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氧化還原反應是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氧化數(shù)發(fā)生變化的一類反應。無論是自然界的燃燒反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還是人類生產生活中的電池制造、金屬冶煉、火箭發(fā)射等,都與氧化還原反應息息相關。電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化學反應與電能”作為高一化學必修第二冊教材的重要知識點,要求學生通過“制作原電池”實驗靈活掌握、運用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知識。考慮到高中化學課程知識面廣、理解難度高,教師應采用項目式學習策略指引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在實踐過后全面提升個人化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化學;項目式學習
新課標背景下,考試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唯一標準,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長遠發(fā)展才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瘜W原理、化學反應在日常生活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故掌握化學知識、磨煉化學素養(yǎng)理應得到高中學生重視。高中化學課程學習難度高、設計知識面廣,對學生科學思維、計算能力、理解能力等提出嚴格要求。為帶給學生最佳課堂學習體驗,教師應正視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涵,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活用項目式學習技巧,讓學生在目標指引下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完成學習任務,在潛移默化中茁壯成長[1]。
一、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高中化學課堂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意義
(一)可強化學生學習能力
1.強化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能力
化學既可以是學生肉眼可見的物體燃燒、金屬冶煉、生物呼吸,也可以是肉眼難以觀測的微觀層面的電子、離子變化。因而在高中階段開設化學課程,可科學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能力,確保學生既能從宏觀層面認識化學變化,也能從微觀層面理解化學反應的產生原因,以此全面掌握、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2.強化學生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能力
實驗是人類探索化學世界、檢驗理論正誤的直接途徑,然而并非所有化學實驗都是一帆風順的,唯有將“反復試驗、合理推論、總結分析”相互配合,才能得出正確答案。以“原電池”為例,化學家雖然知曉金屬可與酸液反應,卻也是在反復測算、實驗后才成功制出銅鋅原電池。因此在課上開展項目式學習,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化學實驗全過程,通過“前期測算—實驗模擬—制作模型—成果總結”各環(huán)節(jié)正確理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全面提升個人證據(jù)推理和模型認知素養(yǎng)。
3.促使學生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與物理反應相比,化學反應多伴有熱能、電能變化(即變化過后會產生能量增減或物質轉變現(xiàn)象),對此學生要自覺養(yǎng)成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以便客觀辯證對待化學反應。換言之,在化學課堂開展項目式學習,可督促學生全身心參與學習活動、如實記錄活動數(shù)據(jù),以此收獲最佳學習體驗[2]。
4.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
上文提到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有時突然萌生的靈感火花就能得出全新成果。因此在化學課堂開展項目式學習,可真正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一邊引導學生參照教材描述完成實驗步驟,一邊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以此有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探究精神。
5.端正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
化學學習始終是為了便捷生活服務的,換言之,開展項目式學習可指引學生探究化學知識的發(fā)展歷史,助力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維、科學態(tài)度,讓學生成長為有責任、有道德、有信念的優(yōu)秀人才。
(二)可優(yōu)化教師教學質量
1.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標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成為教師教學的終極目標,師生關系、教學關系隨之發(fā)生顯著變化。具體而言,教師不再一味強調自己的“絕對權威”身份,而是盡可能放低姿態(tài),站在學生視角思考教學內容,設計出可同時滿足教學要求和學生需求的教學項目,積極踐行“以生為本、以學為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理念,以身作則帶給學生最佳學習體驗。
2.拓寬教學視野
傳統(tǒng)化學教學受教材文本制約較大,常常是“教材要求講什么,教師就講什么”。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教師有意拓寬了教學視野,將越來越多的生活元素融入化學課堂,利用手頭設備和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具象化、立體化學習情境,為項目探究活動順利開展做好準備。
3.豐富教學手段
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知識灌輸”不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手段,情境教學法、提問啟發(fā)法、分組討論法等多元手段在化學課堂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事實上,項目式學習能有機融合情境法、提問法、分組法、實驗法等不同手段,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全面掌握教材知識[3]。
二、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高中化學課堂開展項目式學習的難點
盡管項目式學習的價值已得到廣大教師認可,但在具體實踐中教師仍會遇到不少問題。一方面,高中學生學習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班上學優(yōu)生學習基礎扎實,擁有科學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推理能力和實踐能力,能活用所學知識獨立完成化學實驗;中等生需要教師指導或同伴配合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換言之,這類學生在獨立學習時會遭遇不同類型障礙,學習成果難以完美達到教師預期;學困生是班上“最棘手”的學生,他們理解力、認知力有限,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在理解氧化還原反應原理、書寫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式或操作金屬溶解實驗等環(huán)節(jié)都可能遇到困難。由此不難看出,班上學生的水平差距、性格差異直接影響項目小組劃分和項目目標設置,如何科學分組、如何順利推進活動進程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教學難題[4]。
另一方面,授課教師個人素養(yǎng)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項目式學習的實踐效果。舉例來說,部分教師雖有意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卻只是簡單“照搬”他人成果,未能針對班上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細節(jié),不時出現(xiàn)“題不對意”狀況。此外,項目式學習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更為細致、更為徹底地研讀教材文本,而高消耗、高費時會讓部分教師喪失項目式學習意愿,反而回歸“一課一講”“一課一練”的傳統(tǒng)模式。
三、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高中化學課堂開展項目式學習的策略
(一)精選項目主題,細化項目過程
新課標背景下,傳統(tǒng)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學習成長需求,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轉變教學理念、轉換教學手段、拓展教學內容成為亟待教師踐行的職責所在?!绊椖俊笔琼椖渴綄W習的核心所在,換言之,教師需在備課階段認真研讀手頭教材,參照班上學生真實學習情況精選項目主題,以此成功激發(fā)學生項目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參與到項目實施的方方面面。
“原電池”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第二冊教材的重要知識點,通過先前學習學生已知曉化學反應(化學變化)會產生能量,該教材第6章標題為“化學反應與能量”,意在通過“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和“化學反應的速率與限度”兩個層面帶領學生探索化學反應的奧秘。不難看出“電”是維持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能量,也是學生相對熟悉的生活元素,故教師可設計“制作原電池”項目,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正確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知識,全面提升個人化學素養(yǎng)。
項目主題確立后,教師需在腦內先行演練項目實施全流程,以便科學指導學生實踐,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施以援手。具體而言,項目式學習遵循如下流程:
1.主題選擇
正如上文所述,項目主題確立應參照師生雙方意見,即教師要留心日常學情數(shù)據(jù),在師生對話中探究學生學習興趣點,科學平衡教學要求和學生訴求間關系。以“原電池”為例,教師可從世界自然基金會倡導的“地球一小時”(“熄燈一小時”)活動入手,以生活場景啟發(fā)學生思考電的重要性,由此引出“制作原電池”主題。教師也可播放電力研究紀錄片,結合電氣時代背景端正學生對電的重要TceDFLFmHu84jBxz6ndeeQjeAIr5kNhFVCKNRRHAgyE=性的正確認識,由此引出項目主題??傊黝}選擇的方向多種多樣,但唯有師生雙方達成共識,后續(xù)活動才能順利開展。
2.細節(jié)敲定
主題確立后教師就要向學生分配具體任務,如“思考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完整過程”“分析氧化還原反應是如何產生電能的”“挑選制作氧化還原反應模型的材料”等,確保班上學生都能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在明確任務指導下大展身手。事實上,細節(jié)敲定也是為了告知學生“學什么”“如何學”“為何學”,以便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
3.活動實施
活動實施即師生在課堂中完成具體實驗,通過實驗觀察、數(shù)據(jù)分析、總結推理等方式攻克學習難關?;顒訉嵤┻^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方案,以保障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連貫性。
4.成果評價
評價既能幫助教師回顧、反思課堂教學過程,又能幫助學生正視個人學習弱項,以此打造“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換言之,項目式學習過后,教師需及時組織學生完成評價工作,通過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總結項目過程、項目成果,以此加深學生課堂學習印象,充分發(fā)揮項目式學習全部價值[5]。
(二)活用教學設備,優(yōu)化教學氛圍
高中化學課程邏輯性、抽象性特征鮮明,對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等均提出了較高要求。為降低學生理解門檻,教師應活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盡己所能為學生營造舒適的、輕松的、自由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良好氛圍熏陶下全身心投入項目實踐中去。
事實上,在小學自然課堂,學生就嘗試過親手制作電池,即用檸檬、橘子等水果代替電池,通過金屬片和電線連接制作“水果電池”點亮小燈泡,故“原電池”項目不應成為學生眼中的洪水猛獸,而要成為能喚醒學生探索欲望的趣味課題。事實上,教師授課時可先行展示“水果電池”模型,邀請學生講解“水果電池”生電用到的化學知識。學生發(fā)言后教師加以總結,引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隨后教師可圍繞“電池發(fā)展史”主題播放紀錄片視頻,并同步展示不同時期的電池模型,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何如此設計電池”“電池發(fā)電的原理有哪些”等問題,以此激勵學生帶著問題投身到項目實驗中去,在相互合作、深入探究氛圍熏陶下快樂學習、全面成長。
(三)尊重學生差異,采取多元手段
上文提到班上學生有學優(yōu)生、中等生、學困生三類學習水平區(qū)別,這種分類方式并非歧視學生,而是為了科學設計教學目標、自然提升教學難度,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學習需求。換言之,項目式學習的開展前提是尊重學生客觀差異,在多元手段配合下帶給學生最佳學習體驗。
具體而言,教師可采用如下手段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
1.情境營造法
情境可簡單理解成對生活場景的模擬還原,情境營造法的目的在于讓書面文字描述變得形象立體,讓學生面向特定情境思考“我要做什么”“我能怎樣做”“我取得什么成果”等問題。
回到“原電池”項目,教師可在小學科學課堂的“水果電池”實驗基礎上設計全新活動,即為學生營造“家里停電了,如何制作簡便手電”情境,鼓勵學生利用手頭物品制作“發(fā)電裝置”。隨后教師可要求學生替換裝置中的水果(發(fā)電裝置),將其轉變成“溶液+金屬片”形式,以此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知識,全面提升學生宏觀辨識、微觀探析、科學探究、模型認知等素養(yǎng)。
2.提問啟發(fā)法
傳統(tǒng)高中化學課堂嚴格遵循“先教后學”模式,處在被動學習地位的學生聽講效果相對有限,無法在腦內構建完整的、系統(tǒng)的、發(fā)展的知識學習框架,時常出現(xiàn)“學了新知識,忘了舊知識”的情況。對此,教師需轉變教學關系,以項目學習形式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具體實驗中去,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在實驗過后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回到“原電池”項目,教師可先向學生展示電池模型,引導學生觀察電池構造,確保學生能正確認識“電池有正極、負極區(qū)別”。隨后教師可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設計電池正極”“如何設計電池負極”“如何確保電池正負極間能量能正常轉換”等問題,以此鼓勵學生在銅片、鋅片、銀片、硫酸溶液、硝酸溶液等實驗素材中進行自主選擇,帶著問題完成實驗操作。
3.分組討論法
考慮到班上學生學習水平、操作水平相對有限,教師需將班上學困生、中等生、學優(yōu)生分成人數(shù)相等、水平相近的若干小組,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共同學習,攻克項目難關?;氐健霸姵亍表椖浚唤M學生可制作“銅鋅電池”,一組學生可制作“鋅銀電池”,其余各組依此類推,遵循控制變量原則開展不同實驗。學生上手操作后,教師可邀請各組組長展示研究成果,展示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結合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教材知識點,由此引出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及相關規(guī)律,實現(xiàn)實際與理論的有機融合。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均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高中化學課程有了更為多樣、更為多元的授課選擇。與傳統(tǒng)知識灌輸手段相比,項目式學習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明確方向,其在簡化教學難度、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興趣等方面起到積極影響,理應在高中化學課堂上加以推廣。身為教師,應自覺提升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主動邀請學生參與項目主題選擇、項目細節(jié)敲定、項目活動實施、項目成果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在師生默契配合中高效率、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帶給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良好體驗,全面提升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敏.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yǎng)探究[J].家長,2024(19):164-166.
[2]李中偉.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化學項目式教學設計與實踐[J].家長,2024(18):91-93.
[3]王萍萍.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高中化學項目式教學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24(11):35-37.
[4]孫艷玲.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化學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應用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6):45-47.
[5]鄭志明,范艷玲,劉龍海.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具體體現(xiàn):以原電池的電極判斷及電極反應式書寫的再認識及應用為例[J].云南化工,2024,51(1):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