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追求獨特與個性的時代,一股源自古老文化的潮流正悄然興起,它以簪花之雅、刺繡之精、旗袍之韻、絲綢之華、盤扣之巧,共同編織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非遺華服”畫卷,不僅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璀璨魅力,更讓老祖宗的審美智慧在現(xiàn)代社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簪花,作為中國古代女性頭飾文化的瑰寶,不僅承載著千年的審美情懷,更是手工藝人智慧與匠心的結(jié)晶。
簪花,也稱戴花、簪戴,通常是由筷子狀的象牙簪固定在螺旋狀的發(fā)髻上,再由鮮花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花朵纏繞起來。簪花的習俗在中國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如今,簪花藝術(shù)以其獨特的韻味和雅致的造型,成為了現(xiàn)代女性追求古典美與時尚感并存的理想選擇。簪花的點綴,成為時尚界的新寵,引領著國潮新風尚。
刺繡,古稱針繡,以針引線,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gòu)造圖案。刺繡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歷史,攜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中國刺繡多以地方簡稱命名,結(jié)合各地風土人情,開出不一樣的花朵。
山東地區(qū)的名繡當數(shù)魯繡。作為有史可證最古老的繡種,魯繡在發(fā)展中吸收了山東人民豪邁大氣的個性,以粗中有細、大開大合的藝術(shù)風格,成為中國刺繡的獨特一支。
魯繡不僅是服飾的裝飾,更是藝術(shù)的展現(xiàn),每一幅作品都載著匠人的精湛技藝與對美的極致追求。匠人們運用飛針走線的絕妙技巧,在絲綢或棉布上繡出栩栩如生的圖案,將大自然的靈動與人文的情懷完美融合。魯繡技藝的融入,讓非遺華服在細節(jié)之處盡顯精致與華美。
旗袍,是中國悠久歷史中代表性的女性服飾。徘徊在古典與時尚之間,在一寸一厘間完美展現(xiàn)女性形體之美;在一絲一毫間詮釋出女性萬種風情,千種姿態(tài),百般風韻。
“門前圣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shù)百年?!睗宪饺亟稚系摹坝裰t旗袍”,是一家遠近聞名的百年老字號。量體裁衣是“玉謙旗袍”的最大特色。“玉謙旗袍”所有訂制的旗袍都由其傳人于仁謙親自測量、親自裁剪和參與制作。為了讓“玉謙旗袍”既傳統(tǒng)又新潮,他還借鑒國外新潮款式,將歐式晚禮服的設計,運用到旗袍的設計中,從而使得制作出的旗袍,格調(diào)更加高雅,款式更為新穎。穿上玉謙旗袍,女性不僅能夠展現(xiàn)出曼妙的身姿,更能感受到那份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的優(yōu)雅與自信。
絲綢源于桑樹,取自蠶絲,經(jīng)精工巧織,得綾羅綢緞,彰顯貴之榮。2000多年前,絲綢開啟了東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也見證了東方文明走向世界。作為中國古代的偉大發(fā)明,絲綢已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位于山東淄博的周村素有“絲綢之鄉(xiāng)”的美譽,被稱為絲綢之路的源頭,也是周村絲綢染織技藝的發(fā)源地。周村絲綢,以其細膩的質(zhì)地、柔和的光澤和卓越的品質(zhì)聞名遐邇,無論是輕盈飄逸的紗衣,還是雍容華貴的禮服,每一根絲線都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讓人在觸摸中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而來的溫潤與細膩,為中國傳統(tǒng)服飾增添了無盡的奢華與高雅。
盤扣,也稱為盤紐,或者紐結(jié)、紐襻,是中國傳統(tǒng)服裝中使用的一種紐扣,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盤扣的作用在中國服飾的演化中逐漸改變,它不僅僅有連接衣襟的功能,更被稱為裝飾服裝的點睛之筆。
日照市五蓮縣劉氏盤扣古典、精致,一針一線制出了獨特韻味。劉氏盤扣傳承人劉冬梅,探索打造了一系列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的產(chǎn)品:“福”字布藝包系列(五福臨門系列)、紅色主題布藝包系列(紅色印記系列)、城市書房系列(書簽、書皮、筆袋系列)、布藝家居系列(茶韻五常茶席系列、盤扣畫掛匾)、研學材料系列(半成品材料體驗包),還有精美時髦的盤扣耳環(huán)、盤扣耳墜、盤扣掛件……讓流傳千年的盤扣走進尋常人家的日常生活,重塑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交融的精致生活美學。
In this era of seeking uniqueness and individuality, a trend born from ancient culture is quietly emerging. Through the grace of hairpins, the finesse of embroidery, the allure of qipaos, the splendor of silk, and the artistry of button loops, it weaves a vivid tapestr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ttire.” This not only showcases the resplendent charm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breathes new life into the aesthetic wisdom of our ancestors within modern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