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學校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yǎng)教育為重點。這說明了在教育教學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的培育?筆者所在的學校地處東莞,東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東莞優(yōu)秀文化得以傳承,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風俗文化、非遺文化等。這些優(yōu)秀的地方文化為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提供豐富的精神力量和土壤。
一、“課程目標”,明確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的方向
在實踐過程中,分“舌尖上的東莞”“多樣的民俗風情”“悠久的非遺文化”“探訪名人古跡”四大主題,圍繞每個主題的特點和特色挖掘背后的文化內涵,確定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的方向。
二、“真實情境”,營造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的氛圍
本課程首先是教師根據學生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學習情境,營造家國情懷氛圍,在活動和寫作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比如,在“舌尖上的東莞”主題學習中,活動伊始,教師播放記錄片《舌尖上的東莞》讓學生全面了解東莞的美食,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美食的關注,再重點播放“東莞咸湯丸”的制作工藝,引導學生分享除夕節(jié)自己家做咸湯丸的故事,喚醒學生的記憶和情感體驗。然后,教師解說其中蘊含的家國元素:咸湯圓是除夕時節(jié),東莞家家戶戶必做的過年食品,它制作材料、手法簡單,可以融合各種的食材一起煮,完美配合,這是一種包容、務實、海納百川的胸懷。每到除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搓湯圓,并且要搓得圓圓的,這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生活幸福美滿,寄托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幸福的向往。通過以咸湯丸為例的講解和引導,讓學生明白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三、“課堂教學”,保證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的落地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落地的有力保證。傳統(tǒng)文化有些根植于我們的生活,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些離我們的生活較遠,要深刻理解其文化意義,教師在課堂上要進行引導,才能讓家國情懷真正根植于學生的心中。比如,在“悠久的非遺文化——千角燈”的學習中,由于在生活中,我們見到“千角燈”的機會不多,沒有專業(yè)講解介紹的話,是很難理解其文化意義的。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領略它的風采,本主題活動,以一個核心任務“千角燈的前世今生”的調查報告貫穿活動,設計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兩項活動?;顒娱_始,教師布置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查找“千角燈”的相關資料,為活動作準備。然后,請“千角燈”的傳承人來到課堂上為學生講授“千角燈”的歷史、制作工藝、演變和傳承情況等,讓學生感受非遺傳承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堅守。最后,帶領學生到東莞市非遺文化博物館觀看“千角燈”,親身感受它的魅力,還可以跟非遺傳承人學習做一盞千角燈。整個過程從“查一查”“聽一聽”“看一看”到“做一做”和“寫一寫”,學生的認知由淺到深,也是讓家國情懷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的過程。
四、“實踐活動”,拓展家國情懷培育的空間
本課程以學生的“活動和實踐”為主,讓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實地參觀考察,拓展了家國情懷培育的空間。比如,在“探訪名人古跡”的專題活動中,學生先后走進“袁崇煥紀念園”“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大嶺山抗日史實陳列館”等紅色革命遺址,觸摸歷史的痕跡,感受烽火歲月、百姓生活的疾苦,用心理解林則徐、袁崇煥等人的事跡,體會他們?yōu)榱嗣褡甯粡姟傩招腋?,舍生取義的愛國精神,讓愛國情懷浸潤學生的心中。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通過主題學習、實踐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將東莞的傳統(tǒng)文化與寫作結合起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又在過程中滲透家國情懷,讓學生由物及情,由人及情,厚植學生愛人民、愛家鄉(xiāng)、愛國家的情懷,真正激發(fā)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注:本文系東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基于線上線下融合的初中語文‘1+X’寫作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0GH113)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