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難度的提升,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開始出現(xiàn)在班集體里。農村小學因為多種原因此問題更為突出。目前,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大環(huán)境中,改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困難狀況已經成為提升整體數學教育水平的核心任務。為了改善農村小學的這種現(xiàn)象,應當針對學困生的成因改善教學環(huán)境,實施分層教學和多元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促進學生持續(xù)進步。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數學教學 學困生 教學策略
根據數學新課標的要求,我們需要重視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及發(fā)展性”,并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受益于教育;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經驗,從而實現(xiàn)相應的成長。因此,教師們常常討論和關心的是怎樣在數學課堂上更好地與學習困難的學生互動,以實質性的方式去支持他們的學習。
一、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
1.缺乏學習動力
很多數學學困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學習動機是什么,學習上遇到困難,他們往往選擇退縮或放棄,直到受到教師或家長的提醒,才無奈地應付一下,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
2.缺乏自信心
由于自身基礎不牢,每次練習都會失敗,這讓那些注重面子的學生感到自卑,信心也隨之減弱,最終導致他們的學業(yè)成績不理想,變成了學習困難的學生。
3.缺乏自制力
一些學生迷戀電子游戲,犧牲了過多的學習時間,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
4.缺乏良好學習習慣
一些小學生沒有養(yǎng)成記錄家庭作業(yè)的習慣。由于作業(yè)沒有及時完成,知識沒有及時得到鞏固,影響了第二天的課堂學習。遇到不懂的知識,他們也不會向別人請教。日積月累,學生不懂的知識越來越多,最終像座大山似的擋在了他們的學習之路上,不知不覺這些學生就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經過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生父母和班主任的訪談,筆者總結出導致小學生學習困難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如父母離異,學生跟父母一方生活。(2)父母教育的缺失。一種是父母不在學生身邊,學生由爺爺奶奶、姑姑或是其他親人監(jiān)管。一種是學生在父母身邊,但父母忙于生計,無力顧及孩子的學習教育。(3)家教不當,賞罰失衡。如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有的已經進入青春期,出現(xiàn)問題,家長簡單粗暴地管教,導致親子關系緊張。(4)家長輔導能力跟不上。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知識,有的家長教不了,就聽之任之。
(三)教師方面的原因
1.教學方法欠科學
有的教師沒有實施分層教學,搞“一刀切”。學困生達不到學習目標,學習過程跟不上,作業(yè)完成不了,容易受挫,甚至自暴自棄。
2.對學困生的了解不夠
雖然學校每個學期都要求教師要“提優(yōu)補差”,但有些教師沒有高度重視這件事,沒有全面地了解每個學困生的真實情況,導致學困生的輔導無效。
3.沒有掌握好育人藝術
部分教師沒有好好傾聽學生的想法,幫助學生找原因、想對策,在不了解學困生心理需求的情況下指責他們,這種方式容易讓他們產生反感。
(四)社會方面的原因
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的熏陶。各種社會習俗、價值觀及道德觀念都會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各類休閑場所如電影院、酒吧、網吧等已經逐漸滲透到了鄉(xiāng)村地區(qū),吸引了部分小學生沉迷其中,從而削弱了他們在學業(yè)上的專注力。此外,一些負面媒體內容也會給青少年帶來消極的影響,使其心靈受到污染,導致他們失去學習的動力甚至放棄求學。而那些宣揚金錢至上、知識無用的錯誤思想則進一步侵害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使得很多學習困難的學生走進了誤區(qū)。
二、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的策略
(一)建立和諧關系,做數學學困生的良師益友
小學生更傾向于與教師產生親密的關系,如果他們喜歡某位教師,那么他們會特別投入地學習該教師的課程。基于此觀點,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環(huán)境和成為學困生的好朋友非常重要,這是轉變小學數學學困生的關鍵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展現(xiàn)出“三心”的態(tài)度和“一技”的能力:“三心”指的是愛心、細心及耐心,“一技”則是指與學生溝通的能力。
教師要了解學困生的情況,比如父母不在身邊的學困生,教師在各個方面要多關心一下他們,給他們一種家的感覺;而面對自制力不強、貪玩的學困生,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找他們談心,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讓他們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傊?,要讓學困生感受到教師滿滿的愛,知道教師是愿意幫助他們的。
在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將研究對象的情況建立檔案,包括平時的作業(yè)、試卷等,還要關注學困生的學習心理。比如,筆者班上一名學困生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她敏感自卑,害怕在全班同學面前回答問題。經過與她溝通、協(xié)商,筆者答應她除非她主動舉手,否則不叫她回答問題。平時筆者也經常找她談心,讓她消除內心的顧慮。經過一學期的努力,這名學困生慢慢變得更主動了,也愿意在班級里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的,這種轉變往往需要多次嘗試。教師要耐心地根據學困生的情況,實施不同的策略去幫助他們,用行動感化學困生。
有些學困生比較敏感,筆者在處理學困生的心理問題時,一般采用“關注感受,積極傾聽”的溝通模式,效果不錯。比如學生因考試失利而哭泣,教師可以認同學生的感受,以一種關愛的態(tài)度回應學生的感受,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這種借助心理學的理論進行的溝通,可以讓學困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包容,讓學困生的自我認可度大大提升。
(二)發(fā)掘閃光點,喚醒數學學困生的自信
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一直關注他們的不足之處并對其加以指責和否定,這并不利于他們的轉變。轉變這類學生的關鍵在于主動提供機會,發(fā)掘他們在某些方面的優(yōu)勢。比如,筆者在班上放了一本“光榮本”,記錄學生每天上課、作業(yè)等各方面的進步。記錄人員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筆者側重記錄學困生的點滴進步,如某某學生今天上課積極傾聽,或是提了一個好問題等,都值得記錄。學生在“光榮本”上看到自己的進步“痕跡”,非常開心,回到家也會跟家長匯報自己的“光榮事跡”。
(三)實施分層教學,促進數學學困生持續(xù)進步
筆者在教學時采用了分層教學的策略。比如,在教學“運算律的整理與復習”這一課時,筆者針對學習任務設置了三類難度不同的題目,以便學生依據自身的能力挑選適合自己的題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先組織四人小組交流分享,在分享時從學困生開始,同級補充,其他學生繼續(xù)補充,教師適時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在感悟中提升。課后作業(yè)也是分層設計。這樣的分層教學,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特別有利于促進學困生的持續(xù)進步。
(四)實施多元評價,幫助數學學困生體驗成就感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總是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按這種標準數學學困生很難達到優(yōu)秀,高年級更明顯,且這樣僵化的評價容易使他們產生挫敗感,不利于學困生的轉化。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實施多元評價。比如,進行個人縱向比較,讓學困生自己跟自己比,有進步就應該鼓勵,肯定他們的進步。在學習實踐中,筆者既重視對結果的評價,也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多元的評價方式,讓學困生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學生體驗到學習進步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習動機。
(五)家校合力,共同幫助數學學困生成長
家長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位老師,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家校的力量,轉化學困生,筆者經常與學困生的家長聯(lián)系,全面了解他們的情況,指導家長科學教育孩子。學困生有點滴進步筆者也會及時向其家長反饋,讓家長也感受孩子的進步。這樣做不但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而且可以增強家長的教育信心。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也會主動跟筆者聯(lián)系,尋求幫助。比如,筆者班上有些學困生家長很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大的進步,對于一些數學題,他們先向筆者請教,學會后再去教孩子。在家校合力下,這些學困生進步很快。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要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應在授課時注重教導方式,利用教學策略,使學困生享受探索過程并激發(fā)學習動力,從而實現(xiàn)高效地轉變這些弱勢群體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