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一種全面的教育,旨在促進個體在身體、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它是所有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生命教育關注生命的終極問題,如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感。這些問題正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核心議題。存在主義心理學反對那些將實用價值置于生命價值之上的觀點,主張教育應回歸生命本身。探索生命的意義不僅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生命教育的核心議題。當前,青少年群體中普遍存在意義感缺失現(xiàn)象,如“空心病”和“躺平”,令人擔憂。探索生命的意義可以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鼓勵他們積極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挑戰(zhàn),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一、設計理念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創(chuàng)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人們追求意義的過程會引發(fā)內(nèi)心的緊張,而這種緊張是精神健康的基礎。這種內(nèi)心的緊張能夠激發(fā)人們追求意義的渴望。另一位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強調(diào),那些能夠提供生活意義感的活動,如利他、為理想奉獻、創(chuàng)造力、快樂主義、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超越,都是“參與生活”的表現(xiàn)。意義感是參與生活的自然結果。當人們忘記自我,全身心投入事業(yè)、關愛他人,他們更有可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二、學情分析
高中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人生經(jīng)驗。一些學生經(jīng)歷了學業(yè)挫折、人際關系困擾或家庭變故,甚至親人的離世。這些經(jīng)歷促使他們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入的思考。生命的意義是學生感興趣且不斷探索的話題。他們常常感到,除了學習、生活似乎沒有其他內(nèi)容,一旦學業(yè)受挫,他們便難以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他們認為人生充滿了困難、孤獨和不確定性,從而產(chǎn)生了消極的想法。然而,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經(jīng)占據(jù)主導地位,他們能夠超越具體材料,進行理論推導和論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現(xiàn)從經(jīng)驗到理論的過渡。他們的辯證思維也在迅速發(fā)展,能夠用發(fā)展的眼光理解特殊與一般、歸納與演繹、理論與實踐等關系。高中生的思維具有批判性,他們開始探索事物的根本原因,形成獨特的認識和判斷,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這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為學生理解苦難的積極意義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小組討論可以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使他們認識到生命的價值是多方面的。生命的意義包括享受美好的生活、幫助他人、體驗獨一無二的生活以及活出充實而豐富的人生。意義感是生活的自然產(chǎn)物,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有助于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深入探討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苦難的積極作用,認識苦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培養(yǎng)他們珍惜現(xiàn)在、積極參與生活、接納苦難、熱愛生命的積極情感態(tài)度。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561bfe17789fb28864b2f8e5a21a6444462e1af9bb084c16092b6ab63266c409點是探索生命的意義,而理解苦難的積極影響則是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
在本節(jié)課中,我們通過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引導學生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重點關注繪本中的關鍵內(nèi)容。通過小組討論,我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幫助他們認識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并摒棄那些將實用價值置于生命價值之上的觀念。
(一)導入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大家感興趣且有深度的話題——生命的意義。我們先來看看大部分人的一生是怎么過的。
教師播放視頻《人的一生》,學生觀看。
教師提出問題:視頻中展示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既然生命最終都要消逝,那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高中生每天重復著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到底是為了什么?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重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的工作又是為了什么?請大家說說你們的想法。
學生1:有些時候,我覺得活著是為了家人,為了父母,為了愛我的人。
學生2:我是為了夢想活著的,我想成為一個出色的醫(yī)生,幫助有病痛的人。
學生3:我有時候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教師引導:我們很多人都對生命的意義會產(chǎn)生困惑,暫時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也沒有關系。希望今天這節(jié)課能帶給你們一些啟發(fā)。剛剛同學們分享了自己關于生命意義的思考,下面我們來看美國加州大學利奧·巴斯卡利亞博士的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繪本里有一片叫弗雷迪的葉子也在追問生命的意義,我們來看一看它有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
(二)生命的意義再探索
生命的意義的探索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也是人窮其一生的課題。盡管物質(zhì)生活變得豐裕,學生卻可能陷入無意義、無目標的狀態(tài)。生命意義的思考和追尋能幫助人類獲得掌控感和安全感。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不確定性是這個世界的本質(zhì),我們需要看清人們追尋意義與意義本身是偶然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只有認清這一事實,我們才能在意義的廢墟上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意義。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發(fā)展出“意義療法”。歐文·亞隆指出,提供生活意義感的活動包括利他、為理想奉獻、創(chuàng)造力、快樂主義、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超越。本環(huán)節(jié)就是以繪本故事《一片葉子落下來》,基于弗蘭克爾和亞隆的理論觀點,引導學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教學片段1】
教師有感情地朗讀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中的文字內(nèi)容。
教師:讀完繪本后,你對生命的意義是否多了一些思考?接下來,我會把繪本故事中特別有啟發(fā)意義的片段分發(fā)給小組,每個小組圍繞一個片段討論,稍后請每組選出的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組觀點。
組1:我們小組討論的是第8頁片段1,這段話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就是享受美好的生活。石縫里蹦出來的小草、爭奇斗艷的花朵、郁郁蔥蔥的樹木、朝霞與夕陽、輕風與雨露都是生命的美好,由此我們感受到世間美景不可辜負。
教師:生命的意義就是快樂地生活,全身心地參與生活、投入生活,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
組2:我們小組討論的是第9頁片段2,這段話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幫助別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即便是微小的幫助,也是有意義的事。我們要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照見自己。
教師:遮陰扇風就是樹葉能為他人做的好事,繪本中最后一段還談到一片無用的枯葉將和水混在一起,讓樹長得更強壯,正如龔自珍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的很多勞動都會幫助到他人,這些不僅僅是為了謀生。老師今天給同學們上課,其實也是幫助大家探尋生命的意義,大家和老師一起探究,也是在幫助老師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刻的認知。你瞧,不經(jīng)意間,我們就做了這么有意義的事。
學生鼓掌,表示贊同。
組3:我們小組討論的是第13頁片段3,通過研讀這個部分,我們感受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各的精彩。
教師: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我們反對實用價值凌駕于生命價值。我們在看到一株小草的時候,不需去想這株小草對人類或者對其他生物有什么價值,這株小草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
組4:我們小組討論的是第17頁片段4,從這一段文字中,我們感受到死亡是自然而然的結果,死亡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我們還想到另一本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它也告訴我們,只有愛,只有真實地參與生活才是真正地活了一次,不然就算活了一百萬次也是白活,沒有任何意義。
教師:這本繪本老師也看過,那只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只有愛上白貓那一次它才真正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它愛過、失去過、痛苦過、絕望過,最后“貓再也沒有活過來”,而之前的一百萬次都是白活。生命和死亡就像硬幣的兩面,相互依存。因為有死亡,我們才會珍惜有限的生命,想要努力活出獨特、充實的一生。
教師總結:關于生命的意義,同學們都做了自己的探索,生命的意義在于平凡的每一天,活在當下,盡情地活,享受太陽和月亮,享受清風和雨露,享受四季的變化?;钪臅r候,給身邊的人一點陪伴、一點溫暖、一點幫助。就像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把世界裝扮得五彩繽紛。最后,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亦能夠坦然接受,而死亡的意義,就是讓我們認識到生的可貴,過充實而豐富的一生。
(三)苦難的積極意義
人生的征途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坎坷和困境。部分學生在遭遇人生苦難后開始自我懷疑、自我貶低,責怪命運的不公,缺少與苦難斗爭的勇氣。卡夫卡曾說,受難是這個世界的積極因素,是人與這個世界最真實的聯(lián)系。基于學生的認知偏差,我們可以通過弗蘭克爾真實的人生經(jīng)歷引出“苦難的積極意義”的探索,引導學生在對立統(tǒng)一中認識苦難。
【教學片段2】
教師:有的同學在心理輔導中提到人生的痛苦,他們認為從小學到高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考試,每一次都充滿挑戰(zhàn),每一步都很艱難。同學們,當你長大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只是人生的一個小片段,回過頭看,這也許是最容易應對的挑戰(zhàn)。今天我們走近一位歷經(jīng)磨難的美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他寫了一本名為《活出生命的意義》的書。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上關于這本書的介紹。
課件展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作為猶太人,弗蘭克爾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是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長期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的他,和其他獄友一樣,患上了嚴重的水腫。他雙腳腫大,膝蓋不能彎曲,腳上還生了凍瘡,每邁一步都疼痛難忍。后來,他被安排去照顧病人,不幸感染了傷寒,險些被送進焚燒爐。從集中營獲救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僅熬過了這煉獄般的痛苦,還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幫助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教師:《活出生命的意義》里有這樣一句話:“如果說生命有意義,那么遭受苦難也有意義,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部分?!蹦强嚯y的意義是什么呢?你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苦難給你帶來了哪些積極的影響?某個名人或者你身邊的人所經(jīng)歷的苦難給他們帶來了哪些積極的影響?
學生1:我從小體質(zhì)好,幾乎不生病,因此我不理解生病的痛苦,也經(jīng)常把媽媽注意安全的叮囑當作耳旁風。前段時間我踢球時摔了一跤,小腿骨折了,疼得冒冷汗,靠拐杖生活了3個月。每天不能動彈,都是爸爸送我到教室,打飯也是同學幫忙。我算是真正體會到了生病的痛苦。
教師:痛苦讓我們更能理解他人,更能共情他人,我們要學會感恩。
學生2:從小是奶奶把我?guī)Т蟮模狭顺踔泻髮W習壓力增大,而且我忙于跟同學一起玩,很少回老家看望奶奶。上初三的時候,奶奶突發(fā)腦溢血去世了,我都沒有見到她最后一面。我很后悔,也很自責,這件事情對我沖擊很大。我深深體會到了什么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之后,我更加懂得珍惜家人,也不跟爸爸媽媽頂嘴吵架了。失去讓我成長,讓我懂得珍惜眼前人。
教師:感謝你真誠的分享。奶奶去世后你感到后悔和自責,失去讓我們懂得珍惜,讓我們成長。
學生3:我想到的是史鐵生,他在風華正茂之時雙腿癱瘓,癱瘓后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每周3次透析,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我非常敬佩他,他的文章充滿了深刻的哲思,引導讀者探索生命的意義。正是這些苦難讓他深入思考生死,探尋生命的意義。他用睿智的言辭照亮了我的內(nèi)心。
教師:史鐵生先生經(jīng)歷的苦難確實是大部分人沒有經(jīng)歷過的。他的作品就像廢墟中開出的花朵,這是苦難帶來的升華。他將自己的苦悶升華,并與悲慘的命運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這種向死而生的勇氣、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4:貝多芬也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苦難,他的代表作《命運交響曲》是他耳聾后創(chuàng)作的。耳聾、失戀,身處令人窒息的封建時期,一連串的遭遇讓貝多芬備受打擊,但這位堅強的音樂巨人并不想就此認命,更不想屈服于命運對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運、向大家證明,即使自己耳朵聾了,也照樣可以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命運交響曲》的中心意蘊就是生活中有苦難、失敗和不幸,也有歡樂、成功和希望,這就是所謂的命運?!睹\交響曲》傳達出人不能聽從命運的安排,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并且隨時與厄運抗爭并戰(zhàn)勝它這樣的思想??嚯y讓我們不斷自我超越,不斷自我改變,能夠把個人悲劇轉(zhuǎn)化為勝利。
教師:同學們的分享非常有深度,也給了我新的啟發(fā)。正如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一樣,如果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可言?如果沒有丑陋,美麗如何維系自己的幸運?如果沒有卑劣,高尚又該如何定義?如果沒有殘疾,健康是否會變得乏味?如果沒有苦難,人類如何存在?我們不制造苦難,而是在不得不經(jīng)歷苦難的時候發(fā)掘苦難的積極意義。
(四)課堂總結
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有不同的思考。所有的探索最終都指向“參與生活”。弗蘭克爾認為,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同樣,苦難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嚯y和幸福如同硬幣的正反兩面,苦難的存在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幸福的真諦。它促使我們不斷超越自我和改變,通過挑戰(zhàn)自我,實現(xiàn)個人價值。作為高中生,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學習中的種種挑戰(zhàn),直面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做一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有用的樂觀的人。
五、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優(yōu)點在于以存在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圍繞存在主義心理學關注的死亡和生命意義等命題,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理解生命、珍愛生命,并實現(xiàn)生命的最大價值。這樣的課堂不僅具有哲學深度和理論高度,而且符合學生的需求,極大地觸動了學生,使他們收獲頗豐。
第二個優(yōu)點在于運用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引導”技術,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行探索生命的意義。結合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中的四個關鍵片段,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運用“引導”技術幫助學生自行發(fā)現(xiàn)享受美好生活、幫助他人、體驗獨特生活以及活出充實豐富人生的意義。這種方式不同于說教,使得學生能夠自然地領悟到這些道理。
第三個優(yōu)點在于課堂的留白。在課堂總結階段,教師強調(diào)生命意義的探索是一個終身課題,生命的意義需要每個人去賦予。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更有助于我們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符合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觀點。本節(jié)課的一個不足之處在于“苦難的積極意義”環(huán)節(jié)較為復雜,部分高一年級的學生在辯證思維方面的能力尚需提升,這使得他們在理解這一概念時感到困難,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
生命教育是一種以生命為核心,旨在培養(yǎng)完整生命的教育。它是一種系統(tǒng)化、科學化、專業(yè)化的教育方式。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核心命題,這些命題的探索為生命教育的教學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特別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它在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接納苦難以及培養(yǎng)積極思維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利用繪本、故事、案例等多種形式,圍繞死亡、自由和孤獨感等主題設計課程,從而增強生命教育課程的理論性、系統(tǒng)性和體驗感。
(作者單位:保山教育研究院)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