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來自學生的生活,以生活為中心。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應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實行“教學做合一”,全面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游戲活動,融趣于學,寓數于樂;觀察活動,按圖索驥,借圖促學;操作活動,以動踐思,探究體驗;設計活動,綜合感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綜合與實踐 教學做合一
“綜合與實踐”是新課標規(guī)定的小學數學學習的一個主要方向。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將“教學做合一”思想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動手動腦,在“做”中“學”,邊“做”邊“學”。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再決定怎么“教”,這也體現了一直提倡的“以學定教”。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就是要解放學生,讓學生動手動腦,去自由地創(chuàng)造,開展數學游戲、觀察活動、操作活動、設計活動等,讓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做”“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將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積累活動經驗和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游戲活動,融趣于學,寓數于樂
陶行知先生說過,兒童喜歡游戲,游戲是兒童的活動方式,更是他們的學習形式。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數學綜合實踐課上開展游戲活動,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學中思”,多感官參與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習得游戲承載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
例如,“尋找時間的影子”綜合實踐學習活動。在學生初步了解時間、學會看鐘表后,教師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利用小棒測量影子長度來確定時間,開展“尋找時間的影子”游戲,學生躍躍欲試。游戲活動是這樣開展的:(1)將小棒插在橡皮泥上,我來量量上午8時的影子長度。(2)將小棒插在橡皮泥上,我來量量上午9時的影子長度。(3)將小棒插在橡皮泥上,我來量量上午10時、11時、12時的影子長度。(4)繪制表格,記錄影子長度,說說發(fā)現。(5)我來猜一猜:第二天上午,把小棒仍然插在昨天的地方,任選一個時間測量影子長度。
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還有很多,如神奇的七巧板、24點王、與“幣”相遇等。這類具有游戲活動特點的綜合與實踐課的學習、活動方式符合兒童年齡特點,學生學得高興、生動、高效。“尋找時間的影子”游戲不僅僅是一個游戲,學生在測量過程中體會影長變化的奇妙,引發(fā)積極思考,發(fā)現影子里藏著的數學奧秘,能夠將生活中的事件與時間建立聯系,發(fā)展數感和推理能力,感悟時間與過程之間的關系;能夠形成對時間長短的量感,懂得遵守時間的重要性;能夠增強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發(fā)散性,有效促進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
二、觀察活動,按圖索驥,借圖促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有觀察活動特點的綜合與實踐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材中的圖,或者自己畫出的線段圖、示意圖、展開圖等,自主開展觀察活動,在觀察中一步一步去自主思考,然后“再發(fā)現”和“再創(chuàng)造”,自主建構數學知識。
例如,“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綜合實踐學習活動。教師出示4幅內部只有1枚釘子的多邊形圖片,學生在問題驅動下,算出圖形面積,數出邊上釘子數,把數據填入表格中,并對填入表格中的數據進行深度觀察,思考、發(fā)現多邊形面積和它邊上釘子數之間的關系。教師隨后可以提醒學生進行假設:如果多邊形的內部有2枚釘子,那么多邊形的面積和它邊上的釘子數會有什么關系呢?當多邊形的內部有3枚、4枚或更多枚釘子時,每個圖形的面積與它邊上的釘子數是否也存在某種關系?……最后,引導學生作反思和評價。
又如,“球的反彈知多少”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先提出問題:籃球、足球、皮球這些球從高處落地后都會反彈,正常情況下球的反彈高度大約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呢?不同的球反彈情況相同嗎?學生經過實驗探究,每個小組得出3組數據,求出每次反彈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觀察、分析并總結反思。
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學生在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引領下,主動觀察圖形及各組數據,沉浸于數學學習中。學生的知識在不斷地碰撞、調整,逐步深入,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和模型思想得到充分發(fā)展。同時,學生在層層感悟中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掌握數學知識的內涵,進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三、操作活動,以動踐思,探究體驗
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操作活動特點的綜合與實踐課,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通過動手操作進行研究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例如,“食堂里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走出教室,走進食堂。教師讓學生準備了卷尺,并問學生想要知道食堂的面積可以測量什么。有的學生用卷尺測量食堂的長和寬,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計算出食堂的面積;有的學生用數地磚的方法,數出食堂的長和寬分別是幾塊地磚的距離,再計算出食堂的面積。他們都是在測量的基礎上計算出食堂的實際面積,這些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對面積的理解,也使其能夠親身感受食堂的大小。
又如,“品月餅,話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秋佳節(jié)之際,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吃月餅、切月餅、量月餅盒,并計算表面積和體積,完成實踐報告單,體驗“做”數學的樂趣。學生帶來家中的各種各樣口味的月餅,在小組內一邊品嘗一邊填寫“我最喜歡的月餅口味”調查表,最后匯總成“我最歡的月餅口味”統(tǒng)計表。切月餅和量月餅盒是學生最喜歡的兩項活動,好動、求知是學生的天性,他們邊切邊想,探索著切月餅問題中的數學規(guī)律。學生渴望表達,他們不僅會用語言來表達,還會用圖畫和表格等表達。動手量了月餅盒的有關數據后,教師引導學生拿出筆構思一篇生動形象的實踐報告。最后也不忘用數據說明月餅中的糖分、熱量、膽固醇、脂肪含量,提醒大家不能多吃。
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生動手操作。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學習到的面積、表面積、體積有關知識,進一步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的含義和長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的含義,掌握了面積、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提高了運算能力,發(fā)展了空間觀念,從而讓數學核心素養(yǎng)得到綜合發(fā)展。
四、設計活動,綜合感悟,全面發(fā)展
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有設計活動特點的綜合與實踐課,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的現實性、生活化、有親切感的數學資源,搜索匯總、計算對比、分析總結,設計研究內容,形成研究方案并開展研究。
例如,“小小理財師,金融初體驗”綜合實踐活動。教師以每個學生都熟悉的“壓歲錢”為主題,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壓歲錢”。學生通過交流,制訂研究方案,認為可以研究以下內容:壓歲錢的起源、壓歲錢的來源、壓歲錢的使用、壓歲錢的變遷、對壓歲錢的研究感想等。學生根據研究內容,進行具體設計,繪制了壓歲錢來源情況統(tǒng)計圖,制作了壓歲錢使用情況統(tǒng)計表,計算出壓歲錢存入銀行獲得的利息,并對比了壓歲錢在祖輩、父輩、孫子輩三代的數量、購買力和存儲情況。學生感受到不斷進步的社會帶來壓歲錢數額的水漲船高,深深體會了壓歲錢所寄托的長輩對自己的濃濃親情。
在以上活動中,學生充分體會了設計活動需要研究的內容,并付諸行動,經歷了整個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過程,手腦并用,動起來、學起來、做起來,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教師要開發(fā)和利用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的現實性、生活化的資源,幫助學生學會理性思考、合作學習、享受數學學習。學生通過一個又一個精彩紛呈的數學活動,充分地親近數學,欣賞數學的美,吸取數學的養(yǎng)分,收獲數學的理性精神,從而全面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學科綜合素養(yǎng),它的培養(yǎng)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數學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踴躍展示、發(fā)現創(chuàng)新的機會,通過游戲、觀察、操作、設計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