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促進核心素養(yǎng)落地、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為目的,結合《鴻門宴》教學設計與實施展開研究,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維度明確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要求,并提出以下教學建議:把握文言特點,奠定語言基礎;利用問題引導,強化思維訓練;引導欣賞品鑒,培養(yǎng)審美能力;突出文化內涵,發(fā)展文化素養(yǎng)。
一、把握文言特點,奠定語言基礎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體性概念之一,理解這一概念的核心內涵是打開文本的最佳方式,也是提升語文課堂質量的有效手段。從語言建構角度講,語言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需要通過閱讀文本、與人交流等途徑不斷建構和完善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文言文作為古代漢語的書面表達形式,其詞匯、語法和篇章結構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特點。通過語言建構,學生可以積累古文學習經驗,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在邏輯和表達方式,進而為語言運用、文化傳承奠定基礎。從語言運用角度講,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文言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教師通過這些信息的解讀和講解,能夠促使學生提升對古代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發(fā)展文化交際能力,進而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發(fā)揮作用。由此可見,在高中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把握文本的語言特點來優(yōu)化設計,以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
《鴻門宴》是《史記》中的名篇,語言平實曉暢、情節(jié)張弛有致、人物刻畫鮮明生動,同時課文篇幅長且難度較大,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針對此,教師在第一課時重點針對“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素養(yǎng)的培育展開教學活動,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其中在“知人論世”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課前收集的資料,結合圖示介紹司馬遷和《史記》,以及秦末農民起義的相關背景,引出劉項之爭,明確鴻門宴背后激烈的斗爭;講解題目,并結合其引申含義討論在現代語境中的運用情況,普及文中的文化常識,如山東、關中、參乘、豎子、司馬、跽,著重區(qū)分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異,了解文言文的獨特表達。在“初讀感悟”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進行預習檢查,確保學生能夠準確認讀饗、鯫、卮、玦、瞋、戮、噲、眥、跽、俎等生字,保證朗讀的流暢性,初步感知文言文在語言上的特點。在“再讀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具體段落引導學生解釋詞語、疏通文義。如在第一段的解讀中,教師引導學生突破“軍(駐扎)”“王(稱王)”“饗(犒勞)”“說(勸說)”等重點詞語,完成對整段內容的梳理。同時針對“項羽大怒”這一人物行為設計問題:“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根據你的理解說一說其中包含哪些內容。通過組織討論和啟發(fā)點撥,學生深入解讀“怒”的含義,并表示:就楚漢矛盾而言,項羽在軍事實力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又是楚王后裔,不能容忍“市井小人”劉邦稱王關中,因而發(fā)怒;就項羽的個性而言,這也恰恰展現了其直率、火爆的性格特點,為鴻門宴中的種種行為作了鋪墊。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重點圍繞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設計和指導。通過疏通文言文中的重難點知識,學生充分了解了歷史事件背后的矛盾沖突,認識了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同時也運用語言表達了觀點,進而為后續(xù)解讀分析人物語言、行為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問題引導,強化思維訓練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第二個維度,在語言構建與運用的基礎上展開思維訓練,是針對學生生理成長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根據布魯姆的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可以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六個層次。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側重識記、理解等學習活動的開展,學生長期運用低階思維來記憶理解知識,缺乏思維提升與進階的機會,影響了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文言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其深厚的內涵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而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融入文言文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言文,還能夠有效促進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所以,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師應立足文言文特點,巧妙設計啟發(fā)性、探索性問題,有針對地展開訓練,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發(fā)展與提升。
例如,在《鴻門宴》的教學中,為鍛煉學生的推理分析能力,教師圍繞“樊噲闖帳”這一高潮情節(jié)設計問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的?通過分組討論,學生從語言、外貌、行為等三個方面歸納作者對樊噲形象的塑造,其中通過“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這樣短促急迫的語句突出了緊張的形勢,以及人物急迫的心態(tài)和忠勇的性格;通過“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等行為突出樊噲無所顧忌、無所畏懼、英武果敢的形象;通過“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等語句展現出樊噲勇武之士的獨特樣貌。在完成樊噲形象分析后,教師追問:作者這樣濃墨重彩地描述目的是什么?通過新一輪的討論,學生推斷:作者通過塑造樊噲的形象想要劉邦的信而用之,想要項羽感其“義”、贊其“勇”,表現項羽直率的性格,更是為了突出張良這個幕后操盤者的運籌帷幄。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找準文言文的切入點,設計了分析推理問題,促使學生深入解讀文本,透過凝練古樸的文字感知歷史人物形象,同時也在推理中對整個宴會中人物的功能地位以及彼此的關系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當然,在文言文閱讀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對比分析問題,如“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設計歸納總結題目,如“整個《鴻門宴》的故事是按照怎樣的路徑發(fā)展的?”;還可以設計發(fā)散聯想題目,如“在《鴻門宴》上項羽如果沒有優(yōu)柔寡斷而是決心殺掉劉邦,這時劉邦集團應該如何應對?”;等等。這些問題對思維的抽象性、邏輯性、發(fā)散性、批判性等品質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教師在語文教學設計中應深入研究、巧妙設計,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與提升。
三、引導欣賞品鑒,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第三個維度。鑒賞與評價文學作品,形成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是其語言運用能力的具體體現。語文新課標對“審美”的要求不僅局限于“審美鑒賞”,還進一步提出了“創(chuàng)造”的層面。這意味著學生不僅要能夠發(fā)現美、鑒賞美,還需將這些感悟和理解內化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這對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作為古代經典文學作品,其在語言設計、形象塑造、情節(jié)設置、情感表達等方面蘊含的豐富的美學價值,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和熏陶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深挖文本中蘊含的美學元素,并通過啟發(fā)和引導加以滲透,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進而提升他們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鴻門宴》是《史記》中的名篇,作者司馬遷根據歷史資料記述了楚漢爭霸過程中的一次重要會面。作為史傳文學中的精彩篇章,其情節(jié)發(fā)展跌宕起伏,波譎云詭,讀來扣人心弦,極具鑒賞價值,也很好地體現了《史記》“無韻之《離騷》”的特點。為此,教師基于“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這一素養(yǎng)引導學生賞析《鴻門宴》中緊張復雜的情節(jié)、戲劇性的場面,理解作者的敘事藝術。其中在文本分析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故事情節(jié)設問:在宴會開始時,劉邦來到項羽軍營,態(tài)度謙恭并說了一番好話,暫時緩解了雙方劍拔弩張的氣氛。但是,雙方的矛盾并沒有就此化解,反而在接下來的鴻門宴上得到了進一步激化。縱觀整個宴會過程可謂是殺機四伏、變幻莫測,表現在情節(jié)上就是“三起三落”。你能結合故事情節(jié)對宴會的“三起三落”做具體分析嗎?在教師的提示和啟發(fā)下,學生分組討論,梳理故事情節(jié),并進行賞析和陳述:三起:一起,“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動手殺劉邦,氣氛趨緊張;二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就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形勢極為嚴峻;三起,樊噲撞倒守門衛(wèi)士而入帳,怒視項羽,并予以斥責,情節(jié)發(fā)展到最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三落:一落,范增暗示項羽殺劉邦,項羽“默然不應”;二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以身翼蔽沛公;三落,樊噲闖帳,項羽賜給酒肉。
根據陳述,教師對這場鴻門宴的“三起三落”進行總結,并繼續(xù)追問,促使學生理解如此敘事能夠讓故事變得張弛有度、扣人心弦,極大豐富了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此外,教師還圍繞“人物分析”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深刻認識劉邦、項羽、張良、樊噲等人的性格特點,并通過寫作練筆表達對人物塑造的認識,從而強化學生對美的感知、欣賞和追求。
四、突出文化內涵,發(fā)展文化素養(yǎng)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第四個維度,它是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對民族文化的延續(xù),也突出了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上文已提到,文言文作為古代漢語的書面表達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言文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古代漢語的語法、詞匯和表達方式,還能夠深入了解古代社會的歷史、文化、哲學、道德等方面,從而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由此可見,高中文言文教學必然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任。具體從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來講,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主要體現在對古代文獻的深入解讀和對古代智慧的現代詮釋。在教學指導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這一古訓的字面意義,還要引導他們思考這一原則在現代社會的實踐意義。同時,教師還應關注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勇于批判和創(chuàng)新,推動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發(fā)展。
《鴻門宴》中英雄眾多,而關于“何為英雄”的討論也是眾說紛紜?;诖耍處煆奈幕瘋鞒信c理解的角度展開任務教學,設計“你們說:闡述人物形象特點,辯證認識劉邦和項羽誰是英雄”“他們說:聯讀幾首詩詞,賞析評價他們眼中的劉邦和項羽”“說當下:連接現實,如何做才可稱為真正的英雄”三項活動任務,驅動學生回顧歷史、探索文化、聯系現實,深入對“英雄”這一含義的理解。其中在“你們說”這一任務中,兩大陣營學生選擇各自支持的人物對象,結合文本以及相關歷史資料分析了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形象特點,并在課堂上自由辯論“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在“他們說”這一任務中,學生根據學案指導,誦讀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杜牧的《題烏江亭》、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詩詞和相關歷史材料,并在組內賞析詩詞、解讀材料,進一步了解名人名家對項羽和劉邦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認識。在“說當下”這一任務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東漢劉劭《人物志·英雄》、羅貫中《三國演義》中關于英雄的論述,并立足當下,說一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這樣的教學設計以“英雄”這一關鍵詞進行切入,通過任務融合了歷史資料、經典詩詞,讓學生深入認識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英雄”的定義,進而聯系現實,結合自己的理解擴充“英雄”的內涵,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理解與創(chuàng)新。
總之,根據核心素養(yǎng)指導優(yōu)化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是新時期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從語言發(fā)展、思維訓練、審美培養(yǎng)、文化教育等角度制定有效措施,讓不同維度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真正落實到課堂。當然,關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文言文教學實踐依然有許多問題有待突破,如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的運用,等等。在未來,教師應繼續(xù)以“立足教學改革,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進行改革探索,不斷提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口岸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