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西班牙語barroco,意為“不規(guī)則的大個兒珍珠”。規(guī)則的珍珠是完美的球形,不規(guī)則的珍珠表面有的地方向外突出,膨脹到幾乎崩裂,但仍然保持完整。因此,“巴洛克”表示“受壓制但幾乎沖破桎梏的美”。文藝復興的藝術是一顆完美的珍珠。而處于文藝復興和革命時代間的17和18世紀的藝術就是巴洛克式的珍珠。這個詞的基本意義體現了強烈的情感以及更強烈的社會、美學、思想、道德和宗教桎梏間的互動。
今天,巴洛克藝術和文學留給我們的印象是程式化、對稱和僵化。巴洛克時代的人們看到的則是熱烈的激情同堅定、冷靜的控制之間的張力。這種矛盾出現在了他們自己的生活和他們筆下的人物中。與幾乎其他任何近代文學類型相比,巴洛克悲劇的古典色彩都要更加濃烈。毫無疑問,它對希臘——羅馬文學和神話的依賴遠遠超過了數目龐大的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文藝復興戲劇。這種現象的背后存在多種原因:作為西歐社會和文明重要轉型的標志,它們全都不容忽視。
(來源:吉爾伯特·海厄特著,王晨譯,《古典傳統(tǒng)》,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