免费视频| 51看片免费视频在观看| 又黄又爽又高潮免费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精品一区2区3区4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产无码中文字幕|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激情人妻另类人妻伦|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 亚洲AV无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做爰黄片视频蘑菇视频|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一页| 性裸交a片一区二区三区| 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欧美在线观看www| 亚洲国产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乱亚洲乱妇50p| 欧美激情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新视频| 欧美xxxxx高潮喷水麻豆|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 国产情侣一区在线| 亚洲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真人与拘做受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99| 精品三级国产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