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負載詞作為承載著各民族文化差異與特色的語言載體,經常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用以表現不同區(qū)域、民族或國家的語言風格或價值理念。隨著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如何科學有效地翻譯文化負載詞,幫助人們開展跨文化交流,成為現代翻譯學者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本研究旨在以《廢都》西譯本為對象,分析其中的文化負載詞西譯策略,歸納出適用于漢語文化負載詞西譯的一般規(guī)律。
《廢都》是中國當代作家賈平凹的代表作之一。此書聚焦于古都西安,圍繞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進行創(chuàng)作描寫,使用了大量體現陜西地域風情的文化負載詞,生動展現出充滿人文情懷與民俗氣息的陜西文化。本研究從奈達的文化分類理論出發(fā),詳細梳理《廢都》中的五類文化負載詞,并舉例說明各類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一是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這類詞語既貼近當地生活,又蘊含著深刻的生態(tài)哲理。例如,“荒了”這一陜西方言在小說中多次出現,用以形容土地或環(huán)境的荒蕪?!澳瞧鼗牧撕脦啄炅耍荻奸L得比人高了。”在西譯本中譯為:“Ese terreno lleva a osen desuso, y la hierba ha crecidohasta más alta que unapersona.”其中,漢語詞語“荒了”在西班牙語中的對應詞為“endesuso”。
二是社會文化負載詞。賈平凹借助文化負載詞生動地描繪了都市生活中的百態(tài)。例如,小說中常出現的“胡咧咧”一詞,用以形容人們閑聊時的隨意與輕浮,不僅展現了都市人生活的閑適與瑣碎,也反映了社會風氣的浮躁與變化。翻譯時需保留其貶義色彩,并傳達其所展現的人們說話隨意、不負責任的特點,可被譯為“Echar palabrasal aire”。又如“撂挑子”一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面對困境時選擇放棄的態(tài)度,突顯了現實中人們逃避責任的現象。翻譯時需抓住其深層含義,而非僅僅停留在字面意義上,可將其譯為“dejar la carga en medio delcamino”或者“abandonar la responsabilidad”,以傳達其所表示的放棄工作或職責的含義。
三是宗教文化負載詞。小說中,賈平凹借助宗教文化負載詞傳達了人們對宗教的信仰與敬畏。在翻譯這類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詞語時,可采用意譯的方式,結合上下文語境,以幫助目標語言讀者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宗教意義。例如,“燒香拜佛”是小說中常見的宗教活動,展示了人們渴望通過宗教儀式來祈求平安、尋求內心安寧的普遍現象。在翻譯時,譯者需考慮這一儀式的具體內容和文化內涵,將其譯為“incensar y rezar ante las imá genes sagradas”或“incensary rezar ante los santuariosbudistas”(在神圣圖像前燒香并祈禱/在佛教圣地燒香并祈禱)。這樣的翻譯既保留了燒香和祈禱的行為,又通過“sagradas”(神圣的)或“budistas”(佛教的)等詞語傳達了宗教氛圍。
四是語言文化負載詞。小說中的陜西方言常常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域特色。例如,“咋弄”“啥情況”等詞語都是陜西人常用的口語表達。這些詞語使得小說的敘述更加接地氣,也更能讓讀者深入感受到陜西地區(qū)的文化氛圍。翻譯時應考慮到這類詞語在實際交流中的常見用途,從而將其意譯為更常見的表達。此外,《廢都》中的陜西方言還體現了都市人的情感狀態(tài)和思想觀念。例如,“心里沒底”“瞎折騰”等表達都反映了人們在面對都市生活的復雜多變時所表現出的迷茫和無奈。在西班牙語中,需盡量尋找能夠準確傳達原文含義的表達,并保持語言的自然和流暢。
(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郭婧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