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蘭室擷珍——歷代文房藝品特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shù)館展出4個月,這是上海韓天衡美術(shù)館有史以來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藏品最優(yōu)的一次展覽。展出了傳承有序的書畫、文玩約50類,計505件(套),包括存世量極少的拓片、唐書、宋畫、元筆、明墨、明清嘉定竹刻,更有三國純金官印“關(guān)中侯印”、清康熙《耕織圖》套墨、重達43公斤“百年一見”的昌化大紅袍雞血巨石擺件等。沈周、文徵明、徐渭、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傅山、朱耷、金農(nóng)、鄭燮、陳鴻壽、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等明清書畫名家的精品力作,筆、墨、硯臺、筆架、筆筒、水盂、印章、印材、印規(guī)等文房用品,花插、如意、爐具、家具等,在豐富度和稀缺性上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在蘭室擷珍——歷代文房藝品特展中珍貴的金石佳拓云集,自西周鐘鼎金文、漢唐碑碣、明清刻帖等,涵蓋了金石學界罕見拓本。展覽中的西周《毛公鼎》全形拓清拓本、西周《虢季子白盤銘》清拓本、秦《瑯琊臺刻石》清拓本,漢《五鳳石刻》清拓本、漢《袁安碑》清拓本、漢《祀三公山碑》清拓本、北魏《曹望憘造像記》清拓本、南朝《爨龍顏碑》清拓本等件件經(jīng)典。如秦《秦瑯琊臺刻石》清拓本,此拓本為葉恭綽、蔣祖詒、凌宴池、韓天衡遞藏,上有蔣祖詒審定,夕薰樓藏,遐叟鑒定,遐庵銘心之品,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味閑、韓、天衡、天衡銘心之品等鈐印。《曹望憘造像記》是陳介祺原拓,原拓中又以陳介祺在世時,棉連紙初拓為冠首,其用上乘細墨傳古,人物臉部拓用蟬衣法,衣飾車馬等用重墨烏金拓法,拓工精彩非凡,細入毫發(fā),最上一層像刻和最下一層題記為淡墨精拓,使雕刻之魚仔紋理,與下層題記字和魚仔紋理清晰可見。此拓片為原石整紙墨拓,落墨均勻、厚重,有“烏金”質(zhì)感,字口損蝕較少,拓制清晰,且未有墨漬漫漶之處,題刻尚清晰可識,代表了簠齋傳古技法?!恫芡麘傇煜裼洝吠仄車鼌R集了陳介祺、褚德彝、蔣祖詒、凌宴池、韓天衡等眾多往來南北的學者及收藏家的筆墨,或記錄史實,或考訂文字,或抒發(fā)情懷,蔚為大觀。眾多名家題跋,增益拓本的文物價值,此拓本可以說是民國金石收藏文化的綜合體現(xiàn)。
一、西周《毛公鼎》全形拓清拓本
《毛公鼎》,西周晚期制作。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陜西岐山,1852年至1902年為陳介祺(1813年—1884年)及其后人收藏,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高53.8cm,口徑47.9cm,重34.7kg。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腹內(nèi)鑄有銘文32行,共497字,為出土青銅器中多字之最?!睹Α肥俏髦芡砥诮鹞牡牡浞?,體現(xiàn)出文字經(jīng)過發(fā)展演變后所具有的高度成熟和規(guī)范。其線條圓勁蒼老、質(zhì)樸渾穆;用筆方圓互用,筆力沉雄;結(jié)字謹嚴而不失瑰奇,形體修長而儀態(tài)萬千;章法有行無列,錯落有致,字字相生,表現(xiàn)出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此拓本立軸161cm×67cm,為葉恭綽、凌宴池、韓天衡遞藏,上有凌宴池長題,鈐“鳳”印。周邊尚有恭綽之印、天衡銘心之品。
題識:
1.乙酉(1945年)仲(夏)春宴池錄《毛公鼎》釋文四百九十七字于夕薰樓。
2.此鼎文長五百字,為三代金器之最,鼎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土于陜西岐山,曾先后為陳簠齋、端方遞藏,復為葉恭綽玉甫先生得,且視若性命,曾于海上,期間險為日寇掠去,其中故事驚心動魄,鼎又由港島轉(zhuǎn)至滬上,因生活窘迫,而轉(zhuǎn)由巨賈陳詠仁得,抗戰(zhàn)勝利后陳氏捐獻國家,今藏于臺北故宮。此拓片世存無多,且為葉氏自留本,尤見珍貴。丙申(2016年)冬寒自老宅撿出并題,韓天衡。
3.第一稀有。譽虎先生曾囑陳巨來刊此四字印,此鼎堪匹配也。天衡又署。
鈐?。哄谯盆b定(朱文),恭綽之?。ò孜模P(朱文),韓?。ò孜模旌猓ò孜模?,樂者(朱文),天衡(白文),天衡銘心之品(朱文)。
二、西周《虢季子白盤銘》清拓本
《虢季子白盤》為西周晚期青銅器。長方形,長130.2cm,寬82.7cm,高41.3cm,為傳世體積最大的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111字,記述虢季子白奉王命征伐西北玁狁族后于周廟受賞的情況?!峨郊咀影妆P》為西周盛水器,其造型奇?zhèn)ゴ髿?,紋樣精整瑰麗,銘文語言洗練,筆法端莊謹飭,與《散氏盤》《毛公鼎》并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此盤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為寶雞虢川司眉縣縣令徐燮鈞所得,后歸淮軍將領劉銘傳。此盤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題識:
1.西周《虢季子白盤》佳拓,豆叟天衡署。
2.《虢季子白盤》乃西周宣王十二年虢紀念其受命率軍于洛河北岸,戰(zhàn)勝獫狁獲褒所作,為至今所見最大之商周青銅盤,盤內(nèi)鑄文一百一十一字,清道光時出土于陜西寶雞,先后為徐燮(鈞)、劉銘傳秘藏,故歷來拓本甚少,往“文革”中業(yè)師竹友公有一紙,價十五元,時大千山水扇僅十元,故棄未取,癸卯(2023年)初冬得此本豈可無記哉,豆叟天衡題。
鈐?。禾旌猓ò孜模n?。ò孜模旌猓ò孜模?。
三、秦《瑯琊臺刻石》清拓本
《瑯琊臺刻石》刻于秦代,在山東諸城瑯琊臺,中國最早的刻石之一。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巡游東地,登瑯琊臺時所立。刻石內(nèi)容是對統(tǒng)一事業(yè)的贊頌,具有開國紀功的意義。秦二世東行郡縣時又在石后增刻詔書。全文載《史記·秦始皇帝本紀》。因歷年久遠現(xiàn)僅存13行,86字??涛膿?jù)傳為李斯所書,用筆渾融中見秀麗,結(jié)體的曲折部分(即弧形)比《泰山刻石》圓活,更表現(xiàn)出活潑的意趣;左右兩部分的合體字,錯落布置,形成對比,有的還造成險勢,顯得多姿多彩而又不失對稱與均衡。結(jié)體嚴謹工穩(wěn),屬于秦小篆的最精品,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拓本立軸131cm×68cm,為葉恭綽、蔣祖詒、凌宴池、韓天衡遞藏,上有祖詒審定,夕薰樓藏,遐叟鑒定,遐庵銘心之品,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味閑、韓、天衡、天衡銘心之品等鈐印。
題識:
1.秦《瑯琊臺刻石》佳拓本。丙申十二月初三,值二零一六年送歲夜籟遣興,細讀此石墨妙本,老眼為之一明,時寓疁城工作室,味閑主人天衡。
2.《瑯琊臺刻石》為秦始皇東巡,頌其功德所立石之一,時在公元前二一九年,臺在山東諸城縣東南百六十里,宋東坡先生任高密守時,始皇刻辭已泯滅無存,今存瑯琊臺刻石僅存二世元年所刻辭,亦謂二世詔文,秦刻凡六,吾評此刻為翹楚,誠如楊守敬稱嬴秦之跡唯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吾于是碑,師之友之,得益至多,是拓精妙,乃舊拓中之逸者,其周原多前賢題記,觀跋甚夥,惜皆因避禍截去,今僅可見遞藏印記若干,諺曰“石不能言最可人”,失卻記語,也無妨其可人者也。戊子大暑味閑草堂豆廬韓天衡題。
3.上古篆文吾往往于明晰處體其形,而于漫潓處味其神,故謂于是碑得益多多也。豆廬又記。
4.無上歡喜。逢二零一六年守歲時拜觀再題,豆廬七十八叟韓天衡。
5.今年秋收得葉恭綽先生自用印計三十一鈕,此本亦經(jīng)其鑒藏,故志墨緣也。丙申(2016年)冬吉豆廬又記。
鈐印:祖詒審定(朱文),夕薰樓藏(白文),遐叟鑒定(朱文),遐庵銘心之品(朱文),豆廬(朱文),天衡銘心之品(朱文),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ò孜模堕e(朱文),韓(白文),天衡(朱文),韓?。ò孜模旌猓ò孜模?,天衡(白文),衡公日課(朱文)。
釋文:
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四、漢《五鳳石刻》清拓本
《五鳳石刻》 是刊刻于西漢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的一方石刻,又稱《魯孝王刻石》《魯孝王泮池刻石》等,無撰書者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xiàn)藏于曲阜市孔廟漢魏碑刻陳列館?!段屮P石刻》長約73cm,左高38cm,右高40cm,厚43cm,刻字處寬25cm,高24.5cm,鑿成龕形,左側(cè)作方坎,刻“五鳳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13字,可能是竣工標識;右側(cè)作方坎,刻有高德裔于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發(fā)現(xiàn)原石的題記?!段屮P石刻》在書法上,其用筆靈動奔放,長短錯落,不做粉飾,生動別致,風格簡質(zhì)古樸。
題識:
1.漢《五鳳石刻》。
2.直靈光殿基西南卅步,曰太子釣魚地。蓋劉馀以景帝子封魯,故土俗以太子呼之。明昌二年(1191年)詔修孔圣廟,匠者取池石以充用,土中偶得此石側(cè)有文曰“五鳳二年”者,宣帝時號也。又曰“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者,以漢書考,乃馀孫孝王之時也。兩漢石刻,世為難得,故予詳錄之,使來者有考焉。提控修廟朝散大夫開國刺史高德裔景卿記。
此記石刻已泐,雖附裝,竟不可識,故照《金石索》詳錄。
3.按金章帝明昌元年詔修闕里孔子廟,二年春興工,高氏云“二年詔修者”,據(jù)興工時言也。靈光殿構(gòu)于景帝之子共王馀,此石乃馀孫孝王慶忌刻,所云“六月四日成”者,當刻有工作,非靈光殿始成也。此刻高鳳翰有鉤本,鐫之于《木宜堂帖》《金石圖》,皆有縮本惜有訛誤,不作憑。庚寅(1890年)七月得此拓于澄江古肆,冬季付潢治,敬呈夫子大人鑒賞,并祝金石并壽。受業(yè)翁受琪書于兩漢金石室東之吉光片羽樓。
鈐?。簳ㄖ煳模?,印若翰墨(朱文),翁氏兩漢金石室收藏之章(白文),兩漢金石室隨筆(白文),富貴吉祥(朱文),?玗翁受琪印信長壽(白文)。
五、漢《袁安碑》清拓本
《袁安碑》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碑石殘高139cm,寬73cm,厚21cm?!对脖窞樨Q式長方形,碑文小篆書,凡10行,行存15字,計139字。《袁安碑》章法布局充盈,字與字穿插、避讓、彎轉(zhuǎn)等變化豐富、靈動,收放自然,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色。此拓本立軸《袁安碑》形制完整,字口清晰,能夠清楚地看到用筆、結(jié)體、線條質(zhì)感等諸多細節(jié)?!对脖费永m(xù)了秦小篆,繼承的同時還發(fā)展了新風貌,筆法更豐富,風格更多樣,藝術(shù)性得以凸顯。
此拓本立軸140cm×72cm,為俞守己、韓天衡遞藏,上有俞守己“守己過目”“東吳俞守己家藏記”“恒河沙室”“敦復堂印”“衡公日課”等鈐印。
題識:
1.《袁安碑》初拓本,甲辰(2024年)立夏之吉,豆叟韓天衡。
2.東漢《袁安碑》篆法圓暢婉渾、寬博勁峻,承秦小篆之正脈,較之宋人翻刻之《嶧山碑》,自有云泥之別,此乃初拓本,安、召兩字不壞,四十之四、六月之六字等僅有小損,且椎拓精妙,神彩(采)奕奕,乃習篆之范本。甲辰(2024年)梅雨于古疁城之味閑草堂,豆叟韓天衡題記。
鈐印:韓(朱文),天衡(白文),胸有圣人(白文),籍金石文字記(白文),一月二十九日觀(朱文),衡公日課(朱文),豆叟(朱白文),如意(白文),守己過目(朱文),東吳俞守己家藏記(朱文),恒河沙室(白文),敦復堂?。ㄖ煳模?,肖形印。
釋文:
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正月乙□,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六、漢《祀三公山碑》清拓本
漢《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刻于東漢元初四年(117年)。原在河北元氏縣西北封龍山下的三公神廟內(nèi)。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縣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重新訪得,遷于縣學,始有拓本傳世。翌年移至龍化寺,著錄于黃易《小蓬萊閣金石目》。咸豐年間,又移至文清書院。1972年,與《白石神君碑》同時埋于正定隆興寺內(nèi)。1989年,元氏縣旅游局和文物保管所掘得,移置于封龍山南麓封龍書院漢碑堂。碑高170cm,寬70cm,厚25cm,碑文10行,行字多寡不等,共200字。據(jù)碑文記載,隴西馮君到元氏縣就職時,遇到該地連遭羌人騷擾和蝗旱之災,后祈祀三公山,甘露屢降,連年豐收,于是立碑紀念。
漢《祀三公山碑》為篆書,亦兼隸意,字體介于篆隸之間。從隸書的角度上說,是由篆入隸;從篆書的角度上說,則是以方直的隸勢作篆。方圓兼?zhèn)?,峻利茂密,與漢印、瓦當文字如出一轍,具有很強的裝飾美感,同時又展現(xiàn)出一種深邃悠遠的高古意境。字體勢開張,氣魄雄強,為漢碑中不可多得之上品。此拓本“熹”字不損,為清中期拓本,頗為難得。
題識:
1.舊拓漢元初四年《祀三公山碑》。陽湖左權(quán)藏并題。
2.鑒家著錄稱此大三公碑,為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王治岐于河北元氏野陂訪得,然故宮存有顏光敏樂圃藏本,考顏氏卒于康熙廿五年丙寅,可證此碑之椎拓宜上推百年,今復以顏本與詩舲題本??保瑖执娑渫暾废嘁忭崟r似過之,故益見其珍罕可寶也。夫前人之為前人,自有捷足先登之利,而后生之為后生,則有綜覽博證之便,審定是碑,有感慨也。戊子(2008年)六月于海上味閑草堂南窗,豆廬韓天衡。
3.是碑拓之寶貴,本無須贅述,而其為泥足踐踩,又經(jīng)火焚,竟絕處逢生,歷劫不磨,此乃碑拓之幸,亦藏者之幸,以小顯巨,百折不撓,否極泰來,亦昭示吾華夏文明古國之幸也。天衡又記。
4.乾隆甲午間,三通館輯《金石略》,長史搜集古碑,上之朝,元氏令王君得此刻于城外。按漢元氏有名山六、三公其一也。后漢《郡國志》:常山國元氏注云有三公塞,即此山也?!都拧贰督鹗范涊d有《三公山碑》,乃隸書,立于光和四年,元氏左尉上郡白土樊瑋子義所立。額旁有封龍君靈山君六字者,是后此刻六十五年,《河朔訪古記》: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三十里封龍山下,榜曰天臺,三公之(都)廟,有漢《三公山碑》一通,即此刻,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亦有《三公山碑》一通,則光和四年所立也。此刻體兼篆隸,與嵩岳三闕略同。泰室系元初五年立,馮君祀三公亦為起堂立闕,時同事同書亦同,可以稽一時風尚并可征一時書體,但嵩岳篆意多于隸,此刻隸意多于篆耳。詩舲并志。
5.第二行三公下一字趙晉齋釋御,不誤,第五行治東下一字,趙疑龍,似非。當是就字,漢碑“就”多作“ ”。若《造橋碑》改奢就儉,《魯峻碑》“就”改口,載堯廟蘭然成就是也。第四行乃來“道要”玉蘭泉釋“道叟”,誤。杜少復釋“求”,亦非。來字與上來字無絲毫異也。三行高并二字,壬釋鬲我,亦誤?!稘h書》:安帝時尚書仆射隔,陳忠上書云鬲并屢臻,當是高并。魯國顏下是浮字,慶是慶字,非薦之省,不做?,與《韓仁銘》《郙閣頌》同,詩舲又志。
6.此本國字存,熹未泐。初拓也。
鈐?。鹤髾?quán)私?。ò孜模髾?quán)之?。ò孜模_蕅闇(白文),詩舲審定(白文),博泉書畫之章(白文),左氏[殘](白文),左權(quán)(朱文),詩舲(朱文),遐叟鑒定(朱文),恭綽之印(白文),天衡銘心之品(朱文)。
七、北魏《曹望憘造像記》清拓本
《曹望憘造像記》,全稱《襄威將軍柏仁令齊州魏郡魏縣曹望憘造像》??逃诒蔽赫饬辏?25年)。四面刊刻,三面為畫像,一面為題記。造像正書22行,行9字,末刻一“大”字。風骨俊秀,穩(wěn)慎精當,系魏碑精品。清光緒年間在山東省臨淄縣桐林莊發(fā)現(xiàn),后歸陳介祺收藏。1921年售與法國巴黎博物館,現(xiàn)藏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拓本外高154cm,寬67cm。曹望憘造像雕刻精彩絕倫,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裝飾效果,代表了中國古代精湛的最高雕刻藝術(shù)水平。
此拓本立軸154cm×67cm,為陳介祺、凌宴池、韓天衡遞藏,上有凌宴池、禇德彝、韓天衡長題,鈐“鳳”印。周邊有德彝之璽、禇德彝印、祖詒審定,鳳、夕薰樓藏、天衡銘心之品等鈐印。
題識:
1.魏《曹望憘造像》石坐。癸卯年六月,籀巢題。
此造像石坐畫像最精,車馬、人物、衣冠、節(jié)蓋,俱可考見當時制度,盙齋謂即曹望憘夫婦之象,洵考古有得之言,非讕語也。六朝以前,多尚畫壁,故所畫皆取謹嚴茂密。此刻畫像布置工密,與漢畫石刻存世者正復相同,南朝顧陸遺跡,讬于縑素者既不可復見,而北魏之畫,反賴造像石刻得窺梗概,亦幸事也。乙卯年九月,禇德彝記。
2.此為陳簠齋藏石,今在美國。漢魏石刻畫象,當以此為最精。此種畫皆以位置停勻、疏密得當,于拙中見巧擅長,今非邃于金石學如金壽門者流,幾乎無從學步,蓋時代使然。考各國古代石刻畫象,未必皆出名手,而筆法、章法及其佳處,大略相同,豈畫系天籟,自然流露,有不約而同者耶。禮堂沒后,所藏書籍拓片盡散,此紙余得諸估人手。宴池。
3.雄獅子甚有威。雌獅子。古連錢驄兆毛文。五花馬乃鬣飾纓,如是乃可五就十就。節(jié)。障曰。蓋。曹望憘象。
曹望憘妻像似寫真。侍從之髻與吾邑魏映房寺造象同。御車亦女也。
小載侍軌在軾前,而以板橫側(cè)揜之陰映,此軌余嘗為圖如此,今險之益信。今之《武渠祠畫》、閻立本《職貢圖》外,無古于此畫刻矣。石見《山左金石志》,陳介祺記。
4.余舊藏盙齋精拓本。辛亥在津失之。頃孟薲道兄以此本見貽,氈椎工致,墨光如漆,不覺頓還舊觀。因鄭重界裝藏之。甲寅(1974年)四月德彝記。
5.乙卯(1975年)正月見丹徒高?之藏本,有陳簠齋先生親筆標題。因假歸迻寫于上方。松窗記。
6.是碑原為簠齋所藏。一九二一年其后人售于歐法,今存巴黎。此拓禇氏秘藏且效介祺書體錄出文字,故益見珍貴。丁酉(2017年)元日,七十八拙叟天衡。
鈐?。旱椀乱陀。ò孜模?,寒燈釋篆雪屐尋碑(白文),祖詒審定(白文),鳳(白文),德彝之璽(朱文),天衡(白文),夕薰樓藏(白文),天衡銘心之品(朱文)。
八、南朝《爨龍顏碑》清拓本
《爨龍顏碑》,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通高338cm,上寬135cm,下寬146cm,厚25cm,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鹅帻堫伇番F(xiàn)存云南陸良貞元堡小學?!鹅帻堫伇肥婪Q“大爨”,它是現(xiàn)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期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爨龍顏碑》碑文書法介于隸楷之間,書法風格獨特,被稱為“爨體”。碑文古雅,結(jié)體茂密,雖為楷書,卻饒有隸意,筆力遒勁,意態(tài)奇逸,結(jié)體多變,是隸書至楷書過渡的典型。此碑歷來為金石學家和書法家所推崇。碑字為真書(楷書)體,有隸書筆意。用筆多呈方棱,轉(zhuǎn)折遒勁;時做細畫,透出雅逸之氣。結(jié)體以方正為主,亦講求變化。整體呈渾厚、雄健風貌。拓本中“次弟驎崇”之“驎”未全泐,即為鑒定拓本時期的重要依據(jù)。
題識:
1.《爨龍顏碑》光緒佳拓本,丙申(2016年),天衡。
2.云南三石中,此石或品或形皆居首,《藝舟雙輯》譽為南碑中第一神品,信不虛耳,德武學弟可寶也。時在甲戌(1994年)歲冬月初二日,爨鄉(xiāng)故里人,沙門淳法于圓通禪寺。
3.此碑為光緒末年拓,“次弟驎崇”之“驎”未全泐,即為明鑒。辛巳(2001年)三月初,吾偕扶桑墨滴會諸友游昆明,淳法上人暨弟子德武以是拓本見贈,金石之緣可記也。味閑草堂韓天衡記。
4.此碑文體書法皆漢晉正傳,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其永寶護之。總督阮元。
鈐印:韓?。ò孜模旌猓ò孜模?,味閑草堂(白文),千秋萬歲(朱文),味閑居(朱文),味閑(朱文),夢中游戲(朱文),百樂齋(朱文),淳法(朱文),三省堂(朱文),一擔齋(鳥蟲),德武珍藏(白文),萬古(朱文)。
釋文:
君諱龍顏,字仕德,建寧同樂□□?!酢酢酢酢酢酢㈩呿溨?,□□祝融之渺胤也。清源流而不滯,深根固而不傾。夏后之盛,敷陳五教,勛隆九土。純□□□□古,仁功播□萬祀。故乃耀輝西岳,霸王郢楚,子文銘德于春秋,斑朗紹縱于季葉。陽九運否,蟬蛻河東,逍遙中原。斑彪刪定《漢記》,斑固述修《道訓》。爰暨漢末,菜邑于爨,因氏族焉。姻婭媾于公族,振纓蕃乎王室。乃祖肅,魏尚書仆射,河南尹,位均九例,舒□□朝。遷運庸蜀,流薄南入,樹安九世,千柯繁茂,萬葉云興;鄉(xiāng)望標于四姓,邈冠顯于上京。瑛豪繼體,于茲而美。祖,晉寧、建寧二郡太守,龍□將軍,寧州刺史??箭報J輔國將軍、八郡監(jiān)軍,晉寧、建寧二郡太守,追謚寧州刺史、邛都縣侯。金紫累跡,朱黻充庭。君承尚書之玄孫,監(jiān)軍之令子也。容貌瑋于時倫,貞操超于門友。溫良沖挹,在家必聞。本州禮命主簿不就,三辟別駕從事史,正式當朝,靖拱端右。仁篤顯于朝野,清名扇于遐邇。舉義熙十年秀才,除郎中、相□西鎮(zhèn),遷南蠻府行參軍,除試守建寧太守。剖符本邦,衣錦晝游。民歌其德,士詠其風。于是貫伍鄉(xiāng)朝、本州司馬、長史。而□□□慷慨,志存遠御,萬□□闕,除散騎侍郎。進無烋容,退無慍色,忠誠簡于帝心,芳風宣于天邑。除龍驤將軍,試守晉寧太守,軺車鉞斧,金章紫綬,棨戟幢?,襲封邛都縣侯。歲在壬申,百六遘舋,州土擾亂,東西二境,兇豎狼暴,□成寇場。君收合精銳五千之眾,身伉矢石,撲碎千計,肅清邊嵎。君南中磐石,人情歸望,遷本號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君姿瑛雄之高略,敦純懿之弘度,獨步南境,卓爾不群。雖子產(chǎn)之在鄭,篾以加焉。是以蘭聲既暢,福隆后嗣者矣。自非愷悌君子,孰能若斯也哉。昊天不吊,寢疾彌篤,享年六十一。歲在丙戌十二月上旬薨。黎庶痛悼,宋夷傷懷,天朝遠感,追□中牢之饋也。故吏建寧趙次之,巴郡杜長子等仰懷仁德,永慕玄澤,刊石樹碑,褒尚烋烈。其頌曰:
巍巍靈山,峻高迢遞?;蜍S在渆,龍飛紫闥。邈邈君侯,天姿英哲??N紳踵門,揚名四外。束帛戔戔,禮聘交會。優(yōu)游南境,恩沾□裔。撫伺方岳,勝殘去煞。悠哉明后,德重道融。綢繆七經(jīng),騫騫匪躬。鳳翔京邑,曾□比蹤。如何不吊,遇此繁霜。良木摧枯,光輝潛藏。在三感慕,孝友哀傷。銘邇玄石,千載垂功。
祖已甍背,考志存銘記。良愿不遂,奄然早終。嗣孫碩子等友乎哀感,仰尋□訓,永慕高蹤,控勒在三。仲秋七月,登山菜石,樹立玄碑,表殊勛于當世,流芳風于千代,故記之。
寧州長子驎弘早終,次弟驎紹、次弟驎暄、次弟驎崇等建樹此碑。
大明二年歲在戊戌,九月上旬壬子,蒲嗣孫□□、□□、□□、碩萬、碩思、碩□、碩羅、碩□、碩俗等立。
匠碑,府主簿益州杜萇子。文,建寧爨道慶作。
結(jié)語
本次展覽,金石方面包含了刻石、畫像、石闕、碑版、石經(jīng)等多種類型精拓善本,其中大部分展品為首次展出,為學術(shù)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版本參考。甄選的拓片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而且具有珍貴的藝術(shù)和人文價值。除了欣賞本次展出碑拓善本本身的傳拓美外,從歷代金石學者的題跋書法美、鈐印的印章美到碑帖裝幀藝術(shù)美也是本次展覽的重要看點。歷代金石家的深層參與碑拓善本的遞藏、題簽、鈐印、題跋,金石考據(jù)使拓片突破了保存與復制的功能,碑拓善本鑄就了深厚的人文美。金石拓片題跋成為獨一無二的文物。中國藝術(shù)正是在歷史與現(xiàn)實、藝術(shù)與學術(shù)的互動中形成自身的獨特樣貌。
(作者:藝術(shù)學博士,韓天衡美術(shù)館副研究員)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