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訓練是對學生的思維、心理、聽話、說話、交際、態(tài)勢語等多種能力的整合訓練,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農(nóng)村孩子受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膽子小、易害羞,溝通交流能力較弱。筆者圍繞“如何培養(yǎng)、提升農(nóng)村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讓他們說得流暢、說得精彩”進行探究,現(xiàn)將成果分享如下。
一、合理利用教材,上好口語交際課
一些教師覺得口語交際課特別難上,課堂上的學生有些過于安靜。那么,如何上好口語交際課呢?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特點,找準訓練的突破口和切入點,設計符合學情的聊天活動,引導學生敢于開口、樂于開口,進而提升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比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可提出“未來某一天地震來臨,已經(jīng)參加過多次地震疏散演練活動的同學會怎么想、采取什么行動呢?”的問題,邀請學生來回答,以幫助學生學會理性面對、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突發(fā)事件。
二、注重積累,教學生“會說”
小學生積累的詞匯數(shù)量有限、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像成人那樣隨時暢所欲言。在此情況下,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練習。
比如,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時抓住事物的特點等,將其特點進行列舉、形成文字,最終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教會他們認真聽別人說話,積累語言素材。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表達的習慣,從而引導學生能夠用普通話說一句完整的話或幾句連貫的話,訓練學生“有意識地說”,讓學生在說之前要有思考和準備,知道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長期訓練下,學生可以由不敢說到敢說、由不愿說到愿說、由說不好到說得好。
三、組織活動,讓學生“說好”
實踐活動是訓練口語交際能力的最佳途徑,要想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需要多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然而,受地理位置、人文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農(nóng)村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口語交際類社會實踐活動會受到一定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結(jié)合語文教學,組織一些社會交際模擬活動,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進行交際活動打下基礎。比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可以請一部分學生擔任“導游”、另一部分學生當“游客”,請“導游”介紹各地的風土人情,請“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向“導游”了解更多人文知識。
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提高認識、遵循規(guī)律、不斷探究,在平常的教學中一點一滴地積累、實踐、創(chuàng)新。如此,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越來越強,進而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責 編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