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俄羅斯當代女作家瓦西連科筆下的《約爾卡,或一位帥飛行員》講述了一個關于女性成長與心理探索的故事。研究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無意識理論,探討女主人公約爾卡的形象建構。通過分析約爾卡的無意識、前意識與意識層面的心理活動,揭示其心路歷程與性格特征,并映射出軍事小鎮(zhèn)中人們的精神壓抑。“約爾卡”,原義“樅樹”,象征堅韌不拔的生命力與追求幸福的希望,與無意識理論下的人物性格相呼應。作家使用名字塑造人物的敘事策略,反映出無意識理論所滲透的人物深層關系。研究通過無意識理論、?修辭學和敘事策略的交叉融合,?為文學作品的批評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 鍵 詞] 無意識;壓抑;象征;敘事策略
一、作品及作家概述
斯韋特蘭娜·弗拉基米羅夫娜·瓦西連科是俄羅斯當代著名女作家、電影劇作家。她在國際文學界頗有知名度,其部分作品已被譯成中文,受到了中國讀者的關注和好評,在學術界也有相關學者對其作品進行了研究。
瓦西連科1956年出生在卡普斯京亞爾這一具有軍事背景的小鎮(zhèn),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不僅為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靈感源泉,而且深刻影響了她對人性復雜性的細膩捕捉與深刻剖析。
短篇小說《約爾卡,或一位帥飛行員》描述的正是發(fā)生在一個軍事小鎮(zhèn)上的故事。女主人公約爾卡在軍隊附設的洗衣房辛勤工作,卻不幸遭遇了飛行員的欺凌,成為一位單身母親。這一身份的轉變,加之圍繞孩子生父的種種流言蜚語,給她的生活籠罩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
新年前夜,當她意外救助了一位帥氣的飛行員時,為了給予兒子薩沙心靈的慰藉,她編織了一個關于“爸爸”歸來的溫馨謊言。盡管這位飛行員在尚未完全恢復意識之際便被部隊匆匆?guī)ё撸P于飛行員爸爸駕駛殲擊機歸來看望兒子的美好傳說迅速在小鎮(zhèn)上傳開,為約爾卡母子倆的生活帶來了一抹難得的亮色。
二、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概述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三個部分: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無意識處于大腦的底層,混亂、盲目、毫無理性,并且性本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盡管弗洛伊德過分夸大無意識的決定作用,認為無意識是決定人的行為和愿望的內在動力,有悖于人的主要行為由意識決定的客觀事實,但是不少浪漫主義作家和詩人都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親身感受到這種強大的、隱蔽的但卻又具有積極創(chuàng)造力的無意識力量的存在。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先驅、偉大的哲學家盧梭最早從情感方面探索了無意識問題。盧梭說他自己有一種難言的抑郁情緒,這種情緒的形成,既不是來自他的理性判斷,也不是來自意志,而是來自一種自動的壓迫狀態(tài)(張傳開、章忠民,1987:49)。
前意識處于中層,充當“檢察官”的作用,通過回憶起來的過去的經(jīng)驗,阻止無意識進入意識之中。意識處于表層,是人的有目的、自覺的心理活動,可以直接感知到,并受社會道德的約束。弗洛伊德把人的大腦比作大海里的冰山:無意識是沒于海中的碩大無比的主體部分;前意識相當于處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隨著海水的波動時而露出水面,時而沒入水中;意識部分就像是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朱立元,2005:61)。
值得注意的是,意識的運動是由下面的潛流推動的。無意識、前意識與意識之間的界限并非絕對固定,而是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三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無意識內容在特定條件下可通過有意識的努力浮現(xiàn)至意識層面,反之亦然(朱剛,2006:140)。
壓抑是無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壓抑分為兩種,即原始壓抑和真正壓抑。原始壓抑未經(jīng)前意識“檢查官”的允許,保持無意識狀態(tài)。真正壓抑則是一般所說的壓抑,它把危險的記憶、觀念和知覺等從意識中排除出去。真正壓抑實際上是一種后驅逐,是人的自我求生TLHzIpB3MHD6ZBBnZX7ndw==、自我保護的手段,旨在維持心理的平衡(張傳開,1987:54-55)。壓抑的不同宣泄方式,會造成積極和消極兩種影響:不傷及他人而達到心理平衡的宣泄方式是積極的;違背道德規(guī)范、傷害他人的宣泄方式是消極的。
20世紀初以來,現(xiàn)代心理學特別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深入人的心理深層。每個人心中都深藏著一座黑暗、盲目、無意識沖動的冰山底部(季水河,2002:89)。運用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來解讀《約爾卡,或一位帥飛行員》,不僅豐富了約爾卡這一人物性格的復雜層次,還深刻揭示了其心理世界的完整性。
三、約爾卡意識結構解析
(一)約爾卡的無意識領域
約爾卡的無意識領域是一個紛繁復雜而又和諧共存的多元體。她因薩沙“生父”的侮辱與斯拉夫卡的情感背叛,對愛情產(chǎn)生了深刻的不信任;但同時,內心深處仍懷抱著對完美愛情的憧憬,渴望一位英勇瀟灑的飛行員成為她的伴侶,為她帶來幸福與安寧。在現(xiàn)實的苦澀與幻想的甜蜜之間,約爾卡承受著雙重情感的撕扯。她深知薩沙身世的真相,內心滿是難以言說的悲痛,卻以母愛之名,編織著關于“英勇父親”的美麗謊言,以此激勵兒子奮發(fā)向上,成為優(yōu)秀的飛行員。這種對兒子的深情厚愛,實則是對理想愛情缺失的一種補償與寄托。約爾卡的無意識中充滿了幻想與渴望,這些幻想雖不切實際,卻真實反映了她內心深處的真摯愿望。
(二)約爾卡的前意識屏障
元旦前夕,一位帥氣飛行員的意外出現(xiàn),仿佛為約爾卡帶來了實現(xiàn)無意識夢想的一線曙光。然而,這一夢想能否成真,還需經(jīng)過約爾卡前意識的嚴格審查。在她的過往經(jīng)歷中,三位飛行員的形象交織成一幅復雜的情感圖景。第一位飛行員的粗暴與無情,第二位斯拉夫卡的功利與背叛,都讓她對愛情產(chǎn)生了深深的戒備。面對第三位飛行員的突然降臨,約爾卡雖心生漣漪,但理智告訴她,這并非她所尋求的歸宿。她的前意識如同一道堅固的防線,阻擋著無意識中不切實際的幻想侵入清醒的意識領域。
(三)意識的清醒抉擇
在約爾卡紛繁復雜的無意識洪流中,僅有部分思緒得以穿越前意識的檢驗,進入清醒而理智的意識層。她秉持著與生俱來的善良與對薩沙未來的一絲期許,不顧嚴寒,將那位幾乎凍僵的帥氣飛行員從冰雪覆蓋的野外拯救至家中溫暖的沙發(fā)上。然而,此番善舉并未觸動她內心深處的情感防線,她決定不再輕易向這位飛行員傾注任何情感。趁著飛行員沉睡之際,約爾卡巧妙地安排了一場“重逢”,讓薩沙首次目睹了這位“父親”的身影。盡管飛行員對此一無所知,但約爾卡已成功地在薩沙心中樹立起了一個飛行員父親的偉岸形象。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家庭奇跡”,約爾卡展現(xiàn)出非凡的理智與決斷力。她毅然決然地讓部隊在飛行員沉睡之時將其帶走,從而避免了情感的進一步糾葛。然而,對于她個人而言,那份對真摯愛情與美滿婚姻的深切向往,卻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依舊在無意識的深邃宇宙中靜靜閃耀,等待著被未來的光芒所照亮。
(四)壓抑與宣泄方式
約爾卡,這位命運多舛的女性,肩扛生活的重軛,其內心壓抑之情難以掩飾。前兩位飛行員的背叛,對她而言,無疑是接連的災難和心靈的重創(chuàng),這些痛苦在事發(fā)之初,無疑占據(jù)著她的意識領域,成為她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然而,約爾卡以非凡的心理韌性,運用動機性遺忘這一心理機制,巧妙地將那些不愿觸及的記憶與情感,從意識的殿堂逐至無意識的深淵,以此維持內心的平衡,守護住那份難能可貴的樂觀。此等壓抑,非但不是膚淺之回避,實則是心靈深處真正的自我療愈。
在這座被軍事氣息籠罩的小鎮(zhèn),壓抑成為許多人共有的情緒色彩。第三位帥飛行員的意外降臨,為三位飽受壓抑之苦的女性嘉爾卡、尼儂、約爾卡帶來了宣泄的契機。她們雖同處軍事小鎮(zhèn),卻因性格與選擇的不同,采取了各異的宣泄方式:纏綿、酗酒或是編織“父親”歸來的夢幻。約爾卡的選擇,尤為獨特且積極,她以母愛之名,為兒子編織了一個溫暖的謊言,這一行為不僅悄然改變了周遭人對她家庭的看法,更在兒子心中種下了希望與夢想的種子,減輕了她作為母親的憂慮與負擔。
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背景下,約爾卡展現(xiàn)出了女性主義文學中典型的性格特質:柔弱中帶著堅韌,被動中蘊藏主動,膽怯中不失感性,依賴中尋求滿足。她的美好愿望,在前意識的篩選與理性的抉擇下,逐步從無意識的深淵中浮現(xiàn);而那些不堪回首的過往,則被她深埋心底,成為無意識海洋中的秘密寶藏。
約爾卡,以一顆善待生活的心,積極追求著屬于自己的幸福與夢想;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勇敢面對生活的風雨與挑戰(zhàn)。在歲月的洗禮下,她逐漸成長、日益完善,成為一個更加堅強、更加成熟的女性形象。
四、作家的敘事策略
(一)象征:以“Ёлка”映照人物特征
“Ёлка”在小說中有兩層含義:第一層表示“樅樹”;第二層是作為俄羅斯最著名的女性名字之一,音譯為“約爾卡”,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便選用此名。
約爾卡之名,恰似那新年伊始的樅樹,預示著女主人公將掙脫過往的陰霾,步入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新紀元。正如小說中那句富含哲理的話語所言:“我們只要度過了元旦的第一個夜晚,那么一年就會過去的。”(斯·瓦西連科,2007:62)這不僅是對時間流逝的感慨,更是對約爾卡內心重生的隱喻。樅樹在嚴冬中的堅韌,映射出約爾卡面對逆境時的不屈不撓,她的心靈之旅,正是一場從絕望到希望的壯麗蛻變。
“Ёлка”這一名字,發(fā)音簡單且容易記住,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讀者與女主人公的心靈世界,讓人在品味其音韻之美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約爾卡那份如樅樹般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與無意識理論解析的人物特征相符合。
(二)名字:編織人物關系的經(jīng)緯
小說開篇用第三人稱單數(shù)“她”指代女主人公,“約爾卡”是斯拉夫卡與她浪漫時想出來的名字,她原本叫什么讀者不得而知。通過約爾卡名字的由來,讀者能夠感受到角色在情感世界中的成長。從最初的默默無聞,到被賦予名字,再到與親朋好友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約爾卡的名字激發(fā)了讀者對于人際關系以及情感認同的思考。
作者巧妙地運用名字這一符號,構建了一個錯綜復雜而又細膩入微的人物關系網(wǎng):(1)無名的兩位飛行員:第一個和第三個帥飛行員沒有名字,這反映了約爾卡與他們之間的短暫且淺薄的交集。(2)有名字的女性朋友:其他兩個女孩因為與約爾卡處在同一生活環(huán)境中,名字是她們情感交流的紐帶。(3)兒子薩沙:約爾卡最親近的人,他的名字體現(xiàn)了深厚的母子之情。
通過名字這一敘事策略,作者不僅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揭示了無意識理論在人物關系、情感深度及故事主題中的滲透與影響。名字,成為小說中不可或缺的靈魂元素,引領著讀者在字里行間探尋人性的光輝與復雜。
五、結論
《約爾卡,或一位帥飛行員》這部作品通過瓦西連科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關于女性成長與心理探索的故事。本文以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為視角,揭示了約爾卡的心理特征。
約爾卡的無意識表現(xiàn)為混亂與盲目,反映了她內心深處對于自我認同、愛情與自由的渴望與困惑,以及面對軍事小鎮(zhèn)封閉環(huán)境時的無力感。約爾卡的多舛經(jīng)歷構成了她前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家庭壓力、感情挫折等,促進了她的成長,影響了她的行為選擇。在意識層面,約爾卡展現(xiàn)出了較強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處理事務的決斷力。她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以積極的方式宣泄壓抑情緒,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目標。
瓦西連科以精湛的象征藝術,將“Ёлка”這一意象與約爾卡的意識結構巧妙融合,不僅賦予作品豐富的象征意蘊,更增強了其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同時,通過名字的精心設定,作者巧妙構建了人物間錯綜復雜的情感紐帶與親疏關系,為故事增添了豐富的情感層次與深度。
約爾卡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代表,更是軍事小鎮(zhèn)精神壓抑氛圍的生動寫照。對其進行研究不僅深化了對無意識理論在文學批評中應用的理解,還探索了無意識理論、修辭學及敘事策略三者交叉融合的新路徑,為分析文學作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角。
參考文獻:
[1]張傳開,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述評[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第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季水河.多維視野中的文學與美學[M]. 北京: 東方出版社,2002.
[5]斯·瓦西連科,任光宣.約爾卡,或一位帥飛行員[J]. 世界文學,2007(3):55-66.
作者單位:1.廣西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
2.廣西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育計劃”、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俄羅斯女作家烏利茨卡婭小說中的喻類修辭及其翻譯研究”(2022KY0063)的成果。
作者簡介:李燕鋒(1986—),女,漢族,甘肅武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文學研究。
陳夏威(1990—),男,壯族,廣西南寧人,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