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的殼,是被視為吉祥預(yù)兆的神獸———玳(d伽i)瑁(m伽o)的背甲,但這絢麗也給它帶來了危險———經(jīng)常引得人類伸出貪婪之手,使它一度成為瀕危動物。
命途多舛的“童年”
玳瑁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以獨居為主,玳瑁之間的相遇只是為了交配。在完成交配后,雌性玳瑁會在夜間拖著笨重的身體到它們偏愛的小海灘上,并用鰭狀后肢挖一個洞筑巢,然后躺在其中產(chǎn)卵。
每隔2耀3 年,雌性玳瑁就會回到它自己出生的海灘上筑巢。玳瑁的卵為球形,白色,殼軟有彈性,孵化時間一般為60 天左右。
小玳瑁十分“調(diào)皮”,經(jīng)常被映射在水面上的月光吸引,本能地爬入大海。但小玳瑁沖向海洋的行為往往會成為它和死神的賽跑,動作稍慢一些便會死于脫水,或者被鳥和螃蟹等生物捕獲。
當(dāng)幼年玳瑁長到約35 厘米時,就會結(jié)束海上浮游的生活方式,定居在一個有珊瑚礁的近海岸。但這時候它依然很弱小,經(jīng)常會被海里的“大個頭”章魚這類生物欺負(fù)。
“鐵胃”海龜
玳瑁的食量很大,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都是它鐘愛的覓食地。不僅如此,玳瑁的“食譜”也十分獨特。
可吞“針”。玳瑁是唯一一種以海綿為主食的海龜。這里提到的海綿是一種簡單的多細(xì)胞動物,低等到全身各處沒有任何的器官分化。那其他海龜為什么不吃海綿呢?
原來,這種海綿體內(nèi)存在一種有劇毒的針狀物(一般為鈣質(zhì)或硅質(zhì)成分),可見玳瑁的胃有多么強大,才能保護它們既不會被鋒利的針狀物傷害,又不會“消化不良”。
可抵巨“毒”。除了愛吃海綿,玳瑁的“食譜”中還包括水母、??⑽r蟹和貝類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和海藻。
沒錯,就像僧帽水母這樣的劇毒動物也是它們的“美餐”。玳瑁有鱗甲的頭部不會被水母的刺細(xì)胞刺透,但是為了防止水母蟄傷它們脆弱的眼睛,它們在進食中一般都會緊閉雙眼。
玳瑁的“鷹嘴”也為其捕食珊瑚縫隙中的小蝦和烏賊提供了方便,鷹喙般鉤曲的嘴可以輕易地將它們鉤出來飽餐一頓。
此外,它們的雙顎也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殼甚至是極為厚實堅硬的貝殼。但是,關(guān)于玳瑁在吃下針狀物和海綿毒素后是如何存活下來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玳瑁有天敵嗎?
玳瑁有異常堅實的甲殼,很少有動物能咬穿它們的殼,所以它們也沒什么大的對手。而且,由于玳瑁在食用有毒的海綿和水母后,身上會帶有某些海綿難聞的氣味,體內(nèi)也會含有相當(dāng)水平的毒素,所以玳瑁極少成為其他生物的“盤中餐”。那么,幾乎沒有天敵的玳瑁怎會成了瀕危動物?
當(dāng)前,由于玳瑁產(chǎn)卵筑巢的海灘被過度開發(fā)、海洋垃圾不斷泛濫、漁船捕撈網(wǎng)的纏繞以及石油泄漏等因素,使得幼體和成體玳瑁的種群數(shù)量大幅減少。
如今,玳瑁已被列入世界瀕危野生動物范圍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珍稀保護動物。中國的法律也禁止非法獵捕、出售、購買、運輸和利用玳瑁及其制品。
玳瑁性成熟所需年限較長,繁殖率較低,種群數(shù)量極難恢復(fù),因此對玳瑁的保護之路仍任重而道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