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六章)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币馑际牵罕M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萬物紛蕓,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作清靜,清靜了就叫作復歸于生命。復歸于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叫作聰明,不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素材解讀
“致虛極,守靜篤”是靜功實踐之法,靜到一定等級狀態(tài)時,身靜、心靜、意靜。只有實踐清靜之道,才能修養(yǎng)身心。
人我一視,動靜兩忘
明代洪應明《菜根譚》中說:“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靜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意思是:喜歡寧靜、討厭喧鬧的人,往往避開眾人來求得寧靜,卻不知故意離開人群便是執(zhí)著自我。存心要求寧靜反而是騷動的根源,這樣如何能達到人我一視同仁,動靜都忘記的境界呢?
◆素材解讀
尋求寧靜的人,往往要避開喧鬧的環(huán)境才能獲得生活的安寧,然而這樣的安寧并非真正的安寧,因為它取決于環(huán)境的狀態(tài)。真正的寧靜是在喧鬧的環(huán)境中也能保持平靜的心情,靜亦是靜,鬧亦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