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建構以實踐為主線的課程結構,倡導豐富多彩的實踐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與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山區(qū)小學勞動教育資源豐富,開展勞動教育存在一定的優(yōu)勢,跨學科融合“勞動+”教育模式的探究與實踐,助推山區(qū)小學勞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一、勞動在“形”,開展主題勞動教育,厚植師生“勞動+”情懷
(一)“勞動+習慣養(yǎng)成”提升個人素養(yǎng)
山區(qū)小學留守兒童居多,他們一般能掌握必備的生活技能,但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導與監(jiān)督,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等方面亟待提升。學校的勞動教育與習慣養(yǎng)成教育雙管齊下,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國慶節(jié)來臨之際,學校舉行主題為“愛祖國、愛勞動、愛學習”的“最美班級”評選活動。通過整理書桌、打掃教室衛(wèi)生、裝扮教室氛圍、布置學習園地等內容對學生進行“三愛”教育,在活動過程中促使學生的整理習慣、衛(wèi)生習慣、學習習慣得到進一步養(yǎng)成及提升。
(二)“勞動+思政教育”夯實人生根基
“勞動+思政教育”更好地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夯實根基。如每年植樹節(jié)(3月12日)所在的周次開展的“校園勞動周”活動,很好地把“勞動+思政教育”的作用最大化了。在校園勞動周中,通過開展國旗下的主題演講、班級主題勞動教育、“學雷鋒”公益勞動、“共建綠美校園,助力綠美廣寧”植樹活動、“喜趁東風放紙鳶”風箏制作放飛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課程,有效融入班隊活動、傳統(tǒng)文化、儀式教育等內容,使學生在“沉浸式”的多彩勞動中接受思想教育的洗禮、勞動情懷的熏陶,勞動教育課也成為了“行走的思政課”。
(三)“勞動+儀式教育”浸潤師生情懷
生活需要儀式感,學校需要儀式教育,有儀式感的活動價值引領會事半功倍。如為慶祝2024年“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勞動教研組策劃了以“用勞啟智展風采,以動潤心鑄師魂”為主題的展示女教職員工勞動風采的慶?;顒?,勞動微講座、環(huán)保時裝秀、勞動猜猜猜、水果拼盤比賽、美食分享活動,通過一系列的以勞動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與儀式教育,展現(xiàn)了女教職員工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和勞動風采,進一步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為使多彩的勞動給學生的快樂成長賦能增值,在2024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來臨之際,學校舉辦主題為“悅享多彩勞動,賦能快樂成長”的勞動教育系列活動。通過舉行“傾聽勞動故事:國旗下主題演講”“聆聽勞動聲音:我為勞動寫首詩優(yōu)秀作品展播”“學習勞動方法:勞動教育微課堂”“提升勞動技能:聚焦勞動新課堂”“拓展勞動意義:母親節(jié)手工創(chuàng)作活動”等一系列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積極探索“勞動+”育人創(chuàng)新模式,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勞動在“行”,推進跨學科融合,打造特色“勞動+”模式
(一)“勞動+學科教育”豐富勞動教育內涵
一是勞動相伴,“語”你同行。在語文學科中,通過開展“我為勞動寫首詩”、勞動模范故事演講、勞動觀察日記、勞動心得等勞動與語文學科相融合的各種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讓愛勞動成為貫穿孩子一生的好習慣。二是勞動賦能,“數(shù)”你最棒。勞動教育如何為數(shù)學學科賦能,提升孩子的數(shù)感數(shù)理?這需要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fā),讓學生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梢砸龑W生通過設計與制作正方形、圓柱體、時鐘等各種形狀,更加直觀地了解它們的構成,加深對數(shù)學公式的理解。三是勞動光榮,“英”為有你。英語學科與勞動制作也是緊密相連的。中年級的學生可以用黏土制作英語字母、單詞;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用黏土制作學具(如香蕉、蘋果等水果形狀);還可以用卡片制作關于勞動的英語書簽、英語手抄報等。四是勞動美麗,“藝”路繁花。勞動與藝術的結合是存在無限可能的。學唱關于勞動歌頌勞模的歌曲。結合各種節(jié)日及主題開展手工制作比賽:“感恩母親”制作扭扭棒向日葵、“歡樂鬧元宵”燈籠制作、“勞動+環(huán)?!睆U品再利用制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勞動制作中領略藝術帶來的快樂,在藝術熏陶中享受勞動的樂趣。五是勞動偉大,“學”無止境。勞動的偉大,還與科學學科息息相關。學生在勞動實踐基地里播種、施肥、除草、收獲,通過勞動與觀察,學會了解植物的基本屬性、生長過程、作用效果等系列知識,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充分提升勞動基本技能和科學探究思維,感悟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道理,進一步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涵。
(二)“勞動+實踐活動”拓展勞動教育外延
勞動實踐活動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制作、實驗、淬煉、探究等方式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落實“習慣養(yǎng)成、實踐體驗、文化傳承、審美創(chuàng)造、健康生活”的育人目標,給學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與互相學習的平臺,學校舉行了主題為“尋年味?賀龍年——我們是龍的傳人”寒假實踐作業(yè)暨勞動教育跨學科融合作品評比展示活動。本次活動于寒假前由勞動教研組設定主題,語文、數(shù)學、英語、美術、勞動等學科組根據(jù)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特點設計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寒假實踐作業(yè),如“博覽群書閱讀龍”“百變數(shù)學智慧龍”“玩轉英語國際龍”“多才多藝創(chuàng)意龍”“心靈手巧勤勞龍”,在跨學科融合的勞動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的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三、勞動在“評”,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評價,助推“勞動+”縱深發(fā)展
(一)多形式表現(xiàn)性評價提升勞動素養(yǎng)
評價是指揮棒,合理有效的評價能起到把舵定向作用,勞動的評價要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應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勞動創(chuàng)新性評價。對于“勞動+”教育模式背景下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評價更應體現(xiàn)不同類型的勞動任務、不同任務群,評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學校結合“勞動+”模式制定的《勞動綜合實踐活動手冊》就是一種較為成功的嘗試。在這本手冊中,勞動時間、地點、內容,勞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勞動跨學科融合的創(chuàng)新點,勞動感悟,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等內容都有具體的體現(xiàn)。針對學生平時的家務勞動、校園勞動、公益勞動等各方面的評價,都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學習診斷和促進發(fā)展。不同的學段還可以靈活使用多種方法進行評價。
(二)高質量綜合性評價助推縱深發(fā)展
勞動課程階段綜合評價要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和培養(yǎng)目標,差異化設置評價內容。在開展一系列的“勞動+”教育過程中,根據(jù)不同學段、不同勞動任務等勞動考核范圍制定的階段性綜合勞動評價能激發(fā)個人、班級之間的良性競爭,在校園里形成“人人愛勞動、個個會勞動”的勞動氛圍。如在學校開展的“喜迎新春,快樂成長”寒假綜合實踐勞動中,涌現(xiàn)出一批“勞動之星”,有“美食小達人”“農(nóng)活小高手”“家務小能手”“整理小標兵”“創(chuàng)作小先鋒”等。綜合性評價以勞動指導教師或班主任評價為主,鼓勵學生、其他學科教師、家長等參與評價中,讓高質量的綜合評價助推勞動教育向縱深發(fā)展。
四、勞動在“情”,深化勞動文化創(chuàng)建,凸顯“勞動+”教育效果
(一)創(chuàng)設勞動氛圍,培養(yǎng)學生愛勞動、會勞動的情懷
走進校園,隨處可見勞動宣傳標語、“勞動之星”展板、勞動成果展示等以勞動主題活動、勞動文化建設為載體進行的宣傳展示。學校于2023年3月開啟使用勞動實踐基地“悅耕園”,讓孩子們在勞動實踐中體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感受勞動的不易,從而懂得尊重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通過創(chuàng)設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旨在讓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勞動、熱愛勞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愛勞動、會勞動的情懷。
(二)開展特色課程,激發(fā)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熱情
我校在用好國家配套教材《勞動技術》的基礎上,根據(jù)地方及學校實際開展“四季勞動教育課程”,有效地以季節(jié)為脈絡、以勞動為核心,將理論與實踐、互動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厚植學生“勞動+”情懷,提升“勞動+”教育效果。
如學校開展的夏天課程“用‘芯’行動,‘竹’夠滋味”勞動項目,是結合廣寧竹鄉(xiāng)的地方特色而開展的。孩子們從采摘、清洗、晾曬到炒制、保存、代言,他們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真切地感受到勞動的艱辛與充實,也感受到要為鄉(xiāng)村振興作出貢獻的小主人翁責任與擔當,充分展示了“勞動+”教育模式的育人功能。
跨學科融合視角下的山區(qū)小學“勞動+”教育模式突出了勞動教育的全面性、綜合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逐步形成了凸顯地域特色、符合學校實際的育人新模式。通過開展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等跨學科融合活動,設計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活動與項目式課程,促進以勞立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以勞強體、以勞創(chuàng)新,為學生成長賦能,為實現(xiàn)夢想奠基。
責任編輯 錢昭君