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學中開展通感體驗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獲得較好的活動效果。通感體驗關涉學生的多種感官,教師要對開展通感體驗活動的組織原則、實施策略展開深入研究,具體分析學生感官體驗的特點,找到適合的教學切入點,設計出更多的學習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多重感官的參與下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習效率。
[關鍵詞] 音樂教學;通感體驗活動;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30-0035-03
所謂通感,指在描述客觀事物時,合理利用視覺、嗅覺、聽覺、觸覺進行相互溝通,形成感覺的轉移,使意象更為活潑靈動的一種方法。在音樂教學中開展通感體驗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感官喚醒的基礎上感知音樂、體驗音樂,從而真正內化所學的音樂知識。小學生的直觀思維比較發(fā)達,感官也比較靈敏,教師從通感體驗的角度展開教學,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通感體驗活動的組織原則
小學音樂教學開展通感體驗活動,要基于以生為本、個性發(fā)展、統(tǒng)籌規(guī)劃的原則,對活動組織做科學安排,以增強活動效果。
1.堅持以生為本
教師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圍繞學生這一學習主體設計通感體驗活動,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適合的活動方案,增強活動效果。主體教育是當下最為前沿的教育理念,以生為本與主體教育高度契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體驗活動,能夠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2.重視個性發(fā)展
學生間客觀存在個體差異,音樂教學中開展通感體驗活動,能夠給學生帶來審美體驗和個性解讀音樂的機會。同時,視聽聯(lián)覺能夠促使學生產生深入探究的興趣,有助于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熱情,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3.做好統(tǒng)籌規(guī)劃
通感體驗活動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教師要有統(tǒng)籌安排的意識,教學中合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之美,并在活動體驗中內化所學的音樂知識。
二、通感體驗活動的實施策略
音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開展通感體驗活動,能夠帶給學生感官沖擊,促使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啟動音樂思維,利用聽覺、視覺、觸覺喚醒通感,為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
1.聽覺喚醒通感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教師教學時要關注學生聽覺感官的參與,以調動其想象力、注意力、記憶力,參與到通感體驗活動之中。
(1)調動想象力
音樂教材中的作品大多帶有故事性,教師要深入解讀音樂教材,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通感體驗活動,激發(fā)學生主動展開想象,深入感知音樂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想象力。例如,教學《赤足走在田埂上》這首歌曲時,教師組織學生聆聽歌曲音頻,要求學生想象并思考問題:“這首歌曲屬于典型的校園歌曲,產生于特定年代。請你發(fā)揮想象,說說歌曲展現(xiàn)出什么樣的社會背景?”學生開始欣賞音樂旋律,并深入研讀歌詞,很快就有了學習感悟:這首歌曲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產物,旋律輕松、歡快,歌詞描繪了田園風光,充滿希望與和諧,歌唱者的情感是熱情奔放的。教師對學生的解讀進行點評,并講解歌曲的特點,給予了學生更多肯定的評價。上述教學,教師通過問題開展通感體驗活動,要求學生結合歌曲的旋律特點展開思考,對歌曲展開深入研究,使學生獲得了深刻的體驗認知。
(2)集中注意力
學生年齡較小,大多好動,不喜靜。音樂課堂中,教師適時開展通感體驗活動,如歌唱演示、器樂演奏、律動操作、伴奏活動等,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快樂的嚓嚓嚓》這首歌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并跟隨歌曲的旋律進行律動,帶動學生進入聲勢律動環(huán)節(jié)。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律動方案,學生都能夠積極響應。在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手機拍攝視頻,重點評價律動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使其他學生看到視頻后更加積極地進行律動展示。上述教學,教師通過簡單的律動設計任務,為學生帶來自我展示的機會,使學生在律動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3)強化記憶力
音樂中有一些樂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課堂上,教師可將樂理知識融入通感體驗活動中,引導學生理解樂理知識,強化學生的記憶,增強教學效果。例如,《校園的早晨》是一首校園歌曲,旋律輕松、愉快,富有朝氣。五年級學生對休止符應用有一定的認知,但對切分節(jié)奏不熟悉。教學這首歌曲時,教師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八分休止符和切分節(jié)奏的內容。在歌曲播放過程中,教師進行針對性講解,要求學生仔細聆聽,探究其中的樂理知識,獲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上述教學,教師讓學生反復聆聽歌曲,重點關注八分休止符和切分節(jié)奏等樂理知識,為學生帶來強化記憶的機會,使學生對歌曲中的樂理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視覺喚醒通感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如網絡、多媒體、手機、電腦等,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輔助手段。音樂課堂中,教師可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應用信息技術開展通感體驗活動,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1)培養(yǎng)觀察力
開展通感體驗活動,學生需要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唱歌詞、演繹歌曲以及進行聲勢律動等,能夠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進而形成通感認知。例如,《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這首歌曲旋律舒緩,主題鮮明,歌頌偉大的母愛。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視頻,要求學生在聆聽中進行視唱,并從情感抒發(fā)的角度給予學生指導,引導學生分析感知人物形象,幫助學生找到歌唱的感覺。小學生的視覺比較發(fā)達,對影像資料有主動接納的意識,教師借助媒體手段展示音樂作品,能夠讓學生在視覺觀察中建立學習認知,在聆聽中達成情感共鳴,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2)激發(fā)執(zhí)行力
學生對演繹活動最為喜歡,教師適時開展演繹活動,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深入探究新知。例如,教學《甜甜的秘密》這首歌曲時,教師播放歌曲并提出問題:“這首歌曲是運用什么樂器進行演奏的?旋律有什么特點?表達怎樣的情感?”學生聆聽歌曲后交流討論,很快就有了信息回饋:“這首歌曲運用小提琴進行演奏,旋律中充滿柔情,表達的情感是愛?!薄斑@首歌曲采用童聲演唱,表達的愛應該是感恩,對父母、對社會、對整個世界充滿感恩之情?!痹趯W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求學生學唱歌曲時輔以肢體動作,如“比心”等,直觀體現(xiàn)歌唱情感,增強歌唱效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律動設計,增加了不少表達愛的動作,從而將歌曲學習推向高潮。上述教學,教師從不同角度組織學生開展通感體驗活動,為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啟示,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認知。
(3)提高感染力
音樂學習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音樂課堂中,教師適時開展討論、演繹、展示等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美麗的星座》這首歌曲時,教師先示范演唱,再組織學生學唱。在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后,教師出示課堂演繹任務:“同學們自行組成演繹團隊,選擇適合的方式演繹這首歌曲,看哪一個團隊的演繹更為出色?!睂W生對課堂演繹活動比較有感覺,都積極行動起來。在方案設計、彩排訓練等環(huán)節(jié),教師跟進觀察和指導,確保演繹活動順利開展。學生喜歡參與演繹活動,教師放手讓學生自行組建演繹團隊,給學生帶來更多發(fā)揮的空間,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體驗更為深刻,促進了其體悟認知的成長。
3.觸覺喚醒通感
音樂教學中,教師適時引入聲勢、律動、歌唱、表演、舞蹈等內容,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感官參與的機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有一定幫助。
(1)增強組織力
音樂活動形式眾多,教師從調動學生感官參與的角度設計活動,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學《我愛我的家鄉(xiāng)》這首歌曲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從地域文化、土特產、風俗人情等方面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面對熟悉的事物,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講述自己的見聞。在歌曲學唱環(huán)節(jié),教師鼓勵學生用贊美、歌頌的情感演唱歌曲,使學生深入把握歌曲表達的情感。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演唱歌曲,如歌配舞、律動演唱等,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唱。課尾,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演繹評選活動,并將錄制的表演視頻上傳到家校網絡交互平臺。這樣,學生的參與熱情更高,獲得了顯著的演繹效果。
(2)形成滲透力
在演繹、展示、操作、創(chuàng)編等活動中,學mBQfcIwnKzYe65U1Zh1AfA==生形成的學科認知會更加全面、立體。課堂上,教師利用通感體驗活動滲透教育主題,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機會,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抓媽荷》這首歌曲帶有一定的情節(jié)性和游戲性,教師設計特定的表演形式,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直觀演唱。同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鼓勵學生對歌曲的表演形式做改進設計,或對歌曲和歌詞做改動,以提升歌曲的通俗性。經過一番調整和設計,學生各有不同的收獲,并能主動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意。教師精心挑選一些新穎的演唱形式,在班級內推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生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這樣教學能使學生主動展開思考,真正理解與掌握所學的音樂知識。
(3)提升創(chuàng)造力
教師根據(jù)學唱歌曲的特點,設計一些創(chuàng)編性活動,如歌曲改編、演繹組織、聲勢展示、律動設計等,能讓學生的學習認知和知識積累更為順暢。例如,學唱《采蓮謠》這首歌曲時,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其旋律特點。于是,教師出示改編任務:“同桌兩個人合作,集體討論,對歌詞展開精心研究,適時進行改編。同時,結合生活實際,重新創(chuàng)作歌曲,體驗其演唱特點,看哪一個組合能夠設計出更為優(yōu)秀的改編作品?!睂W生對改編歌詞是比較熟悉的,再加上同桌合作互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上述教學,一個最為簡單的歌曲改編活動,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通感體驗活動的助學作用是十分顯著的。教師要明確通感體驗活動的組織原則,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開展更多適合的通感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感知和體驗音樂,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建立更為豐富的音樂認知,獲得學科能力的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傅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有機融合:以低年級音準教學為例[J].新教師,2023(9):64-65.
[2] 張楊楊.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小學音樂課堂體驗式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3(32):52-55.
[3] 徐惠琴,邵奕.素養(yǎng)為“珠”,活動為“鏈”:新課標理念下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性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設[J].中國音樂教育,2023(12):30-35.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