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阿Q正傳(節(jié)選)》
二、設計思路
(一)指導思想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本節(jié)課的教學改變以往傳統(tǒng)教學中的“奉送真理”方式,創(chuàng)設一種與學習相聯(lián)系的真實情境,遵循落實“研習”的教學原則,以保證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促使學生走進文本,在師生、生生合作下,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構成活動場域,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引導學生完成深度思考與學習。
(二)設計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的要求中明確指出,文學教育的過程要尊重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從作品的形象把握出發(fā),激活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所以,本課教學就是要明確小說閱讀教學的著力點,回歸文本,重視精讀、細讀,從人物形象切入,以“把握作品的精神內涵與藝術價值”為主線,落實小說教學的旨歸。
(三)教材分析
依托教材課后的“學習提示”,落實單篇教學的基礎性要求,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要求和課程標準的學習任務群要求,從“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角度落實以下兩點。(1)結合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內涵;(2)重視單篇作品的閱讀與整本書閱讀的有機聯(lián)系。
(四)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學習了十幾篇小說,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這個單元內容豐富,單元學習目標清晰,文章“學習提示”要求明確。此次教學通過文本細讀、精讀,使學生在原有閱讀能力基礎上作一個提升yqNKQpS+I3sTLQiI8v3pohqOI4UC36u8Mtd9DbMNet0=。
三、課時安排
共三課時,本節(jié)課為第一課時。
四、教學目標
精讀、細讀教材文本,著重分析魯迅筆下阿Q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挖掘其“精神勝利法”的深層內涵,明確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魯迅筆下典型人物阿Q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挖掘“精神勝利法”的深層內涵,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六、教學方法
討論教學法、問題解決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
七、教學準備
搜集補充相關材料,整理學生的預習問題;制作學習單、作業(yè)單;制作課件。
【預習任務】
1.認真閱讀教材節(jié)選部分,梳理課文中的情節(jié)、人物,思考并提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角度不限,表述清晰。
2.完成單元研習任務第一道題中的第1題。
請通讀《阿Q正傳》,思考以下問題:有人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我們民族落后的“國民性”的集中體現,也有人說“精神勝利法”是人類擺脫絕望處境的一種常見的精神反應。對此,你怎么看?請完成一段不少于400字的寫作片段。
教師隨后完成:
1.整理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2.批閱學生寫作片段,整理學生主要觀點。結合學生聚焦的問題和觀點,調整、修改教學設計。
八、課堂教學
(一)導入
請同學們翻開課本,仔細觀察第24頁課文的配圖。在眾多人物中,哪一位是阿Q呢?能否結合文章分析,并說出理由?
第三章第7自然段:“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
第二章第5自然段:“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
第二章第3自然段:“懶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
第二章第18自然段:“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滿面的夾在這中間”。
第二章第20自然段:“阿Q的銅錢拿過來”。
第二章第1自然段:“只拿他玩笑”。
教師點評:既有顯性的外在形象,又有隱性的社會地位。
(二)教學過程
▲任務一:小說的“矛盾沖突”一般是指故事中不同角色、力量或立場之間產生的對立和抗爭。請你結合文本,尋找與阿Q發(fā)生沖突的人物的行為舉止,整理出相關文字,并獨立填寫下面表格(見表1)。
學生分享:
▲任務二:請你結合任務一中的表格內容,分析思考其中所表現出的阿Q的性格特征,探究阿Q“精神勝利法”的內涵。小組合作探究,分享見解。
1.找細節(jié),分析性格特征
學生活動:找細節(jié)——透過關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生活困窘、地位低下、窮得娶不起老婆,卻能自吹——妄自尊大?!拔铱偹惚粌鹤哟蛄恕保簩嶋H失敗又不愿面對失敗,找借口安慰自己,精神上勝利了——自欺欺人。
◎“便全疤通紅的發(fā)起怒來”——敏感禁忌?!肮懒苛藢κ郑谠G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欺軟怕硬。“趕緊抽緊筋骨,聳了肩膀等候著”——忍辱屈從?!盀槭裁催@樣晦氣,原來就因為見了你”——蠻橫霸道。
◎比賽捉虱子——不多、不大、不響——爭強好勝。
◎“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自輕自賤。
◎“照例”“仍舊”——習慣被打:現實失敗?!安坏绞腌姟薄槟窘⊥??!靶臐M意足”“得勝”“得意”“高興”——經常勝利:精神勝利。
提問:同學們,你們是否能發(fā)現阿Q性格的特殊性?詞語間存在怎樣的特殊現象呢?
學生討論:
詞語可以構成一組組矛盾體——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自尊自大而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而又忍辱屈從、蠻橫霸道而又懦弱卑怯……
教師提升:補充學者林興宅的觀點。
充滿矛盾——兩重性:是被社會嚴重扭曲的自我,這是在喪失自由意志的情況下形成的,是為了適應惡劣的環(huán)境的痛苦而適應。
阿Q的生活處境:現實失敗但精神勝利。
阿Q的自救方法:“精神勝利法”。
2.明概念,概括“精神勝利法”
學生活動:明概念——給阿Q的“精神勝利法”下定義
第一次學生討論概括——
“精神勝利法”是指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失敗與屈辱,因為自己體弱、卑微等原因無法改變現狀,選擇避開現實失敗,幻想虛假的勝利,在精神上實現自我麻醉和欺騙,以求自我安慰的心理現象。
關鍵詞:失敗、勝利、精神自欺
3.找不同,發(fā)現深層變化
(1)提問:阿Q的精神自欺真的可以讓他每次都取得勝利嗎?
學生討論:不可以。在文章中,阿Q贏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錢”卻又“不見了”。他習慣性地使用上“精神自欺”,“說是算被兒子拿去了罷,總還是忽忽不樂”;兒子的自欺不能幫助他解決失敗;“說自己是蟲豸罷,也還是忽忽不樂”,說明蟲豸的自欺也不能讓他戰(zhàn)勝失敗,此時的阿Q“才有些感到失敗的苦痛了”。所以,阿Q的精神自欺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幫他取得勝利。
(2)提問:阿Q愿意接受失敗嗎?一個“常勝將軍”愿意放棄“勝利”嗎?
學生討論:他為自己戰(zhàn)勝失敗又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熱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阿Q自己打自己,用身體熱剌剌的痛替代了現實中自己的失敗,于是又一次取得了勝利。他將精神自欺的內涵又一次擴大,完成了一次質變。
升級:自我摧殘
(3)提問:阿Q真的在現實中都失敗了嗎?沒有取得一次勝利嗎?
學生討論:沒有都失敗。阿Q是取得過勝利的。文章中,面對小尼姑的行為,對于阿Q來說,就是他現實中的勝利,通過小尼姑的“這斷子絕孫的阿Q”,以及阿Q在最后的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可以看出。
(4)提問:阿Q為什么會調戲小尼姑?
學生討論:我們將這件事向前倒推,就會發(fā)現這與阿Q之前的人生兩件“屈辱”的事情之間存在著關聯(lián)。面對這兩次屈辱,他是失敗的,他的精神自欺、他的自我摧殘都沒有幫助他取得勝利。但是,小尼姑的出現,讓他這一戰(zhàn)“早忘卻了王胡,也忘卻了假洋鬼子”,按照原文所說,這一戰(zhàn)“似乎對于今天的一切‘晦氣’都報了仇……”??梢姡又開發(fā)出了新的勝利方式,讓他不斷地取得“勝利”。
升級:欺辱弱小
教師提升:
精神勝利法的原則:分對象、分方式。
精神勝利的方式不斷升級:1.0版本<2.0版本→3.0版本。
阿Q的精神勝利法內涵不斷挖掘:自輕自賤→自我摧殘→欺辱弱小。
(5)提問:請大家再給阿Q的精神勝利法下定義,在原有基礎上補充完善。
第二次學生討論概括——
明確概念:阿Q精神勝利法是指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失敗與屈辱,因為自己體弱、卑微等原因無法改變現狀,選擇避開現實失敗,幻想虛假的勝利,自輕自賤、自我摧殘或欺辱更弱者來在精神上實現自我麻醉和欺騙,以求自我安慰的心理現象。
▲任務三:根據以下材料,說說作者創(chuàng)作《阿Q正傳》的意圖是什么,你對此是怎樣理解的。小組討論、分享。
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晕业娜〔?,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論睜了眼睛》)
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魂靈,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墻里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里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
(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
學生討論:魯迅先生著眼于啟蒙,寫出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醫(yī)治國民精神的創(chuàng)傷。希望改良這悲慘人生,喚醒麻木、沉睡的民眾。
教師提升:只有真正讀懂作品,明確魯迅先生的創(chuàng)作意圖,我們才能明白這部作品的偉大。請大家再次完善阿Q的精神勝利法,為這個概念添上最濃重的一筆。
第三次學生討論概括——
明確概念:阿Q精神勝利法是指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失敗與屈辱,因為自己體弱、卑微等原因無法改變現狀,選擇避開現實失敗,幻想虛假的勝利,自輕自賤、自我摧殘或欺辱更弱者來在精神上實現自我麻醉和欺騙,以求自我安慰的心理現象,是國民劣根性的表現。
(三)課堂總結
回顧預習單中學習任務二,整理展示出部分學生的寫作片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文本再次鞏固,理清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學生寫作片段展示:
同學甲:雖然阿Q精神勝利法在很多情況下表現為一種逃避現實的行為,但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在遭受打擊和挫折時,適當的自我安慰是可以幫助人們調整心態(tài)重新振作的。
同學乙:我認為這方法其實也不賴,學會欺騙自己,在這生活里為自己壘起一個虛假而溫暖光明的舒適圈,也未必是壞事。
同學丙:由此觀之,所謂精神勝利法并非阿Q獨有,也并不為中國人所獨有,而是人類面對困境時的一種常見的心理反應。他雖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幫助人們找到面對困難的勇氣與前進的信心。
提問:同學們回顧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還認同以上的觀點嗎?
學生討論: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我們大家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困難、挫折時所采用的精神的自我安慰的“勝利法”是有著本質區(qū)別的,不能簡單地等同為一種自我安慰。
教師提升:同學們,現在這個時代仍然存在著阿Q的“精神勝利法”。希望同學們能夠明確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阿Q“精神勝利法”的意義所在,勇敢地向阿Q“精神勝利法”說“不”。
九、作業(yè)布置
拓展閱讀:群文聯(lián)動
在最后一段,有這樣一句話:“‘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這些人在魯迅作品中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作“看客”。魯迅作品,如《孔乙己》《藥》《祝?!返?,其中有大量描寫“看客”的文字,借以批判國民的劣根性。請你結合這些已經學過的作品,尋找其中描寫看客的文字,圍繞“看客與國民劣根性”這個話題,形成自己的看法,寫一段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觀點明確、表述清晰。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