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課程與教學論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策略探析

        2024-12-03 00:00:00胡妙萬美容
        教師教育論壇(高教版) 2024年6期
        關鍵詞:立德樹人課程思政

        摘 要:課程思政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從課程與教學論視角審視課程思政,有利于遵循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規(guī)律,科學謀劃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目前,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設計課程與教學目標,以統(tǒng)籌協(xié)調為原則進行思政資源挖掘,通過教學設計實現(xiàn)課程與思政的深度融合,以育人成效為核心構建多維評價體系,高質量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基于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對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課程思政;課程與教學論;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4)11-0041-07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課程思政理論研究不斷深化,實踐探索經(jīng)驗層出不窮。在理論研究方面,學者們圍繞課程思政理念內涵、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多學科課程思政等問題產出了豐碩成果,也有部分學者從教育學、哲學、歷史學、系統(tǒng)思維等獨特角度進行研究,極大地豐富了課程思政理論體系。但在實踐過程中,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硬融入”“表面化”等現(xiàn)象[1],部分教師教育課程也存在重視技能教育、忽視師范精神教育的問題,缺乏對師范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培育。

        課程思政實踐問題的產生源于理論認識的不足。課程是課程思政有效育人的基礎,遵循課程與教學規(guī)律是課程思政的應有之義,但在具體工作中,教師往往過于關注思政而忽視課程本質,未能真正掌握和運用課程與教學規(guī)律,從而引發(fā)一系列實踐問題。從課程與教學論的角度探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問題,能夠彌補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凸顯課程與教學在課程思政中的重要地位,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科學指引。

        一、圍繞立德樹人設計課程與教學目標

        課程與教學目標具有定向、激勵、評價和功能聚合的重要作用,對課程思政整體的建設和實施至關重要。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既是實踐要求也是教育目標。圍繞立德樹人設計課程與教學目標,對立德樹人進行內涵解析、目標定位和目標分解,能夠提升目標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從而促使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落實到實踐工作中。

        (一)把握立德樹人的內涵與要求

        立德樹人作為國家宏觀層面的教育目標,在融入課程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深入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并掌握其對于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首先是“立何種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2]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其所要培育的“德”不僅僅是個人的道德品格,更是個人在國家和社會利益層面的道德操守。其次是“樹何種人”。“樹人”代表著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理想目標,即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后,立德與樹人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立德表明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導向,樹人指向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立德是樹人的基礎,樹人是立德的目的,兩者統(tǒng)一于“培養(yǎng)什么人”的教育實踐中。

        對于課程思政而言,圍繞立德樹人設計課程與教學目標,就是要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三個層次的教育目標融為一體,發(fā)揮價值塑造在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中的引導作用,將育德和育才緊密地聯(lián)結在一起,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明確立德樹人的目標起點

        明確立德樹人的目標起點,就是要明確學生思政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基礎條件,進而判斷其能夠達到的最高標準。由于地域、學段、學校和科目等因素的不同,教育對象的學習基礎以及進步空間具有差異性,明確立德樹人的目標起點有助于提升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

        從課程與教學目標出發(fā)明確立德樹人的目標起點,必須深入分析教育對象的學習現(xiàn)狀,了解其當前的思政素養(yǎng)及專業(yè)素養(yǎng)水平,判定其應當達到的標準,由此判斷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課程思政的工作起點和路徑。一方面,要分析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學習特征包含專業(yè)背景、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要圍繞思政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進行綜合評估,形成學習者的學習特征畫像。同時,學習者學習特征包含群體特征和個體特征,在進行評估工作時,要將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在兼顧教育對象整體需求的基礎上,謀求學習者的個性化發(fā)展。另一方面,要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需要。泰勒認為教育需要一般包含兩個方面:“第一,了解學生的現(xiàn)狀;第二,把學生的現(xiàn)狀與公認的常模作比較,以確認差距或需要。”[17]對于課程思政而言,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就是要發(fā)現(xiàn)學生個人學習現(xiàn)狀與立德樹人目標之間的差距,幫助教育者進一步厘清課程思政中立德樹人的基礎條件和實現(xiàn)路徑。

        (三)進行立德樹人的目標分解

        課程與教學目標是一個具有遞進關系的目標系統(tǒng),“任何下一級的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以上一級目標為依據(jù),下位目標是為上位目標服務的。”[3]由此可見,以立德樹人為核心設計課程與教學目標,要在課程與教學目標層層遞進的過程中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分解,將其對課程與教學的要求由“應然”的規(guī)定變?yōu)椤皩嵢弧钡闹笇А?/p>

        在課程與教學總目標層面,立德樹人體現(xiàn)為針對課程思政廣義的要求,即從國家層面對課程思政提出的要求,為所有高校和所有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指明方向。在學校教育目標層面,應當依據(jù)學校自身情況和辦學特色形成更為具體的立德樹人工作規(guī)定。在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層面,立德樹人要基于國家和學校的目標要求,進一步結合學科發(fā)展和社會需求,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在課程目標層面,立德樹人將進一步具體化,呈現(xiàn)為與課程內容直接關聯(lián)的思政元素,從思想認知和行為實踐兩方面對學生學習做出要求。

        (四)生成立德樹人的目標表述

        目標表述是目標設計和編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是教育者對課程理念和教學任務的顯性認知,根據(jù)其文字表達的方式和內容,能夠體現(xiàn)出課程與教學的價值取向。

        一方面,在目標形式上要對目標進行價值取向的建構。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取向分為普遍性、行為性、生成性和表現(xiàn)性四類目標取向,其中,強調行為變化的行為性目標、強調發(fā)展過程的生成性目標和鼓勵個性化學習的表現(xiàn)性目標所具備的可操作性、發(fā)展性等特點,能夠更加科學地闡明立德樹人的具體要求。因此,課程思政的目標表述應當在普遍性目標的基礎上,更多地強調行為性、生成性和表現(xiàn)性目標。

        另一方面,在目標內容上要對目標有清晰的認知和定位。在表述方式上,教育者應當認識到學生是課程與教學的中心,目標表述的主體應當是學生,目標所呈現(xiàn)出的內容也應當是學生的變化。在表述用語上,文字應當盡可能地清晰、準確,避免語義模糊。例如行為性目標表述中,避免用“掌握”、“熟悉”等籠統(tǒng)性的詞語,采用“說出”、“認同”等更為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詞語。在敘述框架上,目標表述應當具有條理性且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一般來講,關于知識和能力的目標應當置于價值目標之前。

        立德樹人是高校課程的育人目標,同樣也是教師教育的工作目的。教師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yè)的工作母機,天然地具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圍繞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培育優(yōu)質教師,是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應有之義。由于教師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特殊性,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針對立德樹人的目標內涵解析以及目標設計,應當圍繞培育優(yōu)質教師這個核心展開,將立德樹人具象化為培育“四有”好老師、“大先生”的教育目標,引領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和實踐工作深入展開。

        二、挖掘課程與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政資源

        課程內容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內容載體,對課程內容進行開發(fā)并提升其育人價值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開發(fā)的關鍵在于挖掘課程與教學中蘊含的思政資源,資源挖掘工作在方法上要堅持統(tǒng)籌協(xié)調的基本原則,在對象上要以課程自身內容為核心,在策略上要以隱性課程為重要抓手。

        (一)資源挖掘要注重統(tǒng)籌協(xié)調

        高校課程的思政資源挖掘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要關注課程內容和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同時也要遵循立德樹人的同一性和連續(xù)性,不能將其理解為思政元素的機械挖掘與簡單組合。在開展資源挖掘工作時,應當堅持統(tǒng)籌協(xié)調的基本原則,促使各類以及各級課程的思政資源處于緊密聯(lián)合、銜接有序的狀態(tài)。

        首先,要進行分類挖掘。高校的專業(yè)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對象,具有數(shù)量龐大、種類繁多的特點,不同種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不同,思政資源挖掘應當根據(jù)課程的特色而選擇不同的側重點。例如,高校公共課程重在挖掘道德規(guī)范、政治思想、法紀安全等思政資源;自然科學課程重在挖掘科學精神的本質和對祖國對人類的責任擔當;哲學社會科學課程重在挖掘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思政資源。[4]其次,要進行分級挖掘。不同年級、不同學段的教育目標不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和學習需求不同,資源挖掘工作應當遵循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呈現(xiàn)出由廣博到精專,由淺易到深入的特點。最后,要注重內容銜接。一是思政資源在同一學段不同專業(yè)之間要避免彼此矛盾或者重復,二是思政資源在同一專業(yè)不同學段之中要互相關聯(lián)、層層遞進。思政資源的挖掘要實現(xiàn)內容銜接,重點在于形成課程思政工作的聯(lián)動機制,搭建思政資源挖掘工作的協(xié)同平臺,幫助教師跳出課程和專業(yè)的限制,在專業(yè)及學院之間進行資源挖掘工作的溝通協(xié)調。

        (二)資源挖掘要立足課程本身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與思政的簡單相加,其本質在于發(fā)揮課程自有的思政育人功能,因此,思政資源的挖掘必須要立足于課程本身,教師要“科學合理地‘應挖盡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5]。一方面要求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高校所有課程都蘊含著思政資源,但是課程種類繁多,不同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資源體量存在差異,資源挖掘工作要實事求是,切忌生搬硬套、無中生有、夸大其詞,造成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割裂感。另一方面要體現(xiàn)課程自身的特色。挖掘思政資源不能千篇一律,要依據(jù)課程的教育目標以及知識結構,重點挖掘課程所蘊含的特色思政資源,這不僅有利于完善和豐富課程思政體系,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對于大學的各門課程而言,思政資源存在于教材、參考書、研究報告等各類課程與教學資料中,總體可以分為基礎資料和擴展資料兩類。在基礎資料方面,主要是教材或者專業(yè)代表性書籍。此類教材或者書籍是開展課程教學的依據(jù),構成了教學內容的主體,思政資源挖掘要優(yōu)先并重點挖掘此類基礎資料。在擴展資料方面,主要包含專業(yè)前沿的研究成果、課程主題的相關歷史、實際運用的相關案例等,囊括文字、圖像、音影等各類資料,此類資料有助于提升課程思政的深度和廣度,部分資料更是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直接相關,資源挖掘不能忽視擴展資料。

        (三)資源挖掘要關注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從學校的制度、組織、社會過程和師生交互作用等方面接受沒有顯現(xiàn)出來的價值上、規(guī)范上的陶冶?!保?]隱性課程貫穿于課程與教學的始終,在發(fā)揮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隱性課程按照形態(tài)可以劃分為物化形態(tài)和觀念形態(tài),其中物化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學校環(huán)境以及各類設施等,能夠被受教育者直觀感知,成為教育活動的輔助工具。觀念形態(tài)體現(xiàn)為課程與教學的組織管理制度、教育者的榜樣示范以及校園文化等,具有泛在性和隱教性,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

        對于隱性課程的思政資源挖掘,一方面要善于發(fā)現(xiàn)教學設施、教育工具等物化形態(tài)的課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設計并強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在細胞生物學課程中,教師可通過繁瑣而細致的實驗步驟,幫助學生養(yǎng)成嚴謹、認真的實驗態(tài)度,進而培育科學實證精神[7]。另一方面要重點挖掘觀念形態(tài)的課程所具備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一是挖掘教學組織管理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運用教學組織、獎懲機制等制度實現(xiàn)對學生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規(guī)訓。二是挖掘教師個人言行舉止中所傳遞出來的思政元素,強化教師個人言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三是挖掘校園文化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發(fā)掘學校精神、歷史傳統(tǒng)與課程思政的關聯(lián),以學校文化浸潤課程思政?!皩I(yè)課教師的教育行動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包含了價值判斷”[8],教師教育者作為培養(yǎng)職業(yè)教師的教師,其個人言行舉止能夠向受教育者傳遞相應的價值理念,是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

        在高校各類課程中,教師教育類課程承載著國家對于對未來教師的期盼和要求,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教師教育課程的思政資源蘊藏于課程內容、實習實踐以及教師教育者個人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顯性或隱性地作用于受教育者師范精神的孕育過程。針對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應當重點關注課程所蘊含的教育家精神、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等內容,助力培育德才兼?zhèn)涞膬?yōu)質教師。

        三、推動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

        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在于課程教學,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發(fā)揮課程育人功能的必要條件?!敖虒W過程不是一個價值中立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而且會形成和改變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保?]將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能夠避免在課程教學中出現(xiàn)“課程”與“思政”兩張皮的現(xiàn)象,讓課程在教與學的互動之中實現(xiàn)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的統(tǒng)一。

        (一)堅持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tǒng)一,優(yōu)化教學設計

        課程是知識教育和價值教育的統(tǒng)一體,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旨在闡發(fā)課程蘊含的育人價值,實現(xiàn)育才與育德的統(tǒng)一。因此,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融合,要在教學設計中貫徹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推動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內生融合。

        首先,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要找準契合點。思政元素源自于課程,挖掘工作是其被發(fā)現(xiàn)和重新篩選的過程,挖掘之后的再次融入則是價值教育在課程教學中的回歸。找準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契合點,能提升課程價值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知識教育中實現(xiàn)價值引領。其次,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要立足學科視野,突出專業(yè)特色。高校中的各類專業(yè)課程是課程思政的主要載體,具有種類多、受眾廣、時限長等突出特點,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先天優(yōu)勢。但同時,各門課程具有不同的專業(yè)特色,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不是將課程思政化,而是以思政賦能課程育人,培育學生的專業(yè)精神和職業(yè)素養(yǎng),如科技精神、師德師風、“大國三農”情懷、醫(yī)德醫(yī)風等。最后,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要把握尺度,注重有機融合。一方面, 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要“適量”。課程思政強調思政與課程要做到“鹽融于水”,即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而非在數(shù)量上的堆砌。另一方面,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要“適度”。“適度”意味著教師需要對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及任務進行分析,對思政元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并在教學內容中予以不同程度的呈現(xiàn)。把握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尺度,有助于構建具有特色的課程思政課程。

        (二)堅持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tǒng)一,構建教學互動關系

        教師和學生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fā)揮著能動作用,推進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要堅持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tǒng)一,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實現(xiàn)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融合。

        一方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自覺推動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融合。首先,教師要具備課程思政的自覺意識,認識到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推進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工作之中。其次,教師要具備課程思政的素養(yǎng)和能力,即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并能夠根據(jù)不同課程的特點使之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最后,教師要提升師德修養(yǎng),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師的言行舉止當中,成為鮮活的思政育人模范。

        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體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需求的重視。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本質上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提。在課程學習中,學生的學習需求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在推進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融合的工作中,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實際上就掌握了課程思政的工作標準,即學生是否需要、是否感興趣、是否能夠理解并付諸實踐。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體現(xiàn)在對學生話語權的尊重。課程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互動過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發(fā)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之中,“讓課程成為師生協(xié)同努力的學習共同體”[10],增進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和認同,從而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

        (三)堅持繼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相統(tǒng)一,改進教學方法

        思政元素的融入與思政意蘊的闡發(fā)是一體兩面,做好融入工作是為了更好地闡發(fā)出思政元素的育人價值,思政意蘊的有效闡發(fā)也意味著思政元素成功地融入到了課程教學之中。教學方法的選用對思政意蘊的闡發(fā)至關重要。對于課程思政而言,為實現(xiàn)知識教育和價值教育的統(tǒng)一,教學方法應當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一方面,要繼承原有教學方法的基本理念。教學理念指導教學的基本原則,主要分為啟發(fā)式和注入式兩大類,專業(yè)課程依據(jù)其內容特性、教育目標和教育對象等因素,往往以某一類教學理念為主,并在該理念的指導下選用一定的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課程思政強調課程的價值屬性,但是并沒有削減課程的知識屬性,即教學目標和內容的主體沒有發(fā)生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仍然具有適用性,應該予以繼承和發(fā)展。另一方面,要進行教學方法的技術創(chuàng)新。一是摒棄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針對課程思政在教學層面引發(fā)的新需求和新問題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此類創(chuàng)新體現(xiàn)為對原有教學方法的改良及綜合運用。例如,將課堂講授與社會實踐、遺址考察等相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二是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教學方法進行技術革新,此類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賦能。例如,運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創(chuàng)設課程思政需要的情境,幫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獲得期望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11]。

        教師教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高校課程,它擔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教師的重要責任,不僅要從思想政治層面明確“為誰培養(yǎng)人”的關鍵問題,還要基于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思考“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的現(xiàn)實問題。就教師教育課程教學而言,為提升其思政育人效果,不僅要重視教學設計和師生互動,同時還要關注當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推動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技術創(chuàng)新,以培育符合國家教育事業(yè)要求的優(yōu)質教師。

        四、構建以育人成效為核心的多維評價體系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jiān)督檢查機制”[12],并落細落實到評價工作之中。課程思政的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方法對課程和教學的實施及育人成效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不僅包含對于學生學習的效果評估,也包含對教學實施和課程建設的工作評估,必須采取多維視角,形成綜合全面的課程與教學評價,以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xù)優(yōu)化。

        (一)基于人才培養(yǎng)目標評價學生學習成效

        評價學生學習成效就是在評價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的效果,人才培養(yǎng)目標既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依據(jù),也是檢驗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以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既規(guī)定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屬性,也對學生個人素質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強調育德和育才的統(tǒng)一。

        就評價對象而言,基于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評價學生學習成效要從“又紅又?!钡慕嵌瘸霭l(fā),考察學生思政素養(yǎng)的提升和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是否協(xié)調統(tǒng)一,是否正在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有用人才。就評價主體而言,要形成以教師為核心的多元主體。對學生思政素養(yǎng)以及技能水平的評價,不僅僅發(fā)生在課堂教學上,也可能發(fā)生在校園其它場景之中,因此,伴隨學生成長的班主任、導師、輔導員等人也應該參與到學生學習的評價工作中。就評價方法而言,要以質性評價為主。質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建構過程,強調評價的多維性、持續(xù)性、真實性和發(fā)展性,評價方法可根據(jù)評價內容進行靈活調整,常用方法有檔案袋記錄法、訪談法、情景測驗法等。無論是學生思政素養(yǎng)的提升還是個人的成長發(fā)展,都難以通過簡單的數(shù)量統(tǒng)計和分析得到結論,強調關注個體全面發(fā)展的質性評價更符合工作需求。

        (二)圍繞課程與思政的融合評價教師教學

        評價教師教學是對課程思政實施的工作評價,其核心在于課程與思政的融合及實踐情況,即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是否實事求是、是否符合學生需求、是否體現(xiàn)專業(yè)特色、是否達成知識教育和價值教育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評價對象可以從文本資料和教學實施兩方面入手。教學文本材料評價的主要對象包含教案、教材、學生學習檔案、教學反思等;教學實施評價的主要對象包括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課堂管理、師生互動、學生參與情況、教師言行等。評價教師教學一方面旨在推進教學反思,從而對接下來的課程思政教學工作進行改進,另一方面也便于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考評并納入獎懲機制。因此教師教學的評價主體應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學生、同專業(yè)其它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教師構成的教學效果評價主體;另一類是以學院領導和學校教務處相關人員構成的工作考核評價主體。就評價方法而言,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主要分為自評和他評兩種模式,其中他評包含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等。具體方法根據(jù)評價主體不同而有所差別,自評主要采用教學反思的形式,他評可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法、教學檔案查閱法、教學觀察法等。

        (三)立足課程育人本原之回歸評價課程建設

        評價課程建設是對于課程思政的另一項工作評價,其本質在于考察課程是否回歸育人本原。“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13],課程思政不是將思政植入課程,而是要闡發(fā)課程本身隱含的思政意蘊。課程建設的目的在于促使課程回歸育人本原,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中實現(xiàn)價值觀教育?;谡n程育人本原回歸評價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關鍵在于考察課程建設是否貫徹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課程的各部分、各環(huán)節(jié)是否做到了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tǒng)一,是否將育德和育才緊密結合在一起。

        就評價對象而言,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其評價應當從課程與教學目標、課程與教學內容、課程與教學設計等環(huán)節(jié)入手。就評價主體而言,針對課程建設的評價是一項綜合性的價值評判工作,對評價者的專業(yè)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素養(yǎng)以及課程建設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本專業(yè)領域的專家、課程建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專家應當成為評價課程建設的主體。就評價方法而言,為了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進一步優(yōu)化,評價方法要具備綜合性和總結性。因此,要綜合運用專家座談會、問卷調查、課程檔案查閱等方法,整合專家學者們的評價意見,形成課程層面的價值判斷和經(jīng)驗總結,為課程思政的改進提供借鑒。

        (四)針對教育家精神涵育評價教師教育課程思政

        教師教育課程思政與高校課程思政在建設與實踐工作中具有共通之處,但是由于教師教育課程思政人才培養(yǎng)的特殊性,兩者在具體工作中存在區(qū)別,這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思政評價工作要從自身專業(yè)和課程實際出發(fā)。

        在2023年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tài)度、仁愛之心和弘道追求六個方面概括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成為新時代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的價值導向。教師教育課程思政聚焦于培育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新時代優(yōu)秀教師,教育家精神涵育既是其目標指向,亦是檢驗其育人效果的評價標準。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體所具有的理想信念、道德探索、價值體系和教育素質的綜合體現(xiàn)”[14],涉及到教師道德品格、職業(yè)素養(yǎng)等多個方面。學生思想和行為表現(xiàn)是精神涵育效果考察的主要對象,其重點在于思想和行為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這一工作具有長期性和主觀性,需要系統(tǒng)設計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和評價方法,進行全面的觀察與記錄。同時,教師是一份強調專業(yè)性的職業(yè),教師教育課程思政不僅要提升教育對象的道德修養(yǎng),也要培養(yǎng)其過硬的專業(yè)本領。專業(yè)技能培育與精神涵養(yǎng)是相互交融的,強大的精神能夠賦予專業(yè)技能以靈魂,高超的專業(yè)技能是精神“落地”的必要條件,兩者共同構成教師教育課程思政評價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2-07-2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3.

        [3] (美)泰勒(Tyler,Ralph W.)著;施良方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4]李允.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49.

        [5]石巖,王學儉.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問題及實現(xiàn)路徑[J].教學與研究,2021(09):91-99.

        [6]蒲清平,何麗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趨勢、堵點、痛點、難點與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5):105-114.

        [7]鐘啟泉.現(xiàn)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34.

        [8]杜震宇編;梅兵總主編.生物學科課程思政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334.

        [9]邵彥濤,李亞寧.課程思政建設的顯隱之辯[J].教師教育論壇,2023(01):58-63.

        [10]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65.

        [11]李海鵬.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思考[J].人民教育,2023(21):70-72.

        [12]崔正賢,馬萬利.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改革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12):33-36.

        [13]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1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267.

        [15]鄭剛,吳婭鑫.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歷史基礎、演進脈絡與實踐路向[J].當代教育論壇,2024(02):110-117.

        An Analysi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Hu Miao," Wan Mei-rong

        (1.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quir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 into every link of curriculum teaching. To analy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s helpful to follow the rule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than help us make a scientific plan about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t present, we should desig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moral cultivation as the core, exca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n the principle of" overall coordination, integrate ideology and politics to curriculum through teaching design, and construct the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round the core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u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ith high quality.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moral cultivation(責任編校:周文鼎)

        猜你喜歡
        立德樹人課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y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科技視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科技視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發(fā)揮專業(yè)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湘繡專業(yè)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立德樹人視閾下的服務型基層黨支部構建方式探究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04:24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析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淺談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態(tài)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亚洲性感毛片在线视频|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摸|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影院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黄色小视频|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不卡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人妻人妻少妇在线系列| 亚洲av毛片在线播放| 性色av一二三天美传媒|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国产免费看网站v片不遮挡| 白白色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本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日韩AV秘 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自拍| 亚洲成熟女人毛毛耸耸多|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av色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二区| 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不卡| 国产成社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一级内射一片视频免费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99久久精品国产片| 一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欧美一欧美一区二三区性| 国产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人妻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一级| 日本精品免费看99久久|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av|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