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高階層更維護社會分層:家庭社會階層對大學生就業(yè)選擇的影響

        2024-10-25 00:00:00解曉娜龍星雨郭永玉
        心理科學 2024年5期

        摘 要 研究基于社會支配理論,探討了家庭社會階層如何影響大學生在擴大/ 縮小社會分層就業(yè)崗位中的選擇。研究1 以265 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嚴格控制額外因素的測量工具,考察了社會支配傾向在家庭社會階層與就業(yè)崗位選擇之間的中介作用。研究2 以471 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法考察了貧富差距歸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結(jié)果表明,家庭社會階層越高的大學生,其社會支配傾向越高,也越傾向于選擇擴大(而非縮?。┥鐣謱拥膷徫?;促使大學生對貧富差距進行外歸因,可以降低高階層的社會支配傾向,進而削弱家庭社會階層通過社會支配傾向?qū)蜆I(yè)選擇的影響。

        關(guān)鍵詞 社會支配傾向 家庭社會階層 擴大/ 縮小分層 就業(yè)選擇

        1 前言

        隨著絕對貧困消除,改善相對貧困、減少社會不平等,已經(jīng)在我國邁向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張等文, 陶苞朵, 2023)。然而,社會中仍然存在維持社會階層不平等的力量與模式(Piff etal., 2018),社會分層也會塑造個體的心理與行為,比如對不平等的合理化信念等(Li et al., 2020),進而導致社會不平等的延續(xù)。其中一種重要的個體行為就是就業(yè)選擇,就業(yè)不僅是實現(xiàn)社會階層流動的途徑之一,也是個體在維持或擴大社會分層中的重要實踐,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認知和就業(yè)選擇可能預示著社會分層的未來趨勢。那么,與低階層相比,來自高階層家庭的大學生在就業(yè)時是否會更愿意選擇可能加劇社會分層與不平等的工作崗位?本研究將探討家庭社會階層如何影響大學生在擴大/縮小社會分層工作崗位中的選擇,并探索其中的心理機制和可能的干預策略。

        1.1 家庭社會階層與擴大/ 縮小社會分層的就業(yè)選擇

        社會支配理論(social dominance theory,SDT)由Pratto 等人(1994)提出,該理論用來解釋社會不平等產(chǎn)生原因。他們認為,人類社會按照層級(hierarchy)的形式構(gòu)建和延續(xù),社會中存在兩股相互對抗的力量,影響著不平等的程度,分別是擴大分層(hierarchy-enhancing,HE)的力量和縮小分層(hierarchy-attenuating,HA)的力量。相應也有兩類崗位或機構(gòu),擴大分層的工作崗位具有加強當前社會結(jié)構(gòu)和不平等的潛在能力,例如,美國社會中的企業(yè)管理、刑事檢察官、國內(nèi)安全部隊等(Prattoet al., 1997);而縮小分層的工作崗位則可能致力于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從而試圖減少社會不平等,比如,民權(quán)和人權(quán)組織、公設辯護律師、工會和社會福利組織(Pratto et al., 1994)。有研究對性別、種族領域的群體就業(yè)選擇差異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女性更傾向于選擇縮小分層的工作崗位,而男性更傾向于從事擴大分層的工作崗位(喬志宏等, 2014;Pratto et al., 1997);歐裔美國人相比于非裔、拉美裔和亞裔,更傾向于選擇進入商業(yè)和司法等擁有資源分配權(quán)力的領域(Sidanius et al., 1991)。由此可見,社會中的優(yōu)勢群體可能更愿意從事擴大分層的崗位,以維護所屬群體的優(yōu)勢地位,而處于劣勢地位的群體則更傾向選擇縮小分層的崗位。社會階層同樣會造成群體區(qū)分,可以推論,較高社會階層的人作為社會中的優(yōu)勢群體,可能會有相似的心理特征,但也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性別或種族的差異是生物遺傳的,所劃分群體的地位穩(wěn)定不可變,優(yōu)勢群體中的個體始終可以處于優(yōu)勢地位;而社會階層所劃分的群體之間有一定滲透性,這會引發(fā)個體的地位焦慮(Melita et al., 2023),而對就業(yè)選擇產(chǎn)生潛在影響;另一方面,性別和種族的群體地位差異,往往一致歸因于遺傳或社會文化、體制等因素;而社會階層帶來的差異與個人努力、教育背景和社會網(wǎng)絡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這也會使得人們產(chǎn)生不同的歸因,比如高階層更傾向于認為不同階層間的差異具有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特性(Kraus amp; Keltner,2013)。同時,以往研究大多將職業(yè)類型作為因變量測量指標,但未能排除不同職業(yè)在收入、聲望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仍需在有效控制無關(guān)變量的前提下,來對社會優(yōu)勢群體更傾向于選擇擴大社會分層的工作崗位這一效應進行驗證。

        其他領域的研究也為家庭社會階層影響大學生在擴大/ 縮小社會分層中的就業(yè)選擇提供了支撐。一方面,高階層個體存在內(nèi)群體偏愛現(xiàn)象,比如階層較低的個體通常向一些社會服務機構(gòu)捐款,而高階層更愿意向主要服務于高階層群體的精英大學或一些社會文化機構(gòu)捐款(Piff et al., 2018);另一方面,在再分配領域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高階層者比低階層者有更低的再分配偏向(白潔等, 2021)。支持再分配和選擇縮小社會分層的工作崗位,其目的都是減少社會不平等,但就業(yè)選擇作為一種個體行為,與對再分配這一社會政策的態(tài)度仍然存在差異。在大學生就業(yè)時,如何選擇不僅僅取決于個體自身的專業(yè)、能力,還會受到家庭、社會等外部因素的深刻影響(段錦云等, 2020)。因此,有必要在中國社會背景下探究家庭社會階層對大學生就業(yè)選擇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

        1.2 社會支配傾向的中介作用

        盡管從后效而言,高階層的內(nèi)群體偏愛、更少支持再分配和傾向于選擇擴大社會分層的崗位都會導致社會不平等的加劇,但三者的心理機制可能不同。內(nèi)群體偏愛是基于自我分類和群體認同的過程(陳世平, 崔鑫, 2015);而高階層不支持再分配更多體現(xiàn)的是自利動機的作用(Sznycer et al., 2017);但選擇擴大社會分層的崗位可能是受到個體信念或價值觀的影響。社會支配理論提出,個體會尋找與自身的社會政治態(tài)度相匹配的角色,通過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來影響社會不平等的程度,并進一步提出了影響人們接受社會不平等的關(guān)鍵心理變量,即社會支配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它反映了人們支持優(yōu)勢群體支配劣勢群體的程度(王沛等, 2017)。Cotterill 等人(2014)在印度發(fā)現(xiàn),高社會支配的學生會更加支持種姓制度,繼而反對對低種姓者的政府援助。

        在社會中掌握更多資源和權(quán)力的群體往往有更高的社會支配傾向。Pratto 和Stewart(2012)發(fā)現(xiàn),美國的男性、歐裔美國人、異性戀者等支配群體的社會支配傾向得分普遍高于女性、西班牙裔美國人和非裔美國人以及LGBT 群體等從屬群體。Vargas-Salfate 等人(2018)在19 個國家進行的大樣本調(diào)查,也驗證了主觀社會地位對社會支配傾向的正向預測作用。同時,社會支配傾向與擴大/ 縮小分層的就業(yè)選擇也有密切關(guān)系(Zubielevitch et al., 2022),對社會不平等持有不同態(tài)度的個體會選擇加入與之持有相同態(tài)度的組織。比如,Sidanius 等人(1996)發(fā)現(xiàn),對于社會支配傾向水平較高的大學生,擴大或維持(而非縮?。┥鐣謱拥穆殬I(yè)更加有吸引力。在中國,喬志宏等人(2014)發(fā)現(xiàn),男性由于較高的社會支配傾向,更向往金融分析師等擴大分層的崗位,而女性的社會支配傾向較低,更愿意選擇社工等縮小分層的崗位。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家庭社會階層差異可能會塑造不同的社會態(tài)度和價值觀(Wanget al., 2020),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yè)崗位選擇。由此我們假設,社會支配傾向在大學生的家庭社會階層與擴大/ 縮小社會分層的就業(yè)選擇之間起中介作用。

        1.3 貧富差距歸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高階層傾向于選擇擴大社會分層的工作崗位可能會阻礙社會資源合理分配,加劇社會不平等和階層固化。然而,仍有潛在的策略和方法可能幫助打破這種不平等維持模式:基于階層的社會認知論,社會階層會塑造社會認知,進而影響社會行為(郭永玉等, 2015),如果能夠轉(zhuǎn)變高階層的態(tài)度或認知,特別是社會支配傾向,就可能改變其就業(yè)選擇。正如前文所言,社會階層的差異既來自于外部環(huán)境的作用,也會受到個體內(nèi)部因素的影響,而每個人對二者作用大小的認識不同。對社會中貧富差距原因進行認知的這一過程即貧富差距歸因,可以分為個體內(nèi)部因素的歸因(簡稱內(nèi)歸因)和外部環(huán)境的歸因(簡稱外歸因)兩個方面。Piff 等人(2018)提出的社會階層不平等維持模型認為,社會不同層級的人在適應其生存環(huán)境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同的對經(jīng)濟不平等的合理化信念,與貧富差距有關(guān)的歸因就是其中一種(白潔等, 2021)。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個體越認為貧窮和富裕是由外部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社會支配傾向就會越弱(Bobbio et al.,2010)。而個體對貧富差距的認知并非恒定不變的,Piff 等人(2020)通過實驗操縱讓被試更多的將貧窮歸因于外部情境因素,可以在個體態(tài)度層面增強對不平等的反對和對平等主義的支持。因此,如果能夠改變大學生對于貧富差距的歸因,可能會削弱一部分家庭社會階層對社會支配傾向的影響。這意味著,如果出身于較高社會階層的大學生,能夠意識到社會中的低階層面臨機會不均等外部困境,就可能改變其社會支配傾向這一社會態(tài)度,從而選擇助力社會平等的工作崗位。由此我們假設,貧富差距歸因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家庭社會階層對社會支配傾向的作用,進而調(diào)節(jié)家庭社會階層與就業(yè)選擇的關(guān)系。

        2 研究1 相關(guān)研究:社會支配傾向的中介作用

        研究1 主要考察家庭社會階層通過社會支配傾向影響工作崗位選擇的中介模型,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1:家庭社會階層越高的大學生,越傾向于選擇擴大而非縮小社會分層的工作崗位。

        假設2:社會支配傾向在家庭社會階層與就業(yè)選擇中起中介作用,即家庭社會階層越高的大學生,社會支配傾向越強,從而越傾向于選擇擴大而非縮小社會分層的工作崗位。

        同時,除家庭社會階層外,個體自身的社會地位可能也會影響其社會認知與態(tài)度。比如,階層流動領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成年后的社會階層與童年期的社會階層對個體的心理特權(quán)感具有獨立作用,并且二者存在交互效應(C?té et al., 2021)。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當處于高地位,能夠掌握更多的權(quán)力和資源時,人們是否會做出不同的選擇?研究1還將探索模型是否受到個體自身社會地位的影響。

        2.1 預研究

        預研究設計了一系列招聘崗位,包括高社會地位(如CEO)和低社會地位的崗位(如實習生),每個崗位都包含一個擴大社會分層的業(yè)務和一個縮小社會分層的業(yè)務。通過兩次評定確定兩種業(yè)務在工作條件、薪酬待遇、社會經(jīng)濟地位、任職要求和吸引力等維度保持一致,僅在工作內(nèi)容會擴大/ 縮小社會分層上存在差異。

        研究材料:根據(jù)中國社會當前的行業(yè)特點和工作種類,結(jié)合擴大/ 縮小社會分層工作內(nèi)容的定義,編寫7 對配對業(yè)務,每對都包含了一個擴大社會分層的業(yè)務(A 業(yè)務)和一個縮小社會分層的業(yè)務(B業(yè)務),崗位所屬行業(yè)涵蓋了地產(chǎn)、廣告、律所、銀行、自媒體、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同一行業(yè)中高、低地位崗位的兩種業(yè)務內(nèi)容相同。同時,結(jié)合社會地位的高低,形成了14 個招聘崗位。

        第一次評定:由9 名心理學專業(yè)的研究生依據(jù)擴大/ 縮小社會分層工作的定義,對7 對業(yè)務內(nèi)容擴大或縮小社會分層的程度分別進行打分,從-5 到5 分別代表“縮小社會分層”到“擴大社會分層”,0 代表“對社會分層無明顯影響”。評定完成后,對7 對業(yè)務得分取均值,擴大社會分層的材料(A業(yè)務)均值均為正,縮小社會分層的材料(B 業(yè)務)均值均為負,且與0 的差異均顯著,ps lt; .01;同時,每對業(yè)務的兩種材料差異也顯著,ps lt; .001。這表明,所有材料都符合研究要求。

        第二次評定:通過見數(shù)平臺招募118 名被試,其中男性50 名,平均年齡29.6±6.9 歲。為了減輕被試的作答負擔,將評定材料按照崗位社會地位(高/ 低)和業(yè)務類型(擴大社會分層A/ 縮小社會分層B)拆分為4 組,分別為高地位-A 業(yè)務、高地位—B 業(yè)務、低地位-A 業(yè)務和低地位-B 業(yè)務。被試隨機分配到其中一組,并評定其中各崗位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任職要求和吸引力。問卷采用5 點計分,評分越高代表程度越高。獨立樣本t 檢驗結(jié)果表明,在高社會地位的評定中,律師的A、B 業(yè)務在吸引力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 lt; .01,而廣告公司策劃總監(jiān)、人力資源部經(jīng)理和短視頻公司運營主管的A、B 業(yè)務在社會經(jīng)濟地位這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s lt; .05;在低社會地位的評定中,人力資源實習生在能力、吸引力和社會經(jīng)濟地位維度均存在顯著差異,ps lt; .05。

        根據(jù)上述結(jié)果,成對刪除律師和律所實習生、人力資源部經(jīng)理和人力資源實習生這四組材料。同時,在正式研究的指導語中增加強調(diào)崗位不同業(yè)務的薪酬待遇和晉升機制均相同,以平衡業(yè)務間社會經(jīng)濟地位差異。

        2.2 被試

        根據(jù)Sch?nbrodt 和Perugini(2013)建議,在相關(guān)研究中250人的樣本即可以得到較為穩(wěn)定的結(jié)果。通過見數(shù)平臺招募320 名在校大學生,剔除平均每題作答不足3 秒、連續(xù)相同選項超過6 題、指定選項注意力檢測題中選擇錯誤以及未完成全部問題的問卷后,有效問卷265 份,其中男性97 名,平均年齡為21.58±2.00 歲。保留無效問卷情況下,主要結(jié)果的顯著性沒有變化。

        2.3 測量工具

        家庭社會階層的測量采用主客觀相結(jié)合的方法(Piff et al., 2010)。其中主觀指標采用階梯量表,要求被試根據(jù)自身家庭的情況,回答家庭位于十級階梯的哪一級。客觀指標包括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取父親和母親中較高的一方)和父母職業(yè)(取父親和母親中較高的一方) (李小新等,2019)。將四個指標分別轉(zhuǎn)換為標準分數(shù)后求均值作為家庭社會階層的得分(Tan amp; Kraus, 2015)。

        社會支配傾向的測量改編自Pratto 等人于1994年編制的SDO6 量表,刪除其中存在較大社會稱許性以及不符合中國文化背景的題項,使用其中8 個題項,包含支持群體支配(如“為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有時對其他群體必須使用一些強制力量”)和反對平等主義(如“所有群體在生活中都應該擁有相同的生存發(fā)展機會”,反向計分)兩個維度。通過預研究對8 題項問卷(1= 完全不同意,9= 完全同意)進行檢驗(N = 282),Cronbach' s α 為.78;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雙因素模型的擬合結(jié)果可以接受:χ 2/df = 3.42,CFI = .92,TLI = .88,SRMR= .06。正式研究中使用7 點計分(1= 完全不同意,7= 完全同意),Cronbach' s α 為 .84。

        就業(yè)選擇傾向包括崗位業(yè)務偏好和業(yè)務意向兩種指標。使用預研究篩選出的地產(chǎn)、廣告、銀行、短視頻和管理咨詢五組配對崗位。業(yè)務偏好的測量要求被試根據(jù)喜歡程度對每個崗位的兩種業(yè)務分別打分,7點計分(1= 非常不喜歡,7= 非常喜歡)。將五個行業(yè)崗位中擴大分層的業(yè)務和縮小分層的業(yè)務分別求均值,得到擴大分層的業(yè)務偏好(Cronbach' s α 為 .86)和縮小分層的業(yè)務偏好(Cronbach' s α 為 .89)得分。業(yè)務意向的測量要求在兩種業(yè)務中選擇更喜歡哪種,每選擇一次擴大分層的業(yè)務則計1 分,否則計0 分,將五組行業(yè)崗位中的分數(shù)相加,得到業(yè)務意向的指標,分數(shù)越高,代表越傾向于選擇擴大社會分層的業(yè)務。

        被試閱讀并確認知情同意書后,由平臺隨機分入高/ 低社會地位組,每組分別呈現(xiàn)五個不同行業(yè)的招聘崗位,被試對業(yè)務偏好和業(yè)務意向的題目進行作答,然后完成社會支配傾向的測量,最后填寫家庭社會階層的題目以及人口學信息。作答完成并通過審核后,被試通過平臺獲得現(xiàn)金獎勵。

        2.4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R 語言中的bruceR 包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guān)分析,使用Mplus 7 進行中介模型檢驗和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采用非參數(shù)Bootstrap 法(5000次抽樣)檢驗中介效應,得到參數(shù)估計的標準誤和95% 置信區(qū)間。

        2.5 結(jié)果

        2.5.1 描述統(tǒng)計及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

        對研究中核心變量及部分人口學變量進行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見表1。家庭社會階層與社會支配傾向呈顯著正相關(guān),社會支配傾向與就業(yè)選擇傾向的三個指標均顯著相關(guān),同時家庭社會階層與就業(yè)選擇傾向的三個指標也均顯著相關(guān)。

        2.5.2 社會支配傾向的中介效應

        以家庭社會階層為自變量,將擴大分層的業(yè)務偏好、縮小分層的業(yè)務偏好和業(yè)務意向三個因變量指標納入同一個中介模型,并將性別、學歷和學校類型加入控制變量,檢驗社會支配傾向的中介效應。結(jié)果顯示:家庭社會階層可以正向預測社會支配傾向,社會支配傾向?qū)θ齻€因變量指標的預測作用均顯著(見圖1);家庭社會階層通過社會支配傾向?qū)θ齻€因變量指標的間接效應均顯著;家庭社會階層對擴大分層的業(yè)務偏好和業(yè)務意向的直接效應顯著,但家庭社會階層對縮小分層的業(yè)務偏好的直接效應并不顯著(見表2)。

        2.5.3 探索性分析:崗位社會地位的作用

        在上述中介模型中,加入崗位社會地位(高地位=1,低地位=0)調(diào)節(jié)中介變量到因變量和自變量到因變量的路徑,檢驗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結(jié)果表明,地位與家庭社會階層的交互項、地位與社會支配傾向的交互項對三個因變量的預測作用均不顯著,ps gt; .05。家庭社會階層通過社會支配傾向?qū)蜆I(yè)選擇的作用,在高或低地位的工作崗位中都存在(間接效應ps ≤ .05)。

        2.6 研究1 小結(jié)

        研究1 支持了假設1 和假設2,即家庭社會階層越高的大學生,越傾向于選擇擴大分層而非縮小分層的工作崗位,并且社會支配傾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研究2 將進一步采用實驗法,探索可能改變高階層更維護社會分層這一傾向的策略,考察啟動被試對貧富差距的內(nèi)、外歸因?qū)χ薪槟P偷恼{(diào)節(jié)作用。此外,在研究1 中未發(fā)現(xiàn)崗位社會地位的顯著影響,考慮到低地位崗位更符合大學生求職真實情境,研究2 中所有被試均使用低地位的測量材料。

        3 研究2 實驗研究:貧富差距歸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與直接作用

        研究2 采用單因素組間實驗設計,考察操縱個體的貧富差距歸因能否改變大學生家庭社會階層與就業(yè)選擇的關(guān)系。研究假設、研究方法、分析方案等已預先注冊,詳見https://aspredicted.org/JML_T5L。研究假設如下:假設3:貧富差距歸因操縱調(diào)節(jié)家庭社會階層對社會支配傾向的作用,進而調(diào)節(jié)社會支配傾向在家庭社會階層與就業(yè)選擇之間的中介作用。當啟動內(nèi)歸因時,家庭社會階層正向預測社會支配傾向,社會支配傾向的中介效應顯著;當啟動外歸因時,家庭社會階層對社會支配傾向的作用不顯著,社會支配傾向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此外,貧富差距歸因還可能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就業(yè)選擇:與內(nèi)歸因相比,當個體相信貧富差距更多是由于外部因素導致時,可能更相信縮小社會分層的工作崗位具有其意義,從而更愿意選擇此類崗位(Bai et al., 2023)。因此,本研究還將探索啟動貧富差距歸因與就業(yè)選擇的直接關(guān)系。

        3.1 被試

        通過見數(shù)平臺招募500 名在校大學生,以研究1 相同的標準剔除無效數(shù)據(jù)后,有效問卷471 份,其中男性130 名,平均年齡為22.11±2.23 歲。保留無效問卷情況下,主要結(jié)果的顯著性沒有變化。

        3.2 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用單因素被試間設計。被試被隨機分配到外歸因啟動組或內(nèi)歸因啟動組。

        3.3 實驗操縱

        貧富差距歸因的操縱參照Piff 等人(2020)的研究,采用歸因?qū)懽魅蝿眨笸鈿w因和內(nèi)歸因啟動組被試分別思考并寫出三條導致或加劇貧富差距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或個人因素。

        在被試完成因變量和中介變量的測量后,采用前人的貧富差距歸因問卷(白潔, 2019)進行操縱檢驗:“總體而言,你認為社會中的貧富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個人內(nèi)部因素(外部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1= 一點也不,7= 很大程度)。將前者反向計分后與后者取均值,作為操縱檢驗的指標,分數(shù)越高表明越傾向于外歸因。

        3.4 測量工具與流程

        家庭社會階層的測量與研究1 相同,將四個指標分別轉(zhuǎn)換為標準分數(shù)后求均值。

        社會支配傾向的測量同研究1, 研究2 中Cronbach' s α 為 .82。

        就業(yè)選擇傾向的測量同研究1。擴大分層的業(yè)務偏好研究2 中Cronbach' s α 為 .85,縮小分層的業(yè)務偏好研究2 中Cronbach' s α 為 .86。

        被試閱讀并確認知情同意書后,由平臺隨機分入貧富差距外/ 內(nèi)歸因啟動組,完成寫作任務后,被試對業(yè)務偏好和業(yè)務意向的題目進行作答;然后被試完成社會支配傾向的測量和操縱檢驗的題目;最后填寫家庭社會階層的題目以及人口學信息。作答完成并通過審核后,被試通過平臺獲得現(xiàn)金獎勵。

        3.5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R 語言中的bruceR 包進行t 檢驗、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guān)分析,使用Mplus 7 進行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采用非參數(shù)Bootstrap 法(5000 次抽樣)檢驗中介效應,得到參數(shù)估計的標準誤和95% 置信區(qū)間。

        3.6 結(jié)果

        3.6.1 操縱有效性檢驗

        通過獨立樣本t 檢驗對實驗操縱的有效性進行檢驗,以實驗組為自變量,以被試的貧富差距歸因得分為因變量。結(jié)果表明,外歸因啟動組(n =236,M = 4.94,SD = .85)被試的比內(nèi)歸因啟動組(n = 235,M = 4.64,SD = 1.03)更傾向于外歸因,t (469) = 3.42,p lt; .001,Cohen' s d = .32。

        3.6.2 描述統(tǒng)計及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

        對研究中的核心變量及部分人口學變量進行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見表3。結(jié)果顯示,家庭社會階層與縮小分層的業(yè)務偏好和業(yè)務意向的相關(guān)仍然顯著,家庭社會階層與擴大分層的業(yè)務偏好相關(guān)不顯著,社會支配傾向與三個因變量指標的相關(guān)仍然顯著,而家庭社會階層與社會支配傾向的相關(guān)不顯著。

        3.6.3 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

        在研究1 中介模型基礎上,加入貧富差距歸因?qū)嶒灲M為調(diào)節(jié)變量,調(diào)節(jié)自變量到中介變量的路徑,仍然將性別、學歷和學校類型加入控制變量,檢驗貧富差距歸因操縱是否影響中介效應。

        結(jié)果顯示(見表4):家庭社會階層與貧富差距歸因操縱的交互項對社會支配傾向的預測作用邊緣顯著。簡單斜率檢驗表明,在內(nèi)歸因啟動組中,家庭社會階層正向預測社會支配傾向,B = .28,SE= 0.10,t = 2.75,p lt; .01,95% CI = [ .09, .49];而在外歸因啟動組中,預測作用不顯著,B = -.006,SE= .11,t = -.06,p gt; .05,95% CI = [-.22, .22](見圖2)。進一步考察社會支配傾向的中介作用發(fā)現(xiàn)(見表5),在內(nèi)歸因組中,家庭社會階層通過社會支配傾向?qū)θ齻€因變量的間接作用均顯著;而在外歸因組中,間接效應均不顯著,支持了假設3。而家庭社會階層的直接效應(見表4 家庭社會階層的回歸系數(shù))在縮小分層的業(yè)務偏好和業(yè)務意向兩個指標上顯著,在擴大分層的業(yè)務偏好指標上不顯著。此外,貧富差距歸因操縱對就業(yè)選擇的直接作用僅在一個因變量指標上顯著(見表4 實驗組的回歸系數(shù)),外歸因組比內(nèi)歸因組更偏好縮小分層的業(yè)務。

        3.7 研究2 小結(jié)

        研究2 通過寫作任務操縱貧富差距歸因,結(jié)果支持了假設3,即與內(nèi)歸因相比,對貧富差距外歸因,可以削弱家庭社會階層對社會支配傾向的預測作用,進而削弱家庭社會階層通過社會支配傾向?qū)Υ髮W生就業(yè)選擇的影響。

        4 討論

        本研究深入探討了家庭社會階層與大學生就業(yè)選擇之間的關(guān)系,并考察了社會支配傾向的中介作用及貧富差距歸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理解社會不平等的維持機制和共同富裕目標下大學生就業(yè)選擇的引導提供了一定啟示。

        首先,與較低家庭社會階層相比,出身于高階層的大學生更傾向選擇擴大分層的工作崗位,而更不愿意選擇縮小分層的工作崗位。此發(fā)現(xiàn)與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中圍繞性別、種族差異的前期研究相呼應。本文進一步證實了在具有流動性、可變性的社會階層分化中,優(yōu)勢群體同樣會更加偏好擴大社會分層的工作崗位。同時,本研究通過設計配對崗位的測量工具,有效排除了社會地位、收入、任職要求等無關(guān)因素,從而為社會支配理論的觀點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提供了更準確可靠的證據(jù)。

        其次,本研究進一步解讀背后的心理機制。社會階層認知視角指出,社會階層會塑造個體的認知進而影響其行為,而與社會不平等關(guān)聯(lián)的意識形態(tài)和信念會對就業(yè)選擇造成顯著影響(Jost amp; Banaji,1994)。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相比于較低階層者而言,高家庭階層大學生有較高的社會支配傾向,而這會進一步導致他們在就業(yè)選擇過程中更傾向于選擇擴大分層的崗位。與其他文化相比,中國家長對大學生就業(yè)選擇的影響更大(高蓉暉, 2018),本研究結(jié)果也啟示我們,家庭因素不僅體現(xiàn)在對就業(yè)地點、行業(yè)等維度的選擇,還會通過塑造不同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對與社會不平等相關(guān)的就業(yè)維度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盡管本研究所主要關(guān)注的家庭社會階層通過社會支配傾向?qū)蜆I(yè)選擇的間接效應在兩項研究中都得到了支持,但直接效應并不穩(wěn)定,在大多數(shù)結(jié)果中直接效應顯著,這說明除社會支配傾向外,還可能存在高階層內(nèi)群體偏愛(Stern, 2013)等其他心理機制的作用。但部分直接效應結(jié)果不顯著,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社會贊許效應的干擾或者是大學生對與自己專業(yè)聯(lián)系不緊密的崗位卷入度較低,另一方面也提示可能存在其他的調(diào)節(jié)變量。

        考慮到貧富差距歸因是維持社會不平等的重要認知因素,并且與社會支配傾向存在密切關(guān)聯(lián)(Bobbio et al., 2010),本研究進一步探索了改變貧富差距歸因能否引導高階層大學生朝向選擇有助于縮小社會分層的工作崗位。研究2 發(fā)現(xiàn),在內(nèi)歸因條件下,家庭社會階層正向預測社會支配傾向;但在外歸因條件下,這種正向關(guān)系消失,高階層大學生的就業(yè)選擇傾向與低階層相似,這意味著當他們將貧富差距歸因于外部因素(如政策、經(jīng)濟環(huán)境)時,其社會支配傾向顯著降低(見圖2)。上述結(jié)果支持了維持不平等的意識形態(tài)過程(Piff et al.,2018),即高階層的應得意識和內(nèi)歸因傾向會讓其更支持不平等,并與社會支配理論相結(jié)合,將其后續(xù)影響擴展到了就業(yè)選擇這一社會實踐過程。該效應也體現(xiàn)對于社會階層不平等的認知是可以改變的,這為打破不平等的循環(huán)過程提供了有效路徑。

        此外,家庭社會階層與擴大分層業(yè)務偏好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家庭社會階層與社會支配傾向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在研究2 中不顯著,其原因可能在于,研究2 在啟動外歸因的被試中削弱了家庭社會階層與社會支配傾向的關(guān)系,也導致家庭社會階層對擴大分層的業(yè)務偏好的總效應減小。同時,研究2 中還發(fā)現(xiàn),凸顯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可以使大學生個體更愿意選擇縮小分層、減少不平等的工作崗位。

        本研究揭示了社會階層通過塑造個體社會認知進而影響維持社會分層的就業(yè)選擇這一心理過程,將社會支配理論的觀點和研究證據(jù)擴展到社會階層這一可變屬性,并通過設計配對崗位的測量工具提供了更準確嚴密的實證證據(jù)。以往對于階層心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階層群體存在基于群體認同的內(nèi)群體偏愛,也會基于自利動機而不愿支持再分配,本研究則揭示了社會支配傾向這一價值觀因素在維持社會不平等中所起的作用。同時,本研究通過探討貧富差距歸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揭示了貧富差距歸因可以通過改變家庭社會階層與社會支配傾向的關(guān)系,進而影響個體在擴大/ 縮小社會分層維度上的就業(yè)選擇,這不僅豐富了社會支配理論和社會不平等維持模型的理論構(gòu)架,也為理解社會階層如何通過心理機制影響個體行為和選擇提供了新的視角。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對于當前的階層固化和社會不平等問題也有一定啟示:通過改變個體對貧富差距的歸因,可能有效引導高社會階層的大學生做出有助于減少社會分層的就業(yè)選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斷社會不平等的維持。這對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提供了新的干預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配對崗位的設計與現(xiàn)實中大學生就業(yè)選擇情境存在差異,可能會影響研究結(jié)果的外部效度;其次,性別也是影響社會支配傾向和職業(yè)選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未在被試收集時預先設置性別比例導致樣本中女性占比較高,可能對研究結(jié)果產(chǎn)生一定影響;再次,本研究未能排除內(nèi)群體偏愛等其他可能的中介機制,未來也可以考慮人格特質(zhì)、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其他可能的調(diào)節(jié)變量,更全面了解家庭社會階層與就業(yè)選擇的關(guān)系。此外,本研究的樣本局限于大學生群體,這可能導致我們的發(fā)現(xiàn)不完全適用于其他進行就業(yè)選擇的人群,因此未來研究應當考慮更廣泛的樣本,以獲得更具普遍性的結(jié)論。

        5 結(jié)論

        (1)家庭社會階層與大學生的就業(yè)選擇相關(guān)。與低階層相比,高階層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擴大分層的工作崗位,而更不愿意選擇縮小分層的工作崗位。

        (2)社會支配傾向在家庭社會階層與就業(yè)選擇間起到中介作用。

        (3)對貧富差距的外歸因可以減弱家庭社會階層通過社會支配傾向?qū)蜆I(yè)選擇的作用。

        參考文獻

        白潔. (2019). 不同社會階層再分配偏向的研究 ( 博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

        白潔, 楊沈龍, 徐步霄, 郭永玉. (2021). 達者何以兼濟天下: 高階層再分配偏向的心理機制及謙卑的作用. 心理學報, 53 (10), 1161-1172.

        陳世平, 崔鑫. (2015). 從社會認同理論視角看內(nèi)外群體偏愛的發(fā)展. 心理與行為研究, 13 (3), 422-427.

        段錦云, 任小云, 駱雯婕, 田曉明. (2020). 家庭社會階層對職業(yè)選擇的影響: 社會認知的視角. 心理研究, 13 (6), 528-537.

        高蓉暉. (2018). 家長在大學生就業(yè)選擇中的角色探析. 當代教育與文化,10 (5), 111-116.

        郭永玉, 楊沈龍, 李靜, 胡小勇. (2015). 社會階層心理學視角下的公平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23 (8), 1299-1311.

        李小新, 任志洪, 胡小勇, 郭永玉. (2019). 低家庭社會階層大學生為何更容易社交焦慮?——心理社會資源和拒絕敏感性的多重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 42 (6), 1354-1360.

        喬志宏, 鄭靜璐, 宋慧婷, 蔣盈. (2014). 階層差異職業(yè)性別隔離的影響機制——基于社會支配傾向視角. 心理學報, 46 (5), 691-701.

        王沛, 吳薇, 談晨皓. (2017). 社會支配傾向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心理科學,40 (4), 992-996.

        張等文, 陶苞朵. (2023). 以相對貧困治理推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與現(xiàn)實進路. 求實, 5, 59-71.

        Bai, J., Xu, B. X., Yang, S. L., amp; Guo, Y. Y. (2023). Why are higher-class individuals less supportive of redistribu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attributions for rich-poor gap. Current Psychology, 42 (20), 16883-16893.

        Bobbio, A., Canova, L., amp; Manganelli, A. M. (2010). Conservative ideology,economic conservatism, and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poverty and wealth. Current Psychology, 29 (3), 222-234.

        C?té, S., Stellar, J. E., Willer, R., Forbes, R. C., Martin, S. R., amp; Bianchi, E. C.(2021). The psychology of entrenched privilege: High socioeconomic status individuals from affluent backgrounds are uniquely high in entitlement.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7(1), 70-88.

        Cotterill, S., Sidanius, J., Bhardwaj, A., amp; Kumar, V. (2014). Ide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Indian caste system: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 and karma. 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2 (1),98-116.

        Jost, J. T., amp; Banaji, M. R. (1994). The role of stereotyping in system-justific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1 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3 (1), 1-27.

        Kraus, M. W., amp; Keltner, D. (2013). Social class rank, essentialism, and punitive judg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5(2), 247-261.

        Li, W. Q., Yang, Y., Wu, J. H., amp; Kou, Y. (2020). Testing the status-legitimacy hypothesis in China: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divergently predict system justific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6 (7), 1044-1058.

        Melita, D., Rodríguez-Bailón, R., amp; Willis, G. B. (2023). Does income inequality increase status anxiety? Not directly, the role of perceived upward and downward mobili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2(3), 1453-1468.

        Piff, P. K., Kraus, M. W., C?té, S., Cheng, B. H., amp; Keltner, D. (2010). Having less,giving m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5), 771-784.

        Piff, P. K., Kraus, M. W., amp; Keltner, D. (2018). Chapter two - unpacking the inequality paradox: The psychological roots of inequality and social clas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7, 53-124.

        Piff, P. K., Wiwad, D., Robinson, A. R., Aknin, L. B., Mercier, B., amp; Shariff, A.(2020). Shifting attributions for poverty motivates opposition to inequality and enhances egalitarianism. Nature Human Behaviour, 4 (5), 496-505.

        Pratto, F., Sidanius, J., Stallworth, L. M., amp; Malle, B. F. (1994).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 personality variable predict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 741-763.

        Pratto, F., Stallworth, L. M., Sidanius, J., amp; Siers, B. (1997). The gender gap in occupational role attainment: A social dominanc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1), 37-53.

        Pratto, F., amp; Stewart, A. L. (2012). Group dominance and the half-blindness of privileg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8(1), 28-45.

        Sch?nbrodt, F. D., amp; Perugini, M. (2013). At what sample size do correlations stabiliz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7(5), 609-612.

        Sidanius, J., Pratto, F., Martin, M., amp; Stallworth, L. M. (1991). Consensual racism and career track: Some implications of social dominance theory. Political Psychology, 12 (4), 691-721.

        Sidanius, J., Pratto, F., Sinclair, S., amp; van Laar, C. (1996). Mother Teresa meets Genghis Khan: The dialectics of hierarchy-enhancing and hierarchyattenuating career choices.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9 (2), 145-170.

        Stern, K. (2013). With charity for all: Why charities are failing and a better way to give. Doubleday.

        Sznycer, D., Lopez Seal, M. F., Sell, A., Lim, J., Porat, R., Shalvi, S., amp; Tooby, J.(2017). 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 is shaped by compassion, envy, and selfinterest,but not a taste for fairn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 (31), 8420-8425.

        Tan, J. J. X., amp; Kraus, M. W. (2015). Lay theories about social class buffer lowerclass individuals against poor self-rated health and negative affec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3), 446-461.

        Vargas-Salfate, S., Paez, D., Liu, J. H., Pratto, F., amp; de Zú?iga, G., H. (2018). A comparison of social dominance theory and system justification: The role of social status in 19 na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 (7),1060-1076.

        Wang, Z. C., Jetten, J., amp; Steffens, N. K. (2020). The more you have, the more you want? higher social class predicts a greater desire for wealth and statu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0(2), 360-375.

        Zubielevitch, E., Cheung, G. W., Sibley, C. G., Sengupta, N., amp; Osborne, D. (2022).People and the place: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is reciprocally associated with hierarchy-enhancing occupations over time. Journal of Management,48 (5), 1243-1269.

        本研究得到南京郵電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NYY223034)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971120)的資助。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2| 在线视频色系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2020| 自拍av免费在线观看| 少妇一级淫片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亚洲一级av一片| 亚洲精品第四页中文字幕| 久久综网色亚洲美女亚洲av|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网站 | 五月av综合av国产av|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女优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窍| 久久亚洲av熟女国产|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人妻熟女一区二区三区app下载|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丝袜美女污污免费观看的网站| 亚洲无人区乱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黄色在线观看91|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日本免费影片一区二区| 中国少妇×xxxx性裸交| 亚洲av无码乱观看明星换脸va|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app|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日韩无码专区| 深夜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一般男女| 日本真人做人试看60分钟| a级毛片内射免费视频| 高清高速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女优图播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