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平
福建省永泰縣教師進修學校小學數(shù)學教研員,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教學研究。
2022版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學段之間的銜接,尤其是對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為了讓一年級的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教學方式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設計凸顯活動化、游戲化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活動。
在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要如何銜接?銜接的著力點在哪兒?筆者以一年級的《分類與整理》和大班的《多角度分類》為例,闡述如何從內容、目標、情境、活動、思維等角度進行銜接。
精悉內容銜接點,關注內容安排的進階性
在內容的銜接上,教師要精悉內容銜接點,關注學習內容安排的進階性。從幼兒到小學的學習內容逐年深入、逐步抽象。教師要將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遞進關系進行組織,引導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方式進行學習,以幫助他們建立起知識的層次結構。
在幼兒時期,學生就開始接觸分類與整理的學習內容。小班的學生會按照玩具、動物、水果和顏色進行分類;中班的學生則開始學習按照形狀進行分類;大班的學生更進一步,他們會按照物品的用途進行分類;而到了大班下學期,他們還會學習按照層級進行分類。進入一年級后,他們不僅要學會對物體、圖形或數(shù)據(jù)進行分門別類,還要認識分類與分類標準的關系。在內容的呈現(xiàn)上,幼兒在學習分類時,先分類再計數(shù),結果一般用數(shù)字或符號表示。在一年級的《分類與整理》中,學生仍然先分類再計數(shù),但是統(tǒng)計結果則采用了更加多樣化的方式呈現(xiàn),包括數(shù)字、象形統(tǒng)計圖和圖文等多種方式。這種連續(xù)性的學習內容安排,使得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分類的技巧,還能夠靈活應用統(tǒng)計方法,并能夠清晰地呈現(xiàn)統(tǒng)計結果。這兩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銜接點在于先分類再計數(shù)。在一年級的教學中,教師應側重于在分類計數(shù)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散亂的圖形整理成整齊的象形圖。
精確目標銜接點,關注目標評價的連續(xù)性
課標在學段銜接中,指出要體現(xiàn)學習目標的連續(xù)性與進階性。不同年級、單元和課時的教學目標各有不同,教師應看到不同年級教學目標的進階性,還應看到不同年級教學目標的連續(xù)性,因此教師需要精確地找到目標之間的銜接點。
以分類目標為例,對于小班的學生來說,目標是能夠根據(jù)玩具的名稱進行分類,并且要大膽地表述分類結果。小班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掌握分類技能。對于中班的學生來說,目標是能夠將圖形進行分類,并清楚地表述分類的理由。因此,除了掌握分類技能外,中班學生還需要理解分類的標準。大班學生的目標是自主設計分類標志,并學會使用數(shù)字和符號進行記錄,同時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分類理由。在幼兒時期,學生要學會分類、了解標準以及學會記錄。一年級的《分類與整理》除了讓學生學會分類,還要會用語言簡單描述分類的過程,能夠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呈現(xiàn)分類結果,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異,提出簡單的問題。對比發(fā)現(xiàn),一年級對學生學習的要求是在大班已經掌握了分類、記錄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學生具備比較、分析和表達的能力。在目標評價的銜接點上,教師應該著重關注學生用數(shù)字和符號進行記錄的能力,側重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精選情境銜接點,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性
在小學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游戲在學生學習興趣上的作用逐漸降低,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興趣在逐步擴大和加深。因此,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性。教師可以從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引入,如家庭、學校、社區(qū)等,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展開學習。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模擬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學習數(shù)學。
在大班的《多角度分類》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根據(jù)他們的性別特征、服裝特征、鞋子特征等進行分類,還可以選擇實物作為主要的學習工具。教師可以出示顏色、形狀各異的氣球,讓學生按照顏色、形狀等特征進行分類。這種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習的真實感,也使得分類活動更加有趣和有效。這也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引入新知識的常見方式。
精細活動銜接點,關注活動經驗的遷移性
教師應注意設計活動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找準活動的銜接點,關注活動經驗的遷移性。在活動經驗的遷移上,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經驗和技能的遷移能力。通過設計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數(shù)學活動和游戲,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方法和技巧運用到其他學科和日常生活中去。
在幼兒階段,由于集中教學的時間相對較少,學校每周都會設定一個主題活動供學生參與。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在活動區(qū)域對實物、圖片等材料進行反復擺弄練習,從而積累大量的活動經驗。幼兒時期對實物操作所積累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是一年級教學的起點,它是具體形象思維的橋梁。因此,進入一年級后,當學生遇到一個新的數(shù)學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回憶在幼兒時期解決類似問題的經驗,在活動經驗的遷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在一年級的《分類與整理》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活動材料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在幼兒時期已經積累的活動經驗,減少提供以實物為主的材料,而是更多地提供以圖片、符號為主的材料。學生可以通過對圖片或符號等材料的操作,喚醒已有的活動經驗,并進行分類。
精研思維銜接點,關注思維層次的抽象性
在思維的銜接上,教師應關注學生思維層次的抽象性。幼兒主要是憑借具體形象的事物或表象來進行思考的。一年級學生入學后,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漸抽象,學生會開始運用抽象概念進行思考,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思維過程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直接跳躍到抽象邏輯思維,而是一個逐步抽象的過程。
思維層次的不同,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側重點也不同。在幼兒分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分”的機會,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操作,讓學生充分體驗分類的過程,在腦中形成表象。而在一年級的分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適度減緩坡度,從實物、圖片、象形圖、表格的變化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思維從具體事物的表象逐步抽象成數(shù)字符號。研究表明,無論是幼兒還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方式都離不開具體事物的表象。二者的思維方式在操作的過程中是相互銜接的,他們的銜接點在于對具體事物的表象。
總之,在小學低年段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認知情感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內容、目標、情境、活動、思維等五個方面搭建橋梁,以內容安排的進階性、目標評價的連續(xù)性、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性、活動經驗的遷移性、思維層次的抽象性為著力點做好幼小銜接。
文章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2023 年度立項課題“幼小銜接背景下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 FZ2023GH064)的研究成果。
專家點評
文章以一年級的《分類與整理》和大班的《多角度分類》為例,詳細闡述了如何從內容、目標、情境、活動和思維等方面進行銜接,強調了內容安排的進階性,目標評價的連續(xù)性,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性,活動經驗的遷移性,以及思維層次的抽象性。這些銜接點有助于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平穩(wěn)過渡,為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