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軍裝的解放軍戰(zhàn)士英姿颯爽、威武挺拔,他們是我們祖國最亮麗的風景。
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裝來得并不容易,幾經演變,才終于有了今天的模樣。那么,最初的軍裝是什么樣子的呢?
走進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會議紀念館,我們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珍貴文物。其中,很有可能被我們錯過的是那套因簡樸而不大起眼兒的軍裝:深灰色的布料,簡潔的中山裝式的上衣,衣服共有四個口袋,褲子也很普通,如果不配綁腿,幾乎看不出那是軍褲。但是,大八角帽上的紅五星和衣領的紅領章告訴我們,為何這身衣服被稱為“軍裝”。
這套普普通通的衣服,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早的軍裝!
1929年3月,紅四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來到閩西地區(qū),經過激烈戰(zhàn)斗,他們殲滅了國民黨的2000多名守軍,順利解放長汀縣城。令人欣喜的是,這里的守軍還有一個被服廠,這不正好可以用來為紅軍做軍裝嗎?當時的條件有限,紅軍戰(zhàn)士的穿著也是五花八門,大部分人穿粗布衣服,有的甚至穿長袍馬褂,還有人穿從敵人那里繳獲來的衣服。
長汀雖然只是一個小縣城,卻有著“小上?!钡拿雷u,這里遍地都有手工作坊,造紙廠、染布廠、紡織廠……應有盡有。紅軍跟老百姓做生意講信譽,從不強買強賣,漸漸地,所有的工廠都愿意跟紅軍打交道。布料問題、染色問題、裁縫問題,很快都得到了解決。沒幾天,4000套嶄新的軍裝就發(fā)到了戰(zhàn)士手里。
換上整齊的軍裝,紅四軍在長汀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式。軍裝上一顆紅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兩個紅領章代表黨、軍兩面紅旗。就這樣,“一顆紅星頭上戴,兩面紅旗領子繡”,新的軍裝起到了凝聚軍心的巨大作用。
當時正值列寧逝世五周年,軍裝上還增加了一個特別設計,在紅領章上綴了黑邊,緬懷列寧的功績。這也是紅軍歷史上唯一一批在紅領章上綴黑邊的軍裝。
配發(fā)軍裝的同時,每位戰(zhàn)士還擁有了綁腿和膠鞋,后來,因為條件不允許,膠鞋就改成了草鞋。簡單的綁腿和草鞋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的“法寶”,綁腿可以通過外力擠壓靜脈,促進血液回流,有效緩解長距離行軍引起的腿部酸痛,也可以減少巖石、荊棘、蛇蟲等對戰(zhàn)士的傷害。草鞋就更不用說了,長征路上,打草鞋是每位戰(zhàn)士的“必修技能”,戰(zhàn)士們就地取材,把最常見的草編成結實耐用的鞋子。正是這些普通的裝備,幫助紅軍戰(zhàn)士們完成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之路。
在長汀時,制作軍裝的裁縫大多是當地的普通百姓,但也有一位真正的紅軍戰(zhàn)士,他的名字叫葛接調。
葛接調是于都縣牛頸村人,1929年3月參加了長汀的戰(zhàn)斗。聽說葛接調學過縫紉,領導就安排他去縫紉班,還給了他一臺德國“飛人牌”手搖縫紉機。后來,葛接調就和這臺縫紉機形影不離,用它做出了大量軍裝。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而葛接調就用扁擔挑著縫紉機和制作衣服的材料,和大家一起踏上了長征路。湘江戰(zhàn)役后,紅軍損失慘重,為了加快行軍速度不得不扔掉一些沉重的機器。有人勸葛接調:“要不把縫紉機也放下吧,這個太沉了?!备鸾诱{卻萬分舍不得。他想:無論什么時候,戰(zhàn)士們都要穿衣服呀,破了壞了也要縫補,如果扔掉縫紉機,大家只能穿破破爛爛的衣服,多影響士氣呀!就這樣,其他戰(zhàn)友拿著槍炮跟敵人戰(zhàn)斗,而葛接調的武器就是縫紉機,縫紉機是他最親密的伙伴。
有一次,紅軍遇到了敵人的追擊,大家在山路上緊急行軍。危險過后,休息的時候,葛接調正準備給縫紉機上油維護,突然發(fā)現油壺不見了。他非常著急,連忙跟戰(zhàn)友交代了注意事項,自己堅定地回頭去找油壺。不知走了多遠,也不知頭頂飛過多少子彈,他只顧盯著腳下,仔仔細細地尋找,終于在草叢里發(fā)現了油壺,這才興沖沖地重新趕上部隊。
后來,紅軍又經歷了過雪山草地等無數艱難險阻,葛接調一直和他的縫紉機在一起,他們一同順利完成長征,到達了陜北根據地。他還用這臺縫紉機為毛主席制作了棉衣,受到毛主席的稱贊。
現在,這臺有著“奇跡”歷史的縫紉機靜靜地躺在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里,它為我們講述著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它最堅定的伙伴葛接調也在1955年被光榮地授予大校軍銜,成為解放軍后勤工作中的杰出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統(tǒng)一了軍服制式,后來不斷改進,先后進行了12次軍服改革調整,如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既威武又帥氣,戰(zhàn)士們再也不缺新軍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